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9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战胜惰性,改变习惯

    书的前半部分很有启发性,特别是关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探讨,很容易和交互设计联系起来,有很多有趣的借鉴之处。后半部分一直在讲如何使用助推来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医疗保险、教育公平、器官捐献等等,比起理论部分,助推对于现实宏大问题反而显得像是小把戏了。我觉得助推更应该看作是一种视角,一个态度,而不是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许作者是把人类太过模型化了,或他自己太过经济人了。诚然,人类没有自己人为得那么精明,但也没有作者想象得那么呆傻,越是大的社会问题越需要结构化的处理方法,而不是推或拉。此外,非常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于自由主义的过度崇拜。文中不断强调了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但就像助推理论所提到的,人们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有的时候将选择推给外部世界,或许是个更好更高效的方法。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助推(终极版)

      这本行为经济学的经典之作再版了,有些惊喜之余,终于还是打开看了。刚出第一版的时候,我就久仰其大名,不过,我一直觉得是用于制定公众政策领域实行方法的一本书,与我而言觉得没有阅读的必要。但随着对最近正在读的《道德经》的理解,又恰好看到本书再版了,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了。之前的我,思维还是比较单一,不会举一反三的感觉。读完了以后发现,其实这本书有三个核心内容:一、为什么说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二、如何用助推的方法优化决策环境,帮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三、助推的方法在公共政策领域是如何应用的。它为何经典?它将行为经济学理论用于指导决策实践,提出了助推方法,克服偏见的影响,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不就是我一直苦苦寻找的决策指导书么?一天天的,又是《自控力》又是《微习惯》的,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为了助推自己变成更好的自己。为了想到要做到。助推,就是给自己的想法按个轮子,让你总是迈不出的那一步变得轻松且顺其自然。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为什么说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二、如何用助推的方法优化决策环境,帮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三、助推的方法在公共政策领域是如何应用的。《助推》这本书主要研究的是决策。决策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小到个人投资,大到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这些都是决策。为什么要用助推的方法帮你做决策呢?因为我们的理性是有局限的,我们的选择会受到偏见的影响。助推的方法就是要帮你克服心理偏见,做出更好的决策。为什么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因为你的决策会出错。现实生活中的你,并不是经济学家假设的理性经济人,而是活生生的社会人。你的理性思维,常常受到直觉思维影响,各种偏见性因素、诱惑性因素和群体性因素,都会导致你的决策失误。这时候,就需要助推的方法来帮你做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助推》。经济人非理性人,我们在决策时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偏见所影响。所以快思考会让我们促成一些主观性的错误,唯有利用公式,我们才能够更理性的去思考。虽然经验法则可能非常有用,但它们的使用也可能造成系统性偏差。几十年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首先提出了这一认识 —— 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这一认识改变了心理学家(并最终改变了经济学者、律师、政策制定者和其他很多人)对人类思维的认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早期著作给出了三种常见的经验法则,或者叫启发法,以及与每种法则相对应的偏差。这三种经验法则分别是 “锚定”、“可得性” 和 “代表性”。他们的研究项目就是人们所知的 “启发法与偏差” 研究法。这种方法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做出的判断。这种方法启发了所有的行为经济学者。所有的定价特征和我们过去的使用数据,事情就会变得很简单。优秀的选择引擎甚至可以在人们升级新手机或平板电脑时预测到用户的使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消费者允许选择引擎连续不断地获取自己的使用情况,它们就可以提出变更新套餐的建议。本书有三个核心内容:一、为什么说理性的经济人并不存在;二、如何用助推的方法优化决策环境,帮你做出更好的决策;三、助推的方法在公共政策领域是如何应用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假如你正在思考哪张桌子更适合放在客厅里当咖啡桌,你会怎样描述它们的外形?猜一猜每张桌子的长宽比各是多少。目测就够了。可能你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左边的桌子明显比右边的长得多,也窄得多。多数人目测的结果是,左边桌子的长宽比是 3∶1,右边的是 1.5∶1。好的,现在请用尺子量一下。你会发现,两张桌子的长宽比例其实是一模一样的。可能你要反复量上好几遍才会相信,但这个例子要说明的道理就是,“眼见不一定为实”(塞勒和桑斯坦中午经常在固定的地方吃饭。有一天中午,塞勒拿出这张图给桑斯坦看,桑斯坦抄起手边的筷子量了起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普通人,我不奢望能应用助推方法,只希望能识别出他人作恶就好

              作为普通人,我不奢望有机会应用助推方法,只希望能识别出他人用助推来作恶就好。先来做一个测试吧。当你拿到一份盒饭时,便利店店员问你:是否选择有机食品盒饭?你会选择吗?而如果便利店员换一种方法问你:是否不吃有机食品的盒饭吗?你会选择不吃吗?好,换一个场景。当你是带着娃去便利店买盒饭。而店员的问题变成了:是否给娃买一盒健康的有机食品盒饭?或者改成:是否放弃给孩子买一盒健康的有机食品盒饭?你又会如何作答呢?我没有数据,但是按照《助推》这本书里列举的那些例子来推测。在第一种条件的测试下,后一种问法比前一种问法会多售出去有机盒饭 30% 以上。而如果把孩子的因素添加进来后,后一种问法更是会使得销售翻倍。而这仅仅是对便利店售货员的话术稍微做了一点改变而已。没有任何成本的添加,就可以增加货品的销量。再来举一个我们可以感同身受的例子。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私家车数量井喷式增长。汽车闯红灯、人行道不让行人、酒后驾车等产生的交通事故数不胜数,然而却屡禁不止,国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成为了某些交警队伍的灰色收入的来源。然而随着那个充满争议的严苛的交通法规颁布后:闯红灯扣六分、罚三百,撞人后私家车无论什么情况都是私家车全责,酒驾被定义为刑事犯罪、最高可判刑拘,小地方不知道,但是我亲历过的几个城市北京、大连、上海,交通变好了不是一星半点。而实际的执法成本和基础设施并没有进行海量的扩容。而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这本书提倡的:自由主义前提下的温和家长制的做法。国内翻译过来就是助推思想。读到这,你的第一个反应是不是觉得这不就是套路吗?用一些小花招,趁着大家不注意,然后影响受众按照自己预期的目标进行选择。是的,我和你的感觉是一样的。虽然在这本书里,两位作者增补了整整一个篇章来解释他们得这种方式是温和的推动,是可以完全拿出来光明正大的讨论的,而且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是为了帮助底层或者穷苦的民众做出更好的选择,完全问心无愧。我相信,两位作者肯定是这样的好人。但是这不足以证明,当助推这把菜刀掌握在一些心术不正、惟利是图者的手中时,他们会忍住不作恶。所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并不是奢望自己有机会去制定什么政策,或者给出什么建议,能够影响到别人。我只希望能够在了解了这套玩法后,提升自己的智慧,可以拥有一双识破这样小妙招的慧眼,并且可以自行判断出,哪些企业或者哪些政策里面的小条款或者小玩法是经过助推原则校准过的,并且能看透他这种小把戏是向善还是为恶,也就可以了。以前王朔曾写过《编辑部的故事》里的一集,叫《谁比谁傻多少》,今天阅读这本书时,尤其在讲到美国民众在保险和保税这块的复杂度时,突然发现在当今这个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还真是越来越大了。就拿保险和税法这块。别说我仔细阅读了都没太听得懂,遑论那些接受能力可能还不如我的主,就更蒙圈了。而压根就不读书的主,根本连发现这些小手段的机会都没有。而只有在美国身处精英圈层的那些人,要么天天就在政策中研究这些小技巧或者销售者研究着小话术的主,他们对这些政策可是门清啊。中国那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 绝对是至理名言啊。一个天天研究,一个偶尔为之,如何能在同一个程度下对弈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多阅读、多思考、多观察,尽量少被影响,就不错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是制定框架的人希望他们能少制造胡推,如果是普通人就尽量摆脱惰性,仔细看默认条款,特别是涉及到要长期缴费的事情,少被胡推伤害到。助推也是一种杠杆了,低成本带来高效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5阅读清单

                  生活中处处存在助推空间,如何确定契机、怎样助推、推到什么程度也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我几个版本都看了,真的是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的意志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坚定,挺容易被说动的,以前看《奇葩说》的时候更是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很少在极上,基本是在极与极之间,可以多一点也可以少一点。而且对于很多事其实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根据当时的情境有感而发罢了。我想到之前追星的时候可以写超极长的演唱会观后感,恨不得把记得的每个细节都事无巨细地表达出来。现在再回看的时候,真的很震惊于自己当时的真情实感。那个时候所有的收入除了吃喝外基本用于追星上了,现在想想其实就是因为我常年混迹于粉丝群,跟着大家就更加深了自己的选择。后来因为生孩子,我退出了粉丝群,因为她们聊的实在是太多了,而我根本就没有机会插嘴,后来对艺人的喜爱也渐渐冷却了。不是说不喜欢,但是确实在粉丝群里会让自己更喜欢,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助推。就像刚生好孩子会拉入宝妈群,里面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觉得自己是有归属感的,但是也会有焦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多。后来孩子差不多可以添加辅食了,我就退了妈妈群,之后我也不怎么患得患失,觉得自己的一个失误会导致孩子成年了依然受影响。助推也可以用在学习上,帮助自己坚持下去。孩子大了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她,她可以对自己做适合自己的助推,让自己在不那么舒服却必须要走的路上走的更坚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警惕“被助推”

                      看了行为经济学流派的经典著作《助推》以后,我对那些影响日常决策的隐形力量更加敏感,知道自己被环境裹挟,也和助推有关。正因为我们无法彻底克服人性的各种弱点,才会有意(无意)需要通过助推来做决策,而不是采用强迫的手段。按照书里的解释,助推不是税收、罚款、补贴或者强制命令,它涵盖了选择架构的方方面面。并且这一架构能够通过可预见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行为,同时不会禁止任何选择,也不会显著改变人们的经济激励因素。这本书是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阐述助推的意义和作用,强调 “助推为善”,也就是恰当地使用激励和助推,提高人们改善自身生活的能力,帮助解决很多社会重大问题。但在我眼里,助推就是一种手段而已,既可以为善,助人为乐,也可以为恶,助纣为虐,关键在于选择架构的设计者是善意还是恶意,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卓克老师在讲趋同演化时也提到个体只要参与生存竞争,最后被动筛选出来的就是适应环境的特性。像我这种对环境敏感,不甘心被同化的人,对各种助推手段尤为警惕,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为了适应环境,陷入零和博弈的怪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感操纵

                        人的心智带宽是有限,再加上天生的惰性,人在非极端环境里,大部分时间是处于自动巡航的状态里,这就为很多 “默认选择” 提供了操纵空间,而这种 “操纵” 也就是助推,既可以用于公正政策的无感治人,又可以用于个人习惯的无痛培养,实在是值得了解和学习的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选择性架构应对助推场景

                            这是一个被设计的世界,是一个被我们自己设计,设计的规则有好坏,我们生活其中,自觉很自然,但背后有人为操作因素,可能无法改变,也无需改变,但了解其机制,对于对我们非常不利的情况,可以运用书中选择性架构智慧规避。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政府和企业政策,避免过度对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诺贝尔奖获得者塞勒教授等一流经济学家的作品,助推让生活更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选择框架设计

                                很多人抱怨人生都是被设计好的,但如果真的拥有了绝对的自由,也许他们的人生结局并不会比现在要好。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培养出来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行为经济学的助推理念很好,书本的后半部分举了大量的美国的例子,可能和我们生活差距太大,感觉有点难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毕仙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选择架构者的重要性及助推的解释,虽然有些拗口但是文中很多论述及案例让我思路更加清晰,也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希望第二遍的时候我会理解的更加透彻_在我实践的基础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与行为的实验集中营

                                        每一个实验或调查都处处击中人的软肋和盲区。如果你不去慢思考,就陷入快思考的谬误中,而且还是浑然不知,自信地认为自己绝对没有错!可是当锚定效应摆在这里你不得不信这就是事实!同样是两个问题但是问的先后次序不一样人们的回答迥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好有意思

                                          要想让我们行动,就要把事情变简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