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开一颗心,创造新生活

    这本书读完了,长呼一口气。太难读了。一方面是里边有着大量的医学术语,对于医学知识有欠缺的人来说,看这些专业术语的时候,跟翻看一本枯燥的说明书也没什么区别。但紧挨着的,是韦斯塔比有趣的灵魂。在紧张危险的手术过程中,他依旧能够说出冷笑话,来缓解压抑的氛围。在与一个个陌生患者接触的过程中,韦斯塔比就像一个不羁的老友。不按照常理出牌,却值得信任。尽管自己的身体持续运转,没有多少休息的时间。在面对一个个患者时,他依旧能够肾上腺素飙升。喜欢新奇的情况,面对突发状况依旧面不改色。有趣的是,尽管一再对自己强调保持中立态度。韦斯塔比却常常能够共情患者,共情疾病。为成功欢呼,为失败叹息。这也使得他的情绪内耗得更快。这就是敏感容易共情的人负面的一面。于韦斯塔比而言,他容易去共情面对的每一个患者。于读者而言,容易共情书中具体的场景,具体的情节。很累很疲倦。这本《打开一颗心》,不是一本枯燥的医学类书籍。而是一本关于生命存续的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故事。从乙醚厅里边,那个叫贝丝的女生,以一场悲伤的手术故事。直接给读者一记重创。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够得到救治,不是所有的医生都是救世主。贝丝的例子让人看到。生与死就是一体两面,世界上的事,有时就是一滩烂污。从贫民窟男孩里,让人看到贫穷对于人的影响。周遭都是要抢夺你资源的人,甚至包括你的性命本身。并不是每一个生命都会被平等对待。而是先要过阶层,经济,等级,肤色,这些世俗的关卡。再来决定该怎么对待生命。不管怎么强调现代化,先进性。弱肉强食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在朱莉,安娜,克拉克她们身上,让人看到生命的顽强,以及运气的重要性。患上同一种疾病,你自己面对疾病的心态,以及遇到的医生,都会影响到你以后的生活,甚至是你的性命。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有韦斯塔比这样的医生存在,是这个世界的一抹亮色。但同时也感叹,这样的医生实在太过稀缺了。打开一颗心,是韦斯塔比的日常工作,是他习以为常的专业素养。打开一颗心,也创造了患者的新生活,或者是直接终止生活。看这本书,也让人感叹生命的无常。昨天一个有说有笑,还在运动的人,明天可能是躺在手术台上情况危急的患者。有太多我们无法抗衡的事物存在于身体周遭。敬畏生命,同时也珍惜当下。因为,一切都会成为历史,成为一个句号。在临近过年读完了这本书,祝大家健康快乐。我们下本书再见。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总结成了三个关键词:勇敢、挑战和不知疲倦。只有那些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每天迎接巨大挑战的人才能成为心脏外科医生,而这个职业的高要求和稀缺性,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不眠不休地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让病患们将生命托付给他们。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12000颗心重新填入灵魂和希望的传奇人生

        你会在床头放书吗?还是手机就是你的全部?


        我的床头堆着些书,不多,也就 100 来本。至于翻哪本,看心情。
        床头的书老换,不过回忆了一下,貌似哲学、札记比较多,可能你发现了,都是比较催眠的书?
        小说也有,少 —— 因为我会忍不住熬夜看完。
        有一本书,不是小说,每一篇都是独立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时间熬夜看完了。
        这是一本世界一流的心外科手术专家和人工心脏专家写的书,讲述的,是他从医 50 年来,和经手过的 12,000 + 颗心脏亲密接触中精选出来的 16 个故事。
        他的手术,很多具有开创性,或者这么说吧,按照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规定,未必符合规定 —— 有一些手术,是 “一边操作一边发明出来的。” 但是正如他所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挽救生命总是符合道义的。” 哪怕被开除,为此终止自己的职业生涯。
        他是幸运的,职业生涯并因为那些开创性的手术而终止。
        反倒由于技术足够过硬,遇到很棘手的病例时,他能够有机会跟同样顶尖的相关领域专家会诊,给病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在 “电池维系的生命” 这个故事里,为了主人公彼得的手术,作者邀请了欧洲顶尖的心力衰竭专家,还有休斯顿以及纽约的两支队伍合作,给彼得的左心室植入了一个仿真心脏 —— 彼得成了没有脉搏的 “电子人”,一位 “行走的死人”。他手术后又生存了将近 8 年。
        当然,也有失败的案例。
        失败不在于手术不成功,而在后术后的护理和恢复。手术,或者说任何一件事情,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系统的一部分。局部的最优导致的结果,未必就是全局最好。
        我们要做的,是尽量把所有可能导致失败的问题前置,各个击破。做好事前演练,这样哪怕失败,也没啥好遗憾的。
        像这样的故事,书里还有十几个,每一个,都无比精彩。
        看他讲述的故事,你甚至会想:妈呀,如果有一天能躺在他的手术台上,让一颗心在他的手下重新恢复跳动,也会是一种幸福吧?当然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反倒是那些罕见的病例,会勾起他迎接挑战的心气。
        这位顶尖的心脏外科专家,是英国牛津约翰・拉德克利夫医院的主任医生兼教授,名字叫维斯塔比。
        这本书,叫《打开一颗心》。
        有时候做冥想,静谧中会听见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我在想,是什么支撑着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间断地工作,直到生命的终了?是单纯的敬业?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只是因为它在这个岗位上?
        如果你想对陪伴我们一生的心脏了解更多,还可以看看李雪老师的《给忙碌者的心脏医学课》。
        ————————————
        题外话:
        《巨人的工具》这本讲述亿万富翁各种战术、习惯和日常的书籍里,作者蒂莫西・费里斯分享了呆伯特系列漫画作者斯科特・亚当斯(Scott Adams)的故事。这位高产作家分享了 2 条关于提升技能的成功经验,很简单:
        1⃣️把自己的某个技能练到全世界最好。比方说,像《打开一颗心》的作者维斯塔比这样。
        2⃣️选择两项技能,把每一项技能都练到世界前 25%。
        两项技能,其实可以扩展为两个细分领域。就像维斯塔比,能够同时做先天性和成人心脏病手术 —— 用书里的话说,这样的人属于 “极端珍稀品种”、职业大腕。
        想一想,我们自己有哪个技能,(不说全球、全中国、全行业),是已经练到全公司第一、让老板只要想到它脑海里第一个浮起来的面孔就是你呢?
        如果没有,在遭遇寒冬或者竞争的时候,又有多大的自信,让老板优先留下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打开一颗心》的五层思考

          第一层,关键词是心外科医生。我看到一个心脏外科医生 30 多年职业生涯中的 16 个非常精彩的故事。有史无前例的手术:头戴插座用电池维系生命的赛博皮特、起死回生的朱莉;有未能治愈的遗憾:贫民窟男孩和带着他穿越沙漠最终走向绝望深渊的母亲;还有连续 5 次摘除心脏肿瘤依然乐观坚强的安娜的故事…… 跌宕起伏小说一般的情节,让这本书的可读性极高,代入感极强,读者不禁为患者的重生而喜悦,为死亡而扼腕。第二层,关键词是同理心。心脏手术对医生来说就是工作中的日常,但对病人和病人家属来说,或许是一辈子才可能经历一次的历险,角色身份的不同,导致前者是理性大于感性,后者是感性大于理性。有同理心的医生,为病人提供情绪价值,比如作者就是这样的人。而没有同理心的医生,站在理性端把这当成是日常的工作,似乎也没有什么错。同理心的双刃剑如此明显:在患者端希望得到医生的安慰和支持,医生有同理心会对良好的医患关系起决定性作用;在医生端过度投入情感在患者身上,会造成极大的情绪波动,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医生也要向演员学习,构建一个强大的自我,学习快速进入角色和抽离角色,医生这个角色,只是 “我” 的一个马甲,并不是 “我” 的全部。换上这件马甲就全力以赴,脱下这件马甲就回归本我,只要内核稳定,就能超然切换于各种角色之中。第三层,关键词是做事姿势。我看到了一个行业顶尖高手的做事姿势:1、调研业内最佳实践:对孕期内的心外科手术认真调研,关于这类手术的每一篇公开报道,作者都阅读过、分析过,还写过一篇详细的综述。当时全世界只有 133 个病例,其中仅 19 例是主动脉瓣置换术。虽然这些手术中的母亲都活了下来,却有 7 名胎儿死亡。2、重要手术前做好 200% 充分准备:手术前都会和团队商讨手术方案,准备多个方案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所有手术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解决办法,并且需要团队每个人都对此充分了解。3、苦练基本功:怎样才算是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不是指动作匆忙或手速飞快。实际恰恰相反: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必须很有条理,不能有不必要的动作,只在需要的地方缝针,不做任何重复劳动。4、基于经典学科理论的创新:《再生的心》中讲到传统手术方法对患者科斯蒂已毫无作用时,没有任何对标案例能够参考,作者创新地使用了之前从未在孩子身上试过的依赖物理学定律的一种治疗方式。结果是奇迹般地成功救活了孩子。5、不到最后一刻不放弃:在挽救生命的路上,用丘吉尔的格言来回应就是决不投降。不把自己的能力拉满、不把能想到的治疗方案都试一遍,不能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6、内心有信仰,不被规则束缚: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挽救生命,哪怕是自己被医院处罚。第四层,关键词是医疗资源供需不对等。作者在书中曾多次呼吁,一些被移植中心 “判了死刑”,但实际上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比如贾维克 2000 这类人工心脏)继续活下去的患者,应当得到一些国家机器的经费支持。国民保健署不应该只关注那些容易治愈的病人,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这个背后反映的就是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对等和对应的机制不完善,资源如何更妥善地分配?面对供需矛盾如何配置更多社会资源来挽救生命?都是需要进一步深思的问题。第五层,关键词是接受移植的资格。65 岁以上的老人发生心脏问题,很自然地被排到了心脏移植名单的末尾。对于稀缺的心脏和数量庞大的待移植患者来说,从 ROI 来看,移植给老人的 ROI 确实不如年轻人。但这明显是就着单一变量来一刀切地看问题,试问:如果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无不良嗜好可以活到百岁的老人,和一个生活习惯糟糕熬夜抽烟喝酒还很丧的年轻人,待移植的心脏要移植给谁呢?这个决策背后代表着社会对老年人群的刻板印象 —— 老年人不再创造价值、是社会的累赘。联想到国内很多旅行社不接待 70 岁以上老年人,包括一些娱乐场所也会限年龄参与。如果百岁人生成为常态,我们还会觉得 70 岁是耄耋之年吗?还会对老人有各种各样的 “歧视” 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开一颗心》

            《打开一颗心》是一本世界顶级心脏外科医生的自传,讲述了作者的从业经历、在五十年职业生涯中记忆深刻的案例和人物,还记录了大量对心脏外科医生这一职业与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思考。直到 20 世纪,人们才摸索出对心脏做直视外科手术的方法。而直到今天,能够做心脏外科手术的医生,也依然是凤毛麟角。这本书以极其罕见的心脏外科医生视角,记录了那些特殊的病例、仔细描述了诸多疑难心脏外科手术的过程细节,描述了一群奋战在生死一线的手术室中的人物。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了解我们当前最尖端的心脏外科技术进展。本书的核心内容:这本书的原名直译过来,是 “脆弱的生命”。这本书围绕着 “生命” 这个词,讲述了诸多拯救生命的努力,也记录了大量的相关事件和人物。我们会发现,心脏外科医生因其职业的特殊挑战,而很难成为一个正常人;而我们的生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这一群勇敢、不知疲倦而又乐于迎接挑战的人们手中。首先,本书把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总结成了三个关键词:勇敢、挑战和不知疲倦。只有那些敢于直面生死、敢于每天迎接巨大挑战的人才能成为心脏外科医生,而这个职业的高要求和稀缺性,又决定了他们必须不眠不休地工作。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满足这样的条件,让病患们将生命托付给他们。接下来,本书介绍了韦斯塔比医生记录下来的几个特殊的案例。这些案例,能帮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心脏外科医生的具体工作。如果条件合适的话,今天的医生可以为心力衰竭的病人安装一颗人工心脏,来取代他们原来那颗不堪重负的肌肉心脏。医生也可以暂时性地让机械心脏取代病患的心脏,来让原来的心脏恢复元气。但是,这些都需要拥有精湛技艺的医生,需要医疗所需的一切支持,可能还需要一点运气。没有人能够保证一定成功,即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心脏外科医生也依然如此。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韦斯塔比医生,在刚刚开始学习心脏外科手术的时候,正值心脏外科起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那个时候,社会普遍认为,能够做心外科手术的医生都像神明一样,人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光看待他们。韦斯塔比医生说,看到开胸后跳动的心脏,在药物和体外循环下停跳,又在手术后苏醒过来的过程,就像目睹了一个生命的轮回。而半个世纪以后,当年的年轻医生已经老去。韦斯塔比医生的右手已经畸形,因为常年接护士用力递来的手术器械,他手掌上的筋膜缩短,手变得像爪子,像总握着一把剪刀。另外,像许多上年纪的外科医生一样,在手术台上连续弯腰几小时也伤害了他的脊椎,让他不得不退休。尽管如此,在给年轻医生的建议中,韦斯塔比医生还是会自豪地说:“我们做这行是为了病人,不是为自己。我们或许会因此而吃苦,但很少会在将来后悔。” 最后,谈一点自己的感想。虽然我们已经越来越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但我们依然还有很多无法做到的事情。虽然今天的医疗技术已经有了不错的进步,就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世界上的人均寿命从不到四十岁提升到了接近八十岁。但医学这门科学,我们还远远没有完全了解它。关于人类安全和健康的认知总是在逐步推进的,而推进它的人就是那些战斗在一线的医生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位心外科医生手术台前的生死故事

              《打开一颗心》是一本世界顶级心脏外科医生的自传,讲述了作者的从业经历、在五十年职业生涯中记忆深刻的案例和人物,还记录了大量对心脏外科医生这一职业与心脏外科手术技术的思考。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心脏外科医生的生活和工作,理解他们面临的挑战,了解当前最尖端的心脏外科技术进展。书摘:1、"人类心脏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运动:它的节奏和效率。关于心脏运动的事实是惊人的:它每分钟搏动超过 60 次,泵出 5 升血液。换算下来,也就是每小时搏动 3600 次,每天 86400 次。每年它都要搏动超过 3100 万次,80 年里会搏动 25 亿次。每一天,心脏的左右两侧都要往身体和肺部输送超过 6000 升血液。这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需要巨大的能量才能完成。因此当心脏衰竭,就会产生严重后果。"2、"心脏手术都有风险。既然做了外科医生,就要一意前行,决不回望。一台手术做完,就接着治疗下一个病人,我们总是期盼更好的结果,从不怀疑。"3、"有一件事我心怀感激: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对肾上腺素和睾酮的沉迷正在消退,但是对未知情况的兴奋却保存了下来。对一名不幸的伤者来说,幸存的一线希望取决于身边有没有经验丰富的创伤外科医生。而这是少数人才有的优待。"4、"怎样才算是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不是指动作匆忙或手速飞快。实际恰恰相反: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必须很有条理,不能有不必要的动作,只在需要的地方缝针,不做任何重复劳动。因此,一个麻利的外科医生动作未必很快,但大脑和手指一定默契配合。这是天生的本领,不管受多少训练都于事无补。"5、"过去就是过去,扔到脑后就行。重要的是将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哇,是偶像!

                你以为在看书,其实在看……《怪医黑杰克》的英国兄弟,《神医韦斯塔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选择做心脏外科医生不是为了自己,即使经历磨难终不会后悔

                  并不是到了退休的年纪才选择退休,手术是心外科医生的神圣使命,只有因为常年手术的固定体位严重伤害了身体,背部不再能支撑躯体的稳定,手也因为长期持手术刀的习惯动作而变形,才不得不退下神圣的手术台。当一个学生因为导师正在经历外界的压力而无法正常工作,因此学生对于自己要不要继续学习做一名心脏外科医生而犹豫,作者告诉他:记住,我们选择做心脏外科医生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病人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做了几十年的心脏外科医生,从不为担心承担风险而放弃任何抢救治疗的机会,因为他相信如果什么都不做只有让患者死去,唯有全力以赴才有可能赢过死神。从不为手术失败而悲伤,因为没有时间和心力。一个心脏外科医生的工作精力都是靠肾上腺素支撑的。明明知道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爱人和孩子,可是却不得不一次次缺席至亲的亲人在生命中重要的时刻,哪怕是妻子分娩第一个孩子,心脏外科医生也不能在抢救他人生命的战场上放弃战斗。对于束缚心脏外科医生的官僚深恶痛绝。喜剧演员休・丹尼斯(Hugh Dennis)并不以同情著称,在 BBC 的讽刺节目《一周讽刺秀》(Mock the Week)里,他对柯克林大夫的那句深思熟虑的话做了另类的表达:玫瑰是红的,紫罗兰是蓝的。你是活不了的,我是没办法的。怎么解决?埋葬这责备医生、羞辱医生的文化,给我们工具,让我们干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之所向,命之所往

                    小儿心外,与死神搏斗,然在轻描淡写中,一切生命的坚守,尽在不言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读。英式幽默下,是 Stephen Westaby 的医者仁心。第九章,看得揪心。在索马里遭遇绑架,被虐待至哑的无名女子,用破布抱着她瘦的皮包骨,有先天性心脏病及所有内脏反位、肿瘤的孩子,穿越炙热的沙漠,来沙特哀求医院救救她的孩子,她唯一活下去的动力。手术很成功,却在术后护理时,被搞砸了。几小时前母亲刚刚体验到孩子被送出手术室的极致欣喜,几小时后重又落入地狱深渊…… 毫无意外的,这位母亲带着死孩子自杀了。作者的文字真诚,悲天悯人,读完之后,念念不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见一颗心脏,你要忘记那是爱的奉献的源泉;看见一个脑子,你也不要把它视为灵魂的容器。忘记这些,统统切开。” 这近乎极限的冷静与克制的背后,需要一个医生疯狂的努力和直面鲜血的勇气。生命作为一个渺小又伟大的名词,在绝望与希望中间拉扯;同时,生命也是一个形而上的动词,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争。生命有其必然性,是人力无法扭转的。生命点亮生命的过程,令人唏嘘、感动,却又充满无限伤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每个中年人读一读

                          8 月 28 日得到高研院 9 期 6 班 1 组同学毕设项目的一场线下活动在国贸附近举办,其主题就是关于心血管系统知识普及和推广的,有心的我筹备组签到时赠送每一位来参加活动嘉宾这本书的纸质版,从此它成了近期我的床头书。完整的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了解,还是在辅导孩子生物课时学习到,以至于我认真的把初中生物书当阅读书籍看过,但毕竟是课本,场景感和体感不浓,这次俊蒙主任和玉霄主任分享,加上这本书,才算让我相对清晰了解人体这个特别重要的系统。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让人禁不住要跟踪结果,把那么复杂的手术描述的简单易懂,以至于看到最后几个案例时,关于心脏手术的部分语言框架我也似乎了解了似的。特别值得点赞几个点:1. 对于手术过程,患者描述等比较客观,克制了情感的表达,但又牵动着读者去关注;2. 用浅显易懂的话语来描述手术,避免太多专业术语带来阻碍,是关于心脏的非常实用科普类书籍;3. 对于医疗体系的描述,技术突破的难点及过程,包括每个医生需要冒的风险都有了第二线索的贯穿和呈现,没有太多抱怨,只是陈述事实,让人看到,引发思考。这也是当今医学发展一个两难境地,有时只能是平衡和机遇,机制上似乎还没有特别到位的解决方案。4. 作者本人的经历也是激励他人的,没有他的内驱力也就没有这么多创新和把更多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的可能。5. 医疗的系统性,复杂性,更加体现团队的力量。我能说这本书才让我知道,ECMO,心肺机,冠心病,心肌病吗?我能呼吁大家注重平时健康锻炼,推迟高血压的到来;呼吁大家多关注心衰患者这个一年 700 万的群体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比心外传奇写得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看,回天之术和回天乏术交织在一起,不放弃寻找解决方案的医生,没有脉搏的男人,5 次心脏肿瘤手术的女人。最好笑的是,在结束职业生涯之前作者说:说到破坏力,没有哪种身体疾病能和医院里的官僚体系相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书没有看到他评价自己的狂妄,傲慢,却看到他内心对生命的狂热,对病患近乎执着的爱。如此医生,只能敬佩。那些死亡的悲伤,挽救的欢喜,无处不彰显着他的责任和血性。他为后辈指点迷津时说,过去就是过去,扔到脑后就行。重要的是将来。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况且是整整 35 年。尊重生命,尊重医生,尊重身体。好好爱自己,找一份热爱的事业,去狂热追求,哪怕道路艰难,备尝孤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虽然作者自称这个行业普遍缺少同理心,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性和同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一线医生的角度,用最专业口吻和最真实的视角向普罗大众介绍心脏科医生的点点滴滴。当然,就算我们阅读完了全书,也很难真的完全体会这个行业的不容易。同时,当你看到心脏手术这些年正在出现的变化时,一定会对他们更加敬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纷呈的手术,激动人心的相遇

                                      这本书介绍了心外科医生从第一次手术一直到最后一次手术中,几个激动人心的案例。这些故事精彩纷呈,作者通过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来为越来越多病人创造高质量的术后生活。当然也会在手术失败后深深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医学始终是神圣又严肃的,尤其是心脏、大脑等直接关系人生命安全的分支。打开一颗心,取出有问题的部分,修补好,再缝合。生命无常,健康至上。愿大家都能无疾而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顶级心脏领域医生,文笔如此通俗、优美。让对医学领域空白的人阅读感受:身临其境 —— 手术室;懂点点医学常;重要我要好好保护心脏。心脏科医生的双手不可思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韦斯塔比医生 7 月末有一场直播。好期待。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