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是什么优秀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

    正是在下

      4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

      汪有老师的文笔,极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总爱说 “顺其自然”,像在安慰自己一切都有安排。可哪有什么天意,不过是在现实的夹缝里,被迫松开了握紧的手。那些没说出口的挽留,没勇气追回的身影,没力气扭转的结局,最后都被一句 “算了” 轻轻带过。像风吹散一场薄雪,连痕迹都显得多余。原来人最擅长用洒脱掩饰不甘,当选择权早已从指缝流走,连挣扎都成了奢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四百年科学长河中的星光与浪涌

          1543 年,哥白尼在病榻上颤抖着触摸《天体运行论》的初稿时,或许并未想到,这本颠覆 “地心说” 的著作会拉开一场跨越四百年的科学狂潮。作者汪有的《于是一片光明》以这场革命为起点,带我们溯游于人类最璀璨的智慧长河 ——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指向月球的环形山,到牛顿在苹果树下凝望星辰;从达尔文在贝格尔号甲板上攥紧的航海笔记,到爱因斯坦用相对论劈开时空的帷幕…… 四百年的科学史,被作者编织成一部充满人性温度的史诗。  这是一部 “人” 的历史。书中没有堆砌公式与定理,而是让科学家们的呼吸与心跳穿透纸背:开普勒在贫病交加中计算行星轨道,纸页上浸着偏执与浪漫;居里夫人在棚屋里熬炼沥青铀矿,指尖灼伤与镭的幽光交织成女性的坚韧;海森堡在黑板上写下测不准原理时,量子世界的幽灵正撕碎经典物理的确定性…… 作者如一位时空旅人,用小说笔法将实验室的冷光、书房深夜的烛火、学术殿堂的争吵,凝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他告诉我们:科学革命的本质,是一群凡人用理性与勇气对抗蒙昧的战争。  这场战争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巨浪共振。牛顿的三大定律不仅解释了行星轨迹,更催生了启蒙时代的机械论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跳出生物学课本,化作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而当爱因斯坦揭示质能方程 E=mc² 时,人类已悄然叩响了原子时代的大门。书中尤为深刻的是对 “科学双刃剑” 的凝视: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轰鸣既带来繁荣,也碾碎了田园牧歌;核物理的突破照亮了能源之路,也在广岛投下永恒的阴影。科学从未孤立于人间 —— 它塑造文明,也被文明裹挟。  作者的野心不止于记录。他试图捕捉科学精神最本质的火花:那是伽利略面对教廷审判时仍坚持 “地球确实在转动” 的执拗,是麦克斯韦用方程组统一电与磁的恢弘想象,是图灵破解密码机时兼具理性与诗意的思维飞跃。书中金句迭出:“每一个颠覆性理论诞生时,都像刺破黑暗的闪电,而闪电过后,人类才学会在光明中重新认识世界。”  科学史从未只是过去的故事。当我们在 AI 争论中困惑、在气候危机前焦灼时,作者的书像一面棱镜,让我们看清:今日的每一次叩问与抉择,都将成为未来史书上的星光。这或许正是科学最动人的光芒 —— 它属于所有仰望星空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才是真正的人类群星闪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于是一片光明》真的就是一片光明吗?为何一直强调是一片光明呢?科学的发展也就是近二三百年的事情,我们从蒙昧走到了光明。历史上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原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一撮人也是逃脱不了人性的枷锁,可是如果每个人只剩下神性,好像也不能再成为人了。也就没有了那句,我能计算天体运行的规律,但我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也正是因为如此,科学在我们这些有漏洞的人类身上才可以曲折向前,后人为前人努力的增砖添瓦,使得我们可以继续向前。现在对于科学已经近乎于崇拜,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冷静一下,等待一下,让灵魂跟上。想想那些伟大的人,伽利略、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当然还有杨振宁。历史还会继续,故事也在继续,科学也在继续,人生亦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想让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在他脑子里植入一个念头,不能用强。你得通过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让他觉得是自己做出了判断,他自己提高了决策能力。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科学家理查德・费曼读中学时,他的物理老师巴德先生看他无所事事,就叫他过去,说:“教你点有意思的。” 然后给他讲了最小作用量原理。费曼深深为原理的简洁优美所震撼,后来当他回忆这一段时,还说那一天对引导自己走上物理学道路作用很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介绍近代科学 300 年发展历史的科普书文科生写的,文笔好,可读性强介绍的科学发现大量出现在现在的初高中课本中和一些在大学课本中有些以往不理解的概念现在看这本书的讲解又能懂了一些科学发现说的结论是什么意思新的科学发现就是一个一个新奇的故事当故事书看也可以顺道了解科学成就是如何一步一步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走到今天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半部人类史

                    虽然很多科学家的名字听说过,但不曾这么详细地知道他们的事迹,感谢微博知名科普娱乐大 V 汪有先生的科普著作,一直以为你是搞笑的,没想到是搞科普的,哈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群星闪耀

                      看完之后对于科学更加的感兴趣了可惜自己没有读物理专业真是有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科普教材,作者对于抽象高深的科学理论和概念有着异乎寻常的表述能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