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费勇著.《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
王阳明心学最大的意义,就是提醒我们回到 “做人” 这个根本上来。如何做人呢?王阳明提出的第一个原则: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对王阳明来说,就是做圣贤。王阳明提出的第二个原则:应该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王阳明开始定位于心,认为心是我们做人的动力;最后定位于良知,认为良知是做人的唯一动力,只要把握了良知,就能把握这个世界的一切。王阳明提出的第三个原则:应该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事务当作自己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王阳明心学里的 “知行合一”“事上练”,讲的都是这件事。格式引文:【费勇著。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果麦文化.2020:6.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o7WNClQpNsDvfsP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做自己才是知行合一的关键点看了他今年新出的《知行合一》觉得很有触动,打算翻翻他其他作品,没想到还有一本同讲王阳明传习录的,这一本的主题是《做人》。读《知行合一》时,我对 “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这段话对照自我做了剖析,我在第一条上有所欠缺,却拼命对二三使劲儿。然后发现学问没有进步,主要是由于没有立志。或者更确切的说没有立一个合乎我个人的 “志”。怎么叫合乎我个人呢?先得搞清楚自己是个啥样人啊!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工作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自己想从工作中得到什么,在工作中可以为别人带来什么,如果不想清楚,,工作中的困难就会一直存在。我也就会一直在二三徘徊,会越来越疲惫想拖延,也就越来越没动力。“为何?如何?做什么?怎么做?” 随时把这四个问题放在心里,会让你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会太费力。大到一生,小到一件琐事,都先安静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做?如何去做?做什么才是适合的?从哪里开始去做?” 这才是真正的传习录,就像王阳明说的,只要找到心之体,心之源,一切都会顺其自然。这才是真正的无为状态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知行合一,人格完善这几天出差在来回的飞机上读完了这本书,因为有作者的解读所以更能理解王阳明的心学。点醒了我:1.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信息不全面,没有做出最好的选择,但决定了就不需要纠结,行动就是最好的答案,我们也会在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谋生之道 2. 知道了要把这个去践行,坚持自己的准则,不是为了他人的评价标准和眼光,而是我认为值得 3. 不要去逃避不好的现象,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不可能活在真空,所以只能努力去入世,借事修人,解决问题之道情绪平和之道 4. 我一直一来坚持写日记这件事,复盘自己,其实也是在追求去探究原因本质,并且不断调优,遇同类事能心平气和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说到阳明心学,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 “知行合一”,这应该是心学理论最显著的标签了。但这本书并没有重点剖析阳明心学的学术理论,而是从王阳明的经历和观点中提炼并折射出关于 “怎样过好这一生” 的金钥匙,我自己的感悟归纳为以下几点。立志: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围绕 “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持续付诸行动,化繁为简,一生只做一件事,也就是 “主一”。尽早埋下立志的种子,然后一生所有的行动都围绕这颗种子展开。在王阳明的观点中,这颗种子就是 “良知”。人应该持续努力,不断浇灌自己埋下的种子让其生根发芽,也就是 “致良知”。修心:越到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心是把一切统摄起来的力量,心外无物。“你不看花时,花和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花时,这花的颜色就显现出来。” 这个典型的唯心主义理论甚至和量子力学的某些观点略有吻合:量子的状态,取决于你是否观测它,以及怎样观测它。存天理,灭私欲:做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清除心中的杂草,让心变得越来越纯粹。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这个理论有其独到之处,但我认为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逻辑。人欲是个中性词,正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人欲,才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才得以提升,人类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的表述里,知和行本来就是一件事。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王阳明用知行合一这个概念,推崇的是强烈的行动性。不管什么学说,学习之后必须要学以致用,否则再好的学说也没有意义。和儒家其它学说相比,心学显得格外异类。儒家其它学说大多服务于统治阶级,而心学的理论则是让普罗大众都能从中获益。可能正是因为 “知行合一” 强烈的实用性,让阳明心学的理论更多地受到民众的认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正义 —— 不得损人利己。节俭 —— 不得浪费,任何花费要么利人,要么利己。秩序 —— 生活物品要摆放有序,工作时间要安排合理。决心 —— 要做的事一定下决心去做,决定做的事一定要完成。沉默 —— 避免无聊闲谈,言谈须对人有益。真诚 —— 不使用欺骗手段,考虑事情要公正,开口要言之有物。中庸 —— 避免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平静 —— 不为俗事所扰,包括常见的琐事或者不可避免的事故。贞节 —— 若非为健康或繁育后代,绝不纵欲,保持健康、神采奕奕,不损害他人或自己的声誉或安宁。谦逊 —— 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生只有一件事,就是「做人」这件事01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最近大家似乎有点 “吃瓜费力” 的感觉。先是 “杭州保姆纵火案” 的案主林某斌 “人设” 崩塌,随后是流量明星吴某凡被曝利用自己的明星光环进行选妃、灌酒,诱骗女生上床,让人不得不感慨,人心太乱。关于吴某凡事件,有网友点评:“首先得是个人,其次才是明星。”“在成为万人景仰的偶像前,先学学做人的基本准则吧。 央媒也点名批评,表示 “做艺先做人,做人德为先。艺人不仅是职业,更肩负社会责任。”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在求生存、求财、求名望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该如何「做人」。所有生活的问题,本质上而言,其实都是做人的问题。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尔西在《人论》里谈到,人的本质是永远处于制作之中的;人性并非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而是自我塑造的一个过程。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做人,是一个需要不断审视,不断完善的过程。而早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先贤,用其生平经历以及毕生所悟来给出关于如何「做人」的答案。这个人就是王阳明。费勇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将王阳明的心学进行抽丝剥茧,提炼精华,凝结成了《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这本书。 本书作者费勇老师是文化学者,生活榜 mook 主编,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教授、博导。对于王阳明的心学,费勇老师颇有研究。早在 2018 年,费勇老师就全译了王阳明的《传习录》,豆瓣评分高达 8.9 分。而在《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这本书里,费勇老师为我们展示了王阳明立德、立言、立功的一生,对王阳明的 “心学” 的精髓 —— 五大法则进行了解读,为当下处于时代洪流中的我们指点迷津,走出内心困惑,领会「做人」的真正要义。 02 立德立功立言,是成为圣贤的一生也是践行心学的一生与普通人相比,先贤之所以能成为先贤,很大的不同在于,在一些关乎人生根本性的问题上,他们比一般人思考得更早,也更深刻。因此,探索和行动也更早,比如王阳明。王阳明是儒学、佛学及道教的集大成者,其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 “顶流”,王阳明及其独树一帜的 “心学” 不光在国内广为流传,还漂洋过海,远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说王阳明是 “顶流” 一点也不为过,纪晓岚、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把王阳明奉为共同的偶像。到今天,王阳明也是很多优秀的企业家的偶像。像稻盛和夫,他的经营之道便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王阳明在 12 岁时,就找到了这一生关于「做人」的那颗种子。当时的王阳明在私塾读书,他总是和一群孩子玩兵法方面的游戏。他父亲训斥他为什么不好好读书,总玩这些没用的。王阳明反问父亲:“那读书有什么用?” 父亲回答他,读书可以做大官,可以像父亲我这样中状元。王阳明又问:“那么状元可以传多少代呢?” 父亲答:“当然只能一代,状元不能传给儿子。” 王阳明说:“只能维持一代,那就没什么好稀罕的。”“只有一代,没什么好稀罕的。”12 岁的小小少年,想要的却是能够超越时空的东西。那么,对于个人来说,怎样才能拥有超越时空的东西呢?于是 12 岁的王阳明跑去问私塾老师:“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呢?” 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啊。” 但王阳明反驳说:“恐怕不是吧,应该是读书做圣贤。” 对于王阳明来说,这个回答奠定了他一生的基础,也是他的心学的起点。读书是为了做官还是做圣贤,听起来好像只是做什么的不同,但实际上却会把人带向完全不同的生存状态。做官,是在既有的社会体制内,根据体制需要一步步去经营,把自己打磨成体制需要的样子,是向外求。而做圣贤,则是成为像拥有圣贤一般品格的人,是按照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去努力,是向内求。12 岁的王阳明立志 “做圣贤” 的这个想法奠定了其一生「做人」的方向。此后无论是去考科举做官,还是做一名老师,传道受业,对于王阳明来说,都只是为了实现心中 “做圣贤” 这一目标的方式。12 岁的王阳明,已然拉开了与同龄人的距离。王阳明所生活的时代,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道,忠臣被迫害是常有之事,属于政治上特别残酷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选择做官,对于个人发展而言,并非明智之举。但王阳明内心立志 “做圣贤” 的种子驱使着他往这条路上走。他觉得,既然要成为像孔孟那样的圣人,就应该拥有圣贤的胸怀、格局与视野,圣贤的人生不应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安身立命。一番思索,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读书人,通过 “做官” 与 “讲学”,能够让自己趋近于 “圣贤” 的人生目标。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去参加科举考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求学悟道,精进自己,他的 “心学” 也慢慢形成。此后,他的一生都在做官与讲学中度过。他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把自己真正活成了一代 “圣贤”。纵观阳明先生的一生,他身体不是很好,考试考了三次才考中,做官也是一路惊险,被奸臣追杀,被流放蛮荒之地,或是被委以可能掉脑袋的任务,但每一次他都接受安排,并能化险为夷。 作为一介书生,他本可以像陶渊明一样,悠然归隐田园,日子过得潇洒自在。但他没有,他积极入世,无论遇到什么人生难题,他坦然以对,从不逃避。无论处于何种处境,他也从不怨天尤人。纵然上天给了一手烂牌,但他却打出了满堂彩。37 岁被贬龙场,却能 “龙场悟道”;48 岁时,仅仅用了几十天便平定了宁王筹备十多年的叛乱。他把这些都归因于他对心学的坚定践行,他对自己立志成为一个 “圣贤” 之人的志向的从未动摇。他一辈子活得光明磊落、心无邪念。他一直坚持己心,不忘当初立志做 “圣贤” 的这颗做人的种子。他一直走在 “成为自己” 的这条路上。 03 走出剧情,成为更好的自己当今时代,信息泛滥,各种刻意制造的标题、概念层出不穷,无不夺人眼球,制造焦虑;很多人被世俗社会所认定的关于成功与财富的标准所评判与驱使,焦虑着、抑郁着;人到中年,一方面,35 岁的职场瓶颈像紧箍咒一样箍在每个打工人的头上,另一方面,来自工作、家庭、经济上的各种压力,压得人喘不过气,仿佛找不到出口,许多人在暗夜里无声哭泣。王阳明认为,其实人人都是天才,因为我们的内心有无穷的能量,但我们的私欲蒙蔽了心里的能量。所以那么多的天才,因为不愿意回到自己明亮的心,反而变成了笨蛋。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生来都是一座宝藏,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与潜能,用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我们本来都是有实力的 “甲方”,但为了去满足社会各方的期待与需求,不断修改方案,活着活着,就把自己活成了 “乙方”;活着活着就迷失了自己。改变不了视角,就走不出这 “甲方活成乙方” 的剧情。而王阳明心学的根本,就是帮助人们改变对人生的看法,走出人生困境。在《做人:王阳明心学的真正传习》这本书里,费勇老师结合当代人生活里的具体困境,把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 五大法则,即种子法则、心灵法则、纯粹法则、行动法则、担当法则,拆分成不同的生活主题,并穿插王阳明的生平事迹进行解读。比如,“如何把种子法则运用到生涯规划中去”、“如何用种子法则破解中年危机” 等,对于指导破除日常工作生活里遇到的疑惑非常有帮助。很多时候,跳出固有思维框架的局限,换个视角,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人生烦恼,看待当下的人生问题,问题迎刃而解。一切生活,源于「做人」这颗种子。王阳明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棵树。一棵树的成长,需要首先找到种子,深深扎根,然后一生都专一在这个根上,这样,你的一生就会像树一样枝繁叶茂、脉络清晰、色彩斑斓。如果找不到这个根本,无论你在绿叶上下多大的功夫,树都会枯萎。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棵树,那么一棵树的成长除了有一颗好的种子之外,离不开空气、日照、水分等,也离不开富饶的土壤。立志是种子,而心则是土壤,对应的是种子法则与心灵法则;而这棵树能从一粒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还离不开对心田的持续的照料与养护,对应的是纯粹法则与行动法则;另外,这棵树本身还要能在天地间抗住风霜雨雪的打击,对应的是担当法则。关于如何做人,王阳明还提出了三大原则。第一个原则:应该有一个高于世俗的人生目标。第二个原则:应该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标找到动力。良知是做人的唯一动力,只要把握了良知,就能把握这个世界的一切。第三个原则:应该把日常生活中的全部事务当作自己唯一目标的实现手段,做到 “知行合一”、“事上练”。这三大原则其实也暗含其心学的五大法则。无论是求财也好,求名望也好,那都是向外求的过程,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我们唯一能掌控的是,我们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一生化繁为简,无非也就是做人这一件事。愿我们能守护好自己明亮的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