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342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

    和最近一两年读其他小说一样,一是开始读得慢,甚至有点读不下去;后来却越来越快,最后忍不了了,一口气把最后的三分之一读完;二是读完之后心里受到很大震动,久久不能平静。前天读完《一句顶一万句》心里还是震动,让我先缓两天。今天下午搜了一些书评看。没想到去年我在网上居然看过同名电影,竟然都没有印象了。电影比书差多了。看来前两年自己一个人无聊,还是看了不少电影的。我也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只说说自己的感受。看上半部的时候,觉得千头万绪,百十个人物纷纷登场,不知道故事要怎么发展。看到中间才知道谁是主人公,才慢慢进入到故事中。按照顺序想过这些:第一个感受是这才是真实生活。我们已经习惯电影电视故事,主人公在机缘巧合之后,就会沿着这条线往下走,但这部书不是。杨百顺做了那么多种职业,卖豆腐、杀猪、染坊挑水、破竹子、街上挑水、县衙种菜、卖馒头…… 没有一件事能干得长久了,又阴差阳错或是自己不小心或是别人出状况都干不下去了。真实的生活应该就是这样,是百不顺。第二是这部书就像流水账似的,用最简单的大白话,一直在絮絮叨叨,但 “于无声处听惊雷”。突然冒出一句半句话,一下子就戳了我心窝子,恨不得掉下泪来。或是突然说出一个简单的句子,却是千锤百炼的道理,让人一拍大腿:“哎呀!” 例如:吴摩西赌气不回家,自己睡在货栈。晚上巧玲来找他。-- 吴摩西突然想起什么:“你不是怕黑吗?怎么跑这么远来找我?” 巧玲哭了:“我想你了。明天该去白家庄拉面了。” 吴摩西潸然泪下。起身,拉起巧玲的手,重回了馒头铺。-- 所以巧玲丢了的时候,我真是看不下去了。第三是神父老詹给我很深的印象,让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不由得感叹:有信仰的人真是不一样。当他去世的时候,什么都没有,连他喜欢的三弦都没有能听到。真是觉得遗憾、可怜和不舍。我甚至觉得吴摩西都要信主了,但是在他心里 “教堂窗户” 一样 “似也开了一扇窗”。他甚至有了 “虚” 的追求,要把老詹的教堂用竹子编出来。不过我还是没有参透什么是 “恶魔的私语”。第四是书里偶尔写的几句景色,便让我如同见到画面一般。老韩家院后便是襄河,夏天河水涨了,肥肥一河水,浩浩荡荡向东流着。一梦醒来,窗外的月牙,映在枣树的树杈间。但梦得多了,过去清楚的爹,面庞也渐渐模糊起来。河边有几百棵大柳树,月牙挂在西边天上。姐弟俩肩并肩坐在河边。河水在他们脚下静静流着。低头想了一阵心思,猛地抬头,一个大月亮,缺了半边,顶头在半空中。虽是半个月亮,却也亮得逼人。一阵风吹来,槐树的叶子 “索索” 地响;脚下树叶的影子,也随声 “索索” 地晃动。牛爱国突然想起八个月前,他在河北泊头 “老李美食城”,也碰到这么一天,头顶的月亮,比今天还大。第五是书里几乎所有的夫妻都没话说,所有的偷情都是有话说。第六是书中的好朋友都靠不住,一次误会就分道扬镳,再也不来往了。最后,正当我满怀希望想知道牛爱国是否找到章楚红的时候,故事却嘎然而止,留下不甘心和惆怅的我。原来看到崔立凡劝说牛爱国不去找章楚红,我觉得有道理,这是生活的真实。但到最后我却发现这是牛爱国的希望,他变了一个人,要去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我深受震动。网上的书评,很多都在讨论到底那些飘散在风中的话都是什么。但是作者说了 “来泊头之前也许想知道这句话,现在突然明白,时过境迁,再找到这句话,这句话也已经变味儿了。” 所以不用猜,也没有标准答案。有一首歌这么唱:“这不是个问题,不需要回答”。让我再回味一下那些朴实又饱经风霜的句子: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这些年杨百顺经历过许多事,知道每个事中皆有原委,每个原委之中,又拐着好几道弯。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但有活儿干就不能叫累,没活儿干等活儿的时候,才叫累呢。这时吴香香感叹,世上最难吃的是屎,世上最难寻的是人。人要一赌上气,就忘记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如果不愿意,你早不说这事了;恰恰是找我商量,证明你心里愿意。所谓 “虚”,是一句延津话,就像 “喷空” 一样,舞起社火,扮起别人,能让人脱离眼前的生活。当年吴摩西喜欢罗长礼喊丧,就是因为喊丧也有些 “虚”。如今天天揉馒头蒸馒头卖馒头,日子是太实了。正是因为太实了,所以想 “虚” 一下。一个人总顺着别人的心思来,自己心里就有些别扭;但一个人自己别扭,也比再让别人别扭自己强。老詹在时,吴摩西并不信主;现在老詹死了,吴摩西也不想信主,但老詹这个人,让他信了。吴摩西心里那道亮,并不来自主,而来自老詹。世上无人拿老詹的心思当回事,吴摩西这次准备拿老詹的教堂当回事;当回事不是为了纪念老詹,而是为了自个儿心里开的那扇窗。所有的坎坷加起来,都比不上巧玲丢了。还是呀,不是想不想离婚,是自己离不离得起,这才是你犹豫的原因。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儿女在世上都不如意,让曹青娥有话无处说。曹青娥这时才明白,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别人,就是掰扯了自己。我活了七十岁,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16
      2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字和语言的完美结合

      非常喜欢作者,读过他所有的作品,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我自己的选择是:作品可以完美的构建一个世界,让读者陷入其中,如亲临其境,被深深吸引,《白鹿原》《尘埃落定》我很喜欢,莫言的作品可能是他写的山东高密和我居住的山东违和,我总是读不进去。金庸的作品和《哈利波特》知道是虚构,可虚构的世界和自己精神有契合,读起来精精有味。本书把中原河南人写神了,我有很多河南朋友,看作品描述会心一笑,莫言在茅盾奖上输给刘震云,诺贝尔奖赢了,应该是翻译起到很大作用,而且河南人语言上的闷骚味道,话外音,翻译成其他语言味道就变了。我因为换过很多地域居住,完全没有地域歧视,相信任何行为都有环境的成因,环境变了,人也就会转变,早期福建广东沿海的下南洋,温州人浙南人全国行商,都是因为当地人多地少,吃不饱饭,先闯出来就成功了,河南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逐鹿中原),中国百年的动乱期间,苦难深重,太多的无奈,卑微又好面子,极端内卷的隐忍和算计,作者的《温故一九四二》有深刻描述,河南郑州的文娱项目 “戏剧幻城” 强烈推荐。作者写河南(中华民族)的苦难和性格,深水静流,波澜不惊。想到作者和小崔之间的恩怨,小崔北京人典型的急智,嘴皮子厉害,得理不让人,而河南人刘震云用河南人的底蕴深厚 “一句顶一万句”。

        5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遇到一个说得着的,歹有多难,你还浑了,你还怂了…

        小人物的故事,不色也不暴力,不涩也不太苦恨,却把个闷字还有个巧字写活了。一万杯水有一百杯蜜,只有一杯是有毒的,为了喝蜜,你去喝了,那杯有毒的,你不知道就碰巧喝到了,或是知道有杯毒的却仍想碰运气,或是明知是那杯却𣎴得不喝了,故事说一千道一万,讲的只会是那杯有毒的,说一千道一万,句句讲的小心翼翼,你知道是哪句戳到人,人家就动了坏心。我不吭声,中不中?不中,是人都憋不住尿,憋不住屎,憋不住那个,也弊不住话,谁才是你说得着的那个人,多难找,多难遇,碰巧遇上了,你又犯浑了,你又犯怂了。错过了就错过了呗,又放不下,这一代人错过了放不下,阴差阳错了下一代,还是错过了,还是放不下,一代又一代,吃的,拉的,睡的,还有说的,变化究尽有多大呢?难怪故事是一代又一代的重复,一个地方换一个地方重演。内容非常精彩,难得一遇的好书,值得你亲自一读(石木翻书)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请珍惜那个能与你说得着的人

          用了一周看完《一句顶一万句》,故事看似很长却又很短,人很多但其实又不多。本来可以当一件事说,可有的人喜欢绕来绕去的当几件事说。本来简单的事,经人一传,就又变成了复杂的事。有的是: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都说。又有的:不该问的问,该说的不说。大家都是凡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小算计。书中看似是无聊的大白话,但是又非常有道理。当然,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为了 “找个说得着的人”。正如书中所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一个能说得着的人。有的人随随便便就遇上了一个说得着的人。所以,我常说:万事皆缘分。请珍惜那个能与你说得着的人。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没有直线

            亲人之间因琐事而起的争执,朋友为区区馒头而割席断交,无不在诉说着冲动之毒。当人们以为那瞬间是在做真实的自己时,殊不知那恰是贪嗔痴三毒缠身的模样。世间种种凉薄表象之下,都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若能洞悉这份无奈,便不会再为冷漠所困。那些因小事爆发的激烈争吵,实则是经年累月积压的情绪在作祟。于是我们总将此事说成彼事,而那被遮掩的 "彼事",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人生路上桩桩件件,尽是曲折蜿蜒。待到白发苍苍时,回首前尘,纵有万千感慨,却已不知从何说起。读完此书,愈发明白人生而孤独的本质。真正的理解终是奢望,而共情 —— 这人性的光辉,纵使表现形式笨拙,却如点点星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默默发光,为这人世间增添一丝暖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百字书评 — 看进去了 】

              前前后后提到了百十来口子人,人与人之间有缘,有仇,有恩,有报,有来,有往,有聚,有散,有情,有义,有因,有果,有刚,有柔,有困,有难,有松,有紧,有冤,有怨,有哭,有笑,有闹,有耍,有杀,有救…… 有时候一句顶一万句,有时候一万句顶不了一个屁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孤独是常态

                🌟世上的人千千万,到了走投无路之时,能指上的人就那么几个。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来就是孤独的,然而我们都在去除孤独的路上。🌟总而言之,就是说得着和想不想和你说确实是一个学问。第一种,有的人和你说得着但他也许并不想和你说,因为觉得你没用;第二种,有的人和你说不着但他又想和你说,因为这个人他还挺喜欢你的;第三种,有的人既和你说不着又不想和你说,相互看不上;第四种,有的人是既和你说得着又想和你说,对上眼了。其实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追求第四种活法呢?但实际呢,人生海海,能遇上第四种说的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人孤独是常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语录

                  1.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2.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3. 啥叫悲呀?非心所愿谓之悲呀。4. 人要一堵上气,就忘记了世间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忘记也耽误了自己。5. 人不能太拧巴,该糊涂的时候就得糊涂,较真儿你就输了。6.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7. 灯不挑不亮,话不说不明,事先不把道理说清楚,事情做起来不就乱了?这就是知和行的关系。8.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9.街上的事儿,一件事儿就是一件事儿,家里的事一件事扯着八件事。10. 这世界本就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醍醐灌顶,真正让你醍醐灌顶的,只能是一段经历。11. 背后议论你的人,往往都是不如你的人。12. 人跟人之间的感情,有时候就像一杯酒,越陈越香。有时候就像一杯水,淡而无味。13. 真相永远不会在近处看到。14. 相互一有隔阂,对方便无做得对的地方。15. 拼命爱过的人才会离散,敷衍相处的反而留在了身边。16. 怕是不怕,不怕是怕。17. 啥叫废话?说些已经过去的没用的事;啥叫有用的话?张罗些前面的有用的事。18.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一件事,理都不是一面的,是多面的。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得着 说不着

                    1. “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千里难寻。” 2.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3. “世上的事情,件件藏着委屈。” 4. “遇到小事,可以希望别人;遇到大事,千万不能把自个儿的命运,拴到别人身上。” 5. “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6. “人要一赌上气,就遗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气着别人,遗忘也耽搁了自己。” 7. “苦痛不是生活的困难,也不是生和死,而是孤独,人多的孤独。”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缘分的人,得找!

                      《一句顶一万句》看完了,作者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就是牛爱国的姐夫宋解放对牛爱国说:“还没找到庞丽娜和老尚吗?要不回来吧。” 牛爱国说:“不,得找。” 小说以此收尾。表面上看是说得找庞丽娜和老尚,但其实,牛爱国此刻心中所想的是章楚红吧? “不,得找。” 反复读这句话,似乎有许多答案。猛然间明白了作者想要讲述什么了,那就是:人生苦短,遇见一个能说的上话的人不易,如果遇到,请务必珍惜。不然,一旦失去了,或许就是终身遗憾了。就像吴摩西失去了能说的上话的巧玲…… 就像牛爱国失去了能说的上话的章楚红…… 本书的作者刘震云就是河南新乡市延津县人,所以书中出现许多河南本地方言。作为地道的河南人倒是很好理解。作者刘震云特别擅长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如 “说得着” 与 “说不着”,来描述人物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书中的经典语句如 “我们终其一生,不是为了满足所有人,而是为了找到与自己同频共振的那个人”,这句话不仅是一种人生感悟,也是对现代人在人际关系中追求精神共鸣的生动写照。再如 “世上的事情,原来件件藏着委屈”,这句话则透露出每个人在生活背后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 《一句顶一万句》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次对人性、对生活、对孤独与追寻的深刻洞察和思考。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交流不仅仅是言语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契合,是那份能够穿越世俗喧嚣,抵达彼此内心深处的理解与关爱。本书语言风格独特,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里面有许多话真是一句顶一万句。值得二刷!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我爱情观的书,上线啦!!!

                        那天无意间看到《一句顶一万句》出现在得到 App 啦啦啦啦啦,开心,这可是我 21 年的年度书籍。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已经是两年前, 21 年, 21 年好像是我自己心中的刘震云年,一股脑地把刘震云老师的书籍全都读完了。一问:书中我见到了过两天火车,只为去找一个人聊天说话的老杨。我当时在想,这是一种什么感受呢?当时是 21 年初,那我确实还不知道。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遇到让我心中足够热烈的人。益达 (一答):现在明白了,是那种突然想打个电话,想说好想你啊。一问:书中说,那是老杨自以为的好朋友。益达 (一答):我也有一些自认为很好的朋友,但实际上呢?我不知道,我真挚地对待身边的朋友,没留下的那就散了吧,无所谓,没有什么非得如此,双向奔赴才有意义。中间有好多好多想说的,待会儿我转发一下,两年前的笔记,这里就不重复啦。相信大家最好奇的是《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一句话能顶一万句的话,究竟是哪一句?这我还真不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划线的句子,这里面有许多句子都短小精炼,值得深深回味。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那句话是 “日子不是过从前,而是过以后。”

                          1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就是一场循环往复的轮回

                          刘震云的这本《一句顶一万句》看完了。这是我第一次读刘震云的小说,也是难得的在一本 400 页的小说里看到这么多的人物。而且很多人物都刻画得形象立体,有棱有角。一句顶一万句的故事地点发生在延津县。作者通过一出一回的循环叙述,描述出延津的故事。也描述了生活在延津的人的故事。以及,生命的轮回往复。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主人公是杨百顺。因为他不信命,不服输,有行动力,有远方的梦。但最后却不得不屈服于生活的安排,在一地鸡毛里倔强地走完余生。在杨百顺的一生中,他有过好几个名字。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每一个名字都携带着主人公特定的经历和故事。作为杨百顺时,百顺是豆腐匠的儿子,却百事不顺。老爹天天算计着他,更多的是把杨百顺作为对手看待,而非儿子。杨百顺想要出人头地,不看老爹的脸色。但此时的他羽翼未丰,只能够寄人篱下地生活。是的,就是在自己的家庭里,在自己的亲生父母身边。寄人篱下地生活着。作为杨摩西时,杨摩西是传教士老詹的徒弟。但杨摩西不信教,就像他不信命一样。他只想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然后去为自己的天空而奋斗。在这一段时间里。杨摩西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工作,都是苦力的工作。但依旧无法让他得到安全感,于是,他再次选择了出走。作为吴摩西时,是一段既甜蜜又窝囊的时光。改姓是因为入赘,嫁给了吴香香。甜蜜是因为什么都不用做就有房子住,吃穿不愁。而且吴香香的女儿巧玲还特别黏着他。无痛得到一个女儿。窝囊说的是吴香香看不起吴摩西。什么事情都管制着他,什么事情都不跟他商量。还送了吴摩西一顶绿帽子。作为罗长礼时。杨百顺已经走过了山山水水,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但那个喊丧的罗长礼一直寄居在他内心里。那是一种生命力的绽放,是一种压抑许久之后的释放。而且,这一次是杨百顺自己主动的改名,而不是前两次的被动改名。杨百顺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在孤独和落寞中结束一生。正如她的养女巧玲,或者说曹青娥一样。也是在孤独和落寞中结束了一生。一次拐卖,改变了两个人,或者说两个家庭的人生。大家都在寻寻觅觅中冷冷清清着。在有机会见的时候选择不见,在无法见面的时候选择寻找。或许,不管是杨百顺,还是巧玲,或者是巧玲的儿子牛爱国。他们寻找的与其说是他人,不如说寻找的是自己。是那个模模糊糊,看不清面目,却不得不寻找的自己。看到这本书里这几个主人公的寻找。我想到了《红与黑》里于连的寻找。索雷尔・于连也是小镇里的青年。童年度过了爹不疼娘不爱,还经常遭遇老爹和两个哥哥暴力殴打的青少年时光。在那个等级分明,阶层固化的环境里,于连有一颗 “不安分” 的心,与做木匠的家庭格格不入。他苦读诗书,奋力汲取知识的养分,前期希望能像拿破仑一样,树立卓伟军功,一举扬名天下。在这条路宣告失败时,于连的梦想就是当上教会的大主教,成为一个说话有分量,不用看他人脸色的人上人。于连心思细腻敏感,性格冷峻高傲,记忆力惊人,把一本拉丁文《新约》背得滚瓜烂熟。在作为木匠工的父亲眼里,这就是一个没出息,只会吃闲饭的儿子,恨不得他立刻去死。你看,于连也是在自己的父母身边寄人篱下。但于连的结局比杨百顺更加壮烈。因为于连更加有野心,也攀爬到了更高的位置上。跌落时也更加地惨烈。不管是于连还是杨百顺的人生,都是在爬梯子和兜圈子。一步步往上攀爬,却不想是在绕一个圆圈,兜兜转转,终归是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只是,这个归来的最初,和当初出走的最初。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就像人类的生生不息一样。一代传一代,循环往复,看似一样,但又不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人际关系指南

                            《一句顶一万句》就像是一部人际关系指南,通过杨百岁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沟通的重要性。就像是一把钥匙和一把锁,只有当钥匙和锁配对正确,才能打开心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部作品的本质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我们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减少误解和隔阂。我的观点:作品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沟通,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沟通不畅或者误解他人的情况,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努力去解决问题,就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一句顶一万句》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表现,并提醒我们要重视沟通,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和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知己难觅,且行且珍惜

                              『不拿你当朋友的,你赶着巴结了一辈子;拿你当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漫不经心活了一辈子,活出个朋友吗?” 因为在他看来,所有人都生错了年头;所有人每天干的,都不是命里该有的,奔也是白奔;所有人的命,都和他这个人别着劲和岔着道。病相同,人却不同;不同的人,开同样的方子,药也未必管用。从今儿起,不论穷富,有不嫌儿少一只耳垂的,只要真心跟儿过日子,我就嫁给他。儿的短处说到明处,一辈子没有把柄在谁手里。儿知道啥事得看人的内心。可世上啥最毒?就是人的心。人心毒不是说它狠,是说大家遇事都不往好处想,盼着事坏。说起来,富贵贫贱如流水,富贵未必不烦恼,贫贱未必不是好夫妻。只要心气顺,吃口窝头也安然。』 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最牛?就是这种三言两语把一个事件说完,然而这个事情还没完,又得接着说下一个事情 就跟作者刘震云写的那样,一件事能拖出八件事,每一件都是琐事,每一件又都惊心动魄。许多人的一辈子就在这些翻云覆雨的琐事之中被桎梏被操纵。这本《一句顶一万句》从正文第一页开始,我就被彻底地抓住。一个个登场的人物,在这种简练却看似唠磕的铺垫下,三下两扒就在我眼前活了过来,仿佛一下子被拽进那个时代的中原,从河南到山西到山东,看着这些人满怀憋屈、满怀希望、满怀悲苦地活着。书里前半段写杨百顺(吴摩西),后半段写牛爱国。两个时代的人物,同样的憋屈和悲苦。把他们联系起来的,是他们无数同样强自掰扯着,掰扯别人也掰扯自己的亲人好友和仇人。杨百顺和吴香香掰扯较劲,牛爱国和庞丽娜也掰扯较劲。他们不仅和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父母较劲,实际上更和自己较劲。那些个生离死别,在刘震云的笔下,通常只得两三句,就轻描淡写的被打发了 —— 灯盏淹死缸里是如此,巧玲被卖是如此,姜虎被杀是如此,曹满囤的女儿得老鼠疮死也是如此,可每一段都看得我心惊肉跳。老汪看见窗台上半个月饼上细细的牙印,然后坐在缸前连哭了三个时辰那段,和之前说他没事就走,不走心里就憋屈,和之后他辞了东家,一直朝北走,直到一个地方自己不再伤心,读到这几段 整个画面在我脑子里瞬间就连了起来。『然后我就觉得满嘴的黄莲味儿,说不出来。』也许,找个知心的人让自己安静和松弛下来真就这么难。所以才有,一句顶一万句。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一生我只借一晚

                                这是一本你一翻开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功底的书,作者写故事的能力极强、语言的每一处表达都恰到好处,用最简单的语言写出最吸引人的故事,就像极简风的衣服一样,真正好的极简风的衣服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取舍,知道哪些元素该要、哪些东西需要摒弃,怎么更好利用衣服突然人的态度与个性。极简并非简单,而是在取舍之间做到恰到好处,让人看到这件衣服就不明觉厉,这本书就如同一件超有质感的极简风的衣服,没有用复杂花哨的东西,却能让人感到设计者功利之深。这本书里勾勒出了一个跨度长达百年的故事,里面人物众多,故事一件叠着一件发生,刚开始看的时候你会有一点云里雾里,会感觉到有一点乱,可是看到后面就会发现里面出现的每个人、每件事都是经过作者精妙的设计,最后都串联到一起去了,看着看着就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发出 "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在呢" 的感慨,又觉作者真的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走向安排得既合理又出人意料,不断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想继续读下去,这样强大的描述故事的能力,不是有非常深厚文学功底的人还真的很难写出来。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不断生发一些想法:原来故事还可以这样写啊,原来人物还可以这样安排啊,原来语言还能这样表达,原来话多也可以让你不觉得拖沓、多余啊。我突然明白,会写作的人一定是懂自己在写什么、要写什么的,他对自己写的东西是有安全感的,堆砌辞藻、过度修饰这些东西可以全都不用,三言两语、简简单单,依旧可以放出大招。一句顶一万句,写一个群像生活,写尽普通人的生活,我觉得这本书探讨了两个值得我们现在人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个问题是 "不被理解",一个问题是如何 "面对孤独"。这本书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被理解的,不管是这里面的妻子、父亲、儿子、女儿,他们生活了一辈子都是有遗憾的,这个遗憾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没有找到那个对的人,那个对的人也可以称之为能够一起说话的人,能够一起说话的人是能够说到一起的人,能够说到一起的人就是一句顶一万句的那个人。你会发现他们在过平常的日子,琐碎的生活里一件事情发生了,另一件事情又来了,他们说了很多话,他们有了很多沟通,事情是解决了,话也都说了,可是是他们想要的生活吗?不是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话不投机的,所以他们很难受啊,可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在无声的集体意识中,他们仍然是在继续过生活,处在一种不被理解的艰难境地,与生活周旋。人一旦不被理解了之后,他们在生活中就会感到孤独,他们不是不爱说话,而是找不到人说话,找不到合适的人说合适的话,所以,只好不说话,只好回到孤独中过着孤独的生活,书中的每个人我想都是孤独的,面对孤独,有的人选择逃离、出走,有的人选择背叛、有的人选择与孤独相处、有的人选择另找寄托,总之,他们在面对孤独时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式。人一旦经历了 "不被理解" 和 "面对孤独" 这两件事,剩下来的就是该考虑怎么活了,事实上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轻而易举交到很多朋友,我们拥有很多同类,我们可以很多聊到一起的话题,可是即便是这样,我们依旧常常感觉到不被理解,仅仅只是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恶意就会铺天盖地,所以,在今天我们何尝又不是常常感受到 "不被理解" 呢?我们甚至觉得能够被人理解是一件奢侈品,不被理解才是常态。没人理解我们,我们也会时常感觉到孤独,明明有很多人陪你、明明有很多人与你聊天,可是你依旧孤独,处理孤独就成了我们的人生课题了,看看书中的那些不被理解、孤独的人,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呢,看似包容开放的环境,可是越是无法畅所欲言地表达,说得越多同类越少,越是不能被理解,只好就不说了,算了。所以,到最后一句顶一句也可以说它在讲该怎么活的故事,我们不被理解,感到孤独,我们该怎么办,当我们着手处理这些问题,也就是在处理我们该怎么去活。我想这是我们透过这本书该思考和处理的问题。那书中有没有给出答案呢,我想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那就是: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也许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都是走向孤独中,但我希望我们都能在孤独中把自己的一生处理得感觉不那么孤独。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这一句也顶一万句

                                  曹青娥去世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姥姥。想起姥姥到不是因为她和曹青娥有什么相似的命运,是遗憾姥姥活着的时候没和她多说说话。也不是因为没和她多说说话,而是没有多和姥姥聊聊她的过去。她是谁,她从哪里来,只知道她去了哪里。人的一生不容易,真是不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得找!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那个 "能聆听、能接收、能接纳、能会意、能理解、能反馈、能互动、能为彼此共同给予能量的",无论 "是人、是家庭、是生活、是社会、是环境、是时代、还是人生",如若 TA 能 "一句顶一万句",这回事、这念想、这追求,得相信、得憧憬、得行动,也就是这铿锵二字,"得找!"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志同道合说一块

                                      我猜吴摩西给巧玲留的一句话是,我没有卖你,我去找你了。但是我猜不到,章楚红给牛爱国留的话。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 “说得上话” 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 “说得上话” 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祖祖辈辈磨砺着我们的神经。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管你导演了多大的场面,也不管你举行了多少庆典。因此,阅读本书是沉重和痛苦的,它使我们在《论语》和《圣经》之间徜徉,在与神对话还是与人对话的千年思考中徘徊…… 当然,阅读本书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 “一句顶一万句” 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组成的苍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说的着一万句都不够,说不着一句都觉得多

                                          出延津,回延津,横跨几代人的故事。杨百顺,诸多不顺。我想他爹娘起名的时候还是希望他一辈子顺顺利利的吧。可惜,在各种不顺之下,逃离了原生家庭,逃离了延津。从杨摩西,再到吴摩西,最后是罗长礼,这名字的背后有很多无奈。一个假出门寻人,最后阴差阳错出了延津,而丢了巧玲。牛爱国,也是各种的不顺。最后也是假出门寻人,阴差阳错的去了趟延津,以为可以解开自己的心结。故事很巧妙,牛爱国为了一句话去延津,也为了一句话去找章楚红。最后发现,时过境迁,话已经不重要了,而眼下的人才最重要。人们总是在找说得着的人,并把许多希望寄托给那个人。因为说不着,所以索性就不说了,或者找别的地方说去。找说得着的人,自然是重要,毕竟跟说不着的人很难说上什么,这也是大多数人苦闷一生的写照。终究小事可以找说得着的人商量,而重要的事情更多是得自己决断,而不是听由谁来帮忙出主意。不论怎样,那个时候的老百姓,多少苦痛都淹没在自己的内心了。哪怕是现如今,放开心扉去说话也并不比当年容易多少。我们在找那个能说得着的人,也在找那个果敢的自己。

                                            1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