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文字的使用是对文化的认可
本书是日韩裔学者写的汉字在日韩的使用演化。汉字是世界上唯一存在并还在大量使用的表意文字(彝文,东巴文),其他国家都是表音(拼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点就是文字如同一幅画,使用者可以读音不同,但是都知道其意,文字本身就是文化的表现,文字中蕴含着文化,无论读音语言如何变化,但文字还存在(现代人也能看懂古文),而表音文字,反映的是语言,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如果语言消失了,文字也就消失了(现代人已经看不懂古文字了)。汉文化圈是对汉文明的认可,中国自古疆域广大,各地知识分子语言不通,但文化思想的载体和传承是一致的,帝国也通过汉文进行统治和信息沟通,从唐朝到明治初年日本的文字和文化都来源于中国,因为地域的阻隔,日本知识界一直用训读,也就是注音阅读,在过去的东亚世界,能写汉诗是做知识分子的重要条件之一。在宴会、仪式、朋友之间的应酬等场合,不能赋诗,算不上知识分子。各国人士见面进行笔谈时,汉诗也是交流情感、夸示自己才华的重要工具,是构成 “东亚知识共和国” 的重要元素。最近 150 年汉字的使用范围衰落也是中国的困难时刻,日韩越开始自己文字时代,只能表示各自独立的决心,但对汉文字没有任何影响。反而是日本明治初年,知识分子都用汉字,对欧洲文化词语直接用汉字翻译,为当代汉语创造了不少新词,如 “电信,铁道,政党,主义,哲学” 等等。正是因为当时日本知识分子完全汉化,等到日本抛弃汉字后也就分道扬镳了。小国只有融入大国的文化才能长存,想独创文化在历史上不断被证明是妄念,辽,金,夏,直到满清,本族文字和语言都将成为历史。日语文字还保留了汉字,目前还没有危机,而韩语因为完全放弃汉字,现在南韩和朝鲜间的沟通,很多技术词汇已经出现差异,书写已经开始两块牌子了,而名字如何放弃汉字就大量重复会出现歧义了。(只要注意我们的汉语拼音一直警惕文字化就明白加注音的原理了)本书作者日韩裔,一直想强调日韩语的独立性,对于中华帝国来说根本无所谓,比如韩国把汉城用韩语表示首都意思的首尔代替,中国基本无感。蒙古国独立后,恢复原蒙文,放弃俄语的西里尔字母,确实保留了民族性,比如欧洲的芬兰,丹麦等小国,竭力保留本民族的语言(方言)无可厚非,但对外交流还是要学外语。对文字的使用是对文化的认可,汉字代表了中华文明,使用汉字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可。新加坡 76% 是华人,但官方语言用英语,建国时李光耀以标准的伦敦音为荣,后来的总理吴作栋有口音还被要求纠正,可马上要接任的黄循财汉语说得更标准。马来西亚独立后用拉丁字母创立了马来文字,印尼也用马来文,但法院,医生等专业领域,还是用英文。而马来西亚华人更是竭力保留和学习华文普通话。所有文字是对文化的认同,渔村 97 后的教训就是没有坚决的推广华文和普通话,而湾湾要庆幸常凯申强力的汉字传统,如果像新加坡通用英语教育就危险了。自信的大国以使用自己的文字为荣,日韩自我矛盾和分裂,舍弃汉字意味着放弃历史。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本书讲述一个重要而有趣的历史现象:汉语,曾经在一千多年前,就是东亚地区通用的交流语言,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明,在长时间内支撑和推动了东亚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特的 “东亚汉字文化圈”,而它的影响,一直保留到今日,绵延不绝。比如,作者金文京就举例说直到今天,日韩两国的大学生,能够背诵秦汉唐宋等中国历代王朝名称和序列的,或者对《三国演义》中人物、故事如数家珍的,大有人在。同时,日韩等国,在吸收汉语的同时,也对它进行了持续的改造与消化,最终把汉语变成了自身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和中国难以斩断的文化共同基因,在全球化时代,也许会为东亚地区进一步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提供基础和契机。在这本书的开头,金文京就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来让我们快速理解,汉语在东亚地区的长期使用,以及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变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