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1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眼中的问题,往往是别人手中的解决方案

    你眼中的问题,往往是别人手中的解决方案。进化给你带来的解决方案,往往超乎你的想象。人是理性的吗?或者说人是非理性的吗?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理性人的概念相当重要,自从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做出相关描述之后,它便成了构成经济学的重要基石。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普遍化,经济学家们发现人的很多事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用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理论无法做出解释。于是丹尼尔・卡尼曼、理查德・塞勒等人便横空出世,创立了行为经济学这一全新学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去研究和解释人的行为,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本书作者道格拉斯・肯里克和弗拉达斯・格力斯科维西斯则另辟蹊径,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重新理解人的行为,研究人的理性与非理性背后的动机与内涵,研究生存环境、进化保留对生存策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他们还将人类重新定义为 “理性动物”,非常具有启发性。以我们最熟悉的 “棉花糖实验” 为例,来分析生存环境对人类行为和策略产生的影响。棉花糖实验说的是研究者通过研究学龄前儿童能否进行延迟满足来观察孩子的自控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初那些忍住没吃棉花糖的孩子,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生活质量都比那些忍不住的小孩要好很多。似乎忍不住诱惑的人就是愚蠢的、不理性的,也是失败的。(许多人误解了该实验真正的目的和意义,简单地将现在的等待与未来的成就划等号,详情可以阅读本书以及《棉花糖实验》一书)很多心理学家只告诉我们 do not eat the marshmallow,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人吃它?本书作者就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研究。进化心理学有个 “生命史理论”(Life History Theory,也称为生活史理论)该理论认为生物的生存条件和资源环境将决定生物的生存策略,包括即生存环境决定生存策略。这套理论非常强大。生命史理论认为,所有生物的根本任务就是两类:生存和繁衍。简单说生存就像投资、存钱,主要是为了自己,繁衍就像消费、取钱,主要是为了后代。所有动物本质上都在做同样的权衡,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人、猪、猫、狗都是在选择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存储还是用于消费。不同的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权衡,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生命史对策,有些动物没有天敌,食物充足,寿命悠长,就选择了 “慢生命策略”,比如大象,它们的性成熟很晚,并且一次只能生育一个后代。而另一些动物因为天敌多,生存环境恶劣,就选择了 “快生命策略”,比如马岛刺猬,它们出生后 40 天就性成熟,生育力极强,一次最多可生 32 胎。两种策略都是对的,不同的生存环境就要选择不同的生存策略,这也是进化论思想的关键点,适者生存。更关键的是,同一物种之间也有快慢生命策略之分,比如人类。在稳定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因为不缺吃穿,未来可期,所以按部就班,更能选择延迟满足,更放眼未来。而在动荡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缺吃少穿,未来不确定性极强,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安全感,自然要选择及时享乐。对他们而言,没有的东西就不会来,不存在等待这种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研究棉花糖实验,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孩子能不能等待、推迟享乐,不仅仅和孩子有关,更和整个环境有关,环境变了,他就会改变策略,具有强大的适应力。这就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启发,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有些人能够细水长流安居乐业,而有些人看似烟花一现,追求享乐,背后都是有深远意义的。人的行为和决策是为了进化、繁衍服务的,因此现在我们的很多决策是进化保留的基因与环境共同做出的。人类的行为是为了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适应不同的目标,一种情况下的非理性行为反而是另一种情境下的最优决策。人类首先是动物,我们有动物的身体和动物的根源,当我们强调理性、歌颂智慧时,千万不要忘了那些我们刻在基因里的 “动物精神”。换一种进化的眼光,增加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视角,才是最重要的。很多看似荒唐的、非理性的行为、决策背后,很可能有无法言说的、自己也不知道的苦衷。我们看似有选择权,看似有能动性,但是却无时无刻不在背负着基因和环境的枷锁。有的人能战胜这些枷锁,我们称之为英雄,有的人无法摆脱,也不代表他是蠢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概率思维让我们过得更好

      这本书用几个耳熟能详的著名的大概率思维的例子开篇,告诉我们人很多时候并非理性动物,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不可思议。就比如假设你是一位印度富翁,法律赋予你妻妾成群的权利,你已经拥有了 90 位妻子,那么你会开始寻找第 91 位新娘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去回答会或者是不会。但真实世界还真有这么一位富翁,他一共娶了 365 位新娘。所以那些成功人士总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而这些往往与理性无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每个人脑中都有很多地图,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依据世界本来面目绘制的地图,反映现实情况;另一类是依据思维定式绘制的地图,反映个人价值观。我们用这些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从来都不怀疑地图的正确性,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假定自己的所见所闻就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态度与行为皆源自这种假定,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我们来了解几个好玩儿的心智缺陷吧。首先,来看一下 “赌徒谬误”(gamblers fallacy),即人们认为过去的事件会影响未来概率的非理性倾向。比如,如果一个人连续抛 5 次硬币都是正面,那么他极有可能猜测下一次是反面,这就是赌徒谬误。这当然很愚蠢,因为无论之前发生过什么,下一次抛币的结果是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 50%。在约翰・欧文的小说《盖普眼中的世界》(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中,主人公盖普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当一架小飞机坠毁在一幢房子上之后,他立即决定购买这处物业,因为他认为另一架飞机撞上这幢房子的概率已降到了零。再比如,当他的妻子在连生了两个女孩后,又要生第三个孩子时,很多人都相信她这次 “肯定” 会生男孩。其次,还有 “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即得知新的信息时那种内心认为 “我早就知道” 的非理性倾向。在总统大选前,人们都比较相信自己支持的候选人会获胜。可是几个月之后,当公布票选结果时,那些曾支持米特・罗姆尼或是约翰・克里的人都说自己早就知道他会输!此外,我们的大脑还被 “群聚错觉”(clustering illusion)这样的偏见所困扰,即倾向于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规律。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篮球队员连续投中三分球就说明他是 “热手”,尽管统计结果已说明那只是随机发生的幸运事件。你可以在家试试这一招:抛 20 次硬币,按顺序记下每次是正面还是反面,然后问问你的朋友能否发现其中的 “规律”。如果你的朋友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他们很快会在这个序列中找到 “有意义” 的规律,尽管这只是随机事件。赌徒谬误、后见之明偏见和群聚错觉只是非理性冰山的一角,除此之外还有基率谬误(baserate fallacy)、错误共识错觉(falseconsensus illusion)、合取谬误(conjunction fallacy)、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假确定性效应(pseudocertainty effect)、终极归因谬误(ultimateattribution error)、鸵鸟效应(ostrich effect)等 90 多种心智缺陷。基于所有的证据,行为经济学家强烈反对将人类描述为理性的、像计算机一样的经济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并非只有肯尼迪家族才会做出糟糕的决策。大量研究已经证明,人们的决策常常让他们自己显得头脑简单、缺乏理性,弄巧成拙,即使那些所谓的专家也是如此。所有这些与生俱来的心智缺陷都说明,我们这些人不仅不是超级理性的经济人,而且更像是一群愚蠢的傻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于理性动物的三条经验

            经验 1:不要以为别人是傻瓜决策几乎永远是有偏差的,有时甚至是愚蠢的。但如果你挖得再深一点儿,这些决策的偏差和表面的不理性从进化角度看往往是很有道理的。经验 2:理性的私利并非是你的私利古典经济学的决策模型假定大脑天生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适用于华尔街交易员之间的关系,或是消费者向陌生人买汽车的情形,但要描述大多数人如何做出人生中大多数重要的决策时,却是极为不妥的。经验 3:出门之前先问问其他自我的意见一个人至少有 7 位不同的次级自我,每位次级自我都在根据不同的进化需要计算成本与收益,它们在下意识中轮流操控我们意识上的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七个自我。一个是自我保护型自我,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开始启动。一个是避免疾病型自我,当我们有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胁时开始启动。一个是社交型自我,在人群中开始启动。一个是社会地位型自我,人是追求社会地位的。一个是择偶型自我,面对异性的时候开始启动。一个是留住配偶型自我。一个是育儿型自我。所以一个人可能很慷慨,因为他面对异性的时候启动了择偶型自我,但是平时的生活中可能会很吝啬,这时他启动的是留住配偶型自我。有人面对孩子很尽责,他启动的是育儿型自我,可是面对危险却首先逃跑了,他当时启动的是自我保护型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人性的一个强大模型

                唯一有点缺憾的是,貌似人性不止七个小矮人,还有更多,比如负责获取能量和节省能量的小矮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根据本书的理论,在我们的大脑中,实际上包含着 7 个内在的次级自我: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正是这 7 个次级自我掌管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让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决策,甚至是不理性的、匪夷所思的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首先是动物,但不止是动物

                    书名《理性动物》里的动物别有深意。人,首先是动物,动物的生存、繁殖本能,影响着我们的理性决策。短期的不理性,长期可能是理性;现在的不理性,过去可能是理性,拉长到未来看也可能是理性;个体的不理性,可能是群体的理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进化心理学科普读物,专注于决策论以及人的行为方向。在人的大脑中七个内在的次级自我: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与不同环境不同处境下,七个自我轮流出现,人的反应也因之变得丰富多彩。可以给分析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提供一定的视角与工具,经济学中得关于偏好稳定的概念在此被颠覆,行为不一定一致,取决于对象与环境因素,另外,现实当中的人际交往也并非完全是利益上的精明计算。换言之,在人际上小聪明太多的人,其实只是忘了人际并非简单的利益计算更是情感与人心的互动互过程,同时也有人情内涵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小聪明的不能变成大智慧,其实也因为此,一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找因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书中观点不无道理。诚然没有人能摆脱进化得来的这具身体。但把我们人脑做出的各种决策和身体行为都归结于进化,总让人觉得哪里不对!确实,这样的归因让人不易反驳,就算反驳似乎也没那么理直气壮!但是一个原因解释从古至今所有人类的行为总让人不禁产生怀疑,所有的决策追根朔源都是为了满足进化需求吗?这种简单化一的总结归纳是不是忘记了环境变迁、人类社会演化以及这些多样复杂林林总总的庞杂因素嵌套、缠绕,进而生发出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呢?给行为找原因这个过程是必要的,毕竟我们都是爱问为什么的物种,过程中可以享受思考的美妙和乐趣。但用思考的结果覆盖解释一切这就有些不那么妥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7

                          生活在现代社会之中,我们总是面临这样的状况:明明没给时间,却要及时理解并表达 “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能高效地传递 “意思”,那他必然会因为帮他人节约了时间而广受欢迎。我认为,如果你能始终对时间保持关注,锻炼自己的时间感知力,那么就能逐渐提高自己的说明力,令身边的人刮目相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性,千百次地定义!

                            理性与感性应该是 “双胞胎”,都是以人作为万物之主的身份出发,区分人们认识世界的不同感受方式。这种方式与中国人的 “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价值观完全不同!在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和利用世界的征途上,我们不知道两条道路是否能够殊途同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的非常有道理,感同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性的经验

                                书中穿越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从亚马孙河流域的原始丛林到纽约喧嚣的街道,一路见到了摇滚明星、脱衣舞女和硅谷的亿万富翁。看到猫王驾驶着镶钻的凯迪拉克汽车去了田纳西州的孟菲斯,同时知道阿富汗新娘的价格。关于珍奇野生动物部分了解到厌恶损失的卷尾猴、喜欢炫耀的亭鸟、自杀的乌龟和恶毒的布谷鸟。六位次级自我主导着人类的成长和获得经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情节有趣,理论深入浅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读理性动物

                                    这些科学家经过对人类行为的数据分析和远古人类或动物的进化对比,分解出人类七种次级自我:社交型次级自我、社会地位型次级自我、避免疾病型次级自我、择偶型次级自我、留住配偶型次级自我、育儿型次级自我和自我保护型次级自我。在不同环境下,人的不同次级自我被激活后,会做出看来似乎不理性的选择,但却是符合进化需求的选择,这种本能选择是人类或动物进化过程中最能获得利益的选择,它已经经过几百万年验证并刻录到大脑里的。作者提出,如果不想让选择看起来愚蠢,可以设想不同的情景,以激活不同的次级自我来发挥作用,听起来有些不太现实,也无法验证。虽然作者分析出来的这些次级自我不能证明是真实存在的,但至少为人类行为从动物进化方面提供了一种判断方式,算是多了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动物的属性人类的特质

                                      确实,要清楚是动物,有属性,也清楚是人类,有特质。象与骑象人这形象比喻挺具象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性消费,快乐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

                                          本书是我断断续续读完的,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看到最后其实已经无法总结出对本书的评价了。读一本其实还是应该连续读完,这样你才能知道并记住一本书的大概架构,并且理解一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对你有帮助。以前总是听别人说碎片化学习,其实是制造焦虑卖课,现在才明白碎片化学习是扯蛋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