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社会学家,易洛思在这本书里的主要工作是描述现象,并对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进行批判。她并没有想对 “冷亲密” 的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不过通过她的批判,我们也可以或多或少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易洛思应该会认可 “让属于情感的归情感,让属于理性的归理性” 这样的分工。也就是说,在处理感情问题时,我们更应该尊重自己真实的、原初的情感体验,尤其是要相信那种说不清缘由却十分清楚的直觉,不要过分依赖理性反思,尤其是不要迷信各种理论。爱情的美好首先在于它对我们情感的直接冲击。如果把爱情都变成了逻辑、论证、数学计算,爱情恐怕也就失去了它最美好的面孔,变得苍白、乏味、干瘪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追溯了现代心理学知识的发展,揭示了这种发展如何把情感变成了资本,并且与资本主义一起重塑了当代人对于情感的理解,让原本亲密热烈的情感关系变冷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冰冷的亲密:当爱成为一种商品化表演🍑

        冰冷的亲密:当爱成为一种商品化表演社交媒体时代铺展了前所未有的联结可能,然而伊娃・易洛思在《冷亲密》中却剥开了层层便利的表象,揭露其下的情感困境。算法塑造的亲密更像冰箱保鲜层里的鲜花 —— 外表鲜活,内在早已流失温度。技术固然填满了人与人空间的分隔,却在无形中构建情感的牢笼:爱情沦为个人主页下的 “点赞”,思念被浓缩成标准化的 emoji,最幽深的心事也化作算法推荐中的标签。在情感市场化的时代,我们的真心不知不觉被资本逻辑收编:情感交换被赋予权重,内心流露被精细估值,温情也要置于竞争规则之中。我们忙着维系精准计算过的 “人设” 和 “关系平衡表”,自己却不知该将鲜活灵魂安放何处。书页翻过,寒意微微渗入内心 —— 这无疑为我们这个 “灵魂冻伤的世代” 立下一面映照之镜。当心意的倾吐被转化为交易的筹码,我们在技术的迷宫中究竟是拥有了更广阔的星空,还是迷路了真正的亲密?《冷亲密》叩击着我们:能否拒绝这冰冷的塑造,为自己寻回一丝属于生命的原始温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视身体的复杂性,直接去见面,直接去投入不可掌控的世界

          他说道:“[爱情]也许是由于某人在风中点起一根香烟,或是她向后抚头发的姿势......” 在传统的爱情中,首先是基于身体的吸引;其次是身体的吸引调动我们过去的恋爱关系和经历等等。这些道理不言自明,那些理性头脑想象出来的条条框框很重要,但见面后很可能就不那么重要了,这就是身体下的判断,在我们和对方同处一个空间时,目光交流,举手投足,散发的气味,这一切都作为一个整体冲击着我们。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习惯了文字这一抽象的感受方式,图片和视频是相对直观的,但那些组合毕竟不是真实的世界。互联网像是安全岛,我们不用再面对当面交流的局促和尴尬,这没什么不好,但人的需求是复杂的,你总会有想和人见面的时候,想有个亲密关系,这时路径依赖的我们很容易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各种社交软件替我们做好了各种方案,我们只需要进入他们的平台,写下自我介绍,就可以 “刷简历” 了,你会看别人怎么介绍自己的生活,性格,爱好,还有最重要的 ——“照片”,多巴胺开始工作了,你开始不断地 “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而这,就是平台想达到的效果,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不断膨胀的资本 —— 通过占据你更多时间和金钱来实现。 作为交易就是给你同样不断膨胀的幻想 —— 我还能找到更好的。 直到二者有一个先面临幻想的死亡。现实见面后的幻灭是源于什么?即我们的什么期待落空了?我们认为网上交流和线下交流的差别不大,不会有什么太多信息疏漏,只要在网上好好交流过,我们双方就有了足够的认识。摘取书中一例:米歇尔:我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我们联络了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决定见个面。于是,我来到咖啡馆,我们握了握手。在握手的那一瞬间,我便知道了,这不是我要的那种感觉。记者:你即刻就知道了?米歇尔:是的,即刻便知。记者:你是如何即刻就有这种感受的呢?米歇尔:顺便说一下,他握了握我的手。我感觉握手时有那么一种软绵绵、湿答答的感觉,我真的很不喜欢。这你能想到吗?想不到很正常,但这就是不可轻视的事实。线下见面,有太多细节可以让我们 turn on turn off 了。比如,我看到一些女生很漂亮,但一张嘴说话立马就会熄灭我的悸动,客气点儿说就是感觉不太聪明,而且声音就带有那种特有的不太聪明的气息,我真的感觉有些神奇,那些特点极其相似。😂再说个严肃点儿的例证,摘自《汗水的快乐》:丧失嗅觉的男性可能找不到性伴侣,或者说找性伴侣比正常人困难,丧失嗅觉的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缺乏安全感,这两类人都更容易抑郁。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表明,善解人意的人更容易记住他人的气味。气味的重要性再怎么提也不为过,在神经通路上,嗅觉与情绪和社会行为紧密相连。而互联网现在暂时还做不到传递气味,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丢失,作为动物,气味传递的化学信号远远多过我们能意识到的范围。以上都是围绕第三章展开的,前两章的内容对我的启发和震动更大,基本撼动了我这几年学习的心理学知识,但我还是选择挑第三章来讲,一来以我现在的水平这个更好讲,二来它确确实实能融入我的改变系统。说了这么多,都是为了表述一个目的,我们该如何生活,而不是局限于 “我又知道了一些知识,嗯” 然后就结束了,继续轮回痛苦。正视这些事实,牌桌上现在的牌很清晰,明规则暗规则也逐渐清晰起来,你想要一个相对美好的人生,一个尽量少一些悔恨的人生。而在亲密关系这个角度上,你知道了身体的重要性,身体能提供太多我们根本意识不到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就是 ——“嗯... 不太喜欢” 或者 “我对这个人很有感觉”。该交给身体的时候就交给身体吧,全寄托在理性思考是歧路。人生要具体地去感受,具体地看,具体地闻,具体地听,具体地拥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