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

    这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最后的结局简直不能再坏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也许这就是好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吧。小说以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阐述了破产农民的凄惨景象。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遭受资本家、银行家和实业家的盘剥压榨,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然而却无力反抗 —— 因此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书名中的 “葡萄” 是《圣经》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愤怒的葡萄” 就指代愤怒的底层人民。偌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家园。贫穷的人以为,只要手脚勤快,就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明天。现实是,你再努力,都摆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命运。书里的故事跟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活下去,总有人在流血流泪,卑微却奋力地挣扎着。书中乔德的母亲是女性的楷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在关键时刻拿主意,撑起一个家。更值得赞美的是,在困顿而又绝望的生活中,他们依然毫不吝啬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路上的人,共度难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写满美国失地农民的血与泪。或者说,其实不用刻意去强调国别,全世界的劳苦大众都有相似的画像。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失去一切,他们只想工作、劳动,有一块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土地。课本上讲大萧条,也并不会讲到有 30 万失去土地、被压榨被仇恨甚至被当做赤色分子镇压的底层农民。书里的主角最后觉醒了,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我看得很沉重,他们的文化注定了他们只能把宗教当做最后的依靠,而大洋彼岸的我们拿起了镰刀与锤子。书中并没有写到这些流民的结局,我们学历史可以看到大萧条之后美国的迅速崛起,这些流民大概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愤怒的葡萄》是诺奖得主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出版于 1939 年,它是当时流行的 “社会抗议小说” 的代表作品,以俄克拉荷马州的佃农乔德一家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线故事以外,《愤怒的葡萄》还着眼于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这让它在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后,仍能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这部小说没有把人类自己导致的环境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简单地归咎于科技的发展。在斯坦贝克看来,唯有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帮助个体从传统的生产体系中挣脱出来,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有机群体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斯坦贝克凭借这部作品,斯坦贝克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葡萄》出版于 1939 年,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斯坦贝克凭借这部作品,斯坦贝克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愤怒的葡萄》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愤怒的葡萄》依然能够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第三,斯坦贝克超越同时代作家的高明之处是什么?《愤怒的葡萄》是诺奖得主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它是当时流行的 “社会抗议小说” 的代表作品,以俄克拉荷马州的佃农乔德一家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线故事以外,《愤怒的葡萄》还着眼于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这让它在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后,仍能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这部小说没有把人类自己导致的环境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简单地归咎于科技的发展。在斯坦贝克看来,唯有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帮助个体从传统的生产体系中挣脱出来,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有机群体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忍耐力极限无法估量

              the journey to the west,从美国东部到西部的求生史,一路上经历了好多的考验,人的求生欲和社会属性都像雨后冒出的蘑菇一样突突的蔓延出来,让人不得不去从内心里敬佩,人啊,忍耐力和适应力是不可估量的。但与此同时,人类的悲欢真的不能相通,当敛财的手段做到了极致,就产生了阶级。但这种极致肯定会触发反抗与革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得真揪心啊

                最后怎么办哪…… 真希望他们有个好的结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哪里都有苦难,哪里都有坚强的人。人们在近乎绝望的艰难境地里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友爱,勇敢,身处顺境的人永远也无法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愤怒的葡萄》失去土地后,我们到底还有什么?书中最后的那个神秘的微笑是什么?是爱,大爱,是人性,还是从此开始的堕落。书中的警察是什么?帮凶。一帮资本家的帮凶。科技的进步不是给人带来便利,只是成为了很多人快速敛钱的工具。赤匪是什么?一个反抗的信念,一个追求平等自由的风,可惜吹不进贫瘠的大地。死亡有时是最好的解脱,爷爷奶奶不用再次受苦。监狱成了高尚者的黄埔军校。书中所言,人生就是一条河,无始无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读又治愈

                      2023-22/60 |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682 页的《愤怒的葡萄》,陆续看了半个月时间。闷热的季节里总是伴有烦闷的情绪。而一页一页的读来,他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坚强生活的意志,一天又一天的疗愈了焦虑。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苦难。三十万同样不得不举家搬迁的人,他们仅仅想找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能劳动、有饭吃、活下去。他们相互帮助,活成了一家人。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暴击……・🏻那些喜欢的文字:︎我跟你说说监狱里的事吧。你不能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出去。会疯的。你只能想当天的事,然后是第二天的事,再想想周六的球赛。︎以后,我们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日子,可日子来的时候,就只有一种。︎大家都受过苦,所以才像疯了一样去奋斗。︎我们做的所有事情 —— 我觉得都是为了走下去。就连饿肚子也是 —— 生病也是。有的人死了,可剩下的人会更坚强。努力过好这一天就行,就是这一天。故事中乔德的妈妈是个伟大的存在!平时普通的家庭主妇,在路上面临一个个未知的挑战,总能冷静果断的做出决定,对全家人思虑周全。善良、乐观、智慧,那份坚强、果敢和魄力,让人震惊,又让人深深敬佩。最后的结尾太过震撼。生存与互助,升华到了极致。在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依然选择帮助同类。无尽的苦难没有磨掉活下去的斗志,更没有抹掉信仰。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项大奖,它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豆瓣评分 9.1,我 9.0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母亲!

                        母亲用爱和坚强默默扛起整个家,母亲用无私和奉献牢牢维系家的完整。世道再艰难,时代再黑暗,母亲的乳汁一定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结构有些随意,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的相同与不同

                            美国的历史是一本不断向西去的历史…… 人与土地,人与家乡,人与机器,写于上世纪 30 年代,已近百年,却也挺适于当下作者的写法颇有些与莫言想象翻看此书时不断想起莫言的丰乳肥臀还有余华的活着挺有意思的质朴无华,无可奈何,主题活着 —— 西方版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使就把镰刀扔在地上,收取了地上的葡萄,丢在神忿怒的大酒榨中

                              初读愤怒的葡萄,只感觉被剥削的穷人的艰辛,看到穷苦的人为了生存,坚定而痛苦的往看不见的前方摸爬滚打。随着阅读加深,感悟迸发,以至一口气读完整本,直呼意犹未尽。汤姆乔德一家,代表了成千上万背井离乡的佃农,是二十万被资本驱逐,离开家乡的人的缩影。一路上乔德一家经历太多苦难,见证从加州谋生失败的人的离开,但是他们从没有放弃前往加州的追求。全书充斥着 “力量”,是乔德一家的坚韧,是一路上前往加州的人的团结,更是与资本家的对抗。—— 佃农哭了,当然当然,可这是我们的地呀。地是我们量的,田是我们垦的。我们生在这儿,就是死,也得死在这儿呀。就算这地现在不好了,可究竟还是我们的。我们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干活、在这儿死去 —— 所以它就是我们的。这才是决定土地归谁的东西,而不是让一张写着数字的纸来决定。—— 哼,那些来的人说话倒是挺甜。‘你们必须搬走呀。这不是我的错。’‘哦,’我说,‘那是谁的错呢?我要去打死他。’‘是肖尼地产畜牧公司。我只是接了它的命令而已。’‘谁是肖尼地产畜牧公司?’‘它谁也不是。它是一家公司。’这不是要让人气疯吗。你没法去打死谁了。很多人找不到发泄的对象,也就累了 —— 可我没有,我恨透了这一切。我偏要留下来。—— 去加利福尼亚也好,去别的地方也好 —— 每个人都像鼓手,后面跟着由痛苦组成的游行队伍,带着我们各自的伤心事向前进。有一天,那些伤心事队伍也会离开,会一起走,带来无边的恐惧。—— 这位老人刚刚过完他的一生,去世了。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可这没什么关系。他曾经活在这世上,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他去世了,可这并不重要。以前,我听一个人给我念过一句诗,他是这么念的:‘一切生命皆神圣。’我想了想,觉得这句话有深刻的意义。我不愿为去世的老人祷告。他现在挺好的。他要做一件事,可这件事已经给他安排好了,他只有一条路走。我们呢,我们也有事情要做,可我们有成千上万条路,不知道到底要走哪一条。我如果真要祷告,那也是为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的人。躺在这里的爷爷,已经轻松走上一条大路。现在,就让他入土为安,去做他自己的事吧。” 说完他抬起头。—— 时代开始变了,西部大地开始躁动不安。西部各州像是暴风雨袭来前的马匹,也紧张起来。那些不安的大资本家,感觉到变化的来临,却对这种变化的本质一无所知。大资本家们攻击离他们最近的东西 —— 他们攻击不断扩大的政府和不断扩大的劳工联盟;他们攻击新的税制和经济计划。他们不知道这些都是结果,并非原因。是结果,不是原因;是结果,不是原因啊。—— 乔德不安地笑了笑。“哦,说不定就像凯西说的那样,一个人并没有自己的灵魂,他只是一个伟大灵魂的一部分…… 所以 ——”“所以什么,汤姆?”“所以这就没关系了。我会一直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到处都会有我 —— 你不管往哪里看,都能看到我。饿着肚子的人为了争口吃的而斗争的地方,就有我。警察打人的地方,也有我。凯西要是也能看到就好了。哎呀,大家气得大喊大叫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们在一起 —— 孩子们饿了,可他们知道家里的晚饭已经做好,就哈哈大笑的时候,我也会跟他们在一起。我们的人吃着自己种出来的粮食,住在自己修好的房子里的时候 —— 我也会跟他们在一起。你明白吗?天啊,我现在说话跟凯西一样。大概是我想他想得太多的缘故吧。我觉得我有时候好像还能看见他。”“愤怒的葡萄填充着人们的灵魂,变得越来越沉重,等待着收获和酿造。”「收取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因为葡萄熟透了,」『地上葡萄树的果子』原文是『葡萄』或『葡萄串』(vine),表征邪恶的外邦人;『葡萄熟透了』意指恶贯满盈,该是受诛灭的时候了。开放式的结局指向的答案正如书名:愤怒的葡萄将要成熟,” 恶” 终究会结出 “恶果”,作恶之人必将自食其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底层人民的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好,了解了美国20,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生活

                                  有触动有启发,至少带来了一些关于人性的思考,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谈什么人性呢?而且这本书解答了我对资本主义撒掉食物都不给穷人吃的困惑,为了保住价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凄凉的生活

                                    《愤怒的葡萄》是美国现代文学大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讲述了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小说的主线故事虽是现实主义题材,也是当时流行的 “社会抗议小说” 的代表作品,,但斯坦贝克更多地着眼于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仍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但那里是我们的希望,而我们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他们用破铜烂铁拼装出一辆拖车,堆上所有家当,沿着六十六号公路,一路向西,前往传说中葡萄漫山遍野的天堂 —— 加州。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情很残酷、很痛苦,但也有些际遇是如此感动他们,令他们重燃活下去的信心。《愤怒的葡萄》的结尾好像有些仓促,其实,斯坦贝克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并不是给出一个既定的结论,而是想用书写去唤醒人们的意识和良知。斯坦贝克在小说的对话中,既忠实地保留了底层农民的口语特点,也通过排比、借喻等修辞手法,用具有音韵美的语言不断烘托、堆叠情绪,为读者谱写出一部流民的苦难史。不过,斯坦贝克并不满足于单纯地 “记录时代”,他想要探究导致这种危机背后的原因,试图找到打破困局的方法。《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充满了基督教相关意象的作品,可它从一开始就摒弃了把宗教作为救赎的可能。小说中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最为明显的就是书名里的 “葡萄”。“愤怒的葡萄” 取自一句歌词,这句歌词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北方联军大量传唱的《共和国战歌》中的,“我们看到上帝将临的荣耀,他双脚踩踏着愤怒的葡萄”。在《圣经》的语境里,葡萄象征着希望和丰饶。在小说前半部分,乔德爷爷曾多次描述加州葡萄的饱满、多汁,在他的想象中,一旦乔德一家到了加州,他就能沉浸在甜蜜的葡萄堆里,和全家一起过上富足的生活。随着旅途的不断深入,“葡萄” 却成了痛苦和绝望的代名词,并逐渐演化为愤怒,“充塞着人民的心灵” 。表面看来,是机械化的到来切断了农民和土地之间的羁绊,但人类在过往漫长岁月中对土地造成的破坏,也是不容忽视和难以挽回的。回溯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到类似的困局一再重演: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随着传统重工业和制造业的衰落,以及全球汽车工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分散化的特征,那些曾经繁荣的老工业区不再辉煌,尤其是传统中西部的工业重地俄亥俄州、底特律、芝加哥等地为代表,它们由于大量被弃置的设备生锈而被人们称为 “锈带”,这里失业率攀升、贫富差距、种族冲突等问题也逐渐显现。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全球化带来的资源置换、本土制造业外移和全球产能重新布局,越来越多的本地工人在失业大潮的冲击下深陷破产危机,纷纷选择出走,当地人口大量外流。对于那些无法离开的人,多年来的过度开采而导致的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让他们深陷在萧条与动乱的困局中。这些在全球化转型过程中被时代浪潮抛下的制造业工人,与多年前乔德一家的际遇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些深入观察正是斯坦贝克超越同时代作家的高明之处,他在小说中做出的尝试也许仍然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与借鉴:通过深入与亲近自然,帮助个体从传统的生产和经济体系中挣脱出来,从自然的怀抱中汲取力量,让作为个体的 “我” 融入一个更大的、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有机群体之中。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