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9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在当下即意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没有任何意义!须知天地间原本就没有 “意义” 这种东西,无奈人类的存在资格不足,亦即存在度过低,于是不得不 “追求生存”,这便闹出了种种怪相或名堂。可见 “意义” 导源于 “弱化求存”,并彰显于 “临近失存”。据此看来,人人都觉得自己活得很有意义,只表明人类的处境越来越麻烦。

      1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低估的好书

      这本书,我等了 6 年。从网上自己复制整理的演讲稿,到盗版书,如今终于出正版了。重温依然回味。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我等了六年!!!终于等到了!!!

        这是王东岳先生在混沌大课的讲稿!!😊😊😊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读此书,不足以理解中华文化于世界的地位

          “若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东西,不能只站在它内部,而是要远离它,亦为超拔与其上,才可能看清全貌。” 王东岳老师把 137 亿年大时空尺度作为背景,对人类的认知和知识的来龙去脉做了一个精彩绝伦的串讲。从人类文明产生的动因,到对比东西方思想差异、设计神学、哲学、科学、文化渊源,相互参照贯通,我一边惊叹于老师庞杂广播的知识面,一边又感觉到用哲思探究的方式串讲历史、文明的发展有种异常顺滑的精妙。这本书是东岳老师一门 12 天的集训课的讲稿(不敢想象若是老师亲授会是多么令人激动的知识盛宴),其中有挺多删减部分,不知删去是口语上重复的部分还是因为有些敏感内容不能出版。全书核心思想是东岳老师独家提出的【递弱代偿】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越原始的越稳定,越发展的反而越脆弱)我总共做了 205 条笔记,几乎是每一页都能引发思考,近 85 万字的书花了整整 48 小时才读完,甚至到最后还觉得不忍标上 “已读完”,总感觉先生精妙的论述还有很多值得重读、细品。【‘生存结构’】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吃米还是吃面,几乎成为区分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的核心标准,这个道理中国人都知道,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就是这简单一句话,其实蕴含着理解文明起源的关键。考古发现稻米最早是在黄河流域被培植的,但它并没有成为中原人的主食,其根源竟是在于:蛋白质。人类要想生存,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 8%,否则就会造成严重的肝脏损坏和身体发育障碍。而大米中的蛋白质含量仅为 4%,因此作为主食会让人营养不良。因此最早的中原人无法单纯靠大米为生。但长江流域气候温和,盛产鱼虾,因而可以以此补足蛋白质的亏空,大米于是可以当作碳水的来源;而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在 11%-14%,于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就逐渐放弃了大米,而转而用小麦作为主食了。文明的进程,与我们自身的生物性生存以及我们与自然的衔接关系息息相关。【‘东西方文化的两极性’】- 东汉中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成为儒释道中鼎立的一足)-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东西方文化的兼容性极差,也就是这两者具有 “极性”—— 工商业文明和纯粹的农业文明格格不入这就导致近代中国思想、行为、文化的分裂,甚至到了人格分裂的地步。【‘象形文字’】以形表意:“凡” 字居然画的是不穿裤子撅起屁股看到 X 门的样子,也就是说凡人都有那个脏兮兮的 X 门,此为 “凡”(同学们,无法直视的字还有很多,详情可参阅上册第一章)共性经验原则:为什么 “门” 里面放一个 “马” 字就是 “闯”,而不是放其他动物呢?因为古人观察仔细,发现只有马喜欢跳出马厩,而不是直接从门走出来,所以如果马从门出来,就表示一种异常的入或出的状态,即为 “闯” 人本主义原则:“女” 字甲骨文的样子就像是画一名女子跪坐在脚后跟,两手正在做家务的样子(未完待续)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在得到这个平台,这个誓死捍卫别人发声的权力,做得淋漓尽致。即使王东岳被万 sir 批为民科,依旧大力出书,允许存在这样那样的观点。反正又不是辩论,不需要站队,只筛选出他们认为最优的知识,剩下的交给读者,这两颗星给得到精神。混沌大学王东岳的课程全部学习完了,第一次听完特别惊喜,整个内容让人觉得好大好宏观,一下子提升了作为东方人的自信,但是时间和细节是最好的验真良药。 就跟我当初读《魔鬼经济学》,感受到作者的天才,是怎么把不允许妇女堕胎和胡佛总统下台联系到一起的? 直到看到吴军老师通篇分析这个作者,以及这本畅销书,那真是魔鬼的经济学,很容易就着了道入了魔。万 sir 也花了很长的篇幅分析了王东岳,要说得到系给我批判性思维最大的两位老师就是吴军和万 sir。并不是老师说的就是真理,而是他们给你一套批判的利剑,如何分析何为科学,何为伪科学。就像我很喜欢王孟源博士,总听他的专访以及各种博客,但是他把中医批的一文不值,举出的例子是历史上那些君王都是吃丹药死的,在这一点上我不赞同,我拜服他的大多数学术上的造诣,以及他对真理的追求,很多次他选择说真话,得罪了一批中科院的人,后来直到杨振宁先生也持跟他一样的观点,他才得以平反,但我知道他也有知识的盲点,以及研究不够缜密的一些方面。在中国特别是学术上,求真的人太少了,大多都是求快。为什么有一大批像吴军、万 sir 这么优秀的人都在美国? 像王东岳这样的大师越多,真正的人才存在的空间会更少,说真话的人也只会更少,学习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变喷子,到处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越来越多人了解哪些是真正的科学,哪些是伪科学。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王教授有点东西

              王教授净选了那些特别复杂、怎么说都有理、横竖能找到证据的话题,他那些观点反过来说也不错,看两页就看不下去了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递弱代偿” 原理!和其他讲述哲学的课程不同的是,以往的哲学课程,大都以 “哲学史” 或者 “某一哲学大家的哲学思想” 为根本课基。而这 12 天的课程大堤,却是构筑在先生倾心 20 余年所建构的一套哲学世界观逻辑模型之上的。这个筑底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此课程好比是智能转译机与庖丁解牛之刃的差别,不可同日而语。讲至精彩处,对既往思想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人类万象繁华 “如土委地”,讲者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听者宛如身临如斯景象,心驰神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视频版 144 节课听过两遍,几十万字的文稿第一次读完,应该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文稿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值得思考,这种大尺度的写法,对于我们拓宽思考面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工具。这也是 2024 年电子书里面看过最厚的一套书了,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然存在、精神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哲学原理”

                    第一生物生存效价与社会衍存效价之对位律。就是生物的生存度和社会的凝合代偿度是一个匹配关系;第二生物分化程度与社会结构程度之相关律。就是生物的分化和残化程度越高,社会结构度一定越高;第三生物属性状态与社会属境建构之统一律。就是生物的代偿属性越丰厚,生物的社会结构就发育得越丰满;第四生物生存压力与社会内构张力之互换律。也就是生物面临的外部自然压力和生物之属性能力提高所造成的内部紧张,两者之间有一个置换关系;第五生物衍存态势与社会代偿效价之无功律。就是社会结构不断繁化,不断地对残化了的生命有机体进行生机结构重组,但其代偿最终无效第一句是 “社会稳定度趋近于零,个人分化度却趋近于最大值”;第二句是 “个人生存度趋近于零,社会动荡度却趋近于最大值” 所谓 “伪在” 就是精神哲学上探讨我们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得不到本真,而且越来越得不到本真,它不能构成我们的终极维护系统;所谓 “危在” 是指社会结构倾向于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动荡,它也同样不能对我们构成一个有效维护体系;统合起来称作 “伪在危在”。“自然趋弱,弱归人性;精神趋知,知归茫然;社会趋繁,繁归动摇”。(自然趋弱,弱归人性)万物弱化演化,其至弱承载体就是人类;(精神趋知,知归茫然)从物理感应,到扁形动物的感性,到脊椎动物的知性,到灵长动物的理性,越高级的感知,采集信息量越大的感知,越缺乏稳定性和确定性,感知越来越趋向于背离本真和茫然化,知识和精神发育不构成我们的维护系统;(社会趋繁,繁归动摇)社会只不过是自然结构系列中最繁华的一个末段实体,它也因此是一个最动荡、最脆弱的结构,它对人类的生存维护最终落于无效代偿。美” 是 “感应失离” 的产物,“美” 是对 “感而未应” 的依存牵挂与引诱,也就是说 “美” 是具有维护生存之精神效用的。人性是物性的绽放,人道是天道的庚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加速下坠中保持希望

                      王东岳先生在整本书中体现出了对中外文化、哲学、宗教、医学、科学庞杂知识的精通,并表达了对人类发展前途的深深担忧。同样的思辨也出现在了他讨论读书对人的意义上。这种明知道归宿还能保持积极的状态研究、讨论、传递的状态,就像是黑夜中似有似无的光。虽微弱遥远,但还是能让我们保持清醒并不至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巧克力带点味

                        我 2015 年评了王东岳先生引以为傲的 “巨著”《物演通论》—— 一星。现在我评这本《哲思演讲录》—— 三星,并非表明作者有何进步。起码……《物演通论》既难读又装逼,像装成屎味的巧克力屎,本身是屎粑粑,还要硬说巧克力就是这个味。这本书虽然也是胡说八道但趣味性强,王先生真诚地讲大故事的能力及经验我都是佩服的,你哄人起码也让人爽,值回一星。还有就是,这么多年我明白一个道理,对于文史哲及科学、宗教、人类兴亡等大话题,群氓都是感冒的,但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还要把自己搞爽,确实强人所难。王先生站出来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哪怕胡编乱造点也无伤大雅,值得欣慰的是他的论点总是悲观的,悲观容易让人平静,盲目悲观简单粗暴地满足了大部分人自怨自艾的虚荣心,反正真实到底是什么,对他们本不重要,对真相本身也不重要,又值回一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五年最让我叹为观止的一本书

                          强烈推荐有三点理由:第一,这本书包罗万象,能帮助你构建知识体系;第二,这本书学贯古今中外,能帮你理清人类文明发展路径;第三,这本书观点惊世骇俗,有助于优化你的心智模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且不论 "递弱代偿" 是否是将热力学第二定律泛化到整个自然界,单说东岳先生对东方老庄、孔儒、法家、墨家等先秦诸子及西方神学、哲学、科学等思想的了解和贯通就已让人十分钦佩…. 一切人类都要这样走过:从原始富饶的黑暗,归于原子末人的黑暗。中间绽放的剎那芳华,叫做「文明」。我们之所以有阴霾一去不复返的感觉,是因为盎格鲁 - 撒克逊人在天地不仁、宇宙孤寂间点燃了火炬,而这是纯粹的异数。不信试看远东大地 — 轮回的灰烬、历史的原料、斯宾格勒笔下的费拉民族,这才是没落人类的基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存在,其实是一个种系延续,他历经猿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青铜器人铁器人机械化人电子化人乃至发展为基因工程人。总而言之,你的性状随着工具的变更而变构,这相当于物种在快速演进。我们也可以另外换一个表述方式:猿人原始采猎人游牧人农业人工业化人信息化人乃至后现代化人。我说的每一个组合词都相当于一个非生物学定义下的 “新物种”。由于人类是通过智质软态变塑其生存性状,因此他相当于一个物种的体质性状在极短时间内产生 “种系演化”,这就是人类把动物远远抛在后面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论让人通透

                                看完了得到以来最长的一本书,有些东西比较深奥,有些还是一知半解,但起码补充了很多历史知识,对自然、人类的演化脉络有了初步认识,下一步做好心理准备后,尝试读一下《物演通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刺猬的感召力

                                  恶补了一番传统文化课。虽然是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中国人,但其实自小接受的应试教育里,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是严重缺失的。青少年时期之后,西方文化(对西方哲学史比较感兴趣)对我的影响已经远超传统了。王东岳老师,按照柏林对思想家的划分,明显是一只大刺猬。「递弱代偿」是否是宇宙运行的法则之一,还有待后世的考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需要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着实是让我恶补一下老祖宗的思想观念的流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尽信书不如无书

                                    文章刚开始读起来还可以,但是到后面有些观点和自身价值观念冲突比较大,放弃了,我尊重作者的观点,但我相信自己对事的价值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震撼的思想试验,学贯古今、多元学科的知识不断碰撞交融,确实有 “有效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首先,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的涉猎范围极为广泛,从远古人类、氏族社会、农牧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从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人体系统,从象形文字、拼音、文言文到各大宗教思想,无所不谈,无所不包。这种跨学科的广度,使得读者能够在一个更宏大的背景下理解人类文明和思想的发展脉络。对而立之年的人来说,这种全局性的视角尤为重要,因为它有助于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其次,作者的论述方式非常独特,并不拘泥于传统的 “欧洲中心论” 或 “东西方偏见”,而是以中立的态度探讨东西方文明各自演化的条件和成因。这种立场使得他的观点更加客观、公正,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对中年读者来说,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尤为重要,因为大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各种思想和观点。再者,书中不仅探讨了文明的演进和思想的变迁,还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 “物演通论” 等观点具有一定的争议性,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对未来的思考和预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综上,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人生,还能够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哲学和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递弱代偿存在很大争议,本书仍值得一读,王东岳虽不被 “学术圈” 认可,其很多观点有独到之处,引人思考。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