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传统文化史

    应该称作 “中国文化史”,哲学本身就是个西方概念。中华文化通过象形文字的汉字流传传承下来的思想文化,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看待世界的方法论,冯友兰一辈是深厚传统国学的学者,由他们用现代语言阐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概括还是很经典的,当成学习中华文化的开门之作。结合许纪霖老师的《中国文化 30 讲》可以很好的对中国文化发展有系统的认识。更通俗的是郭建龙的《中央帝国哲学密码》。冯友兰先生一直想将中国哲学纳入西方体系,晚年面对马哲体系的雷霆万钧,应该有更深的感悟,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发展成宗教但也如同宗教,社会农耕社会的整体社会管理和生活形态,到工业现代化社会作为体系已经落后了,如同西方基督教的《圣经》,所谓的新儒学和孔子学院注定失败,但文化思想内涵是恒古不变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冯友兰的三个“有”

      通观全书,我个人用三个 “有” 来概括的评价一下冯先生笔下的我们中国哲学,有料、有理、有情:有料,我们有故事,有传承至今的文化底蕴;有理,我们有法、有术、有思辨、有理论;有情,我们上到国家、下到家庭,有满满的家国之情、怀土之情、手足之情、以及种种的忠孝义之情,且我们懂得巧妙的留白,是血液里自古至今,一直流淌着诗意的民族。可以说,冯先生的这本书,通篇讲的都是这三个 “有” 字,让我在通读这本书时,总是时常想到感慨一句流行语 “我是中国人,我自豪!” 虽说这三个 “有” 交融在各个篇章,但是,其实每个篇章又各有侧重,比如讲到名家、讲到法家的时候,就偏重 “有理”;讲到哲学背景、讲到先秦以及汉帝国的种种故事时,就偏重 “有料”;而讲到 “情”,从孔子的上层社会周礼之情,到墨子的底层百姓兼爱之情,再到庄子的大鱼大鹏之情,直到主情派的新道家,以及从印度进入我国的原本水土不服、但经过我们道家情理交加的改造而落地生根的 “中国佛学”,都是以情为主,以理相辅的内容…… 一句话的感触:我们生在中国,注定都是有料、有理、有情、尤其是…… 自豪的中国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想全面了解中国哲学,这本冯友兰老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一定会是必读的。尤其是先生用西方哲学的思维逻辑解释中国哲学,让我这个初学者处处感受到豁然开朗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激起了我的教育事业的无线斗志。

          看完这个我感觉自己需要写一篇有关中国教育或教育管理起源的指导用书,更能够确定自己的教学地位。而教育管理这块,中国起步比较晚,要具体从几个方面说下。这时的我,内心的缺少是一类对教育上无限的热爱以及有些空闲的知己,我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和我一起探讨这教育世界的困惑。心中的我,对于想在教育上获得成果,有着火一般的热情,经过持续地学习,个人之前的所有经历都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融合起来然后就会有一个爆发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为了更好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我又学习了《许纪霖・中国文化 30 讲》《跟华杉学儒家思想》《施展・中国史纲 50 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哲学的历史羁绊

              中国的哲学,向来缺少了精密逻辑论证过程,因此每每出现高深的哲思都会被曲解。中国的哲学,又迫不及待的走向应用,导致中国哲学没有科学前瞻的体现。因此,我个人不认为中国的 "哲学" 要应该称为 "哲学",而应称为 "哲思",以区别西方爱智文化的哲学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国学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冯友兰的一本英文著作,由 1947 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编辑整理而成,光看题目就知道,讲述介绍中国哲学方面的历代各思想流派。严格意义来说,这是我正式读的第一本哲学类书籍,看得懵懵懂懂,但由衷佩服作者深厚严谨的学术功底,可以说学贯中西,他在书中论述中国哲学思想时,经常会列举比对这个思想和西方某位哲学家或某种思想意识形态哪哪有类似之处等等,而且译者赵复三先生也很厉害,不具备扎实的哲学基础的话,更难翻译出这样准确的语言文字。从实用主义讲,哲学没大用处,但它可以提升心智。另外,作者最后谈到人生境界的话题,令人印象深刻:尽管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差别,我们仍可以把各种生命活动范围归结为四等。由低的说起,这四等是:一本天然的 “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 “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 的 “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 “天地境界”。前两种是人的自然状态,后两种是人应有的生命状态,前两种可以说是来自天然,后两种境界是人自己的心灵所创造的。… 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后两种人生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可以称为 “哲学境界”,因为唯有经验哲学给人的宇宙情怀,人方始可能达到天地境界。… 人在道德境界中生活的衡量标准是 “贤”,它的含义是 “道德完美”;人在天地境界里生活,则是追求 “成圣”,哲学就是启发人追求 “成圣”,成圣是人所能达到的生命最高点。中国人所说的圣人,既在世界里生活,又不属于世界,中国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世界的。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放弃了宗教的人,若没有代替宗教的东西,也就丧失了更高的价值。他们只好把自己限于尘世事务,而与精神事务绝缘。不过幸好除了宗教还有哲学,为人类提供了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一一一条比宗教提供的途径更为直接的途径,因为在哲学里,为了熟悉更高的价值,无需采取祈祷、礼拜之类的迁回的道路。通过哲学而熟悉的更高价值,比通过宗教而获得的更高价值,甚至要纯粹得多,因为后者混杂着想象和信。在末来的世界:人类将要以哲学代宗教。这是与中国传统相合的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他一旦是哲学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的意义在于让世人明白,人的生活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人境界。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有情绪,包括孔子、颜回这样的圣人,也曾悲极而泣,而悲泣过后仍然该怎样继续怎样,这就是凡人与圣人之区别。凡事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过则因私欲所致。想要过上纯然快乐的生活,唯有放下私念,立足当下,浑然忘我!共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和时候乍凉天,睡足从容制小笺。为国曾劳千里足,还家得息十年肩。狗猫入句贪何碍,杖履看山奈有缘。此外万般都不管,阿戎须肖乃翁贤。不随肉食老衡湘,谁若颓龄壮气扬。蔬饭可餐从我懒,湖山虽好在他乡。药苗已撷疮应治,酒量非宽债易偿。莫倚身强犹看剑,青灯不似少时光。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简史,注解千年。非常精彩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研习

                          中国哲学入门。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中国哲学某派、中国哲学某派典籍。西方哲学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道也好,学佛也罢,不了解历史上已经有过的哲学经验,总会自负自骄。提醒自己,这杯水永远不会倒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智慧探索

                              经过一周的时间,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冯佬所著的这本,书中从诸子百家讲起,一直延伸至现代哲学的思想脉络发展。这本书引领我深入探索了中华思想文化的瑰宝,让我沉醉其中。在整体阅读体验上,我深感古人的智慧气息扑面而来,彰显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    在众多中国思想家中,我特别钟爱法家和王阳明的 “心学”。我认为这两个学派的思想更贴近人性,对自我成长和现实生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法家思想注重实际效果和功利性,主张人们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情况行事,避免空洞的理想或道德谈论。这种实用主义态度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为过度的理想化往往会误导国家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仅仅高喊口号而无实际行动是不可行的。因此,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成长的过程中,自身都应学习法家的思想,重视实践,多行动,少谈空洞的鸡汤之言。然而,法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如过分强调权力和利益,忽视人的情感和道德等。在借鉴法家思想时,自身也应保持理性和客观,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判断。    为了解决法家思想中过于强调权力和利益、忽视人的情感和道德等局限性,我同样倾心于 “心学”。这是因为我所崇敬的许多榜样,如曾国藩,稻盛和夫和马云,都是心学的追随者。心学强调内心的修养和与世界的和谐共处,提醒我在追求实际效果和功利性的同时,不应忽视人的内在情感和道德准则。通过结合法家的实用主义与心学的人文关怀,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随着自我格局的不断扩大,我会意识到需要更广阔、更深邃的思想来指引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继续阅读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体系。同时,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此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讨论,通过实践来检验和丰富自己的思想。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追寻那指引我前行的思想之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家主张 “无为”,儒家则教导 “为而无所求”。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 “做” 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百回读

                                  初初读过,回味无穷,怅然若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形而上学

                                    过去读不进去的书读不进去是因为读不懂,云里雾里。现在读了这本简史,对中国哲学有了大概系统性的了解。受益匪浅多年来,各种零星碎片在这里连成一条线,感觉真好。穿越时空,历史社会的发展,我们曾经对自己的文化历史哲学不自信,今天在这里找到 “文化自信” 的底气。值得一读,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囫囵读罢,细想体悟,思来想去,终抵不过冯先生最后的总结:“人往往需要说很多话,然后才能归入潜默”。是此,当多多研读才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述哲学史是需要世界眼光的,冯友兰显然是 20 世纪中具有这种眼光的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温故

                                          终于有时间借助这本书把中国哲学史过一遍了,这是冯友兰给西方大学生的演讲稿,属于普及常识的常识。这是一本帮助自己把书读厚的书,用这本书做指南,把中国的诸子百家重新读一遍。怀念曾经那些苦读经典的学校生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