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8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历史的解读

    最近网上对 “西方伪史论” 有不小的争论,但观察可见所谓的西方历史是中国知识界的自我认定,欧美社会主导地位是宗教为基本认同,普通民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宗教信仰与救赎,教会通过经院哲学将古希腊思想纳入神学框架,科学探索服务于宗教目的(如证明上帝创世)。19 世纪民族主义的建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后,为构建文化认同,西方学者开始系统追溯 “西方文明” 的源头。古希腊罗马文化被塑造为 “理性与自由” 的象征,与基督教传统并列,形成 “双源头叙事”。例如,19 世纪历史学家强调古希腊民主制度与基督教伦理对现代欧洲的奠基作用。现代科学史的再诠释 20 世纪科学史研究进一步强化古希腊的科学源头地位,将其与基督教的中世纪传承结合,形成 “古典 - 基督教 - 现代科学” 的连续性叙事。古希腊作为科学源头的认知在文艺复兴(14-17 世纪)初步形成,19 世纪民族主义史学将其制度化。例如,1855 年勒南的《科学的未来》首次系统论证希腊理性对科学的决定性影响。部分学者(如马丁・贝尔纳)指出,古希腊文明受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东方文明影响,其 “西方性” 是 19 世纪欧洲中心主义的建构产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一方面如同我们认定马原的科学性和我们近代思想的源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兼容并蓄,不断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基于自我的正确文明史观,对西方支持下的各种历史曲解要充分警惕,赖十讲就是典型的曲解。西方文明的起源不是历史,不是科学,而是神学,而神学最厉害的不是造神,而是造神的 “选民”。这就是西方搞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等一切罪恶的底层逻辑和上层设计。本书以颠覆性的视角重新解构了中华文明的技术基因,将古籍中散落的奇思妙想编织成一部跨越时空的科技幻想史诗。作者赵运涛以考古学家的严谨与科幻作家的想象力,从《列子》《酉阳杂俎》等典籍中打捞出 120 余项超前技术构想,构建起仿生智能、影讯技术、高能武器等六大系统,我阅读没有深究,也是趣味阅读开脑洞。以下 AI 总结主要内容:本书聚焦中国古代典籍中 6 大科技幻想体系,通过 200 余个案例展现古人的超前智慧:1. 仿生智能系统(1-40 项)   ・周代偃师造出可拆解验真的木偶舞者,其关节构造与现代机械臂原理暗合   ・隋炀帝的 “仿真好友” 木偶能饮酒谈笑,开创情感陪伴机器人雏形   ・唐代自动斟酒木人配备重力感应装置,与当代咖啡机出酒原理相似 1. 影讯技术系统(41-80 项)   ・“七宝灵檀几” 作为古代搜索引擎,可检索修炼指南与商贸信息   ・清代 “千里镜” 结合光学折射原理,实现百米外人物动态捕捉   ・“昭华管” 通过笛声共振原理,构建出最早的立体声音乐体验 1. 高能武器系统(81-120 项)   ・诸葛连弩采用齿轮联动技术,实现每秒 10 支箭的速射   ・秦代 “潜艇” 采用水密隔舱设计,与 19 世纪潜水艇原理相通   ・“气象武器” 记载通过硫磺燃烧改变局部气候的作战方案 1. 智慧家居系统(121-160 项)   ・唐代 “紫绡帐” 内置温度调节机关,实现冬暖夏凉   ・宋代 “自动灌溉花瓶” 运用虹吸原理,比现代滴灌早 900 年   ・明代 “智能报时植物” 通过含羞草开合机制制作定时装置 1. 生活科技系统(161-200 项)   ・唐代 “自动出酒器” 配备六杯联动机关,满杯即止的定量控制   ・清代 “防内卷灯” 采用光敏电阻原理,实现光线自适应调节   ・宋代 “速成酿酒器” 通过恒温发酵装置缩短酿造周期 1. 智慧出行系统(201-240 项)   ・秦代 “记里鼓车” 采用齿轮计数系统,精准记录里程   ・明代 “折叠交通工具” 运用榫卯结构实现部件快速拆装   ・清代 “导航车” 通过磁石阵列与星象观测结合导航 2025 年 #270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中国古代黑科技》,我感触最深的有二点:一是我真为中国古人的想象力,智慧而折服,这些 “黑科技”(有的也许称不上科技),看似天马行空,但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又有许多在现代变成了现实,古人的确有智慧,有思想,有远见。二是这么多 “黑科技” 虽然想的好,但绝大多数没有深入研究和开发,只是沉睡在人们的思想里,有的变为少数人的玩物,还有的成了 “神话” 故事里的 “神器”。“黑科技” 没有造福人类,促进社会发展,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遗憾,以及制度缺陷。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一个敢写,一个敢出版

        一个敢写,一个敢出版。下一本写点啥?《宇宙文明起源于中国》这本写起来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与其说是黑科技,不如说是异想天开。大都是纸上发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讀讀當趣味還行,要是認真了就不好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侮辱智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古代 “黑科技”》,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其一,书中收录了古籍中记载的许多令人惊叹的 “科技” 发明;其二,书中包含一些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却折射出古人超前思维的技术构想。具体来说,本书在材料择取上,有这样几个标准:一是能够体现古人 “科技” 智慧的发明,并且是除了 “四大发明” 以外,那些非比寻常,让我们 “意想不到” 的发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此书看完,感觉过于浅显,当作娱乐消遣书籍,或者想了解下古代人民的想象力作为一乐读读可以。本书我认为不错的地方:选题特别棒!谁不好奇古人那些神奇发明呢?书里梳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清的各种 “黑科技”,比如:张衡的地动仪(居然能探测千里之外的地震!)宋朝的水运仪象台(集天文观测、报时、演示于一体的大佬级仪器)古代冶金技术(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秘密)还有航海、纺织、建筑等领域的超前发明… 图文并茂是最大亮点!很多复原图和解剖图让复杂原理变得直观,比如 “候风地动仪” 内部结构示意图,终于让我看懂这东西可能怎么运作的。语言也挺亲民,没有堆砌专业术语,像在听老师傅讲故事。读完最大收获是:古人真的不缺聪明才智,缺的是被后人看见的机会 —— 这本书至少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不止四大发明。但是本书的不足远远多过于值得看的地方:1、深度不足,像 “百科简介合集” 很多技术只讲了 “是什么”,没说明 “为什么能诞生”“后来为何失传”。比如提到东汉的 “记里鼓车”(自动计程车),只说它能敲鼓计里程,但没展开背后的齿轮系统设计多精妙,也没分析为什么后世没进一步发展成更复杂的机械。2、部分内容有 “过度吹捧” 嫌疑比如说 “唐朝就有机器人”(其实是指皇家机械玩偶),用现代词汇包装古代技术,容易让人误解实际水平。虽然吸引眼球,但不够严谨。3、缺少对比视角既没横向对比同期世界其他文明(比如希腊齿轮装置、阿拉伯天文仪),也没纵向讨论这些技术为何没引发中国版的 “工业革命”。读完后忍不住想:如果这些黑科技没失传,历史会怎样?—— 但书里没深入探讨。4、史料引用模糊部分发明只写 “据古籍记载”,但没标注具体文献来源,想查证都困难。对较真的读者来说,可信度打折扣。此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回头审视下,我们古人在想象力方面可是一点不差,但是作为想深入了解古代科技内涵的读者就不建议阅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梦想到现实

                    从梦想到现实要走多久?能走多远?千年不算久万里不算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传承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关注点和审美。古人对于典籍可能更多的是注重其教化的社会意义,而我现在读这些典籍,更多关注的则是古人大开的脑洞。古人留下来的这些精神财富,在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影响。传统文化符号如今常被作为各种科技的名称,如探月工程有 “嫦娥”“玉兔”,探日工程则有 “羲和”,我国自建的导航系统叫 “北斗”,我国自建的空间站被命名为 “天宫”,我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 “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 “天问一号”,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 “祝融”,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被命名为 “悟空”,我国的 “星链” 叫 “鸿雁”,等等。这些科技命名,让人听上去就觉得非常 “合适”,实际这是因为这些符号本身就都积淀有古人如同 “科幻” 般的想象。这正是传统文化魅力之所在,生命力之所在。我之前的一本书《符号里的中国》当中对某些符号进行了解读。本书可以说一种延续。未来我们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依旧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到合适的 “符号”。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