- 给这本书评了3.0美版毒鸡汤
标题是挺励志,但内容很悲惨,一个父母吸毒的女孩,悲催的青少年人生,父母吸毒并罹患艾滋病,家庭破碎,流离失所,到高中突然幡然悔悟,发奋读书,自我救赎,这是多么励志的故事呀,所以《纽约时报》连载,还拍了同名励志电影,素不相识的人纷纷伸出援手,现在女孩功成名就,四处励志讲演,父亲也在亲人环伺下安然离世。如果 20 年前中国人读这本书,会对美国心生向往崇拜,感觉人间有爱,可如今通篇读完,反而觉得底层美国人太悲催,如果坠入底层想翻身太难了,本书作者还是个漂亮的白人女孩,如果是其他种族可能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欧美在宗教作用减弱后,社会完全变成丛林社会,工业化的家庭原子化,作者父母沉沦在毒品和收容所之间,没有倒卧街头也是行尸走肉,年轻女孩要生存只能靠出卖挥霍青春,“黄赌毒” 只有中国这样的强有力政府才能得到根治,本书还是 15 年前,当时危害的是毒品还艾滋病,现在美国大麻合法化,更加肆虐的药品滥用上瘾,让底层更加沉沦,美国高校学费连年高涨,对比中国,再贫困的家庭只要孩子努力读书,都不会因学费问题不能上学,根据 JAMA 健康论坛的最新研究报告,1999 年到 2003 年美国食物短缺(俗称挨饿)有 12.5%,而到 2015-2019 年的调查上升到 23.1%,另一方面整体社会有 40% 的粮食被浪费,肥胖成为顽疾,对比思考,莫大的讽刺。美国文宣强势,个体救赎的故事写的精彩,但国家体系的集体脱贫和禁毒往往缺失。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06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与深渊作伴我想你应该和我一样,因为 “哈佛” 这两个字拿起了这本书。但希望你不要被标题所欺骗,这本书关于 “哈佛” 的讲述很少,关于 “风雨” 的讲述很多。
作者成长于美国纽约最底层社会,伴随着父辈与自己朋友们的一系列恶习,吸毒,艾滋,性骚扰,偷窃,家暴,卖淫,逃课,被救济,被侮辱…… 当你身处这种文字多时,你不禁会对 “哈佛” 的字眼产生怀疑,你会感同身受地认为自己身处深渊。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
作者数次提到,在赤贫阶层与正常社会之间有一道水泥墙,密不透风,隔开了几乎所有的东西,包括希望。墙这边的人终日堕落,他们甚至无法想象墙另一边世界的一星半点,无论是具体意义上的物质还是亲情友情爱情,墙都横亘其间。自我封闭,自成社会,甚至都可以上升到一个人类学样本群体。这是这个群体的可怜与可悲。
终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在破碎的生活与情感中不再被可怜,而改变她命运的是教育。我不知道这样的个例是否有普世意义,也一直在怀疑教育的作用被放大了。但是在这个个案当中,教育的力量胜过所有。她最终被一家特殊高中所接纳,从零开始补学分,并在两年内完成了四年的课程,拿到全 A 通过,并最终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
故事的讲述在这里戛然而止。我们不知道作者在哈佛是否同样历经磨难,就好比童话里公主和王子走入城堡后生活未知,但好故事就是这样,英雄之旅为终。当我们十几年之后再去看这个好故事,我们不禁感慨在《我们的孩子》中,哈佛已经成了阶层固化后的中上阶层敲门砖;在《优秀的绵羊》中,哈佛已经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摇篮。我们甚至不敢去想象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华夏土地,因为显而易见的是,对于吸毒偷窃逃课者来说,等待他们的是声名狼藉的技校和收容所,而不是清北的校门。
所以何为深渊?又何为高墙?我们到底是为那道墙添砖加瓦还是开一扇窗?太多的人与深渊为伴,有的人成为深渊,有的人将深渊内化,有的人穿越深渊。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什么支撑着你走出困境?一开始,我本人的确是被哈佛的大名所吸引。但是,随着故事的深入,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女主 Liz 的坚毅品质和不屈服的精神。个人觉得,比起走进哈佛这个美好的结果,她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的品质更值得尊敬和借鉴学习。可谓是:始于名校颜值,陷于女主才华,忠于优异品质。基于对莉丝 Liz 的经历观察,我不经开始思考,是什么支撑莉丝 Liz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下,涅槃重生?什么才是一个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当仔细阅读了书中的细节后,在看到莉丝更为完整的生活环境后,核心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竭尽全力,涅槃重生!真的十分喜欢和欣赏女主的意志,因此专门整理了公众号 Hello Carol 如果感兴趣 欢迎来看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创造生命的美好与价值也许很多人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是期许着从本书中窥得一丝进入顶尖学府的经验,比如如何自控,如何学习,如何提升自我,但显然大家都失望了。整本书的前 ⅔ 都是在讲主人公莉丝苦难的童年、分裂的家庭、流浪的生活,哪怕最后重回校园,也没有在学习上过多着墨,依然是在讲生活中的变故。所以,这本书到底传递了什么?从我的视角出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割裂的美国社会。莉丝说,去面试高中的时候看到的景象和自己过去生活的地区完全不一样,那些可以决定她能否上学、能否吃上一口饭、能否有容身之所甚至是能否拥有自由的人们,是 “那一边” 的人,而她周遭的那些无家可归者、盗窃犯、瘾君子、妓女、艾滋病患者、毒贩等等,则是 “这一边” 的人。两边的人深处同一个国家,却仿佛置身于两个平行宇宙。就像莉丝去到朋友家中,看到丰盛的早餐时居然忍不住傻笑了起来 “我是说,你们平时都是吃这些丰盛的早餐吗?”,这样的美味,这样的优雅,大家谈笑风生,讨论奶酪和松饼,是一个经常为了果腹而苦恼的莉丝不曾见过也不曾想象过的情景。“这一边” 的人堕落、腐朽、麻木,对未来最遥远的设想也不过是下一餐去哪里吃到,公寓的租金如何支付,怎么搞到五美元去满足毒瘾。这些社会的底层就如同蛆虫一般,让人恶心和嫌弃。他们理直气壮的索取着政府的救济和福利,却从不曾想过为了社会哪怕是为了自己而做出一丝丝努力。而 “那一边” 的人群里,依然靠着对工业产品、金融产品的掌控,压榨着这些蛆虫最后的、微不足道的价值。二,美国实力的强大。一个国土辽阔但人口稀少的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能够容得下不同的种族,也能容得下不同的生活。这种烂蛆一般的人群,在我们眼里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在美国却稀疏平常,不难看出,“五美元” 就能供两人满足毒瘾,几美分就能饱餐一顿,从不工作的父母两人不但吸毒,还烟酒不离手,充分体现了美元的购买力,侧面反映了美国的强大。还有那些学校,收容院,福利机构,从未让莉丝掏过哪怕一美分,也就是说,只要你想,美国的国家福利或者社会福利就能让你不用工作的饱食到老。这是多么庞大的一笔资金负担。难怪这几年民主党想改革,共和党的那些红脖子们会推出川普来反对。“让美国再次伟大”,不乏这个层面的意思 —— 高贵的美国人可以不拼命工作也能活得很滋润。三,相信美好,努力为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即使割裂如美国,也存在许多善良的纽带。比如 “这一边” 里互帮互助的人们,“那一边” 的救济、福利、教育机构。人性中有恶也有善,有好人就有坏人,世界怎么样,取决于你的角度。如果莉丝不曾做出决定,那么谁都无法将她拉出泥潭,用生命为她做出示范的父母不行,从小一起长大且不断努力的莉莎不行,为她感到难过认为她是 “受害者” 的老师不行,收容所也不行。你想当蛆虫,那你的一生就是蛆虫的一生,这就是你存在的意义,与他人无关。你的人生只能由你自己赋予意义,就像莉丝的高中成绩单 —— 新的那份 —— 一片空白,将会是 A 还是 B,全由自己决定。我不想讨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或是充满意义的,因为我没有必要去定义别人,我只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所以本书后半段没有过多着墨如何学习,大概也是因为莉丝想传达的意思如此 —— 嘿,伙计,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吗?那就勇敢去做吧!即便像我这样的人,一旦决定后并付出努力,也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改变和收获,那你还惧怕什么呢?无论你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只要你想改变,那你就会改变。最后,我想谈谈中国梦。没错,《风雨哈佛路》的推广绝不止是莉丝个人的励志故事,背后必然存在价值观输出的影子,就像在告诉美国人和外国人 —— 看吧,再烂的人在我们这里也能获得 “成功”。其实这种事在我们国家也很多,大山里走出的运动员、小镇走出的做题家、白手起家的大商人,例子不胜枚举。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小时候受难失去了双腿,在学校和政府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残疾人冰球运动员,代表国家打比赛,在去年的冬残奥会上迎战强敌,并取得优异成绩。这就是最直观的中国梦。所谓美国梦是一战后高速发展的美国经济带来的,那会仿佛美洲大陆遍地都是黄金,仿佛人人都能成为百万富翁,逆天改命。中国梦同样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改变命运的无数可能,许多人把握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却还有许多人躺在烂泥坑里一边骂着中国梦,一边幻想着 “这一边” 那种堕落懒散也能过得滋润的 “白日梦” 降临。中国梦,是让努力的人、为自己认真思考并付诸行动的人能够有机会实现梦想,而不是人人暴富。我想成为一名大学生,可是我很穷,那么你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国家给你读书的机会。我想靠打工养家糊口。那我可以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去任何城市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我想创业成为企业家,那我可以在 14 亿本土居民和数十亿外国人民的消费市场中寻找自己能够提供服务和产品的机会,从而获取利润。每个人的学问、认知、财富、家庭状况、社会环境都不同,无法定义绝对的 “成功”,只有各自人生的 “成功”,而想要获得 “成功” 的一些客观条件能够存在,这就是国家发展带来的基础,这也是 “中国梦” 概念的真正意义 —— 让想为者可为。从糟糕的人生变的不那么糟糕,从不那么糟糕变的普通,从普通变的美好,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努力不断积累,最重要的是不断改变。而改变的动力在自己,但改变的勇气,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无数在不断成长的身边人也可以给你一些。怕什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