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唐宋时代,是中国传统历史上的又一个大变革与繁荣稳定的高峰,被称为 “第二帝国时代”。持续大一统所带来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必然导致艺术与审美消费的繁盛。同时,由于传统中国逐渐从 “门阀大族时代”,进入了士大夫官僚时代,通过科举晋升为官僚的知识分子,构成了帝国官僚的主体,那么这种政治权力格局上的剧变,必然导致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生活上的变革;于是,艺术审美与创作也相应地,同时在创作主题、技术与载体三方面,出现了革新与变化:从总体上看,新兴的科举文人官僚群体,连同权力大大扩张的北宋皇权,一起重新定义了绘画的审美标准;相应地,宫廷和文人绘画,逐渐成为北宋以后,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流派,绘画开始与书法、诗词结合,变成一种三位一体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五代到宋这个时段,不仅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与社会剧变的年代,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大变革年代,无论是绘画呈现的载体,还是描绘的内容主题、绘画技巧,都发生了显著的革新和拓展;传世名作和经典大师,如同井喷一样,纷纷涌现。一提到中国传统名画,我们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经典之作,比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或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很多都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奇怪本书为什么会是美籍作者所著?原来巫鸿之所以能精准解析中国绘画史,得益于其独特的学术背景与方法论创新。作为横跨中西的学者,巫鸿兼具中央美术学院与哈佛大学的训练背景,既深谙中国传统艺术文献,又掌握国际艺术史研究范式。他突破传统画家传记式写作,以作品本体为核心,结合考古发现(如墓葬壁画)与媒材演变(手卷、屏风等),揭示绘画背后的社会文化逻辑。尤其关注五代至南宋多政权互动下的艺术交流,重构了以 “10 世纪” 为节点的连贯性叙事,并聚焦绘画分科专业化、文人画崛起等关键转型。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前沿视角:通过分析媒材变革(如挂轴对构图的影响)与无名画作的历史意义,挑战了 “名家中心论”;同时严谨运用考古材料,避免真伪争议。尽管部分观点(如跨政权艺术交流路径)仍需验证,但其融合社会史、物质文化的跨学科方法,为理解中国绘画提供了全新框架。‌推荐给对传统文化有爱好的读者,你能深入解读《溪山行旅图》等名作;也推荐给有跨学科学习的读者,你能从中看到艺术与时代的互动。总体而言,这是一部突破传统叙事的里程碑式著作,尤其适合希望超越 “标签化” 认知的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总体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与价值取向的反映,以及写照。2.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详细了解它们诞生的时代和技术背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了解这些经典作品背后的时代意义与审美价值;一方面,也能让我们对于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有更加准确的了解与把握。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字內容非常好

            圖檔太不清晰,這種書不就是要配著文字看懂繪畫嗎?是版權問題?應該給讀者一個說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知领域,有故事,有意思

              在 “大山堂堂” 这种构图里,画面中央的山峰,实际上是代表高高在上的皇帝本人,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权威;而其他万物,则只能是臣服于大山的点缀。发明这个词的北宋画家郭熙,后来就有一段论述,翻译成白话就是:画面中央的主峰,如同皇帝,而其他丘陵谷地、溪水瀑布和画面上出现的微小人物,则分别和各级官员与平头百姓对应;所谓山水图,实际上就象征着理想中的北宋社会等级地位分布。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