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兴趣、提问、择善与取法乎上
【丘成桐介绍】丘成桐(1949 年 4 月 4 日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出生于广东汕头,成长于香港,后赴美深造。他的学术历程堪称传奇:早期突破:1968 年获全英联邦大学数学竞赛第一名,1969 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师从陈省身攻读博士学位。里程碑贡献:1975 年证明 “卡拉比猜想”,开创了微分几何的新时代,并由此发展出 “卡拉比 - 丘流形” 理论,成为弦理论的数学基础 [20][23]。他还解决了正质量猜想,推动了广义相对论与数学的交叉研究。学术地位:1982 年成为首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并囊括沃尔夫奖、克拉福德奖等六项国际顶级科学大奖,是唯一达成此成就的数学家 【丘成桐的教育观】丘成桐在书中提出以下颠覆性观点:真与美的追求:批判功利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主张教育应以探索真理与数学之美为终极目标。他通过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等案例,强调东西方智慧的共通性。三维教育模型:提出 “知育、情育、意育” 三位一体:- 知育:培养逻辑思维,倡导 “从小学接触数学文化” 而非机械训练;- 情育:以孟子 “浩然之气” 涵养心性,注重文学与历史对科学思维的滋养;- 意育:锤炼学术品格,鼓励质疑权威(如他年轻时挑战卡拉比猜想的过程)。对填鸭式教育的批判:认为标准化教学扼杀创造力,提倡通过提问激发兴趣,例如以 “广义相对论中的几何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的感悟】如何提升你自己?1. 有兴趣 —— 能持久 —— 养气质 —— 观长处 —— 善发问 —— 择善而固执之。2.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勇于说出自己的弱点,并和他人一起切磋 读书读什么?读书要读的是结构和内容。尤其对于有深度的书。 奥数班应不应该上?应该。要想学号数学,就要学得深。“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仅仅数学是这样,任何学科都是一样的,比如英语听力的提升除了多听外,很重要的就是倍速听,当你正常速率的时候就感觉很清晰。#领域 / 学习成长 / 教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数学大师邱成桐的人文素养与数学研究之路本次分享围绕数学大师邱晨桐的著作《我的教育观》,深入探讨了人文素养对数学研究的深远影响,以及邱晨桐在学术研究中的战略思考与战术选择。主要内容包括:关于邱晨桐的人文素养与成长背景 家庭教育与人文熏陶:邱晨桐出生于广东汕头,后随父亲移居香港。他的父亲邱振英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毕业于厦门大学和早稻田大学,曾在联合国下属机构任职,并在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重庆书院担任教职。邱晨桐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包括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史记》、《左传》以及西方经典如《荷马史诗》、《神曲》和《浮士德》。此外,他还接触了冯友兰、毛宗三等国学大师的作品。这些阅读经历为他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哲学思辨与数学启蒙:邱晨桐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哲学讨论,逐渐意识到哲学思想是在争论中发展的。这种思辨能力为他日后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维示范。他在初中时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最终走上数学研究的道路。关于邱晨桐的学术战略思考 高目标与大局观:邱晨桐从不满足于解决细枝末节的小问题,而是瞄准数学学科中的根本性问题。他受到中国古代经典《文心雕龙》中 “彪心于万古之上,宋怀于千载之下” 的启发,立志做最重要的研究,追求流芳百世的学术成就。他认为,研究者需要具备战略眼光,了解学科发展的大势,选择对学科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研究方向。 跨学科视野与长线布局:邱晨桐意识到数学与理论物理的紧密联系,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黎曼几何为数学工具。他通过与物理学家的交流,了解物理学前沿研究,并将自己的数学成果应用于物理学领域。他的研究成果如卡拉比猜想,不仅在数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也在物理学中成为弦理论的关键工具。 成才阶段的四字法则:邱晨桐借鉴梁启超提出的 “熏、浸、刺、题” 四字法则,阐述了学术成长的四个阶段:熏(熏陶环境)、浸(专注钻研)、刺(顿悟突破)和题(全身心投入)。他强调,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积累、专注投入,同时要善于捕捉灵感和突破点。关于邱晨桐的学术战术选择 主动发问与问题意识:邱晨桐认为,研究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他在中学时期便开始自己出题并解答,这种能力使他在研究中能够站在前沿,发现未知领域的问题。他受到儒家经典《学记》和屈原《天问》的启发,认识到提问是学习和研究的核心。 对美的追求与数学直觉:邱晨桐从文学中的对称美感受到启发,将其延伸到数学研究中。他认为数学中的对称性不仅创造美感,还能指引研究方向。在他的研究中,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都与对称性密切相关。 类比思维的应用:邱晨桐强调类比思维在数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探索前沿问题时。他通过低维空间与高维空间的类比,降低复杂度,找到研究突破口。他认为类比思维与逻辑推导是互补的,能够协同推动研究进展。关于邱晨桐的教育观对个人发展的启示 高目标与全局思考:邱晨桐的故事启发我们在人生中设定更高的目标,并从全局视角思考问题,避免短视和急功近利。 跨学科融合与视角切换:他的人文素养与数学研究的结合表明,文科与理科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启发。我们应勇于打破学科壁垒,采用兼容的视角看待问题。 终身学习与知识积累:邱晨桐的成长经历表明,广泛阅读和持续学习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我们可以在关键时刻实现突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繁花如梦,何曾梦觉,即将不惑才稍有感触:儿时自由天性的玩耍,逐步有所感悟,期间有所坚持,而又阴差阳错遇到合适的机会,得以转变,而后继续追求,直到某一天有所成而爬上更高的台阶。这是比较理想的人生路线。这本书改变了我对大家丘成桐的印象,他对于文学、历史、哲学等各人文学科都有很深的造诣,而他目前重点在打造的求真学院也是基于要培养新时代的真正跨学科的数学人才。好的教育要注重整体观、历史观、哲学观,涉猎各学科的知识,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另外,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涉猎的多才能从更宏观的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自己、如何做人以及积累学问。除此之外,我们经常在纠结的要从小让孩子了解不同专业,并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其实感觉目的很好,但是实践下来根本就没法进行。丘成桐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即专业兴趣的寻找就是不完全在于专业的选择,而可以让孩子们多读一些撰写成功人士的传记,这样能让孩子有丰富的情感,而好的创造力来源于丰富的情感。当然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来讲,也要融入部分对专业的认识,这样或许可能是一种更好的尝试。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