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变革与繁荣稳定的高峰,被称为 “第二帝国时代”。持续大一统所带来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艺术与审美消费的繁盛。同时,由于传统中国逐渐从 “门阀大族时代”,进入了士大夫官僚时代,通过科举晋升为官僚的知识分子,构成了帝国官僚的主体,那么这种政治权力格局上的剧变,必然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上的变革;于是,艺术审美与创作也相应地,同时在创作主题、技术与载体三方面,出现了革新与变化:从总体上看,新兴的科举文人官僚群体,连同权力大大扩张的北宋皇权,一起重新定义了绘画的审美标准;相应地,宫廷和文人绘画,逐渐成为北宋以后,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流派,绘画开始与书法、诗词结合,变成一种三位一体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很奇怪本书为什么会是美籍作者所著?原来巫鸿之所以能精准解析中国绘画史,得益于其独特的学术背景与方法论创新。作为横跨中西的学者,巫鸿兼具中央美术学院与哈佛大学的训练背景,既深谙中国传统艺术文献,又掌握国际艺术史研究范式。他突破传统画家传记式写作,以作品本体为核心,结合考古发现(如墓葬壁画)与媒材演变(手卷、屏风等),揭示绘画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尤其关注五代至南宋多政权互动下的艺术交流,重构了以 “10 世纪” 为节点的连贯性叙事,并聚焦绘画分科专业化、文人画崛起等关键转型。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沿视角:通过分析媒材变革(如挂轴对构图的影响)与无名画作的历史意义,挑战了 “名家中心论”;同时严谨运用考古材料,避免真伪争议。尽管部分观点(如跨政权艺术交流路径)仍需验证,但其融合社会史、物质文化的跨学科方法,为理解中国绘画提供了全新框架。推荐给对传统文化有爱好的读者,你能深入解读《溪山行旅图》等名作;也推荐给有跨学科学习的读者,你能从中看到艺术与时代的互动。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突破传统叙事的里程碑式著作,尤其适合希望超越 “标签化” 认知的读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