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鸡犬无罪也该死…

    鸡犬该不该死与罪无关,鸡犬该死是因为其肉可食,人杀之而不用担心什么后果。什么东西该不该死,看来并不是它有没有罪,而是它死了对人有没有用。反之,所有该死的,人自然会找到合适他的罪,只是谁有罪无罪,当然是力气大的说了才算…… 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有没有罪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死了,人有没有得好处。她死了,欠她钱的人都得好处,罗佳杀了她取她的财就如杀只本该死的鸡吃肉充肌,所以无罪。但是老太婆被杀了,公权力的秩序被挑战,所以罗佳又是有罪的,不是因为他杀了人,而是他代替公权力杀了人…… 判罗佳流放是作者的智慧,罗佳要活着也要受罪,则皆大欢喜。这个安排是要说上帝要罗佳活着,活着苦行赎罪。无论出卖过的是肉体还是灵魂,只要真心改过,诚心去赎回,终究会得救的。人没有权给人定罪,人没有权代替上帝给人定罪,除非人能重新虚构一个更听使唤又更万能更神圣公正的上帝…(石木翻书每天翻翻书)

      4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震撼灵魂

      每日一书:《罪与罚》。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一部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罪犯内心世界的心理小说,一部举世公认的、震撼灵魂的世界文学名著。如书名所示,小说是以刑事犯罪为题材的,写的是罪与罚。主人公 —— 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为贫困所迫,不得不中途辍学。他住在一间租来的、像个衣柜似的陋室里,整日像只猫似的躲着催租的女房东,靠母亲省下来的一点抚恤金和借债过日子。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中,经过苦思冥想,他头脑中产生了一种 “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世界上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凡的人,低等人,他们只是繁衍同类的材料,必须俯首帖耳地做奴隶;另一类是 “非凡的人”,他们是统治者,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可以为所欲为,甚至可以随意杀人。为了从困厄中挣扎出来,为了不再连累母亲和妹妹,同时也是为了实践一下自己的 “理论”,来检验自己到底是个和大家一样的 “虱子”,还是一个 “非凡的人”,他铤而走险,举起发抖的双手,用斧子砍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抢走她的钱和首饰,继而为灭口又狠心杀死了她的妹妹。事情虽然干得不那么顺利,但由于种种巧合,他竟安全地逃离了现场。警方也始终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而且后来还出现了一个 “替身”:嫌疑犯米柯尔卡向警方自首,“供认” 是他杀死了老太婆。此时真正的凶手拉斯柯尼科夫几乎可以完全逃脱法律的惩罚了;然而,他却没能摆脱掉另一种更可怕的惩罚 —— 道德与良心的惩罚,而且,这惩罚先于犯罪:自他萌生杀人念头的时刻起,他的内心便成了一个永不安宁的战场。人性与反人性、良知与他的 “理论” 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激烈的斗争。他为那 “荒唐的” 念头感到厌恶,不相信自己真会去做 “那件事情”,直到行凶前的最后一刻他还在犹豫:“不如回去吧?” 杀人后,他便陷入了痛苦的精神折磨之中。他得了热病,昏迷三天三夜,发高烧,做噩梦,动辄歇斯底里大发作;他开始厌烦世上的一切,甚至对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也产生一种生理上的憎恶;他对什么都怀疑,却又神经质地一次次暴露自己,甚至下意识地再次去凶杀现场拉门铃,重温 “当时那种又痛苦又可怕的丑恶感觉”。他的精神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痛心地说:“难道我杀死了老太婆吗?我杀死了我自己,而不是老太婆!我一下子把自己毁了,永远地毁了!” 在妓女索尼娅 “爱” 的感召下,他终于去自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身于一个医生家庭。四十年代他曾与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接近,并参加过彼特拉舍夫斯基小组 —— 俄国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因而于一八四九年被捕,被判处死刑,只是在临刑前几分钟被沙皇赦免。刑场上的经历,十年监狱、苦役以及流放生活,对于他的身心产生了可悲的影响。四十年代末他入狱时是一个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无神论者;十年后,当他从流放地回到彼得堡时,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和君主主义者。《罪与罚》便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六十年代重返文坛后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体现了作家创作成熟时期的思想 —— 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母亲的信使他十分痛苦,但是信里所透露出的最主要的事情,他不曾有过片刻的怀疑。甚至正当他读信的时候,事情的最根本点在他脑子里已经决定,完全决定了:“只要我活着,就决不让这件婚事成功,叫卢仁先生见鬼去吧!” 最初一刹那,他认为自己要疯了。他浑身冷得要命;不过发冷的原因部分是由于他早在睡梦中就已经患了热病。现在他忽然猛烈地打起寒颤,抖得他差不多牙齿都要蹦出来了,他浑身都在哆嗦。过去当大学生的时候,他往往连这种菜汤也没有。他的囚衣很暖和,适于他目前的生活方式。他甚至感觉不出自己戴着脚镣。他对自己的光头和两色囚衣感到羞耻吗?在谁的面前感到羞耻呢?在索尼娅的面前吗?索尼娅怕他,他会在她面前感到羞耻吗?但是在他的心里唤起了一种感情;他望着她,感到心头一阵痛楚。“她干吗这么伤心呢?” 他暗自想,“我是她的什么人?她为什么哭?为什么她要跟妈妈和杜尼娅一样照料我?她要做我的保姆啊!”“画一个十字吧,哪怕做一次祷告也好。” 索尼娅用胆怯的、颤抖的声音请求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跟着ai一起回到159年前

        以前如果让我读《罪与罚》这本书,还是很难坚持下去,但现在有了 AI 的帮助,把当时沙俄历史背景,物质条件,人们的生活状态,收入来源,都能呈现出来,大脑代入这本书里情节就轻松许多,不然,会觉得小说里每个人物都神经错乱,让读者没兴趣继续看。拉斯柯尼科夫是个穷大学生,脑子好使有点学问,而且是个好心肠,但不是贫穷让他产生杀人的想法,是社会上利益分配不公,让他产生了激进想法。只能说,对经济学知识匮乏,以为开当铺放贷就是邪恶。从本书结尾,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应该也认同拉斯柯尼科夫的做法,可见农奴制改革后想发展工业的沙俄,还没有市场经济方面的研究。当然,专制者也不会允许做深层次的研究,法制与民主政治都会触及权力。不过,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提及了人权、女权、司法公正等现代社会才有的东西,证明作者当时形成了鲜明的现代社会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勇敢点承认自己是普通人(《罪与罚》读书笔记)

          《罪与罚》着实遛遛看了小三十天。这样的小说确实看着稍微有一点点辛苦,辛苦在于这种心理描写比较多的小说,既需要合理,又需要细致。但是这种小说难就难在们虽然心理上的描写让人们觉得可以合乎逻辑,但是未必能让人觉得认同。因为逻辑这件事,总归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不成立的话,逻辑在严密,得出的结论可能都有些问题。主人公一直没有认为自己有罪。这一切的起点在于,主人公从来都没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他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超越过普通人的那个,所以他能够决定到底谁是有罪的,能够决定人的生命。他劝自己的理由是,他要通过这件事做更多的好事。但是问题就在于,主人公是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来觉得什么是好事和坏事,但又没想明白自己要怎么承担坏事的后果。就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没有跨越过去。非常巧的是,正好最近在读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在罪犯这一节,阿德勒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罪犯的做事方式及态度都表现出他在努力解决问题,他在追求成功和优越感。虽然他们很努力,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方向是错误的,这就导致了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罪犯的目标也是在追求优越感,只是他们所追求的对社会没有贡献,也不与他人合作,只是想象出来的一种自我超越。”“罪犯不会关心他人。如果生活中有些问题,他们无法解决,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按照常规生活了。” 没错,主人公确实是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学识出色就应该受到众人的瞩视,他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就应该获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自己穷困就是不应该的。他以为自己是勇敢,但他的勇敢其实是软弱的表现,是追求一种自己幻想出来的优越目标,以为自己是英雄。阿德勒说,罪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完全不关注他人,认为他人都是敌人,认为没有人欣赏自己,另一种是被宠坏的孩子。这两类,好像在在主人公身上都能应验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拉斯科尔尼科夫躺在床上想了两个月,考虑是否该去犯罪。他总是问自己:‘我是拿破仑,还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终于他用这个想法说服了自己,欺骗自己,从而达到犯罪的目的,其实罪犯也都知道他过的不是有意义的生活,他也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但是他们的懦弱让他们无法接受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 所以我才会有一些喜欢那个地主。那个地主其实并不高尚,但是他比主人公更吸引我一点的是,至少他不飘着,他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他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虽然有些确实低俗,虽然也有些粗鄙,但是你看他的这些行动,好像他并没有无所顾忌地、不择手段地非要得到自己想要的。他看不上主人公的理论,“真正使他心驰神往的是,很多天才人物并不在乎自己干的一件坏事,而是毫不迟疑地跨越它。他大概也以为自己是天才,也就是说,在某个时期,他曾有这样的自信。由于想到自己能够创造理论,却不能毫不迟疑地跨越过去 —— 这样看来,他不是个天才,一想到这一点,他曾经感到很痛苦,现在还感到痛苦。对于一个很自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屈辱……” 只是,自己是不是普通人这件事,其实还是真的挺难跨越的。虽然我们都愿意希望自己是那个超越一般的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要过的是普普通通的日子。谁能决定谁什么呢,或者说谁有权力去决定另外的人什么呢?尤其是当这个权力是自己赋予自己的。我们确实都要勇敢,这个勇敢是对自己的,而不是对别人的。这个勇敢,是我们能够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我们没有任何决定他人的权力,我们没有任何摆弄别人的能力,我们能做到的,只有做好我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 岁读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我来讲,阅历浅且对于俄国历史和政治不了解,这本书中映射的政治体制,我一概不知。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了到每一个真实的人物,每一个人物背后的复杂与纠结。没有一个词汇可以准确的描述一个人,也不能因为一件事去定义一个人,看到人性的复杂,事件的多面性是这本书给予我的最大的收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B站罗翔老师推荐来

              《罪与罚》告诉我们,人的内心是有幽暗的成分,犯罪不是社会的原因,或者不主要是社会的原因,犯罪就是因为人内心的幽暗,思想的阴毒,所以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内心的幽暗。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选择

                最初认识陀翁,前几年是在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中。木心对其的诚心敬佩使我之后一直对这位名字非常拗口的老翁抱有朴素的敬意。直至前几日看《失落的卫星》,作者又一次提到陀翁的名字,我才意识到这位老者已被我冷落多年。遂立刻找起《罪与罚》一读。 大量鞭辟入里的心理描写。抽象的才是世界的,心理活动、情绪波动无疑是人类最私密、最广泛的能力和经验了。而我们几乎可以从书中的任意人物中窥见过往自身相似的心理活动,陀翁以几近广阔的胸怀、外科手术刀般精巧得当的描写、见微知著的人性理解,打磨出一面镜子,让读者确切的看清自己,体谅的理解别人。 “世上只有一种病 —— 穷病”。一个人贫穷的时候尚且能保有他的尊严,但是当他真的一贫如洗的时候,为了生存,为了所亲所爱之人的生存,首先侮辱我的就是我自己,酗酒的九等文官如此清晰明了的道出了一个社会化人的道德困境。 剧中最深受其害的莫过于卡捷琳娜,作为达官贵人的后代,前半生享尽荣华富贵,但因为与家庭决裂,最终成为一位嗜酒九等文官的妻子,膝下数个孩子嗷嗷待哺。年少生活优渥与良好教养所养成的贵族气质成为她日后巨大的生存负担。现实的穷困潦倒和内心的矜持与高傲扯碎了她。她想要救女儿,救儿子,救丈夫,却发现一个都救不下来 —— 她自己才是在河流最湍急处的泥菩萨 —— 抱持着 “上等人家” 奖状的泥菩萨。严重的肺痨、女儿被迫做妓女、花费大半积蓄为丈夫组织的丧餐最后成了闹剧,她嘴里一遍遍的念叨上帝,上帝一次次的弃她而去。毫无悬念的,卡捷琳娜疯了;舍弃尊严最后挣扎后,死了。 一个悲剧人物的死亡,我们或许可以从他自身寻找原因,但看着一个为了生存而已经不成人样的尸体时,我们又能苛求什么呢?我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周遭 —— 角色身处的社会。“穷病” 致死率的升高,只能说明这个社会出了结构性的问题。 “最终归属” 的探讨。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们的父辈》中弗里德黑尔姆 “清醒且义无反顾的堕入黑暗”,当我们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向现世妥协时,我们需要一个心理依托 —— 无根之萍是活不了的。小说中索菲娅找的是无上的主,拉斯柯尼科夫找的是 “超人哲学”(天才般的人物能为了心中理念毫不犹豫的跨出那一步,甚至杀人)。但最后拉斯柯尼科夫发现自己好像并不能毫无负担的 “跨过那一步”,发现自己并不是万里挑一的天才,而只是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庸才而已。他的理念被自己的行动推翻,在巨大的恍惚与彷徨中,在众人极力怂恿下,拉斯柯尼科夫近乎麻木且不甘的去警察局自首。企图以此来对冲罪孽和良心的责罚。 最后的结局很仓促,在拉斯柯尼科夫梦见 “一切人与一切人开战” 的《新约・马太福音》天启后的某一天里,他投向索菲娅的怀抱,同时归顺了上帝。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对 “穷病” 问题的消解。从社会角度,没有对这个问题提出见解(甚至苗头都没有);从个人角度,也没有在 “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而是找了一个信仰,走投无路后心甘情愿的赎罪,了此余生。 基督教里 “原罪” 这一概念很大的阻止了人的反抗的主观能动性。拉斯柯尼科夫自我的思想启蒙从始至终都是个人主义的 —— 连他羡慕万分的拿破仑,书中都只是介绍他个人的英雄史,而没有涉及任何拿破仑的社会影响。所以从根上,拉斯柯尼科夫没有思考过自己作为独立个体能对社会有何作为。 而个人主义呢,在进行一次残忍的尝试后,他就止步不前了,毋宁说他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就错了 —— 运用杀戮来考验自己是否是万里挑一的天才。如果他愿意从其他方向出发,在服役完后,再进行更为和平的尝试,他未尝不能在这条道路上找到自己的 “最终归属”。但是他放弃了,畏难了,西伯利亚的风雪吹散了他的意志,他在与自我的思想博弈中提前弃权,主动败下阵来,投身于全知全能的主,承认自己的 “罪”,承认了上帝,未来也许可能也会承认自己的 “原罪”,“为全人类自觉地受苦受难” 才是赎罪的唯一办法。 但这毕竟是一本书,一本写于十九世纪的书,更何况在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仍有人真心诚意的如此认为,我们又有什么权利说什么呢? 既然我们能把推石头做无用功的西西弗视作是幸福的,那么我们为何不能把投身基督教找到最终归属的拉斯柯尼科夫视作是幸福的呢? 更何况我们对西西弗的猜想终究是一厢情愿,而拉斯柯尼科夫心里 —— 主与他同在 —— 是绝对幸福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击穿灵魂的文字

                  跟着男主的心路历程,好像走回了自己的过往,无论何时,心能柔软下来都不是理所当然,常常是别人舍己的结果,永远是恩慈上帝的作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真我,还是本我?

                    如果这是一首歌,我能想到的是《往日时光》,虽然故事并非怀念往日美好时光。这是人的精神之旅,任凭意识随意流动。我们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种思绪,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能用语言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来,逻辑严谨,却又是活脱脱的人。正如书中借大众之言,拉斯柯尼科夫是个疯子。疯子和天才往往一步之遥,陀思妥耶夫斯基何尝不是如此?作者本身境遇,贫困处境,糟糕身体,癫痫病的发作,病态的身体与崇高复杂思想之间的矛盾,这不正是男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每天,“我” 今天、明天只是到周边走走,干草堆、河边、小酒馆、小饭店,听醉鬼讲自己悲惨的一生。今天,“我” 并未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即使 “我” 认为这是壮举的开始),一名二十三岁的青年,熟读圣贤,拥有自身理想信仰,实现人生的意义,于是,我杀了人。“我” 杀的是社会虱子,行侠仗义之举,为什么人们会认为我有罪?拿破仑反而成为名垂千古的英雄。有这么句话,“杀一人是罪犯,杀万人便是英雄”,果真是这种理论,那么 “良心” 为什么会这么折磨人?人性本复杂,心理学上认为,我们有两个我,一个 “真我”,一个 “本我”,行动上的 “我” 和 “我” 愿成为的那个我。为此,我想到了哈佛大学的公开课《公平与正义》,如何看待一个人,对同一个事件的采取措施和态度,需要进一步思考🤔。这是心理学,经济学和哲学问题。书中人物斯维里加洛夫同样如此,本是一个堕落之人还是故意选择腐败?但同时又是一名散钱💰的好人,善于恶,罪与罚,谁能妄加断定?最后,索尼娅的不离不弃,拉斯柯尼科夫最终放过了自己,他在她面前痛哭,心灵得到了解放,这是真正爱的力量。我哭得停不下来,喜极而泣啊。曾经,我内心也遭受着煎熬,夜夜噩梦,也许思想并未如此深刻,但放过自己真的太难了太难了。人生的意义为何非得是成为不平凡之人,名垂千史?苦难终会过去,新生活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毕竟是新生活,是希望不是?拓展:得到听书《罪与罚》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哈佛大学公开课《公平与正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

                      《罪与罚》内容有太多主题,人性、贫穷、罪恶、心理,思想,哲学,宗教,爱情,友情....... 穷生恶恶生罪。因为社会险恶,穷苦无路,境况恶劣方起意杀人。如果衣食无忧生活优越则应是别样的 “罪与罚”。人性复杂。行凶杀人手沾鲜血却嫉恶如仇乐善好施,助人于水火,穷中有恶,恶中有善,人性如此善恶同体,人心如此矛盾复杂,世界本来就矛盾复杂。理论空洞。两类人的理论,人分为平凡的人和非凡的人,前者仅是繁殖同类的原料,而非凡的人可以僭越律法,蔑视生命,为所谓的美好未来而涉血前进还被称为恩主,权力只给予敢于偏向去拾取的人,条件是胆大妄为.....,男主空有强势理论却没有承受罪恶的能力,软弱幼稚以暴力抗恶不可取,反被内心的道德风暴精神振荡所吞噬折磨,自我验证最终承认仅是平凡的虱子还是个罪人~关于罚。何为罚?谁主导罚?谁实施罚?看到的是人心在,良知在,心灵审判在,罚就在~~~(当然,法律审判另当别论)何为救赎?结局不是答案更多的是困惑,投入宗教的怀抱以求得救赎~~书中一干悲催的众生相上帝救赎了谁?上帝让太多的人无路可走~~有说 “基督之外无救赎”,索非娅的甘愿受苦舍已牺牲受难,男主被流放受苦受难真的是救赎和解脱吗?一同挂十字架,不就是无休无止的且心安的承受苦难么? 也许没有信仰真的无法真正理解基督的救赎罢~可是,假如没有上帝,连所谓的救赎都没有,自认的心安也没有..... 索非娅的无怨付出和陪伴更有价值吧,也许,爱才是终极救赎~~灵魂追问。何为罪?为什么用炸弹炸死成堆的人,用正规军杀害大批人,血象瀑布一样的流反而是一种可敬的方式甚至被戴上桂冠、称为恩主?类似拿破仑...... 而贫穷落魄潦倒的人杀死一个老太婆就是罪大恶极要接受罪与罚的拷问,谁是审判者呢?是人?神?上帝?没有答案啊...... 关于心理围猎,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善恶有很多值得笔墨,时间原因,略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计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里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巨著值得一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罪与罚》之前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最终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下,他在一个 “没有钱、没有食物,甚至没有光” 的小酒馆中,开始了《罪与罚》的创作。他对人物复杂人格以及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思想描写的深刻细腻,入木三分。小说里错综复杂的人际脉络和角色的自由切换,似乎是读小说的一大难点。一本关于罪犯的忏悔录,以及主人公罗佳对待自己三重人格 “本我自我超我” 的不断经历和探索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为何犯罪人如何救赎

                            这是一本探讨人为何会犯罪以及自我救赎的小说,鉴于陀大师所写的每一本书都会将自己代入其中本色出演,所以这本小说也可以看着是陀大师本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观点。 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的沙皇俄国,作为现代的中国读者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理解障碍:一是宗教信仰障碍。对一个虔诚基督徒的心理和行为我们很难感同身受继而深入理解。二是时代的不同。故事的时代背景处于十九世纪沙皇俄国最腐朽的末期,不宜用 21 世界的价值观去看待问题。三是民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俄罗斯民族可算是世界上最苦难的民族之一,正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他们辉煌的艺术、文学成就,某种程度上,这个民族以自己经历的苦难为荣。这一点从我们的文化出发也不容易理解。 “人为什么会犯罪”,在现代这个问题除了法律专家,一般人已经很少去思考,我们天然有 “犯罪是错误的而且后果严重,应该避免” 的共识。但在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这个问题显然并不是那么确定。如果那些拥有权力的成功者(比如拿破仑)可以通过发动战争杀害许多人,甚至是无辜的人,那么杀死一个贪婪、靠剥削敛财的丑陋的老太婆并把她的钱财用来帮助更多善良的人,理论上也应当是正义的。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杀害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 作者在书中也通过几个配角人物,呈现了变革时代的种种思想和理论 —— 如功利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等,让读者一窥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复杂与多面。 虽然男主用一些自以为是的理由为犯罪行为开脱,但他的内心并不安宁,而是备受折磨和煎熬,情绪一直处于癫狂、崩溃的边缘。最后他选择了自首,希望用身体的受苦缓解精神的痛苦。男主最终是被西伯利亚广阔的自然、艰苦的劳作以及不离不弃的爱情一起拯救的,一个饱含希望的结局算是给痛苦的读者一点小小的安慰。 从陀大师的经历看,流放的苦难也给他自己带来了精神上的升华,这段经历同时成为他之后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去想而是感受;生活代替推理。救赎复活完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刻画人性的复杂与单纯、罪恶与救赎

                                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始终让人物处在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通过人物悲剧性的内心冲突揭示人物性格。他对幻觉、梦魇和变态心理的刻画也极为出色。 情节结构:小说情节紧凑,场面转换快,场景推移迅速,主要情节过程只用了几天时间,但在浓缩的时空中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复调结构:小说涉及的论题广泛,如 “超人与庸人” 的超人哲学、“强者与弱者” 的权力真理、潜意识泄漏以及 “苦难救赎” 等。这些论题相互争论,形成了小说的 “复调结构”,影响了此后一百多年长篇小说结构的发展。作品影响《罪与罚》不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最高水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动人心

                                  每个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我们活在这世界里就是要不断修得,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

                                    在时代大背景下下的叙事,似懂非懂。后记很清晰,拜读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

                                      看到忘记了呼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罪与罚》

                                        太震撼了经历了一些列的剧情折磨后,故事的结尾是两个善良的人最好的安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代替了推理,他的头脑里应该产生一种截然不同的东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