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中东的视角看世界

    中东,宗教、混乱、贫穷、能源、大国博弈、恐怖组织...... 的代名词。中东,连接着欧亚文明。中东史,也就是伊斯兰史。国家,是个复杂系统。文明程度越高,复杂度越高。中东,少数精英 + 少数中产 + 大多数穷人,所组成的国家结构,中产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水平,国家的发展,更多的依赖于个人或少数掌权者。凯末尔(土耳其)、穆罕默德(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萨德(叙利亚)、卡扎菲(利比亚)…… 一个个风云人物,左右着区域和时代的发展。中东,从伊斯兰统治,到殖民统治,再到独立自治,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艰难前行。中东的乱局,有宗教的影响,有殖民统治的后遗症,也有因能源富裕所引起的大国在此博弈。一个落后的国家,会体现在体制建设、国民教育水平,国民思想意识等,需要几代人甚至更多人的努力去提升,一个区域更是如此。想到此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让十几亿人脱离文盲,实现思想的跃迁,何其伟大的工程。站在当下的时点,向后向前看中东,基于中东再看世界,这个天然的时差,会让人有穿越感,能更好的理解人性,理解文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东之外的世界

      中东作为一个充满不安定因素的地区再次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是读过《中东死生门》会让人更加明白围绕着巴以这块地区就像一个不定时会爆炸的火药桶。《走出中东:全球民主浪潮的见证与省思》里作者周轶君通过曾经作为国际记者的亲身经历为读者讲述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在作者的笔下,直击现场,语带诗意,引人深思。1. 信息框架王骁在 B 站的科普视频多次提到书籍里的信息和框架的重要性,更是提醒观众应该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对于本书以及其所讨论的国际议题来说非常有必要。本书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好,现场见闻也罢,更多还是在提供信息,而这往往局限于她的认知框架。我们期待亲临现场的记者可以带我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可看过《现场》之类的书籍就会明白其了解的未必就会比我们更多,但可能会提供一些有趣的信息和视角。一站又一站的旅程,在当地的见闻以及和他人的交流让我们对于这些国家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一点作者做得确实不错。姑且认为作者所言非虚,书中的内容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即便如此我不免会想到了《可能性的艺术》以及其作者刘瑜,她笔下的民主观察更有政治理论的支持,与之相比本书内容有些过于感性。或许可以说作者的思考和观察更多是来自现场记者提供的重要补充。她笔下的描述更为生动形象,常带有一定的诗意。读者在增加了解的时候也要小心避免被误导。一如本书最后提到的英国,它在很多国家的变动中扮演起了重要但不好的角色,就像《第五幕》里的阿富汗和美国。2. 由人见事作者的叙述很多时候是由人见事,或许可以说其比枯燥乏味的新闻有趣的地方在于各种人物以及相关的故事。其中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和中国留学生的交谈。作为中国读者,我们可能想要了解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即便如此,往往还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考虑,而在当地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中国人以及华人同胞更可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有些时候这些人所提供的会和当地人的截然相反,或许可以说让我们对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了解更为形象立体。我们很难说孰高孰低,但确实会加深了对其的理解程度。哪怕是新闻里报道的内容经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和其真实的故事往往也会让人感触深刻,有了更多可以触动心弦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要小心避免局限于此。普通人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有些时候会提供有趣的解释,可未必就会离事实更近一些。有些细节非常重要,但却可能带来误导和错误。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还是要多一点自己的思考和判断。3. 民主观察考虑到作者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自然没有《抵达》的作者包刚升那样深厚的政治学研究,故而我们可以说借助本书对于民主有了更为细致的观察。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民主还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西方化和民主化可以分割开来,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就难以做到。欧美之外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往往都面临类似的问题和挑战。对于书中不少国家来说,民主的过程意味着少不了美国和英国这样的搅屎棍。美国以世界警察自居对于全球局势以及地区安定的影响不容小觑,而英国在输出所谓的民主之时往往也是包藏祸心。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也许很少看到英美国家的直接下场,但其通过代理人进行的各种操作往往会影响着当地政权的兴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更是难以逃离其带来的诸多影响。没有接受过相应学术训练的读者,可能对于民主有着抽象粗暴的理解,通过本书我们更加明白哪怕民主是个好东西也不应该抱有太高的期待,更别指望它就像灵丹妙药一样可以解决书中这些国家的问题。4. 细节内外我喜欢作者的感性,欣赏她所做出的努力,赞赏其描述的各种细节。可但凡想要深入了解,我也会意识到必须跳出来,甚至避免被其所误导。书中丰富的细节有些时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困扰,再结合作者充满感情的解读可能会让我们有些浪漫或者不切实际的想象。可但凡多一些政治学的思考,就会发现其更为残酷真实的一面。表象和细节上的了解很有必要,可我们还需要穿透,不被这些东西所迷惑。对于政治人物和国家命脉的理解,个人感情常常需要搁置,理性思考不可或缺。或许可以说,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作者给我们打开了了解新世界的大门,但并不意味着新世界就是如此。要是考虑到时间的因素,书中很多地方都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加入时间的尺度后,作为后来者我们可能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可身处其中很难说就不再迷茫。不确定性就像难以驱散的阴云,笼罩在很多国家和人民的头顶。5. 见闻思考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看了不少朋友的相关笔记,这让整个过程变得更为有趣,也增加了不少重要的信息,甚至影响了我的思考和认知。阅读本书就像是和作者进行交谈,一如作者和书中人进行的一样。这种带有人情味的交流更加有温度,容易触及内心,却也可能受到个人感情的影响。事实和观点的区分很重要,对于书中的内容来说更是如此。我们可以对事实有更多的了解,可对于观点就未必要赞同。在民主实践的过程中每个国家都可能有自己的特点,但对其的解读却没有标准统一的答案。民主或许是个好东西,可真落到不同的国家和民众身上就未必了,甚至可能带来一场声势巨大的浩劫。英美为代表的民主在欧洲一些国家可能让人觉得赏心悦目,可换个国家就可能会发生橘生淮南淮北的差异。我或许不赞成作者以及其在书中的观点,可依然欣赏其所展现的内容。它丰富了我的认知,更在思考的时候增加了不一样的视角,至少让我知道一些人的真实想法以及相关认识。或许可以说看似主观的内容其实也是对于客观事实的别样体验。6. 写在最后国际局势风云突变,我们是满足于街头巷尾那种指点江山的幻觉,还是想要真正进行了解?这恐怕是在阅读本书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书以及作者更像是对于世界各国和民主的入门介绍,能增加读者的兴趣,可未必就离事实和真相更近一步。或许可以说它提供的是相对片面的,更需要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体感上的认识,出于直觉的判断,仍需要悬置价值观的理性专业思考,否则我们很容易会被带偏,从而做出了明显错误的判断。有些时候多一点常识就可以避免,有些时候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思考。作为记者,对于现场的报道,作者无疑是有功的。作者做完了她的工作,我们却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在全球联系如此紧密的当下,每个国家都不是孤岛,远方的风吹草动迟早都会波及到我们,与其后知后觉倒不如积极主动一些。对于本书以及书中国家的了解,很明显我不只是出于好奇心,更是有着个人的目的。换句话说,当相应的变动可能会影响自身之时我希望能稍微多一些了解而非继续受到偏见和无知的影响。地域黑是个人偏见,但也是缺乏交流和互动的结果。对于国内地区如此,对于国际上更是如此。我们能多一点了解,就会少一些偏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人行” 认识周轶君。亲和又不故作亲善,睿智,不做作,美丽不自知也不在乎。记者出身,却不咄咄逼人。也许经历了中东的悲凉,什么事态炎凉都可以嘴角勾起了之。这些年爱看记者写书,他们经历、感触、思考、呈现,虽然没有解决方案,但世界的问题历来的政治家、哲学家、思想家又有什么解决方案呢?这世界还病着,得有声音发出警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呈现多元视角下众生态

          中东的命运底色,于中国人并不陌生,都是封建、殖民半殖民一路走来,坚船利炮震碎古老文明繁华腐朽的长梦:法国士兵轰掉埃及狮身人面像鼻子后 5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拿破仑撤军,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开始西化改革,与中国 “洋务运动” 可有一比。近代以来,中东文明、中央王国都在解答同样的问题:如何看待一个强势的西方?如何看待自己辉煌的过往?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百年沧桑变幻,都绕不开这些情结。每个人在历史转折中的处境各有不同。这里记录下的是他们的愤怒与骄傲、泪水和血水,更有拉开时间的距离,看他们如何面对变革的曲折与失意。在战火与血腥中,以中国记者视角,亲身经历当事人的喜怒哀乐,呈现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做出不同选择,同一事件以不同角度切入,滋味迥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观外”和“省内”的之间

            不是简单的内外对照,而是一种深刻的互文性写作,在观察他者的过程中不断反观自身,从中寻找理解自我的钥匙。与其停留在简单的比较与批判,不如在与外部世界的对话与观察中,深化对自身的认知。这种文化自觉,在传统与现代性仍激烈碰撞的当下,尤为重要。感谢窦婶儿,让我知道了这么优秀的周轶君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直喜欢轶君身上那种淡然的深刻,坦然的包容。跟着她的文字走进中东,穿越革命、动乱的尘烟,在面向全球化的历史挣扎中,记录下巨变背后的人,人的精神刻度。在土耳其的盖齐公园,她用肉身的在场带我们直面全球化下中产的增长和落后的政治管治间的冲突,体会个体命运在变革中的姿态和味道;在伊朗,同样借一座主题公园中对历史的陈列形式来展示执政者的历史处境,全球化让金钱成为新的宗教,每个人都必须成为机会主义者,才能占有一席之地。全球化的未来,仍在迷雾中穿行。在伊拉克,一种不安的现代化席卷着年轻人。为了安全,出于恐惧,每个人都为自己修建了一座监狱,留在当地的不管是平民还是高官,都在坐牢。但是,世俗的生活永不缺席,吃喝拉撒,婚丧嫁娶。在埃及,同样经过惨烈激情的街头抗议,我们这里很难见到的一种对话方式。惯性是人们蜕不掉的躯壳。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巨大的欲望和贪婪让一座座 “绿房子” 拔地而起,然而,任何事物总有另一面,发展的尽头是什么呢?高度的极致处是坍塌。叙利亚的解严之门,到底是开还是关呢?尝试改革的人们,终究会发现,没有半开半合的门。还有一个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叫做 “巴林” 的富国,不平等的贫富成为一个国家的两个尖端。她与那些领袖、魅力式人物对话,看到他们的神之感召力和魔鬼恐吓力。走出的是利比亚,走不出的是那里的阴影。阴影无处不在,乌克兰的处境,造就了它的幸与不幸。她抵达尼泊尔的红色季雨,委内瑞拉的离奇、怪诞,顿悟到真正的民主是一个庞大的套餐,不仅有显而易见的选举,还得有配套的司法独立,权力监督、言论自由、集会自由、信仰自由、私产保护。走出中东,延宕到欧洲,德国在两德统一后,如何艰难的重返正常。她的脚步从未停下。一次次去到、回到。与那些我们不曾认知到的小国相遇,三分之一朝阳区大小的列支敦士登,有一位全民爱戴的国王殿下。她与真正的民主直面,瑞士的示范,给了全球一种可能。一种似乎遥不可及的未来。在英国议会的吵嚷声中,轶君结束了她这本书的行走,但书外的脚步仍在留下足迹。去向更当下的《他乡的童年》,《第一人称复数》,以导演制片的身份,抵达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文化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出中东

                喜欢轶君老师的文字 以前对中东了解不多 看了这本书 有了初步认识 加上锵锵行天下 对中东一些国家充满了无限向往 好想继续在路上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开一扇门

                  这本书让我们通过作者的视角去了解中东,较之其它介绍中东的书更加吸引人。因为我们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的连接。但缺点也是,可能由于主观性偏强,容易让我们形成以偏概全的狭隘认知。所以要了解中东 也需要借助其它偏学术性的书来增加见解。总而言之,对我这种不了解中东形势的人来说是一本入门必读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持续的流血冲突,历史与现实需要更多的注视与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国家和人民命运相通

                      每一个经历变革、洗礼、流血、斗争、欢呼的国家,都承载着治民、民治的底层逻辑。和《中东死生门》一起,两本书展开了一篇由中亚、中东地区向北非、欧洲铺开的画卷。看得越多,视角越大越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