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6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来永远在路上

    吴军老师的这本书早就如雷贯耳,但自己对 IT 兴趣不大,一看 70 多万字,就失去了打开的勇气。直到为了完成读书计划,磕磕跘跘总算读完上大学时,第一学期的基础课就有 basic 语言课,那时基本没有个人电脑,上微机课的教室木地板、带空调,是全校装修最高档的教室,同学们上课要换拖鞋才能入内(微机怕灰尘和静电),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电脑还是新鲜事物。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IT 行业按摩尔定律规定的速度呈指数增长,发展之快不是我们亲身经历简直难以想象,我们都已深陷网络不能自拔,除了拥有个人电脑还有智能手机、IpadIwatch 等一系列电子上网设备,如果哪一天把互联网掐断,大概会跟三十年前一样令人难以置信。是谁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呢?就是吴军老师在这本书中为他们树碑立传的这些伟大公司。他们是一串泛着金光的名字:半导体产业之母 —— 仙童公司;曾占全球 PC 操作系统市场九成以上的微软公司;PC 处理器占全球八成市场,将价格降到人人都能买得起的英特尔公司;总能带来时尚产品体验的苹果公司;见证互联网潮涨潮落的思科公司;曾经的没落贵族摩托罗拉公司;后起之秀 Google 公司…… 当介绍到这些公司发展历史时,自然会提到那些如雷贯耳的创始人。如果公司是一艘艘弄潮的帆船,那他们就是控制风帆方向的弄潮儿。他们或有超凡智慧,或胸怀改变世界的理想,始终认清自己核心技术,利用风险投资也利用一点点好运气,借潮头势能不断把公司送上巅峰。失败的公司各有各的不幸,但伟大的科技公司还是有许多共同特点,比如:🍓起步时拥有颠覆式创新技术;🍓创始人(团队带头人)有改变世界的信念;🍓公司文化积极向上,比如鼓励创新,不作恶,为全人类谋福祉,🍓鼓励工程师文化,吸引全球人才,扁平式管理模式居多;🍓发现能带来丰厚利润的营收模式,有很高的护城河,别的公司不宜模仿;🍓达到一定规模后有很好的股权和期权激励机制;🍓一点点好运气。潮头在涌,一浪高过一浪,也许下一个潮头,冲出另一批伟大的足以改变世界的公司,因为 “未来” 永远在路上。下边是从书中截取的片段,记录如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仙童公司是全世界半导体公司之母。截止到 2017 年,从仙童公司直接和间接分离出去的大中型公司多达近百家,它们包括英特尔、AMD 等知名公司。另外,今天苹果公司第三位创始人、公司第一任董事长马库拉也来自于仙童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加起来接近 30000 亿美元。可以说,旧金山湾区之所以能成为硅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仙童公司。🚀乔布斯送给年轻人两句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纽曼在他的著名演讲 “大学的理念”(Ideas of University)中讲道:“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修足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和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时,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拉里・佩奇在 Google 成功后回到斯坦福大学介绍他成功的经验时强调的一点是,创业者要成为全才(他的原话是:Be an expert in all aspects.)。从培养全才的角度来看,斯坦福大学无出其右。🚀2007 年,Google 成立了安卓(Android)联盟,它包括世界上一大半处理器芯片制造商、手机厂商和移动运营商,其核心是围绕开源的安卓手机操作系统,打造一个开放而兼容的移动通信产业。2008 年,和 Google 深度合作的几家手机厂商开始推出采用 Google 安卓操作系统的手机。🚀在巴菲特看来,广大消费者才是一切商业的衣食父母。佩奇和布林也深深体会到,广大最终用户(网民和广告主)才是为 Google 带来生意的人,因此,Google 的产品一直是针对广大用户并满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既不像 IBM 那样针对企业,也不像苹果那样针对精英。这样的商业策略,好处是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论经济形势好与坏,大家都要上网,就如同要购买日用消费品一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 Google 的商业风险。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波澜壮阔的计算机和互联网发展史

      书里,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全景式呈现,读者对产业中的关键公司、个人、创投圈,以及产业发展的历史主线、商业斗争,都可以有基本的了解,也可以获得很多不错的洞见。站在历史的高度看未来总是会有更多思考套路,而不必完全摸石头过河,确实是从业者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硅谷的浪潮介绍

        属于老人的怀旧之作,作者才到知天命之年(豆瓣上吴军老师的简历(72 年生人)错了,应该是百度的对(67 年生人)。),书写的有点老气,作者正好赶上互联网科技大潮,第一版的时候看很精彩,因为作者亲历硅谷的浪潮,自己是专家,写出来的自然动听,现在看要认清这已经是怀旧之作了,老人讲的故事可以听,但不能当真,尤其是成功者的故事,如书中讲的 GE 已经衰落,非作者专业的领域讲的只能算资料汇编,新的浪潮已经来临,作者肯定不玩电子游戏,而今年上富豪榜的是《原神》的制作者,欧洲这几天通过决议要优先自主大力发展游戏产业。作者虽然在 “得到” 开了不少畅销课程,但如果不上直播就已经 out 了,罗胖费力的开直播,但如果不能成为上脱口秀的脱不花也要被淘汰了。俞敏洪是很坚韧,但要承认自己的收视率和董宇辉不能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舞台,作者这个年龄适合做老人的事了,浪潮上的弄潮儿要让给年轻人了。作者推崇美国企业没错,我们就应该学先进赶先进,但也不必妄自菲薄,优秀的企业建构在上升期的国家平台上,百年前是大英帝国,后期的德日企业,现在老牌欧洲企业也不能小觑,从 500 强排名也可看出趋势和国力,作者成书期并没有预见到特斯拉,而台积电,三星也是伟大的企业,中国的张一鸣和王传福也会是伟大的企业家。作者太强调企业家的特异常人,没有注意国家平台的重要,依靠国家力量对软实力和规则的制定垄断,是 Google 等公司风行世界的决定因素。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吴军的底本

          本书第四版长达 71 万字,用了一周时间才看完。之所以要看完它,只因为我发现吴军老师其他的书里,都能找到这本书中的影子。这本书,大概是吴军老师的思想底本。看完这本书,读其他的就会容易很多,因为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本书从硅谷的诞生开始讲起,斯坦福夫妇的大爱和远见,“八叛徒” 的快意恩仇,乔布斯传奇的一生…… 硅谷大佬们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在这本书里写出了武侠小说一样的精彩。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带你一起看财报。如果财务是公司的史官,那么财报就是硅谷的《史记》。看财报,就是看阳谋,看阳光底下的那些沉浮。比起中国很多讲公司历史的书里,那些捕风捉影的小道消息、创始人的风流韵事、不可言说的潜规则,不知要高明多少!五星推荐。抬走,下一个。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郭士纳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 IBM 进行大规模改组。IBM 长期处于计算机产业的垄断地位,从上到下都习惯了高福利的舒适环境。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官僚主义滋生,内耗严重,总之,繁荣的背后危机四伏。因此,一旦进入群雄逐鹿的信息革命时代,IBM 这个被郭士纳比喻成大象的公司就开始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步伐了。IBM 内部曾流传过这么一个故事:要把一个纸箱从二楼搬到三楼,需要多长时间?这件本来几分钟就能办成的事,在 IBM 却往往需要几个月。原因是,要搬动一个箱子,你要先打报告,然后经过层层审批;审批后,审批报告再层层向下转达,最后交给 IBM 签约的搬运公司。在搬运公司的任务单上,上个月的任务可能还没有完成呢,现在提交的任务单一个月以后能完成就不错了。这样,搬动一个纸箱花几个月时间一点也不奇怪。郭士纳像个高明的医生,开始医治千疮百孔的 IBM,他的第一招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将 IBM 溶解掉,通俗地讲,就是开源节流。他首先裁掉了一些冗余的部门和一些毫无前途的项目,包括前面提到的操作系统 OS/2。这样,人员相应减少了,费用自然降低了。但是,短期内增加收入并不容易。郭士纳的做法是卖掉一些资产。去过 IBM Almaden 实验室的人都会发现,那座非常豪华的大楼非常不对称,似乎只盖了一半。事实上的确如此,IBM 当时盖了一半没钱了,就留下了这座烂尾楼(图 2.4)。郭士纳甚至想把盖好的这一半卖掉,只是这座楼实在太贵,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时,没有公司买得起,它才得以留在 IBM。郭士纳事后讲,这些裁撤部门和变卖资产的决定,不仅是他在 IBM,也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断地站在浪潮之巅

              做时间的朋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IT与投资行业的必读书

                这本书的好不需要我赘述了,我是在年初就读完了,现在来写书评有点晚。但是我在这本书中的收获是无法用写几句书评能描述的。这本书也是我做笔记划线最多的,现在回头来看,也收获满满。全书内容包括万象,不仅讲述了众多商业传奇的成长历程,也蕴含着大量的人生智慧和投资哲学 。绝对是强烈推荐,如果要给某位老板送礼,这本书绝对首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浪潮之巅,信息高峰

                  《浪潮之巅》不仅仅讲述了 IT 科技公司(如 AT&T,微软,苹果,甲骨文,雅虎等)发展历程和荣辱沉浮,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 IT 明星公司兴衰过程的分析,揭示信息科技产业中一些共性的规律和启示,这些内在的规律与启示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窥见信息科技产业的本质,看清我们正处于巨变中的世界。《浪潮之巅》这本书总共讲述了三个部分,第一是生动地描绘了一些对科技变革产生巨大影响的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第二是深刻地揭示了信息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些内在的逻辑与规律,第三是严肃地分析了与科技产业密切相关的金融经济。通过对美国硅谷科技明星公司发展轨迹、信息产业内在规律以及相关金融经济的剖析,作者不仅仅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信息科技产业更迭的画面,更是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硅谷,了解美国社会的科技创新和商业环境。读完之后,也许你会对中国目前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产生新的想法和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这本书,较为全面而详尽地向读者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信息革命(也被称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全过程和发展脉络,可以讲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部传记。但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像传记回忆录那样以企业家为中心来论述技术发展和商业的成败,而是客观地讲述了 IT 行业中 20 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企业从诞生、发展到饱和甚至失败的过程,尽可能系统而理性地分析了这中间成败的原因,从一些独特的角度揭示了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规律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还没看完,但大开眼界,忍不住来评论区叨叨两句😅很早之前就发现了这本书,但看书名一直以为就是描述信息技术的书,我这个文科生想着肯定看不到,就不自取其辱、望难却步了。这两天翻开一读,竟然别有天地:确实是描写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不错,但却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科技产业发展史的集萃。将百年来曾经或依然处于浪潮之巅的 IBM、仙童、苹果、英特尔、微软、雅虎和 Google 等等公司的兴衰历程一网打尽。吴军老师的文学底子深厚,又属于科技领域的局内人,所以这一篇篇的 “公司简史” 可读性非常强,绝对 “开卷有益”!七十多万字的皇皇巨著,我才读到 10%,拜服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适应

                        每日一书:《浪潮之巅》。适应比预测更重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了解过去和现在,熟悉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做事方法,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从一百多年前算起,ATT 公司、IBM 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 Google 公司,也许还有接下来的特斯拉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过自己所在的产业。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Gradwell)在《异类》(Outliers)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 75 人中,有 1/5 出生在 1830—1840 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这一不符合统计规律的现象的背后有着必然性,他们都在自己年富力强(30—40 岁)时,赶上了美国内战后的工业革命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个高峰年代就是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初的 20 年间,出现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和比尔・乔伊、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Google 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因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时幸运地赶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我一直在强调适应比预测更重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了解过去和现在,熟悉科技产业的发展规律,培养正确的做事方法,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几十年来,如果说在工业界哪个实验室有资格和贝尔实验室相提并论,恐怕就只有 IBM 实验室了。1945 年,IBM 在纽约开设了第一个实验室,这就是后来的沃森实验室,几年后,IBM 在硅谷开设了第二个实验室。今天,它在全球有 10 个实验室。上个世纪 50 年代,IBM 发明了计算机的硬盘和 FORTRAN 编程语言。上个世纪 60 年代,IBM 发明了现在通用的计算机内存(DRAM),提出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上个世纪 70 年代以来,IBM 的重大发明和发现包括今天通信中使用最广泛的 BCJR 算法、精简指令集(RISC)的工作站、硬币大小的微型硬盘(用于照相机等设备),以及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看得见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至今,IBM 在计算机技术的很多领域都是非常领先的。比如,它为索尼游戏机设计的 8 核处理器,是同期英特尔双核处理器性能的 10 倍。不过,IBM 的主要发明都和计算机有关,在这一点上,它有别于研究范围很广的贝尔实验室。IBM 如何衡量一个研究员的工作。他告诉我有三条衡量标准: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产品化。专利申请在 IBM 的重要性可见一斑。IBM 每年花上亿美元,养了一支庞大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队伍,专门去告那些可能侵犯 IBM 专利的公司,IBM 每年从专利上获利 10 亿美元左右。这显然是一个非常赚钱的买卖。IBM 沃森实验室的一位主任很骄傲地告诉我,不要看 IBM 在个人电脑市场上远远落后于戴尔和惠普等公司,但它们每年要向我们交很多专利费!IBM 的很多研究员只能从研究项目中拿到一大半而不是全部的工资,另一小半必须通过参加产品项目而获得,有些单纯搞研究的科学家便不得不离开。对 IBM 的这种政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IBM 的目的非常清楚:科研必须和产品相结合。作为凡人的乔布斯实在说不上是好人。在他看来,朋友的友谊还抵不上几千美元。乔布斯一生没有什么挚友,憨厚老实的苹果共同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知道乔布斯对他的欺骗以后,伤心落泪。乔布斯一生挣了 80 亿美元的巨额财富,他生前除了为养父养母付清了几十万美元的房贷,没有给过什么人钱,除了为治疗他的疾病给癌症研究进行过捐助,没有任何其他捐助。这在美国的富豪中是无法想象的。在美国,真正的富豪不是看挣多少钱,更不是看花多少钱,而是看捐多少钱。历史上的范德比尔特(Cornelius Vanderbilt)、卡内基、洛克菲勒、福特,以及现在的巴菲特、盖茨和布隆伯格都是这方面的典范。乔布斯的主意变得很快,半小时前,他同意说这些机器上的配件都标准化了吧,当团队快速行动已经开始讨论执行的时候,半小时不到,他却突然出现在门口,对大家说,我有了新点子,咱们得做点不一样的。据穆勒回忆,“当键盘越变越好用的时候,乔布斯想要的却是另一个东西:只有屏幕,没有键盘的电脑”。这些想法导致了后来的麦金托什和 iPad。可见乔布斯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绝非一时的灵感所致,而是数十年的深思熟虑和经验的积累。大多数产品经理之所以做不出改变世界的产品,是因为他们只看见了成功者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忽视了别人的长期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概括作为 IT 行业领袖的乔布斯,那应该就是魔术师,他有化平凡(如果不是腐朽)为神奇的本领。但在这个本领的背后,是几十年的专注和努力,以及对品质的追求。有人将他和爱迪生相提并论,这确实有些太夸张了,毕竟爱迪生开创了整个电的时代,影响至今。而随着乔布斯的离世,他的影响力已开始式微。我想,准确定位乔布斯最好的参照系应该是被称为索尼先生的盛田昭夫了。盛田昭夫利用他的谈判技巧,迫使飞利浦公司开放了卡式录音带的格式标准,并在与美国 RCARCA 的标准竞争中获胜,成为我们使用了 40 年的盒式磁带的世界标准。同时,盛田昭夫还引进了另一名音乐产业的奇才大贺典雄,后者设计了我们今天的音乐 CD 标准。就如同乔布斯开创了个人电脑工业一样,盛田昭夫开创了数字化的音乐市场。作为领导者的盛田昭夫,他是少有的能够和西方人无隔阂沟通的东方人,兼具东方式的文雅谦和与西方式的坦诚直白,打动了许多西方的企业家和政治家。2002—2003 年,是互联网产业大洗牌的年代,雅虎用十几亿美元收购了除 Google Ask JeevesAsk Jeeves 以外所有的搜索引擎和拥有数十万广告商的 Overture。应该讲,塞缪尔的商业收购是非常成功的。塞缪尔在扩展雅雅虎虎新的市场,使雅虎扭亏为盈方面功不可没。依靠搜索广告的收入,到 2005 年,雅虎的业绩达到顶峰,而塞缪尔也成为当时美国收入最高的 CEO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有规律,公司通过前人积累或技术积累开创一个新产业能让世界更多人受益,这样的公司就受益于科技。每个阶段总有一些公司能创造性的解决一些问题,这些公司就获得时代的红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认为从这场科技浪潮初兴到现在的几十年间出现了很多公司,有的乘着浪潮快速崛起却快速倒下,有的步步为营最终变成一个帝国,有的不断挑战成为王者。这些公司的沉浮有各种原因,有的因为创新而成功,有的因为保守(谨慎)而成功。作者总结其成败提出了基因决定论,认为一个公司初创时对公司的定位(即基因)会在很长一顿时间内影响公司的走向。我认为这场浪潮是一场革命,思维能否跟上这场浪潮将决定公司的成败。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科技发展,更好的活出自我

                              这本书表面上描述了一部科技产业发展历史纪录…… 而真正告诉我们的是在当下这个智能时代,IT 人了解新技术不掉队的读本,而非 IT 人更好地提前接受可能到来的技术,好规划自己的未来。这本书中所展现的那些企业,能生存到现在的并不只是有领导强人就能达到的,任何的决策和当时社会的环境(包括相同公司的技术竞争,金融风暴等),都同样影响着企业。这本书通过分析科技发展过去的历史,从而反射出未来的畅想。所以历史学就是未来学在科技方面同样适用,也提醒我们多通过分析自己的历史做出好决策从而活出更好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实事求是

                                去观察这些优秀的人怎么创立伟大的企业,根据当时环境的条件和资源去分析和判断,然后思考当下环境哪些行业可以做起来,做起来的条件是什么,怎样确保条件成立还能可持续的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浪潮之巅》里面的100个知识点,欢迎大家来挑战。

                                  亲爱的同学:我为你梳理出本书的知识点,请你告诉我,你了解多少个知识点。请转发让更多的同学来挑战知识点。 1.         摩尔定律 2.         硅谷八叛徒 3.         安迪比尔定律 4.         AlphaGo5.         凯鹏华盈 6.         红杉资本 7.         仙童公司 8.         AT&T 实验室 9.         贝尔实险室 10.     晶体管 11.     半导体 12.     UNIX 操作系统 13.     C 语言 14.     克劳德・香农 15.     图灵 16.     信息论 17.     道琼斯指数 18.     深蓝 19.     曼哈顿计划 20.     冯・诺伊曼 21.     对冲基金 22.     文艺复兴技术公司 23.     伯克希尔 - 哈撒韦 24.     集成电路 25.     半导体集成电路 26.     三极管 27.     菲尔柴尔德家族 28.     女武神超音速轰炸机 29.     阿波罗计划 30.     麦金托什 31.     CD 唱机 32.     录像播放器 33.     蓝光 DVD 技术 34.     黑莓手机 35.     盒式磁带 36.     反摩尔定律 37.     甲骨文 38.     多协议路由器 39.     AMD40.     思科 41.     诺威格定律 42.     思科 VoIP 电话 43.     拨号上网服务 44.     网页建立索引 45.     私募基金 46.     对冲基金 47.     跳频步话机 48.     BP 机 49.     码分多址技术 50.     时分多址技术 51.     CPU52.     DSP53.     以太网 54.     网景公司 55.     赛门铁克 56.     MP357.     JAVA58.     VC59.     债券 60.     LP61.     GP62.     CDMA63.     WCDMA64.     TD-SCDM_A65.     CDMA200066.     GUP67.     IPO68.     AB 股 69.     同股不同权 70.     谷歌 PageRank 算法 71.     列夫・朗道 72.     全球网格架构 73.     超级数据中心 74.     云计算 75.     罗斯柴尔德家族 76.     J.P. 摩根 77.     摩根士丹利 78.     惠更斯 79.     胡克 80.     波义耳 81.     弗雷德里克・泰勒 82.     诺伯特・维纳 83.     贝塔朗菲 84.     格罗夫斯 85.     奥本海默 86.     冯・布劳恩 87.     控制论 88.     熵 89.     南海泡沫 90.     德鲁克 91.     香农第一定律 92.     香农第二定律 93.     香农第三定律 94.     肖克利 95.     期权 96.     树状管理结构 97.     纽卡门蒸汽机 98.     数据库技术 99.     关系型数据库 100.  斯巴克 - 琼斯 TF IDF 技术

                                    4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浪潮之巅,一个科技梦

                                    信息时代是如何到来的?我们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不过在至关重要的半导体时代,我们并没有处在风口上。本书从通信鼻祖 AT&T,讲到了 Facebook,通过一个个公司,介绍了美国百年的科技发展史。这些公司曾经各领风骚,有的走向没落,有的辉煌重生,有的正值巅峰。这本书同时也激发了一代中国人 IT 行业的梦想,不少人在少年时代读完便以此激励自己,为中国的信息时代贡献力量。本书叙述了这些公司大量的细节,和跌宕起伏的发展,让人回味无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找到对的方向深耕,而不是追逐浪潮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了浪潮之巅,顺势而为,并成就一番事业。而如何能知道哪里会起浪?《浪潮之巅》中的 “浪潮” 指的是互联网和 IT 行业的发展浪潮,周筠老师称这本书是 “所有立志进入 IT 行业的年轻人必读”。在这本书中囊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互联网及 IT 行业几十年来主要的 player 的兴衰,包括 AT&TIBM、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 等等。这些公司有的是做电信的,有的是做互联网的,有的是做软件的,有的是做硬件的,有的是卖电脑的;有的是新兴向荣的行业新贵,有的是正值壮年的行业巨头,有的则已是垂垂老矣、日薄西山的夕阳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技术优势各不相同。二,互联网及 IT 行业的规律、特征、体系、商业模式,包括一些行业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三,互联网及 IT 行业的相关系统,包括 VCIB、大学、研究机构与 IT 的互动等。四,互联网及 IT 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云计算。要在一本书中包含这些东西是很不易的,其中任何一点深究都可以写成大部头。更何况要在一本 900 多页的书中连贯、生动、有逻辑的讲出来。不过,吴军老师并没有在技术或者其它的行业细节上着墨太多,而是着力于给读者呈现整个行业的蓝图与兴衰,着力于将这种兴衰与整个技术、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 “浪潮” 契合起来,以向读者传达本书的核心理念:企业乃至行业的兴起与衰落在于是否能够把握新的 “浪潮” 或者成功的转型于浪潮之中,从而站在浪潮之巅。在这其中,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商业模式的选择、团队的执行力、管理者的远见、金融及学术的配合…… 都是重要的因素,而这些点,才是吴军老师在本书重点着墨的地方。因此,它并不是一本小众或者专业的技术类书籍,相反的,它是一本更适合非专业人士的指导手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的烙印

                                        吴老师写得不紧不慢,调研痕迹明显比一般作者精确。只是颗粒度选择不太好,用力比较平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佳科技类科普书

                                          这些年看过的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真实生动的科技史和科技科普类读书,吴军老师的这本书绝对排在我看过的前五名,而且他的《数学之美》也在其中。本书完整梳理了我们上一个互联网时代的重要公司和标志性事件,抓的很到位,非常值得一看。美中不足的就是这样一个风云时代,已经过去了,多少有点遗憾。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