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认识自己,拥抱自卑,萌生勇气,迎接挑战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以社会兴趣为核心,从原型、人格、童年、家庭、梦境、教育、人际关系、爱情与婚姻等人生百景出发,论道说理,揭示重点,并用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来阐释、佐证。通过本书,我重新认识自己,进而学着拥抱人人都有的自卑感,想将其化为养分,萌生勇气,面对一切挑战与逆境。阿德勒说:人,做得到任何事!他不在乎过去,不认同宿命论与天注定,主张事在人为,并如此相信:唯有你自己,能决定你人生的样貌;也唯有你自己,才能改写人生的剧本。阿德勒用一生观察并剖析 “何而为人”,终得此结论。如果你也有问题需要解决,请打开这本讲义,进入阿德勒心理学殿堂去寻找答案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最难走的路,才是人生最正确的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一生过起来非常的有趣。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是,是因为我们度过了每一个难关,使我们精力了每一个不可磨灭的回忆,使我们通过从中观察改变自己,那才变得有趣。阿德勒心理学一直讲着自我超越,同时也一直想着向内寻求改变。我们每个人生来是要跟社会产生关系的,我们每个人生来也是要必须独立面对自我的,这就说明每个人都可能会面对自卑的自己,狂妄的自己,骄傲的自己,和不被别人认可的自己。通过这本书我们就知道人活一世更重要的是不要把自己的信念限制住,也不要认为自己什么做不到,当然了,我们确实被一些东西固化了,因为我们相信自己生来就会有一些限制,这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不要被这些限制所打败。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有三个洞见:1 - 先做到再反过来问自己,不要还没有做就去问自己。2 - 当自己自卑的时候把这个包袱放下,这并不是真实的你。3 - 过去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并不是割裂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改变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能做到任何事,能成为任何人弗洛伊德的又一得意门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因学成过程中渐渐与老师弗洛伊德的理论产生分歧而以 “个体心理学” 自成一派。也因他特殊的人生经历而更多去关注人的自卑情结。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始至终都与 “自卑感的问题” 环环相扣。自卑感是人类努力与成就的基础,却也是所有心理调适不良问题的根源。人要是找不到合适而具体的优越目标,就会发展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让人避之唯恐不及,而这股想望会转变成优越情结;优越情结只是一个落在人生无用空虚面向上的目标,导致人们因虚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所以最终,人格决定命运,好在,哪怕二三十岁时人格难以改变了,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所以,人其实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任何人,能做到任何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引人或者叫 “引入”。作为一名心理学爱好者,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是耳熟能详的大师。正式接触阿德勒的理论作品,是从他的《自卑与超越》,买的实体书,读得很艰难。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对于他的研究领域太过陌生,很多句子读得懵懵的。直到今天,读完这本书 —— 人,可以做成任何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集体无意识、共同体、视他人为同伴、对社会的有益面相 / 无意面相,一下子就全明白了。“啃下来” 是值得的。书的标题点明主旨,个体心理学的这句话就非常励志。也许是很多年前,就种下了种子。希望这本书也能帮助到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如何过好这一生人生风格,按照我的一套系统称为 “意识系统” 在涵盖的范畴上略有不同在我的人生阶段的简单划分标准:被动塑造阶段 - 自我觉醒阶段 - 主动塑造阶段大多数人都是在被动塑造即阶段走完了这一生,哪怕是一些看起来成功或者聪明的人,被动塑造阶段的运气(巴菲特的说法 “nuan 巢彩票”,我们的老话 “三岁看老”)这个被动塑造阶段塑造出来意识系统。自卑意识系统的核心就是 “我是不好的”,与人的本能的自我价值感形成冲击,为了维护自恰发展出一套合理化的防御机制,形成的潜意识模式:1. 就是我必须是好的 2. 我要不断寻求自恰围绕着两点会衍生出一套完整版意识系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细细寻思,入心牢记。力去行之,必有所得。这本书和阿德勒的其他书有很多一样的内容,所以我的评分会稍微低一些。看了这么多,大概总结一下:个体心理学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而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整体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早期记忆、仪态姿势、梦境等等。个体心理学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呢?可以是教育教学,也可以是职业选择等等。于我而言,个体心理学就像鸡汤,还是很有营养的。比如它强调任何人都能成就任何事、任何事都不能凌驾于其他所有事情之上,就像常识一般。而个体心理学恰恰认为常识是我们融入社会的标准,而不是个人判断。此外,个体心理学也有一些没有特别严谨的地方。比如人生原型大概在四五岁就形成了,很难改变,但是又说青春期是很容易改变个体的人生轨迹的。但大多数案例都没有提到青春期的变化。或许其他作品有,我还需要探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