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文化长远的传承着眼,重新肯定人类作为缔建者的意义和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作者在书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旨在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

本书出版于1942年,与稍后的《人论》(1944年)一起构成卡西尔晚年文化哲学思考的代表性成果,也是现代西方文化哲学经典。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 再版译例
  • 台二版序
  • 第一章 人文科学之对象
  • 第二章 事物之感知与表达之感知[1]
  • 第三章 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
  • 第四章 形式问题与原因问题
  • 第五章 “文化之悲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文科学的当代意义

    卡西尔在本书中系统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他从其 “符号形式的哲学” 出发,解答了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他指出,人文科学的最终对象是由人构成的人格世界。人格的特点不在乎其具有什么物理性质,而在乎其有 “表达” 的诉求。这种表达使我们超越了纯粹物理存在的层次,进入了意义的世界。作者认为艺术能给我们带来 “新颖的世界感受”。他从特殊之处感受到客观普遍的内容,将最强烈最壮阔的生命浸润到客观内容中。这种对艺术价值的肯定,为我们理解人文科学的独特贡献提供了深刻洞见。关于 “文化之悲剧”,作者承认文化中存在矛盾和悖论。文化成果可能会因脆弱的物质载体而消逝,但他同时指出:“文化之果实却永远不会忘记它的渊源,这一切作品所赖以孳乳的创作意志与创造力,将永远活跃在作品之中,继续它的影响,继续它无止境的创造。” 在人工智能高歌猛进的时代,作者的思考具有新的紧迫性。他帮助我们思考 “人能做什么” 和 “人不能做什么” 的界限,提醒我们人文科学在技术主导时代不可替代的价值。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