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6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末代贵族范

    这本书的另一个版本写了书评,意犹未尽,再写几句,小时候住胡同,我家是南下的,讲他们旗人规矩大,我们小孩子不管还是各家串,那时候的北京如同个大村落(现在外观也一样),我眼里的旗人:礼数多,见面无论亲疏必然打招呼(那时候也很少有陌生人,大院里谁都认识,就是胡同里也大多数会见面打招呼,低头不见抬头见)。尊老爱幼,里外透着客气。生活重视仪式感,各种年节,节气都有各种的讲究,无论怎么破四旧,批判封资修,他们都最讲究这些,后来兴的庙会,老习俗都是他们最先恢复。到我懂事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完全是劳动人民了,66 年开始冲击的是当权派,他们大多数都闷头过日子,不招惹是非,谁祖上没阔过?他们大部分是 “富贵”,对后来爆发的 “白七爷” 也是不卑不亢,谦和有礼,见面聊的是 “玩意”。花鸟鱼虫是他们主要的生活乐趣,说起来是玩物丧志,但对他们来讲大志 “还能夺权篡位?”,活的都是当下。各种婚丧礼嫁,亲朋寿诞,组成日常的社交网络,迎来送往的点心匣子,充分体现北京就是个大农村。一切都为了 “体面”,出门一定捯饬利落,进门一通弹(灰土),男人不干活,女人勤快。我小时候是样板戏的天下,后来恢复了,追戏但吊嗓子还是要去皇城根,院子里就只剩下谈各种吃食,还是民以食为天,隆福寺的小吃,那里的 “地道”,王世襄的公子写的《吃主儿》写的有老北京的劲,但还不是旗人的圈子。老舍的 “芝麻酱提案” 最反映当时的旗人状况,老舍真是 “人民艺术家”,我读他的文字是傲骨犹存。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不清怎么样的是好小说,看到就知道了,比如这本

      一副活生生的画卷缓缓展开,犹如清明上河图一般细腻精致栩栩如生,白色的热腾腾的水气缭绕着升腾,慢慢的将你吸入其中,穿越其中左顾右盼,千姿百态的生命川流不息,旁若无人,多姿多彩。如果只用一个词形容,我想用,活生生。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常的生活

        2023—9 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觉得未完待续,觉得结束的有些匆忙。喜欢老舍对人物的描写,希望从中学到些东西。对周围环境和人物心理的描写很细致,这些都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来发现。平常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琐碎又有几份亲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虽然普通人的生活艰辛,但至少自在。有钱人的生活里少不了客套,但身处那样的环境里一切礼数也都习惯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完自传体长篇小说遗作,手稿共十一章,一百六十四页。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这部作品与他的人生,戛然而止。老舍为旗人,隶属 “满洲八旗” 的 “正红旗”,这也是书名的由来。老舍从 “我” 出生写起,当时正是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眼看着大 清王朝走向没落,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也在末路挣扎…… 随着义和团兴起,洋人到来,北京老百姓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一个个人物在老舍笔下栩栩如生:老实巴交的父亲、善良正直的王掌柜、尖酸刻薄的姑母、聪明能干的福海二哥、妄自尊大的牛牧师…… 这些身处在动荡历史洪流中的大清子民,都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红旗下:最好的白话

            老舍的幽默,用今天的话说,叫 "高端黑",越到后期、越是炉火纯青;《正红旗下》之幸运如此,之遗憾如此:未完遗作,手稿共十一章,一百六十四页。"旗大人"1、我的出生那天:姑母、大姐婆婆、大姐公公(老一辈旗人)2、我出生第二天:大姐、母亲(旗人生活百态图)3、我出生亲戚道贺:福海二哥、大姐夫(新一代旗人)4、我的洗三仪式:早宴会(大姐婆婆)、午洗三(老白姥姥)、父亲赶回家、王掌柜携礼道贺 5、我的过年:父亲愁年、姑母 6、我的满月:定大爷(阔少)、金四把(回民)"洋大人"7、我的婴儿哭:哀嚎遍野 "义和拳",王掌柜之子王十成参加造反打洋人、福海二哥热血点染私放 "反叛"8、信教的故事:王掌柜、多二爷,多大爷、牛牧师 9、福海二哥约舅舅、大姐公公出面未果 10、福海二哥直寻定大爷整治牛牧师 11、牛牧师赴宴,定大爷羞客…… 从家事写国事、从邻里事写天下事。一读发笑,拍手称快,因其所用语言:说是发笑,其实是忍俊不禁,少一分则不显讽刺、多一分则稍嫌侮辱,"高端黑" 得刚刚好。二读下泪,长叹息以掩涕,因其所书内容,百年前的桥段今天仍觉不新鲜,婆媳的狗血、肉食者的鄙陋、穷困的根子、洋大人的魅力…… 老调不怕、怕的是千百年不改。三读啼笑皆非、笑过泪过复得平静,因其所含思想,轻快又非 "不可承受之轻",沉重又 "不至于堕到哪里摔死"…… 那种感觉也不必改词了,割不离打不散的无奈:摘录 "贾行家说老舍" 的话如下 ——"因为历史的连续性和复杂性,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很难自主选择文化的。这有点儿像我们生下来就在一部躯体里。其实,该怎么看待身体,就可以怎么看待民族文化。身体不能选,就要好好保养,别" 作死 ";民族文化也是如此,应该自我调整,但决不能自我消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未完之作

              借用贾行家的评语:《正红旗下》的故事挺简单的,它的魅力在于老舍那种温暖的幽默,他深藏不露的文字功夫,对于人世的深切领悟,都在这八万字里完美地融合起来了。这既是中国小说的高峰,也是一道让人感慨的断崖。《正红旗下》不只是老舍语言、情感体验的顶峰,也是他幽默的顶峰。对那个为了几个钱投靠教会的多老大,他是这么写的:“他没有学问,所以看不起学问。他也没有骨头,所以也看不起骨头 —— 他重视,极其重视,酱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戛然而止的人生

                老舍先生的文字,没得说。读着很顺畅,就像听一位长者娓娓道来。初读的时候,感觉正戏还没开始,怎么就结束了,非常疑惑。后来了解了一些老舍先生的生平,去慢慢体会和琢磨他当时的心境,再来读这篇文字,不甚唏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笑中带泪,仿佛看文字版 “漫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事都可以营私舞弊,有银子就能买到官,赎出命来。这成何体统呢?他没读过经史,可是听过不少京戏和评书,哪一朝不是因为不成体统而垮了台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红旗下》是老舍未竟的绝唱,字里行间满是京味儿的苍凉与温情。他以满族旗人视角,铺开清末北京的市井画卷:大舅的懒散、福海二哥的机灵、母亲的坚韧,在旗人特权与时代洪流的碰撞中显影。 从办满月酒的繁文缛节到义和团兴起的风声鹤唳,旗人子弟的 “铁杆庄稼” 在风雨中飘摇。老舍用幽默包裹悲悯,让每个角色的嬉笑怒骂都藏着民族命运的隐喻。虽未终章,那鲜活的京腔与深沉的忧思,已足以成为解读清末社会的珍贵切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舍先生没有写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语言幽默有趣,比如:“是呀,在我降生的前后,我们的铁杆儿庄稼虽然依然存在,可是逐渐有点歉收了,分量不足,成色不高。赊欠已成了一种制度。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都在我们的,和许多人家的门垛子上画上白道道,五道儿一组,颇像鸡爪子。我们先吃先用,钱粮到手,按照鸡爪子多少还钱。母亲是会过日子的人,她只许卖烧饼的、卖炭的、倒水的在我们门外画白道道,而绝对不许和卖酥糖的,卖糖葫芦的等等发生鸡爪子关系。姑母白吃我们的水,随便拿我们的炭,而根本不吃烧饼 —— 她的红漆盒子里老储存着 “大八件” 一级的点心。因此,每逢她看见门垛子上的鸡爪图案,就对门神爷眨眨眼,表明她对这些图案不负责任!” 对清末旗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比较感兴趣,本书正展现了当时中下层旗人的众生相,比如:“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谴,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是呀,以大姐的公公来说吧,他为官如何,和会不会冲锋陷阵,倒似乎都是次要的。他和他的亲友仿佛一致认为他应当食王禄,唱快书,和养四只靛颏儿。同样地,大姐丈不仅满意他的 “满天飞元宝”,而且情愿随时为一只鸽子而牺牲了自己。是,不管他去办多么要紧的公事或私事,他的眼睛总看着天空,决不考虑可能撞倒一位老太太或自己的头上碰个大包。他必须看着天空。万一有那么一只掉了队的鸽子,飞的很低,东张西望,分明是十分疲乏,急于找个地方休息一下。见此光景,就是身带十万火急的军令,他也得飞跑回家,放起几只鸽子,把那只自天而降的 “元宝” 裹了下来。能够这样俘获一只别人家的鸽子,对大姐夫来说,实在是最大最美的享受!至于因此而引起纠纷,那,他就敢拿刀动杖,舍命不舍鸽子,吓得大姐浑身颤抖。是,他们老爷儿俩都有聪明、能力,细心,但都用在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得到享受与刺激。他们在蛐蛐罐子、鸽铃、干炸丸子…… 等等上提高了文化,可是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胡涂的梦。” 书里的人活在紫禁城还住着皇上的时候,他们生活里的 “木樨肉、干炸小丸子、桂花缸炉、槽子糕、杏仁茶、豆汁、二锅头、麻豆腐、火烧、柳泉居、同仁堂、护国寺、便宜坊、白云观” 依然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他们看过的 “紫禁城上面的琉璃瓦、白塔的金顶” 我们今天依然在看,这些似乎都在说着那个怪诞的时代离我们其实并不远 — 殷鉴不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道人心

                          一口气看完了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很过瘾。人物刻画入木三分,世道人情悦然纸上,在某种观念和制度下的人,会被撕裂成什么样,故事中的人物足可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平生一大恨!

                            《正红旗下》没写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完结,才得无尽评述

                              4 月 25 号去人艺看了《正红旗下》。随缘偶遇刷到一票,在首都剧场,前阵子看《日出》是在曹禺剧场。话剧倒是有头有尾的,似乎在未结处续上了下半场,遗老遗少的做派和夸张讽刺比书中激烈许多,大概是为了舞台效果。从观众视角,设身处地想想,或许自己要比这些端着的旗人更养尊处优,更醉生梦死,更玩物丧志,更沉沦不羁。很难对舞台上的形象口诛笔伐,时代中的确如同蝼蚁,乱世中无人幸免。还是喜欢书,娓娓道来比那些夸张的视觉冲突来得舒服,慢慢体味,真不知未完结的老舍会如何写如何想,是件憾事,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红楼半部才得后人无尽评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舍的文字真真透着北京人损人的力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旗人的生活史

                                  太可惜了,没有写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缺失而美好

                                    从小就喜欢老舍先生,不管是小说、话剧还是散文,喜欢先生幽默风趣的语言,喜欢老北京地地道道的京味儿,喜欢活灵活现的各色人物,更喜欢先生在大时代背景下运用小人物思考大问题的表现手法。一直知道《正红旗下》这部小说,但一直没看。一是因为这是先生未完成的遗作,怕翻开它就会引出对那个特殊时代不好的感觉影响了阅读体验;二是怕它一如既往的如先生的其他作品一样优秀反而使自己产生缺憾感。是的,怕。年轻时追求圆满和完整,对缺憾有着恐惧和不适。如今成熟些了,才敢翻开书页。果然,一如既往的优秀,熟悉的京味儿,鲜活的人物,幽默的文字,连描写的冬日的暖晴天和春节的爆竹声都那么亲切,恍惚间回到几十年前无忧无虑的童年。所以当小说嘎然而止时,预料之中的深深的遗憾油然而生。奇怪的是却没有对天道不公英才早逝的愤恨,尽是感激与庆幸,感谢有这么一个伟大的作家,庆幸还有这部残作。比起没有看过这部作品的人,我是幸运和幸福的。谢先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的真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舍先生的作品每一部都值得一读,每个人物鲜活在眼前,极具个性,一个字儿不多一个字儿不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