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把刀,千个字》

    纽约法拉盛,有许多旧时代的人,历史书上的名字,都是交游。胡宗南,阎锡山,盛世才,黄维,李宗仁,甚至周恩来和毛泽东。每个人有一段故事,大多发生于上世纪中叶,鼎革之际。听起来,那时节的吾土吾国,就像炸锅似的。车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道感动什么

        先是在书店,看到王安忆出新书了。一把刀,千个字。我读成了千个字,一把刀。只有一本样书,带着膜,所以没法看里面的内容。没想到,得到电子书也有这本书。我很急切地翻来看。好熟悉的味道。琐碎,无聊,不知所云,却又让人放不下。奇怪的感觉。我喜欢的文字。上部写兔子在上海跟着孃孃生活的经历,还有他去美国后的经历。是那样的含蓄平淡,欲言又止。一把刀是指他手中的菜刀吧?因为兔子是厨师。下部写了兔子的妈妈,一个动乱年代的烈士。我忍不住查了张志新的名字。小说不知道看到哪里,有些感动,泪水涌上来。不知道感动于什么,是烈士的英雄事迹?还是两个孩子的孤单寂寞?其实烈士并没有写多少,只写了她在大学里的出色,平静的婚姻,工作的忙碌和不可或缺,还有写大字报的前后表现。很平静,真的。可是,也许只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体会她的勇敢和无畏,才能认识到她的清醒独立的思想。我有时想,自己在那个年代,会是什么样的人呢?估计是红卫兵吧?成天忙着贴大字报,忙着斗私批修。老天。我会文斗还是武斗?不敢想。王安忆没有实写,而是只写了烈士生前的行动。写了她的两个孩子和老公的生活。写了他们平静表情下,汹涌的内心。这千字文何尝不是一把刀?砍向那个混乱的年代,砍向那些混账的荒缪的人们?感谢王安忆,用文字写下那个时代对人造成的创伤。如果没有反思,如果不去记录,后代的人还知道那个年代吗?王安忆的文字,乍看琐碎无聊,一点儿芝麻粒大小的事儿,能说半天。可是,生活本身大都就是琐碎的,平淡的,无聊的呀。老百姓的日子,就是吃喝多于其他。所以,书还是一点点看了下来。有滋有味,好像在咀嚼香菜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Flushing

          Queens 住了些日子,会有些恍惚。很多的华裔,来来往往的生活。偶尔看见大妈们在星条旗下跳着广场舞,原来,还在美国。Queens 随处可见中国超市,大大小小,或和善,或坑爹。Queens Flushing NYC 的三个中国城之一。原来是一个韩裔聚集区,随着华裔的发展壮大,现在已经成为了 NYC 最大的中国城。汉字,汉语,南北百货,吃啥喝啥,应有尽有。来美国前,inshore 说,NYC 的风太大。夏天的 NYC 温度适宜,没有当回事。冬天的 NYC,室外冷风吹的人头昏发抖。到美国后,丁日华说,大苹果脏乱差。晨昏的 Fresh Meadow,安静,干净,清静。公交车经过 Jamaica 区,再到 Flushing,就不再安静,干净,清静了。NYC 不如 Orlando,没有热烈的阳光和欢乐的 DisneyNYC 不如 Philadelphia,没有随处可见的 Franklin 足迹。NYC 不如 Boston,没有 Harvard 的智慧和 MIT 的活力。NYC 不如 DC,没有 Capital Hill 的故事和 White House 的风光。但那又怎样,这里是纽约啊。如果选择一地短暂停留,NYC 一定是最佳的选择。纽约有着连接人类过去的 MET,纽约有着研究人类未来的联合国。各种中国超市的食材调料,能够满足我们挑剔的中国胃。各地中国方言的沟通,能够满足我们不自信的英语交流。听听看看,世界的多元,走走转转,文化的兼容。远离故土的那些人,都有着他们的无奈与勇气。幸好,我们只是路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难受,整篇文章太压抑了

            古人对积累的重要性有着深刻认识。诸如: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可以看出,刘禹锡的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是对于《荀子》的吸收和继承。但这种积累到无法疏导的情感和压力,会把人逼疯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代文学

              我们现在阅读的习惯已经不适应王安忆先生这种絮絮叨叨的叙事和天马行空的结构了。这个有点可惜,因为会错过作者本人才有的对于历史和个人生活独特的细节化处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么近 那么远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怎么说呢,好多镜头都给了细致的描写,但整体感觉还是带层朦胧纱,就像一幅画,景物都刻画的细致入微,但整体看,却只能看得到一个大概的轮廓,大约知道画的是什么,但具体是什么却看不清。叙述方式有种张爱玲的调调,但不同于张爱玲作品常常的鲜明浓烈,这本书的感觉更像是灰蒙蒙的素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琐碎人间,升斗小民,见证时代变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生活,此为生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平稳却也含热烈。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行为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本书写的总结就是两个字 —— 生活。我个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推荐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人物 大故事

                      历史背景错综复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样,原来这样

                        不忍触碰的历史,终于在亲情的包裹下重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王安忆的作品大多与上山下乡有关。本篇也如此。虽说是主题不是非常好,落于窠臼,但是小说的结构则写的不错。刚开始翻阅此书,以为写的是一留学生在国外生活奋斗的故事,但最后却又落脚于三反五反、文革等引发的家庭成员间的斗争、失望,妻子的离世、姐弟俩的奋争以及老父亲为了小孩而拒绝隔壁女人的求爱。阅后:一是为了生活、生存,都很困难包括小孩,期望社会正常。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很累的,哪怕是父亲与女儿间也会有冲突。三是生活最终还是要苟且但得容彼此一定的空间,到最后人终归会是回归家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读到下半部分内容时,隐约觉得是在讲张志新的家人故事,至少是在那段历史大背景下两代人在大洋此岸与彼岸的生活与变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上海,扬州,黑龙江,美国

                              一南一北,两代人的人生,实在很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反正不是我的 “菜”,对我来说看这种书籍有点像看自己不喜欢的连续剧,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基本都是 “快进” 看完的。(仅代表我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娓娓道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一把刀千个字读后感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后来,他和姐姐坚持为父亲办了移民。又在他同幢楼里,买下一套公寓,让父亲独住。可分可合,两下都方便。他戒断大西洋城的行旅,再没有从师师视野里消失踪迹。有一次,接到旧金山的来信,是初来美国落脚时,唐人街餐馆老板。这些年里,他们维持着稀疏的通讯。多少有些心血来潮,想去看看。和师师说,师师笑道:你永远是自由的!他也笑,着手准备,又中途而废,按下不提了。过几日,师师倒问起来,他说:没时间,算了!又说:你去我就去!师师有几分得意:吃奶的孩子吗,离不开人!他确实越来越黏师师,脚头也懒了。不像以往,提起来就上路。这话说过不久,翻过年头,他到底出一趟远门,去上海了。嬢嬢去世了。伯父告诉的消息,路途遥远,并不期望这边有人过去。自祖父母百年,和老家往来疏淡。父亲的意思,汇一笔丧葬费用即可。毕竟是养过你的人!父亲说。就是这句话,促成沪上行。想到回去,难免心中打怵。未见得近乡情怯,甚至相反,感到陌生。那里的人和事与自己有关系吗?记忆是模糊的,被许多轮替的印象遮蔽了。他试图说服师师和自己一起去,又遭到断奶不断奶的耻笑。再说,她母亲去世他也没有同往啊!他简直要缩回去,可是签证出来了 —— 现在,他去中国需要签证。机票买了,还定了一趟三峡游,放在丧事结束以后。开弓没有回头箭,咬咬牙,上路了。等他到上海,大殓已经过去三天,正赶上头七。嬢嬢的亭子间,几乎和记忆中没有两样,连天花板上渗漏的水迹,依旧原来的图案。扬州来的人已回扬州。嬢嬢那个儿子,先还以为是大伯,因差不多就是当年他的年纪,形貌也像他们家的人,瘦高身条,容长脸,高鼻梁上架一副眼镜。骨肉相连,母子到底认了宗亲,最后的日子,也是儿子陪伴的。他们两人相互看了有几秒钟,显然彼此都听说过。单先生从旁作了介绍,于是又握手,很快分开了。单先生和师母似乎都没长年纪,仍然三十年前,即便马路上走过,也认得出来。人到一定岁数就定了型,不会大变。老家仆和少东家,有无数新旧话题。他下到厨房上灶,杂碎琐细由小毛全包。倒仿佛回到少时,携手采买和烹制,做一桌拜师宴。小毛的老婆后门口支一张桌子,折叠金银元宝。也是同一条弄堂里的,说从小看见过他,他却想不起来。总归是跳皮筋女孩中的一个,家住临街的房子里,原先开棉花店,公私合营,交出店铺,吃定息生活。女孩上山下乡去了安徽插队,过街楼上的小毛则进了国营事业单位,有自己的经济,成为弄堂里最佳婚配人选。倘不是这些变故,断不会成就这段姻缘。如今,小孩都上高中,要考大学了。离开多年,却发现这里的人对他并不陌生,是因为嬢嬢,还有师师她们家吧。师师的父亲也来上香,留下晚饭。方桌拉出来,四面摆上椅凳。单先生单师母坐上首,左手师师的父亲和他,右手嬢嬢的儿子,下手小毛和他老婆。临吃饭,他们的女儿来了,正好在嬢嬢儿子一边,坐齐了一桌,热腾腾的。饭桌后的墙上,嬢嬢从照片里看着他们,生前绝想不到这伙人聚在一起,似乎有些笑影浮出来。人们让单先生说说徒弟的手艺,只道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晓得是批评,但话是婉转的。众人都笑。他呢,点头称是。单先生紧接又宽谅:不怪你,怪美国人没口味,菜品是吃出来的!单先生抱着老观点:美国人,茹毛饮血之族,说是生鲜,竟真的就是生,不转弯;中国人,生菜往往熟做,比如皮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大家从没想过,回答不上来。熟的!单先生说:石灰缸里埋熟,醉虾,酒里呛熟!座上不约而同 “哦” 一声。因为什么?众人又不说话了。阴阳学!有没有见过太极图?人们先点头,后一想,这太极不定是那太极,又改成摇头。单师母都糊涂了,解围道:吃饭吃饭,还要烧纸呢!小毛的老婆已经将金银元宝装进封套,嬢嬢的儿子执笔写好上款与落款,一行人下楼梯,到后弄里,将一具瓦盆当作火盆,放进去。刚要点火,小毛伸手阻住。捧出来,重新开封,取出几枚零散放在盆周围,说是烧给无家人的野鬼,免得来夺正路上的钱财。这才点一支烟,燃着纸捻子,一并扔进去,火陡地蓬起,蹿得老高。人们后退一步,都说好得很,好得很。火焰平息,化为星点,闪闪烁烁,终于寂灭。单先生和师母先走,师师的父亲随后。小毛一家帮着收拾火盆杂物,打扫了地面,问少年的朋友:走不走?他欲说走,却被嬢嬢的儿子留住了。小毛猜到他们有事,终究是自家人,不再喊他,约好下一日上他家作客,一家三口出了弄堂。他们早已经搬离过街楼,在淮海路和虹桥路交接处买了商品房。等人走净,这二人复又上楼。那儿子,本应该叫表哥,他却无论如何叫不出口,因年龄有两辈的差异。联系血脉的人又走了,此时认亲已经错了时辰。进到亭子间,朱先生 —— 听人们这么称呼,想来他父亲,也就是嬢嬢曾经的婆家为 “朱” 姓。朱先生先问一句:要不要住这里?一半虚邀,另一半则实情。这也算得上弟弟半个家!朱先生说。听这话,他不禁惭愧,自觉得太拘谨,而且见外。缓了缓,回答酒店定了,因是折扣价,不能退,离开并不远,过来方便得很,一动不如一静。他解释着,颇有些琐碎,其实不必,于是止住,霎时间静下来。朱先生笑一笑,转身拉开橱门,取出一个牛皮纸包。说他粗略整理一下,将弟弟的东西集拢,本想寄去美国,现在人来了,正好,当面交到。他接过纸包,告辞了。出后门几步,又听门响,回头见是朱先生,原来他也不住这里。两人点点头,前后出弄堂,往不同方向去了。回到酒店房间,打开纸包。里面有几本练习簿,抄写的是《红楼梦》里的诗词,嬢嬢布置的功课。这些感伤的字句出自男孩的幼稚的笔迹,挺奇怪的。有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的谱表,做得很细,显然是向嬢嬢证明确实读完了全本。时至现在,连人名都想不太起来了,而那时候,他才多大点呀!再有一本笔记,是稍晚近时候,向单先生拜师以后,每次 “上课” 的记录。先生说的话,菜场里的见闻,还有吃的菜点、口味、配方,以及饭馆名字和地址。几封旧信,一封是从跟黑皮爷爷办厨的某个乡镇投出的,依稀记得那邮政所的样子,糊满糨子的木桌上立着一个邮箱。从哈市写来的多一点,大半集中在刚到的数月里,渐渐稀疏下来。最近的一封寄自美国,那种浅蓝色的薄纸,写好后折起,就是一个信封,距今已有十来年。纸包底层是一本照相册,曾经拿给小毛看,然后他又私自翻找过。那一张全家福仍然空缺,四个透明相角中间,仿佛一个黑洞。他将本子、信件在照相册上垛齐,原样包好,放进旅行箱,洗漱上床。酒店临街,窗帘没有合拢,就有灯光漏进来,将房间照得半明。这城市变得太厉害,他都认不出来了。刚要入眠,电话铃响了。惊一跳,接起来。一个男人的声音,问要不要服务。他一时没反应过来。电话里又换成英语,重复一遍问题,他这才回答不要。放下电话,似乎找回一点熟悉的东西,却不在这里,在大西洋城。窗缝里的光从他脸上闪过,是汽车的尾灯。他睡熟了。次日,去小毛家,出发早了,到约定的时间还有一两个小时,就四下里走走。过几个路口,看见有一周矮墙,围绕一片空地,覆着稀疏的草皮,立有一些雕塑。玻璃钢的,陶瓷的,铸铁,木头,有抽象的几何造型,亦有写实的人和物。小孩子绕着雕塑追逐,大人则坐在石凳和底座上晒太阳。晓得是创意园区,好比曼哈顿下城和布鲁克林的废旧厂房,进驻艺术家做工作室。草坪前有几幢立方体旧建筑,果然是车间的样式。走进一扇门,内部用隔板划分空间,形成一个个展室。陈列也是雕塑,其中几尊作品格外巨大,从屋顶直接垂吊下来。他仰头望去,望见上方的吊钩,原先大约用于行车,连轨道都保留原样。这地方他来过,就是爷叔带来洗澡的钢厂。可不是吗?那行车里,招娣在向他挥手。隆隆的机器声遍地起来,只看见招娣拢着嘴对他说话,却听不见声音。火星子四溅,烟花似的,绚烂极了。眼泪像决堤的洪水,倾泻而下。他害怕回来,怵的就是这个,可怵什么,来什么!门口有人探头,像是找人,看见只一个中年男人站着看展,又退了出去。他不敢乱动,也不敢擦拭眼睛。那里面的液体不晓得蓄了多少时日,又是怎样的成分,滚烫的,烧得心痛。止也止不住,越触碰越汹涌,几成排山倒海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海海

                                      时代的洪流,个人是那么渺小,随遇而安是一种适应能力。超前思想总要付出代价,但历史会正名,但过程太煎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囫囵吞枣

                                        作为 90 后没什么文化的,经常看小说,都是囫囵吞枣,不知作者要表达什么,就这么跑呀跑呀,穿过了自己听说的作者写下的那个时代,什么意义?嗯,地铁到站,没什么要写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沌年代,勇者无畏导致家庭巨变,家人离散聚合,亲情治愈伤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