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8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和最近一两年读其他小说一样,一是开始读得慢,甚至有点读不下去;后来却越来越快,最后忍不了了,一口气把最后的三分之一读完;二是读完之后心里受到很大震动,久久不能平静。前天读完《一句顶一万句》心里还是震动,让我先缓两天。今天下午搜了一些书评看。没想到去年我在网上居然看过同名电影,竟然都没有印象了。电影比书差多了。看来前两年自己一个人无聊,还是看了不少电影的。我也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只说说自己的感受。看上半部的时候,觉得千头万绪,百十个人物纷纷登场,不知道故事要怎么发展。看到中间才知道谁是主人公,才慢慢进入到故事中。按照顺序想过这些:第一个感受是这才是真实生活。我们已经习惯电影电视故事,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之后,就会沿着这条线往下走,但这部书不是。杨百顺做了那么多种职业,卖豆腐、杀猪、染坊挑水、破竹子、街上挑水、县衙种菜、卖馒头…… 没有一件事能干得长久了,又阴差阳错或是自己不小心或是别人出状况都干不下去了。真实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是百不顺。第二是这部书就像流水账似的,用最简单的大白话,一直在絮絮叨叨,但 “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冒出一句半句话,一下子就戳了我心窝子,恨不得掉下泪来。或是突然说出一个简单的句子,却是千锤百炼的道理,让人一拍大腿:“哎呀!” 例如:吴摩西赌气不回家,自己睡在货栈。晚上巧玲来找他。-- 吴摩西突然想起什么:“你不是怕黑吗?怎么跑这么远来找我?” 巧玲哭了:“我想你了。明天该去白家庄拉面了。” 吴摩西潸然泪下。起身,拉起巧玲的手,重回了馒头铺。-- 所以巧玲丢了的时候,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第三是神父老詹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不由得感叹:有信仰的人真是不一样。当他去世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连他喜欢的三弦都没有能听到。真是觉得遗憾、可怜和不舍。我甚至觉得吴摩西都要信主了,但是在他心里 “教堂窗户” 一样 “似也开了一扇窗”。他甚至有了 “虚” 的追求,要把老詹的教堂用竹子编出来。不过我还是没有参透什么是 “恶魔的私语”。第四是书里偶尔写的几句景色,便让我如同见到画面一般。老韩家院后便是襄河,夏天河水涨了,肥肥一河水,浩浩荡荡向东流着。一梦醒来,窗外的月牙,映在枣树的树杈间。但梦得多了,过去清楚的爹,面庞也渐渐模糊起来。河边有几百棵大柳树,月牙挂在西边天上。姐弟俩肩并肩坐在河边。河水在他们脚下静静流着。低头想了一阵心思,猛地抬头,一个大月亮,缺了半边,顶头在半空中。虽是半个月亮,却也亮得逼人。一阵风吹来,槐树的叶子 “索索” 地响;脚下树叶的影子,也随声 “索索” 地晃动。牛爱国突然想起八个月前,他在河北泊头 “老李美食城”,也碰到这么一天,头顶的月亮,比今天还大。第五是书里几乎所有的夫妻都没话说,所有的偷情都是有话说。第六是书中的好朋友都靠不住,一次误会就分道扬镳,再也不来往了。最后,正当我满怀希望想知道牛爱国是否找到章楚红的时候,故事却嘎然而止,留下不甘心和惆怅的我。原来看到崔立凡劝说牛爱国不去找章楚红,我觉得有道理,这是生活的真实。但到最后我却发现这是牛爱国的希望,他变了一个人,要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我深受震动。网上的书评,很多都在讨论到底那些飘散在风中的话都是什么。但是作者说了 “来泊头之前也许想知道这句话,现在突然明白,时过境迁,再找到这句话,这句话也已经变味儿了。” 所以不用猜,也没有标准答案。有一首歌这么唱:“这不是个问题,不需要回答”。让我再回味一下那些朴实又饱经风霜的句子: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这些年杨百顺经历过许多事,知道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但有活儿干就不能叫累,没活儿干等活儿的时候,才叫累呢。这时吴香香感叹,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所谓 “虚”,是一句延津话,就像 “喷空” 一样,舞起社火,扮起别人,能让人脱离眼前的生活。当年吴摩西喜欢罗长礼喊丧,就是因为喊丧也有些 “虚”。如今天天揉馒头蒸馒头卖馒头,日子是太实了。正是因为太实了,所以想 “虚” 一下。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老詹在时,吴摩西并不信主;现在老詹死了,吴摩西也不想信主,但老詹这个人,让他信了。吴摩西心里那道亮,并不来自主,而来自老詹。世上无人拿老詹的心思当回事,吴摩西这次准备拿老詹的教堂当回事;当回事不是为了纪念老詹,而是为了自个儿心里开的那扇窗。所有的坎坷加起来,都比不上巧玲丢了。还是呀,不是想不想离婚,是自己离不离得起,这才是你犹豫的原因。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儿女在世上都不如意,让曹青娥有话无处说。曹青娥这时才明白,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9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非常喜欢作者,读过他所有的作品,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我自己的选择是:作品可以完美的构建一个世界,让读者陷入其中,如亲临其境,被深深吸引,《白鹿原》《尘埃落定》我很喜欢,莫言的作品可能是他写的山东高密和我居住的山东违和,我总是读不进去。金庸的作品和《哈利波特》知道是虚构,可虚构的世界和自己精神有契合,读起来精精有味。本书把中原河南人写神了,我有很多河南朋友,看作品描述会心一笑,莫言在茅盾奖上输给刘震云,诺贝尔奖赢了,应该是翻译起到很大作用,而且河南人语言上的闷骚味道,话外音,翻译成其他语言味道就变了。我因为换过很多地域居住,完全没有地域歧视,相信任何行为都有环境的成因,环境变了,人也就会转变,早期福建广东沿海的下南洋,温州人浙南人全国行商,都是因为当地人多地少,吃不饱饭,先闯出来就成功了,河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中国百年的动乱期间,苦难深重,太多的无奈,卑微又好面子,极端内卷的隐忍和算计,作者的《温故一九四二》有深刻描述,河南郑州的文娱项目 “戏剧幻城” 强烈推荐。作者写河南(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性格,深水静流,波澜不惊。想到作者和小崔之间的恩怨,小崔北京人典型的急智,嘴皮子厉害,得理不让人,而河南人刘震云用河南人的底蕴深厚 “一句顶一万句”。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我爱情观的书,上线啦!!!

        那天无意间看到《一句顶一万句》出现在得到 App 啦啦啦啦啦,开心,这可是我 21 年的年度书籍。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已经是两年前, 21 年, 21 年好像是我自己心中的刘震云年,一股脑地把刘震云老师的书籍全都读完了。一问:书中我见到了过两天火车,只为去找一个人聊天说话的老杨。我当时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当时是 21 年初,那我确实还不知道。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遇到让我心中足够热烈的人。益达 (一答):现在明白了,是那种突然想打个电话,想说好想你啊。一问:书中说,那是老杨自以为的好朋友。益达 (一答):我也有一些自认为很好的朋友,但实际上呢?我不知道,我真挚地对待身边的朋友,没留下的那就散了吧,无所谓,没有什么非得如此,双向奔赴才有意义。中间有好多好多想说的,待会儿我转发一下,两年前的笔记,这里就不重复啦。相信大家最好奇的是《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句话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哪一句?这我还真不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划线的句子,这里面有许多句子都短小精炼,值得深深回味。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句话是 “日子不是过从前,而是过以后。”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人际关系指南

          《一句顶一万句》就像是一部人际关系指南,通过杨百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沟通的重要性。就像是一把钥匙和一把锁,只有当钥匙和锁配对正确,才能打开心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部作品的本质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误解和隔阂。我的观点:作品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沟通,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沟通不畅或者误解他人的情况,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努力去解决问题,就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一句顶一万句》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并提醒我们要重视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己难觅,且行且珍惜

            『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漫不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 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人都生错了年头;所有人每天干的,都不是命里该有的,奔也是白奔;所有人的命,都和他这个人别着劲和岔着道。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从今儿起,不论穷富,有不嫌儿少一只耳垂的,只要真心跟儿过日子,我就嫁给他。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儿知道啥事得看人的内心。可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说它狠,是说大家遇事都不往好处想,盼着事坏。说起来,富贵贫贱如流水,富贵未必不烦恼,贫贱未必不是好夫妻。只要心气顺,吃口窝头也安然。』 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最牛?就是这种三言两语把一个事件说完,然而这个事情还没完,又得接着说下一个事情 就跟作者刘震云写的那样,一件事能拖出八件事,每一件都是琐事,每一件又都惊心动魄。许多人的一辈子就在这些翻云覆雨的琐事之中被桎梏被操纵。这本《一句顶一万句》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彻底地抓住。一个个登场的人物,在这种简练却看似唠磕的铺垫下,三下两扒就在我眼前活了过来,仿佛一下子被拽进那个时代的中原,从河南到山西到山东,看着这些人满怀憋屈、满怀希望、满怀悲苦地活着。书里前半段写杨百顺(吴摩西),后半段写牛爱国。两个时代的人物,同样的憋屈和悲苦。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是他们无数同样强自掰扯着,掰扯别人也掰扯自己的亲人好友和仇人。杨百顺和吴香香掰扯较劲,牛爱国和庞丽娜也掰扯较劲。他们不仅和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父母较劲,实际上更和自己较劲。那些个生离死别,在刘震云的笔下,通常只得两三句,就轻描淡写的被打发了 —— 灯盏淹死缸里是如此,巧玲被卖是如此,姜虎被杀是如此,曹满囤的女儿得老鼠疮死也是如此,可每一段都看得我心惊肉跳。老汪看见窗台上半个月饼上细细的牙印,然后坐在缸前连哭了三个时辰那段,和之前说他没事就走,不走心里就憋屈,和之后他辞了东家,一直朝北走,直到一个地方自己不再伤心,读到这几段 整个画面在我脑子里瞬间就连了起来。『然后我就觉得满嘴的黄莲味儿,说不出来。』也许,找个知心的人让自己安静和松弛下来真就这么难。所以才有,一句顶一万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得找!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那个 "能聆听、能接收、能接纳、能会意、能理解、能反馈、能互动、能为彼此共同给予能量的",无论 "是人、是家庭、是生活、是社会、是环境、是时代、还是人生",如若 TA 能 "一句顶一万句",这回事、这念想、这追求,得相信、得憧憬、得行动,也就是这铿锵二字,"得找!"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志同道合说一块

                我猜吴摩西给巧玲留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卖你,我去找你了。但是我猜不到,章楚红给牛爱国留的话。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的着一万句都不够,说不着一句都觉得多

                  出延津,回延津,横跨几代人的故事。杨百顺,诸多不顺。我想他爹娘起名的时候还是希望他一辈子顺顺利利的吧。可惜,在各种不顺之下,逃离了原生家庭,逃离了延津。从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是罗长礼,这名字的背后有很多无奈。一个假出门寻人,最后阴差阳错出了延津,而丢了巧玲。牛爱国,也是各种的不顺。最后也是假出门寻人,阴差阳错的去了趟延津,以为可以解开自己的心结。故事很巧妙,牛爱国为了一句话去延津,也为了一句话去找章楚红。最后发现,时过境迁,话已经不重要了,而眼下的人才最重要。人们总是在找说得着的人,并把许多希望寄托给那个人。因为说不着,所以索性就不说了,或者找别的地方说去。找说得着的人,自然是重要,毕竟跟说不着的人很难说上什么,这也是大多数人苦闷一生的写照。终究小事可以找说得着的人商量,而重要的事情更多是得自己决断,而不是听由谁来帮忙出主意。不论怎样,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多少苦痛都淹没在自己的内心了。哪怕是现如今,放开心扉去说话也并不比当年容易多少。我们在找那个能说得着的人,也在找那个果敢的自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 “说得上话” 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 “说得上话” 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祖祖辈辈磨砺着我们的神经。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当然,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 “一句顶一万句” 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断断续续看完的小说

                      按自己的看书速度,一般这种体量的小说,两三个小时就刷完了,这本愣是耗了一个月,读一章断一天,折腾了好久。感觉有点上学时候看活着时那种憋闷,但却没有伤心和苍凉,而是一种无奈和疲惫。书里说世上所有的事情,都经不起推敲,因为一推敲,件件都藏着委屈。这书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委屈,都有自己的不容易,喜欢不来,也说不上讨厌,可能还是没读明白吧。喜欢书里的这句话: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句话不是“一句话”,背后都藏着一万句

                        🌿这书怎么说呢?不错!好!!真好!!!🌿读出延津记用了十几个小时,回延津记用了不到五个小时。前面好几章都不知所云,一个人、一件事儿似翻来覆去说了好几遍,后面却越看越通透,越读越畅快。把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一言难尽的生活,说了个明明白白。🌿一句话大都不是一句话,其背后藏着一万句。一件事也不是一件事,其背后连着很多事。🌿说来说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 “说得着” 或 “说不着”,这本书和我就说得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谨言慎行

                          曹青娥最后为什么不想说话,是不想说什么了,因为说了也没有几个真正能懂的人。家庭生活中有几个能做到一句顶一万句的,大多时候不都是一件事情说成了另外一件甚至几件事情。又有几个能说得清楚呢?日子是往前过的,但人生又何尝不是轮回?走出盐津,回到盐津,沧海桑田历史何尝不是如此,唯一不变的也只有我们这片广袤无际的土地。谨言慎行,遇到事情走出去寻找一份安宁,什么时候能做到一句顶一万句?需要修炼。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万句话抵不过一个好奇。从头至尾,那一句话还是没有咂摸出来,是我笨吧,也可能是阅历不到。书中人物,都是生活之事,充满坎坷也有各种奇遇,读完一声长叹,生活本就如此吧。生活也只能如此了,要不咋办呢?日子过的是未来,过去的就过去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完书也没搞懂书名是啥意思

                              整体读下来,感叹世间小人物的命运是多么无奈与可悲啊。全书没有一个世俗意义上的 “好人”,都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凑合活着。净是说不到一块的夫妻,净是说得到一块的勾当,日子咋就过成了这样。其实,终到头,我也没明白这个 “一句顶一万句”,到底是啥意思。借用本书常用句式:是有一句话最重要。也不是有一句话最重要,而是一万句都不重要。也不是一万句都不重要,而是憋在人心里的话太多了,说不出来。也不是憋在人心里的话太多了,说不出来,而是说出来了反而没啥意思,日子就是这个鸟样。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句顶一万句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可是这句话直到最后才出现。出延津记和入延津记就是从曹青娥的爹带她出门假找她跟人跑了的妈,而曹青娥的儿子出门假找自己跟人跑了的媳妇儿。直到最后,才明白,一本书的人,一直在追逐着过去,找啊找,把自己都找丢了,一辈子也就过去了,从二十一岁的姥爷到三十五岁的外孙,三代人才猛然明白的一句话,贯穿了整本书。如果一开始就明白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是不是就不会往过去看,而是向前看,就没有这本书的存在了呢?刚开始读就是因为名气,到后来真的越来越有味道了。有些事,绕啊绕,最终把初衷给绕丢了。有些事,码呀码,自己也就慢慢理顺了。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消失在路尽头,风吹散在风里

                                  因为远我才来送你。一生忙碌,身体忙碌,心也忙碌,就为找一个说得着的伴,心定不下来,一生都得找寻。知道自己是谁比要去哪里更重要,因为有的地方是去不了的。都说本书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但 “孤独” 一词之太肤浅,难以概况全文,又太深刻,个体生命难以承受其重。世事变迁,时空阻隔,很多事没有理由,追根问底或许没有意义,回忆会惩罚所有恋旧的人,但也会滋养所有坚定向前走的人,所有的路都没有尽头,所有的风都会吹散在风里。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极三问

                                    一句顶一万句,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两个人 “说得着”,一句就顶一万句。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也可以一句话都不说。两个人 “说不着”,说一万句,也不顶一句。根本说不上几句。很多年前,可以因为跟人 “说不着”,去外乡、走很远去谋生。遇到 “说得着” 的人、能让自己心不乱的地方,才安定下来。“你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一路上,人已不是当年的人,甚至都不是当初那个名字。成了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或者别人想让自己成为的那个人。知道自己从哪来,但不想说自己从哪来。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清。要往哪里去?或是顺着向往,或是背着不甘,走走停停。很多年后,为了当初那没说出来的一句话,奔袭千里,捋着当初的路,去找当初的人,问从前的事。这一来、一回,就是一百年、几代人。堪称史诗。人不一样了,走过的路、经历的事,却没什么不同,甚至极为相似。多少年前那个出走的人,还能在多少年后被寻回来吗?这是他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我们曾经或现在的经历。循环往复,生死轮回,难以走出这个圈。走不出去,又说不出来,人就会累。先是心累,然后身累,最后还是心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从前的事不说清,以后的事也说不清。但愿我们能回答终极三问。知道自己是谁,把眼前的事说清,让过去的过去,日子才能 “过以后”,往前走。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笔记

                                      一句顶一万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句顶一万句》中彰显出的不仅是追寻难与百事哀的平民生存权斗争,而是由此引发的以人为主体所显现出来的梦想追求,他们是求生存的底层化的认知世界,他们内心有自己的梦想。吴摩西有的时候会想起罗长礼,那是他的梦。阿弗里德・马歇尔对追求讲了一句非常平淡无奇的话:“人类的欲望和希望在数量上是无穷的,在种类上是多样的,” 但它们通常是有限的并能满足的。"对于社会整体来说,由于阶层、等级、地位、资源、权势等占有的多样性,形成了追求的多样性。多种社会追求之间以及它们与能进行的追求之间,存在着形式上、本质上的巨大差异,就形成一个个阶层内部空间极大、花样极多的整体追求结构。当下有很多类似的迷茫的人,他们也不停地寻找自己的梦想,用尽各种各样的方法,但是找不到出路,这其实是寻找自我的某个阶段或寻找未得的表现。老汪不停地走路,他做了很多的努力,追寻梦想,然而未能逃避命运!多少人,特别是草根阶层,竭尽全力想要成为与众不同的人,为了自由而艰难地寻找自己,为了突破重重的心灵壁垒找到一个心灵契合能交心的倾谈对象,在复杂冗长、缠绕纠结的生活道路上苦苦挣扎。《一句顶一万句》这部小说分为上下两部分,作者取的副标题是" 出延津记 "和" 回延津记 "。从深层含义考察,可以认为上半部分" 出延津记 "不仅指离开这片土地,也指去往更遥远的神的国度。作者把杨百顺所有可以从尘世生活寻找知音的路都切断了,就是为了使他走向一条皈依神、把自己交给神的路途,离开延津就是离开尘世,去往天国寻找知音,和神做知音。而老汪女儿灯盏的死和杨百顺继女巧玲的走失可以说都是必然的,作者刻意削弱了在血缘和人生际遇里寻求知音的可能性,而把希望投诸遥远的天国。下半部分" 回延津记 "中,巧玲的儿子又回到延津,祖先走过的路不经意被后代踏上,谁都逃不脱命运的驱使和轮回的力量。对应上半部分" 出延津记 ",下半部分" 回延津记 "绝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不光是象征人生的轮回,更象征着由天国到尘世的回归。作者最后还是把寻找到生命里" 一句顶一万句 "的那个人的希望留给了人世。" 出延津记 "和" 回延津记 "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 孤独 "的历史。" 孤独 "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 孤独 " 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不息,轮回不止……

                                          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能接受刘震云的絮絮叨叨,忍住读完开头,发现另有乾坤,再读,再读,发现故事很扣动心弦,找个能说得上话的人真的那么重要吗?书名《一句顶一万句》到底传达了什么?很多谜底比如吴摩西给巧玲要说的那句话是什么?章楚红要对牛爱国说最终又没说的话又是什么?故事在一段对话中戛然而止,让我浮想联翩而又意犹未尽…… 如同之前自己的感叹,生命就是一场轮回,我们只不过不断在重复父母的生活罢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