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思想深远 VS. 好高骛远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这本书的英文原版最早出版于 1968 年,距今也 56 年了。在当时来说是一部极具前瞻性和深度的科幻经典。作者菲利普通过构建一个核战后充满末日氛围的未来世界,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本质、人工智能的伦理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内容大概是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而此时仿生人已有自主意识,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故事的主人公里克・德卡德就是一名专门追捕这些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次的追捕行动中,里克除了不断遭遇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之外,对于仿生人(或称为复制人)与人类的界限也逐渐模糊,并由此引发了关于何为真实、何为虚假的深刻思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AI 越来越像人的今天,这样一本探讨人类和仿生人伦理界限的科幻作品,更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太好了,我太爱这个故事了!感觉这本书本身就像活物一样,充满感情,非常人性,带着某种紧迫性的问题,在那个计算机和控制论(cybernectics) 势不可挡的时代背景下,散开想象:情绪调节器、共情箱、人格量表、活生生的动物、逼真的电子宠物、寂静、推石上山的人;在物质和符号交织的地球文明中,在物种凋零、被寂静笼罩的地球上:真正的人是用情感生活的复杂生物,有情感才是 “活的”,有情感才能共情非我;由为难且基本的是,对活物(动物)的共情,这是人与非人的试金石;还有对敌人的认同感,对敌对阵营的个体的情感,这是难上加难,这是让个体去融合阴影;反过来说,有生命力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共鸣,解除人类冷漠的诅咒。以及,非人想要摆脱被奴役,被工具的追求,很有意思。在这个复古、未来、fancy 的故事里,有很多启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技术使得一切变好的情况下,人的原始本能还有作用吗。比如技术可以实现情绪的细分和表达,能实现一个人无法达到的感受(那种必须合作达成的感受),那么还需要另外一个人或者一只羊吗。我不理解主人公里克在没什么动力的情况下还是要去 “报废”(杀死)剩余的三个仿生人,已然觉得所有的奖励机制发生了严重的边际递减。这也对应着人类行为的很多时刻,已经没什么收益,依然觉察到自己的行为与目的之间的矛盾,还吊着一口气继续干,毫无这个必要性。人类如何,仿生人又如何。开车穿梭在城市中时,一个小时,一年,几百年,天空中都只是飘着综艺节目《老友巴斯特》的播出,几个人在摄影棚中坐在沙发上互相调侃,真没意思。电子羊和真羊没什么区别,没有谁是异端,谁该消灭谁的说法。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