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我读《怪画谜案》
如书名显示那样,这是一本关于奇怪的画作的小说,一个又一个想要找寻真相的人们,借助画作的奇怪之处为突破口,一步步破解谜案。当看完第一部分翻开第二部分时,你会有些疑惑 —— 这两部分好像不太相关啊?这是因为作者雨穴把案件剪碎了,用蒙太奇的方式再呈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是把碎片拿起来再拼接的拼图游戏,所以怎么把这些碎片进行编辑得迷而不乱就是靠作者的功力,这本《怪画谜案》做得很好。之前推荐过的大山诚一郎《字母表谜案》也是这种类型,像是《名侦探柯南》又超越《名侦探柯南》,因为它们谜底的反转来得有点 “意料之外”,但是确实在 “情理之中”。因为跟 “画” 有关,所以书里有很多关于绘画技巧的描述和运用,例如视觉错位、分层、辅助线等等,但是这些术语并不妨碍我们的阅读体感,反而是借助画面让小说更立体,让真相更清楚。要有这样 “情理之中” 的反转,正是需要书中人物领悟了绘画技巧,再找出藏在画中的秘密。这也让有点 “一头雾水” 的读者,迫不及待继续阅读。例如刚开始,有个男人在博客开了个账号,分享夫妻生活日常,妻子是个插画师,偶尔会给他博客的文字配上图片,但是有一天博客突然停止更新了。再更新时,只留下一些莫名其妙的话,说什么他看懂了插画里的秘密,还说什么他虽然无法原谅她,但是依旧爱她。这就很有效地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诚如上面这段话所说,这本小说的关键字就是 “爱”,尤其是 “母爱”。母爱当然是最伟大的,但是那种有点自以为是的溺爱却可能害了人。这不仅在小说里,也在现实当中 —— 用爱的名义去绑架人、伤害人 —— 例如有个母亲,儿子结婚后,还会儿子儿媳睡觉的房间给他盖被子,原因是怕他着凉。而 “有爱就有恨,或多或少”,张学友这首《忘记你我做不到》很适合当这本书的主题曲。因为爱恨交织的这种心理,是这本书的开始。因为在故事开始时,先有一个心理分析师分析一个小女孩的画作,她自认为通过画作可以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她也相信自己一旦洞悉了小女孩的内心后,就可以治愈了那个小女孩。但是真的治愈了吗?心理学家们发明了那么多心理学的工具、心理学的名词,试图去定义一些人、一些心理疾病,是让人更好,还是让人更走极端 —— 反正我是这样的人,我这样做也正常吧?我想起有人说:没有心理学之前,没发现那么多人有心理问题;没有看心理医生之前,也不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一个人是否能够通过一些测试、一些问卷、一些谈话就被认为是 “有问题” 的人呢?就像有考试就刷分技巧一样,有检查自然就有应对方式。“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难怪希腊德尔斐神庙三条箴言的第一条就是认识你自己。我想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好了,我能想到的提示已经提供完毕,你能破案吗?如果有兴趣的话,请开始读雨穴的这本《怪画谜案》吧。再说一句,要注意作者留下的伏笔,尤其是名字的变化。它有点像顶针修辞手法 —— 用上一句的结尾作为下一句的起头。再说就剧透了。对了,再说两句关于作者雨穴,他总是以面具形象出现、没人知道他的真面目。以《怪屋谜案》名声大振,这本《怪画谜案》是他的续集,都属于他的早期作品。而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如是说,“一位作家的早期作品通常是原浆,带着浓缩的生命记忆,饱满赤诚,和盘托出,生活是他与生俱来的痛苦的财富,而写作就是对于自己经历的质问与回答。时代的浪潮被一个个具体的人所吸收,成为命运,成为文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怪画密码(无泄底)同前作《怪屋谜案》相比,本书《怪画谜案》在整体的完成度上,提升了一大截。作为小说的故事性相比前作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叙述上甚至用到了 “叙诡”。主体是多视角的、不用时间线的第三人称叙事,同前作相比有了不少营造氛围、推动情节的细节描写。但整体仍是简洁明快,非常易读。作者雨穴 —— 一听就是网名,是一位匿名的日本网红,因发布 “不动产推理 - 怪屋” 的视频,而收获大量粉丝。后改编视频内容,成了前作《怪屋谜案》,同样大火。雨穴也转而成为炙手可热的覆面作家。本书中的元素从 “怪屋” 变成了 “怪画”,书中同样有很多插图 —— 从房屋平面图变成了绘画。如果说《怪屋谜案》中的推理主要围绕的是精巧的 “建筑诡计”,本书中的推理元素则更丰富一些,有密码暗号,也有死亡讯息。必须要提的是,前作《怪屋谜案》中的侦探角色是栗原,而本书正序的部分发生在栗原的大学时代,所以算是《怪屋谜案》的前传作品了。开篇心理学家关于绘画对人内心反映的那段心理分析,有点意思。但后续围绕怪画的推理,则并没有落在心理层面,也并非 “心证推理”—— 因为作者对其有更深层的用意。这也可看作一处很大的伏笔,直到结尾才被回收。书中伏笔不算多,但运用得都很精妙,与悬念和反转配合,相得益彰。全书以四组 “怪画” 为引,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分成四部分叙述。开篇神秘博客和其上的第一组绘画,所带来的悬疑感拉满。栗原从博客中的文字内容出发做出的推理,很细节,通过博客中绘画做出的推理,更是精巧。结果也令人细思极恐。第二幅画的故事,乍看和第一幅画的故事没有关联,但后来发现反而是关联密切。故事的结尾又引出巨大悬念。第三幅画的故事,涉及到了过去发生的杀人案件,“怪画” 成为了关键的 “死亡讯息”,且同时涉及到了时间诡计。案件的伪解答和其后的反转,都可圈可点。案件谜底揭晓后,仍有反转,也仍有悬念。同前作一样,作者把事件和谜团背后的故事,放在了全书最后,借由第四幅画,同时也实现了收尾呼应。同前作几乎纯粹的 “变格” 氛围不同,本书探讨了相对贴近现实的内容,例如原生家庭的影响,性格的养成,人性的复杂等。也正因为相对贴近现实,也更让人细思极恐。如果阅读前作《怪屋谜案》时让人眼前一亮,那么本书就是让人喜出望外了,远超预期。《怪屋谜案》已经漫画化了,相信本书也会紧随其后,期待漫画版早日问世。《怪屋谜案》的结尾,留了很大的开放性和延展性,再加之作者在本书《怪画谜案》中写作能力的大幅提升,因此去年底出版的《怪屋谜案 2》,想必不会让人失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原来人在面对真正的悲伤时,甚至会失去流泪的力气作者雨穴是日本的网络作家,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位知名的 YouTuber,以佩戴面具的特别形象为公众所知《怪画谜案》(原作名《変な絵》)是日本网红作家雨穴创作的一本推理小说,于 2024 年 7 月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站在风中的女子》,《盖住房间的浓雾》,《美术老师的遗作》和《保护文鸟的大树》在第一章之前,有一段心理学家通过对一幅画的分析,来解读一个 11 岁女孩的心理情况,分析这个杀害亲生母亲的女孩的心里状况,并给出了好的分析结果,而且在得知这个女孩已经结婚生子后,更加确认了自己的判断四个章节,主要介绍了四幅画,或者说是四组画。通过对画的分析,有的甚至细节到画的一小部分,从而分析推理出了画背后的故事,每一个背后的故事都让人细思极恐读完这部小说后,虽然是四个章节四个故事,但是内在却有着不少的联系,感觉就像一个循环,一个围绕着那个杀害亲生母亲的小女孩一生的循环原本以为是独立的故事,在读第二个故事的时候,看到 “由纪” 这个名字的时候,马上和第一个故事中提到的 “YOKI” 联系在一起,虽然我不太懂日语中汉字名字和英文名字的对应模式,还是觉得这应该说的是同一个人。后面的故事也不停的出现 “由纪” 这个名字,把这四个故事串了起来这部小说将绘画与推理完美融合,每一幅画不仅是案件的关键证据,也是作者洞察人性的表达。书中充满了伏笔与反转,不仅仅将四个故事串联起来,更是将线索和证据串联了起来,就当感觉真相已经近在咫尺的时候,一个出人意料的反转,让人惊讶莫名,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虽然小说中有一些让人感觉无力的情节,但是小说最后的一句话,却又好像点亮了黑暗,“人生啊,会有跟痛苦一样多的乐事和幸福时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尽管内容还是围绕着儿童心理创伤导致的极端性格所产生的悲剧这一老主题,但是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环环相扣逐渐深入事件真相,又反过来一层一层抽丝剥茧从而真相大白,手法娴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融入了手绘图画这种特殊推理线索,让人眼前一亮。我之前还看过这位作者的《怪屋迷案》,尽管那篇小说开头非常吸引人,但后来就流于俗套了。可是,这本小说明显看得出作者的叙事功力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使用诡计的过程中采用了图画而不是常用的地图,让解谜的乐趣提升了一层。当然,就杀人动机来讲,第 2 个案子,即凶手杀死丈夫的案子,只是因为丈夫对儿子有一点严厉就杀死丈夫,这样的动机我认为不太成立。另外,第 3 个案子,即慢慢毒害儿媳,目的是代替儿媳成为孙子的母亲。这样的动机,与其说从保护弱者的极端癖好的角度解释,不如说是另外一种婆媳矛盾吧,即婆婆想掌控儿子和孙子的整个人生,而在有了孙子之后,明显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会下降,媳妇地位会提高,于是她才会产生杀意。还有一个说不通的地方,凶手本人小时候遭到自己漂亮妈妈的虐待,这一点也缺乏足够的动机。一开始我还认为那不是她的亲生母亲,后来发现竟然是她的亲生母亲,那么背后有什么原因会导致这位母亲虐待她呢?作者没有交代,让人费解。追根溯源,一切的悲剧就在于儿童时期的不幸。还是回到那句老话,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疗愈。在这个案子中,不幸的童年带来的是三代人的不幸。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让我们所有身为父母者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让他们以健康健全的性格长大成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3.5 星,与《怪屋谜案》相比,本书许多图示看上去毫无必要,甚至有令原本简单的逻辑变得不那么一目了然的(“第三幅画” 中的日程、时间刻度表最能体现这一点),因而我要适当修正我对前作的一些看法:与其说雨穴提供的是一种顺应时代习惯的哺喂直观,毋宁说他的图解只是一种类似 “设问” 式的对互动反馈的即时满足(确认给出的信息有没有被正确接收到,或者一种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的复制强调),相比实用价值更偏于情绪价值;而他作品中的伏笔与反转其实仍是通过那些最为传统的文字技巧(例如叙述时间上的交错)呈现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雨穴的作品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妥协,通过 “无用” 的图解让现代读者更乐于拥抱与接受那些文字的 “绵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