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1. 艺术不必是美的、合乎道德的,它可以是鲜血的呐喊、病态的想象,甚至一次茶道表演的禅意,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表面好看,而是戳中人性最真实的部分。就像吃麻辣火锅,辣到流泪不算舒服,但痛感反而让人上瘾,艺术也能用冲击感引发思考。2. 法国皇家花园的喷泉和日本禅院石头,土耳其瓷器的中国龙纹和墨西哥部落的进口珠子。每个作品都是不同世界观在历史长河中的棱镜折射。3. 艺术家用色彩与音符编织感知的迷宫,观众在解谜中成为新的造物者,艺术并非再现现实,而是打开认知的维度,让我们在重构世界的游戏中,瞥见自己灵魂的倒影与可能性的边疆。就像玩剧本杀,作者设局,玩家解密,艺术不是导演一个人的电影,而是大家一起玩的沉浸式游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时代的盲眼这本书和牛津通识读本很多系列一样,说得杂而不精。推荐顾衡老师的《西方美术 100 讲》,对于初学者而言,“时代之眼” 这个概念可以帮我们快速厘清艺术史的脉络。关于艺术,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 “画家把作品卖给谁?” 进一步可以衍生到 “谁花钱”“谁在看” 两个层面。西方现代艺术的困局,就在于 “时代之眼” 的定位错乱,因为身份政治与解构主义成为 “政治正确”,导致一部作品的受众和解读者只能局限于一个特殊群体的小圈子内,互联网时代,无论是作品的复制权还是评论权都被广泛地下放给 “大众”—— 但这种艺术受众的变化根本不是民主化,因为受众只是对某件作品所代表的某种抽象概念吸引,根本不会给艺术家或者作品赋值,艺术品的定价和议价权最终还是落入了富裕群体的手中。最终导致西方现代艺术对于普通人来说是 “看不懂也懒得看”。此外,作者在本书中含蓄未提及的是母文化地位与艺术品价值之间的联系。记得千禧年初,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美国好莱坞电影都是文艺工作者和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但二十多年后的现在,普通大众也能毫无心理压力地批评和指摘这些作品中的偏见和漏洞。艺术阐释权转移的背后是文化态势的海拔变化,而文化不只是一个纯理论界的问题。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者只能在 “正确的逻辑” 中一步步衰亡的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