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情感疏离时代的爱情解药。

内容简介

爱情中应该有算计吗?理性和情感是对立的吗?在消费时代如何获取真爱?

在资本主义和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与人相识的机会和方式越来越多,互联网更是为我们打开了海量的选择之门,但无论是进入还是持续发展一段恋爱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爱上一个人,正变得越来越难了。孤独、疏离、冷淡的情绪弥漫在广大的单身群体中。

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研究人类情感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二十余年。在本书中,她提出了“情感资本主义”的概念,意指情感关系和经济关系彼此定义和塑造的双重过程。通过分析各类约会交友网站、脱口秀节目、杂志、电影、心理咨询行业等,并结合丰富的文化批判理论,她为21世纪的人类情感问题给出了一份诊断说明。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序 破除冷亲密,做个情感人
  • 第一章 情感人的兴起
  • 导语
  • 弗洛伊德及其克拉克大学讲座
  • 重塑企业创造力
  • 一种新型情感风格
  • 作为企业精神的沟通伦理
  • 玫瑰与刺——摩登家庭的美好与伤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痛苦、情感场域与情感资本
  • 导语
  • 自我实现的叙事
  • 情感场域,情感惯习
  • 心理学的实用主义实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浪漫之网
  • 导语
  • 浪漫化的网络
  • 网络相识
  • 本体论式的自我展示
  • 标准化和重复
  • 幻想与失望
  • 本章小结:一种新型马基雅维利主义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3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别的意思,只是突然想到阵风😀

    作者易洛思在书中数次提到资本主义的逻辑早已渗透情感领域。当交友软件将人际关系简化为可量化的 “匹配度”,当相亲成为一场标准化的 “简历筛选”,情感被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人们看似拥有海量选择,却在算法推荐和效率至上的规则下,陷入 “预制菜式” 的择偶困境 —— 快速匹配、即时消费、随时替换。这种 “情感资本主义” 的本质,是将经济理性植入亲密关系,使爱情沦为提升自我价值的工具,而非基于整体人性的联结。书中最具洞见的观察,是揭示了 “冷” 与 “热” 的辩证关系。表面上看,现代人越来越疏离,用 “队友” 代替 “爱人”,用 “打怪升级” 描述婚姻,甚至以 MBTI 人格标签简化情感互动。但这种冷漠背后,实则是情感被高度规训的结果。福柯笔下的权力机制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载体:社交平台通过数据监控和算法推荐,将情感表达标准化;心理咨询行业用 “积极倾听技巧” 将共情变成可复制的技术;企业管理的心理学话术,将员工情感转化为生产力。当情感被系统性地测量、规划和矫饰,其纯粹性便逐渐消解。数字技术加剧了这一困境。线上交友颠倒了传统爱情的顺序:先通过文字构建理想化人设,再在现实中验证肉身是否符合想象。这种 “本体论式自我展示” 导致情感体验的割裂 —— 屏幕前的浪漫化叙事与见面时的外貌焦虑形成强烈反差。更讽刺的是,互联网既让人内省地塑造 “独特自我”,又将这个自我置于公开竞争的市场,最终导向同质化的 “优胜者” 模板。正如作者所言,虚拟亲密看似自由,实则被隐形算法操控,成为情感物化的帮凶。然而,书中并未陷入绝望。作者在精神分析疗愈和个体叙事中看到微光:当人们通过自我讲述重构情感经历时,或许能在结构性压迫中开辟抵抗空间。现实中,年轻人正以新方式重构亲密 —— 剧本杀相亲试图恢复面对面交往的生动性,“恋爱心理学” 课程倡导从原生家庭理解情感模式,甚至 “婚礼巴士” 等新俗挑战传统婚姻的经济绑定。这些实践暗示着,对抗 “冷亲密” 需要打破工具理性的桎梏,在流动的现代性中重建真诚的情感伦理。作为一部思想史与文化批判的跨界之作,该书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福柯的规训权力、齐美尔的都市冷漠熔铸成新的分析框架。它不提供廉价的解药,却为理解这个 “即烹即配” 的时代提供了关键坐标系 —— 当爱情变成可计算的风险投资时,或许唯有重新珍视情感中不可量化的笨拙与伤痛,才能让亲密关系摆脱冰冷的资本逻辑,回归人性的温度。

      转发
      2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