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片羽毛,或者一盒巧克力

    通过这本书对象征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象征,从一种感觉出发,创造一个能在观众心中引起同样感觉的象征,随后把这个象征稍加改造,并让它重复出现。它每次出现,就会像涟漪一样,在观众脑中扩散并回荡,但观众一般无法察觉。可以尝试角色象征,行动象征以及物件象征。角色象征:找出你想在观众心中引发这个角色哪个面向的特质或哪一种情感。每次重复这个象征时,改变其中的某些细节。行动象征:《呼啸山庄》中,赫斯克里夫在属于他俩的沼泽区 “城堡” 中,自诩是为了凯西去迎战黑武士,这呈现的是一个虚幻的浪漫世界,以及凯西希望生活在富有的贵族世界的决心。作者以缩影方式让赫斯克里夫演绎出整个故事 —— 他为了追求凯西而与出身优越的林顿对抗。物件象征:《阿甘正传》用两个物件来代表主题:羽毛,以及巧克力。在日常生活世界里,一根羽毛从天上飘下来,落在阿甘脚上。显然这根羽毛代表阿甘的自由精神与开放、自在的生活方式。那盒巧克力更是一语中的。阿甘说:“我妈妈总是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你拿到的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这是利用隐喻、对何为正确生活方式的直接主题陈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迫使角色面对弱点

      这本《故事大师写作班》是我的读书群中一位做过编剧的朋友向我推荐的。相较于《故事》、《剧本》、《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几本,本书更注重剧本的写作技法,以及故事递进、转折的逻辑的合理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实战操典。好莱坞的许多经典电影中的桥段,也能看出书中的技巧。即便没有想成为一个编剧,看完本书后,能让我们更好的去欣赏一部电影,去看懂编剧精心编织故事背后的逻辑与技艺,也很有意思。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故事创作的操作手册

        得到 “423,破万卷” 领读活动中,我选择了这本。这本书我之前并没有读过,所以是探索式的领读,一开始分享了我阅读的方法 —— 三种角色和思维,一起从读目录开始,以不同的角色审视和理解本书框架,然后,按照约每天两章的进度进行。正文的阅读也是三种角色的巡视。作者写了什么,我怎么评价,要是我可能怎么入手。等等。领读专区发布了相关过程,不赘述。


        总结一下这本书,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操作之书。大量的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从正反两面总结出规律,即创作一个好故事,不要怎么做,要怎么做。对我这个没有故事创作经验的人来讲,有点不明觉厉。但是,如果你对《教父》《窈窕淑男》《卡萨布兰卡》《傲慢与偏见》《大审判》《唐人街》《星球大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等故事熟稔于心,再来阅读本书肯定收获会更大。或者如果你已经写出一个故事的初稿,来阅读本书会给你很好的完善性启发。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给自己写点剧本

          在每天上班、下班、睡觉的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一个时刻是可以用来作为写作故事,这就是生活的感触,引来故事的发展,在点点滴滴中,汇聚成一个故事的意念,去把生活中美好萃取,故事就是去掉了无聊的生活。如何萃取生活,就是 “认识自己”,这句阿波罗神庙的箴言,确实告诉一个自我发展的发现,就是没有考虑如何成长的方法,《故事写作大师班》就是一本可以通过写作故事淬炼人生旅程的书,认识自己的深度能影响写作的高度。关于叫做如何写作故事的书有很多,这本书基本上没有讲写作技巧,是一本 “内功心法” 级别的书籍,在这本书的指导下,结合其他关于写作技巧的书,虽然不能马上写出好作品,也能提高对小说、故事和电影的欣赏水平,就像是从喝奶茶到品茶阶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实用的故事创作指南

            作者在这本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故事创作计划:那些能帮助我们达成目标、满足需求、获得无数真实自我揭露的策略、手法和技巧。成为故事大师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工作,但如果能学会这些技巧,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成为一个出色的故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不一样,所以本书不仅是一本叫我们写作故事的书,也是一本如何让我们更好的活出自己的书,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事故”是个好故事

              这本书讲怎么写作,写剧本。写作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可以通过有机的写作程序训练习得。你可以借助成千上万个元素,以及各式各样的技巧,像搭积木一样来构建故事,而且让用户感觉故事是有机的。然后作者把这些写作流程拆开了,揉碎了给你讲。如果依然不感兴趣,没有关系。书中介绍了很多电影的桥段,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编剧的视角和创作意图。书中推荐的电影都很经典,非常值得一看。这个副产品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个人都会讲故事,我们也天天都在讲故事。“你不会相信今天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事”“猜猜我刚刚做了什么”,或是 “有个男人走进酒吧……”—— 生活当中,我们看见、听说、阅读、讲述成千上万个故事。不过,想把故事说好不是件简单的事。想成为讲故事高手,甚至靠讲故事获得报酬,难度就更高了。首先,呈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又为什么是这么一回事,是个艰巨的任务。你必须对这个最庞大复杂的课题有深刻精确的理解,还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故事。对大部分作者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实,人类对故事的痴迷伴随着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不过直到近年来,人们似乎才意识到 “故事” 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编剧教父” 罗伯特・麦基的《故事》一书本是写给编剧们的经典指南,却因为其中鞭辟入里的 “讲故事的科学”,而被许多小说作者、广告文案,乃至企业经营者奉为圭臬;此后更有号称风靡全球的《人类简史》,以色列青年学者尤瓦尔・赫拉利轻轻松松甩掉了连篇累牍的文明梳理,直接宣称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蛮荒中走出,拥有现下的文明,不过是因为我们会讲故事。人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故事是我们彼此交流的方式,更是传递理念、获取共识的手段。然而,倘若赋予故事太多附加价值,便很容易陷入逻辑谬误 —— 也许世界上曾经有人有别针换到过别墅,但并不是拿到了一枚别针,便可以得到一栋别墅。对于故事,或许我们更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了解,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点拨,而《故事写作大师班》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好比一把手术刀,剖开故事本身,展示故事运作的机理,从而让读者有机会从经典故事出发,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想要讲好故事,首先便需要了解何为 “好故事”。和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并不是对真实事物的全然摹仿一样,在这本书的作者约翰・特鲁比看来,故事并不是真实世界的模型或某种人生复制品,而是通过 “浓缩与增强”,呈现给观众的一种人生想象,“观众由此更能看懂生命如何运转”。因而好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这种 “浓缩与增强”,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触发观众的共鸣与体悟。更直白地讲,一个故事的好与不好,乃至它是否能够在更广泛的时间维度上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经典,根本还是观众 / 读者说了算。故而在特鲁比的 “经典案例库” 里,出了名难读的《尤利西斯》和打动全球儿童读者的《哈利・波特》,在本质上都是好故事,因为无论是小市民布卢姆在都柏林游荡的一天一夜,还是哈利和他的小伙伴们在几年间不断 “升级打怪”,都在独一无二的 “浓缩与增强” 中,实现了与真实世界的有机结合。他们也因此广为流传,成为经典。而为了呈现 “浓缩与增强” 的方法,特鲁比将故事创作分成了几个部分,包括 “前提”、“结构”、“角色” 等等,每一部分则配以大量经典故事的案例分析,而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之上,他又在每部分的结尾安排了 “写作练习”,甚至还提供了 “习题答案”,即将经典故事代入到他所提炼的创作步骤当中,从而让从理解到模仿,再到精通成为了一种可能。特鲁比被称为 “剧本医生”,而比他更早进入中文世界读者视野的罗伯特・麦基则被誉为 “编剧教父”,两人不同的侧重方向也由此可以得见。麦基更擅长的是宏观构建,期望通过高屋建瓴的 “故事原理” 引导全新经典故事的诞生,而特鲁比其实要更加务实。例如在剖析《呼啸山庄》的道德论点时,他便指出原著后半部分中赫斯克里夫(多译为 “希斯克利夫”、“希刺克厉夫”)摧毁整个林顿家族的企图,在经典的电影版本中被删除,是因为这部分对于作品的道德论点 “过了头” 且 “太过离谱”。固然艾米丽・勃朗特通过这样一个超脱于现实、将极致的爱与恨融于一体的赫斯克里夫,构建起一座只存在于她内心的 “呼啸山庄”,但从故事的角度,这样的情节设计并不利于集中展现一个大众可接受的、可共鸣的人生想象。阅读一个文学文本,读者也许拥有一生的时间可以重读和反思,但对于一个电影文本,一旦大幕落下,观众仍旧大惑不解,那么这个故事便是失败的。也许有人会觉得,《故事写作大师班》这样 “手把手” 的讲述模式有些匠气有余,灵性不足。但实际上,所谓灵性,或曰创造力,从来都不是凭空之物,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基于某种基础之上的升华。特鲁比的这把 “手术刀”,呈现了 “故事世界的隐秘运作方式”,有了这些原则与经验,也许再加上一点灵感,一个好故事便可诞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创作者就是表现这个故事的人。故事是作者和观众所玩的文字游戏(他们并不记分 —— 这是制片厂、网络和出版社的工作)。故事创作者打造角色和行动,叙述发生了什么,设计在某种情况下完成的一系列行动。即使故事创作者以现在时态讲述故事(就像舞台剧剧本或影视剧本),但由于他将所有事件加以总结概述,因此听故事的人仍觉得这是一个独立的整体 —— 一个完整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所谓的 “需求”,与角色必须克服的内在弱点有关。一个有某种需求的主角,总是在故事开头就受自身弱点牵制。至于 “欲望”,则是角色的外在目标。主角一旦产生欲望,就会朝特定方向前进,并采取行动来达成目标。角色的需求和欲望,对观众也有不同的作用。需求让观众看到,主角必须如何转变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需求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但隐藏在表象之下。欲望让观众与主角共同追求某样事物,即使在故事情节经历各种转折、变化甚至偏离主轴时,他们仍为此与主角并肩前进。欲望是浮出表面的,让观众思考故事想传达的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启发很大。一定要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