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9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特殊的群体,有闲阶级,的全方位写照

    有闲阶级意味着不需要劳动,也不需要通过劳动所得来养活自己,所以很容易本能的被列为社会蛀虫,或者贪婪的食利者。凡勃仑从历史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讨论有闲阶级的产生和作用。有闲阶级有明显的金钱攀比,有炫耀性休闲,有代理休闲,有炫耀性消费,但同时有闲阶级也定义着生活的品味,从服装,体育,到宗教,文化,乃至观念,有闲阶级像是在所有领域的探索者,不断探索和扩大日常生活的边界,然后通过跟随者,慢慢将有闲阶级的特殊文化,渗透到整个社会。其中,既有贪婪浪费攀比,也有对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和促进。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资本主义从鼓励消费开始

      很古老的书(出版于 1899 年)因为古老版本很多,由于翻译原因读起来不流畅,本书是资本主义初期对物欲化社会的批判和分析,有闲阶级不创造财富,炫耀财富,贵的就是高级的等等,对于中国农耕文明,从来官才是贵,贵关乎权力,富裕的商人只是权力的附庸,农耕社会积谷防饥,炫耀从来都是被批判的肤浅,社会上短期的纸醉金迷,很快就会被批判。本书阅读比较沉闷,听听书解读就够了。何刚到财经大课有更深的解读。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体育竞技商品化,教育上的无用之学(屠龙术)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延展,对比其他文明如印度,日本和中国文化,在资本冲击下还是有变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的基本内容是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探讨有闲阶级及其相关社会心理现象,大抵上包含了有闲阶级的起源、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标准、精神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闲阶级当然是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凡氏所以如此命名,其义指该阶级的本质性特征为脱离了劳役,故而有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75

          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籍,估计大多数人第一次看都会觉得难以下咽,我第一次看到 15% 以内就看不下去了…… 不过第二次还是看了个寂寞,感觉很多东西似是而非。不过何刚老师的财经大课有这本书的解读,对照了来看,会更加容易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种看《唐顿庄园》加强版的感觉

            抛开大表姐的爱情和大表哥的帅气,《唐顿庄园》里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有闲阶级以及时代变迁对这个阶层的影响大多可以在本书中得到验证。此书更深地揭露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至少是作者认为的原因。我拿它和我之前那些英国同事以及同事的朋友们做了对照(这点实在不好意思,没法避免地对照了一下),书我看得津津有味,乐趣无穷的,当看到大几千的 PRADA 拖鞋时可以比较思考一下,无需理解,感兴趣时顺便了解一下即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听书与看书

              听了这本书,我就想看这本书,看了这本书,反过来还是觉得听这本书好懂,谢谢听说老师付出的努力,让我听懂了这本书,如果一开始就看,那就糟蹋这本书了。是听书老师让我想看这本书的,是我看了这本书后,才感觉到听书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多么的可贵,再次衷心的谢谢老师!这本书读起来真的特难读,是不是我的读书能力差?还是作者已经离我们 100 多年啦!还是外国人写的书一般都是这样的,或许是翻译的人有了什么不通俗的翻译习惯,总之读起来累,一点不像读香帅老师写的书,香帅老师写的书,你读的时候会感觉到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把它读完,根本没有累的感觉,唉,也许怪我偏爱得到的老师,因为我真的是他的学生,有师生关系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索尔斯坦・邦德・凡勃伦(Thorstein Bunde Veblen,1857—1929)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以作为资本主义的批判者而知名 —— 这一派的资本主义批判者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凡勃伦出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家族,在 12 个孩子中排行第 4。他 5 岁上学,17 岁进入离家较近的卡尔顿学院。大学期间,他师从约翰・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后者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位名家。1880 年大学毕业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哲学,随后转学到耶鲁大学研究经济学,并于 1884 年获得博士学位。待在家里七年之后,1891 年,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一个经济学教职,开始在《政治经济学杂志》和《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文章,并于 1899 年出版了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有闲阶级论》。《有闲阶级论》的基本内容是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探讨有闲阶级及其相关社会心理现象,大抵上包含了有闲阶级的起源、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消费标准、精神特征以及相关文化现象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闲阶级当然是社会中的上层阶级,凡氏所以如此命名,其义指该阶级的本质性特征为脱离了劳役(而不仅仅是生产),故而有闲。这里的核心概念就在于劳役(industry),上层阶级所从事的活动通常都是非劳役性的,比如政治、战争、宗教信仰、学术研究、运动竞赛等。而下层阶级则从事各种劳役性职务,包括耕种、家务、服侍工作等。区分这两者的关键并非生产与否,而是前者所蕴含的掠夺性成分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功勋和荣誉,相反,劳役性职务虽然为社会生产了众多必需品,但因为缺乏掠夺性而为人所鄙视。有闲阶级的这种特征起源于野蛮时期。凡勃伦将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区分为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认为前者是非常平和的社会,而取而代之的后者属于掠夺性文化。在野蛮时期的初始,由于男女两性的差异,男性热衷于进攻掠夺,战争与狩猎成为男性的专有职务,而妇女只能从事辛苦而低贱的种植、烹饪等活动。当掠夺性行为成为族群的惯常行为时,一种至关重要的制度出现了,那就是私有制,有闲阶级也同时应运而生。有关私有制,凡氏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即认为私有制与人类生存的目的毫无关系。对政治哲学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想一想洛克是怎么论证私有财产的起源的。人们所以要财产,其真正的动机是攀比。正如野蛮人对外掠夺或打猎可以赢得荣誉,当族群中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分歧,个人会认为战利品属于自己也是一种荣誉。这样,个体之间的歧视性对比就构成了私有制的心理基础。在这种金钱攀比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保证自己的财富永远保持优势,因此,无论生产力发展到多高的水平,人们也不会停下追逐财富的脚步。有闲阶级证明其自身的方式有两种: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休闲即免于劳役,它是拥有财富和社会地位的明证。上层阶级的有闲并非无所事事,他们也有其专门的活动,比如文学、艺术。此外,上层阶级还确立了尊卑有序的礼仪,用以区分不同等级的身份地位。不仅如此,上层阶级还拥有妻子和仆从,其中妻子和走得最近的仆从也可以免于劳役。这里就产生了代理休闲的概念,他们之所以有闲是为了主人更好地休闲。在消费方面,劳动阶级只能消费必需品,而有闲阶级的消费本质上是一种浪费,即从事奢侈的、不必要的消费。当然,上层阶级也会宴请宾客或让自己的妻子和仆从消费一些贵重物品,这里他们所履行的职责就是代理消费,证明其主人的有闲阶级身份。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在上层阶级的生活方式中的地位根据时代不同有所变化,在野蛮文化时期,上层阶级主要靠炫耀性休闲来证明自己,而在现代社会中,炫耀性消费的比重越来越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类本性中所存在的一种工作本能。人类本质上厌恶那些没有用处的活动与事物。因此,虽然上层阶级本质上厌恶劳役,但也不得不非常忙碌或者装作忙碌的样子,从事体育、文学、艺术以及公益活动等。相较之下,炫耀性消费反而更能够证明有闲阶级的上层身份。具体在消费问题上,阶级的影响极其深远。一般而言,每个阶级都试图追求高一层级的消费水平,在这种全社会的攀比环境下,社会地位最高、财富最多的人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全社会的消费观念和习惯。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礼仪性消费。礼仪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其本质原因就在于它方便人们进行金钱方面的歧视性对比。—— 停一下,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身边的人情费用,会不会很有同感?凡勃伦的所见所闻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美国社会,但用到我们所在的当代社会,一样若合符节。人们之间的攀比就是金钱攀比,具体来说,就是比浪费程度的高低。当然,这种浪费一定是能够让人看得见的,即所谓炫耀性浪费。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知乎上的一个题目: “为什么吃饭吃得干净会被人嘲笑?” 这是一个有学术含量的问题,凡勃伦,你怎么看?总之,浪费,尤其是在他人面前浪费,乃此世之消费准则。不是谁都有钱,普通民众为了在人前有面子,就不得不减少一些他人看不到的支出,还有就是节育。在这些方面,由于学者们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但收入又难以匹配,因此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情形最突出。人们之所以乐于浪费,不能简单地用其效用或预算约束来解释 —— 这种新古典的套路正是凡勃伦所要反对的。它当然正确,但正确得毫无意义。在凡氏看来,炫耀性浪费的动机是荣誉,这是野蛮时期的掠夺性文化传承至今的特质。由于这种偏爱浪费的动机,人们往往在宗教或仪式上极尽奢华。而在日用品的消费上面,则更偏爱高价商品。比如手工银制汤勺要比机制铝勺贵上百倍,而功能并无两样,人们却坚持认为前者更为美观。现在说到审美了。凡勃伦认为,人们的审美观念本质上受到金钱荣誉准则的支配。比如,人们普遍认为猪、羊、家禽不美观,而驯化了的猫、狗、鸽子等是美观的。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后者花的钱多,而且还没有什么实用性。这样,有闲阶级正可以借助它们来实现内心深处的歧视性对比。当然,对于这里所说的猫和狗,最美的当然都是一些名贵的宠物,一般人家是养不起的。同理,机器制品其实比手工制品往往更为实用,但有闲阶级都非常鄙夷这类人人都可以花点小钱就可以用上的东西。它们都尽可能用手工制品,嘴上的理由是美观,而深层的动机很简单:你们用不起啊!凡勃伦还专门为服装的消费心理和动机写了一章。服装穿在身上,每个人都看得到。因此,购衣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体面,至于御寒保暖倒在其次。好的衣服不但要贵,而且要令着装者不方便干活儿,要让人一看而知,此人绝非体力劳动者。在这方面,女性服饰的设计尤其典型。高跟鞋、长裙,所有这些都在向人展示自己的浪费和有闲。有时甚至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欧美的紧身胸衣和中国的三寸金莲。面子最重要,生命算什么!不过,时装会流行,下层阶级会模仿上层阶级。而上层阶级当然不会傻乎乎地在原地等待。等你们赶上来,挖空心思的设计师又整出新的式样供上层阶级来炫耀性浪费。就这样,由上层阶级带动的全社会盲从的时尚之旅永无终止之日。说完了消费,本书接下来探讨有闲阶级的精神世界。有闲阶级的精神世界有如下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保守。有闲阶级生而保守,它们总是本能地倾向于抵制改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环境总是在变,穷人较容易屈从于环境的压力。而有闲阶级的过度奢华使它们不思改革。此外,凡氏还提到一个现象,即最穷的民众也是保守的,因为贫穷已经使他们丧失了幻想美好未来的能力。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政治学界的一个神话讲两句。这个神话认为,中产阶级是政治稳定的中坚力量。依凡勃伦的看法,上层有闲阶级才是真正保守的力量,但是由于该阶级处于一种被模仿和学习的地位,因此,其保守性往往被下面的其他阶级所效仿,并发挥出远远大于其阶级人数的力量。两者孰是孰非?窃以为凡氏的看法能够解释中产阶级神话或相关问题,逻辑上更具有理论性。而中产阶级神话本身尚是有待证实或解释的对象,显然不足以构成本源性的基础定律。第二,掠夺性。有闲阶级起源于野蛮时期的掠夺性文化,今天之所以仍然能够保持这一气质,是因为上层阶级准入和退出的优胜劣汰过程。凡是比较平和友善的,早已被淘汰。第三,尚武精神。现代社会中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尚武精神,但上层阶级保存较多,原因就是掠夺性文化的遗存。尚武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体育竞赛。体育竞赛的精神就是凶暴与狡诈,它们本质上不利于集体经济利益,但因为契合金钱文化的本质,故流行为风尚。请允许我这里离题讲几句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几乎成为舆论界众口一词的批判对象,其理由不外乎是人们认为体育竞赛是国家出钱的挣面子工程,中国应当向西方学习体育的社会化和职业化。但是有些体育的阶级分析论者指出,在社会化和职业化主导的西方体育界,阶级的影响极其深刻。许多成本很高的体育为上层白人所垄断,而有色人种只能通过足球、篮球、拳击等训练成本低但上升通道狭窄(所谓 “一将功成万骨枯” 也)的体育方式实现个人社会地位的上升。有一个叫 “凤姐” 的网络红人说:“体育练起来太苦,各种二代根本吃不下这种苦,所以在举国体制下,国家抽入的这些资源基本上都是穷人,或者说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家庭的孩子,相比其他领域,这个领域对穷人真是非常公平了。” 咦!难道网红也读过《有闲阶级论》?第四,信赖运气。对运气的迷信起源于万物有灵论,认为事物有自身的意志,并主导其发展。万物有灵论后来发展为一种拟人论(anthropomorphism),即认为神与人同形同性的说法。这样,面对因果关系难以解释的时候,人们就托之于神。迷信运气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热衷赌博。读到这里,让人精神一振的是,凡勃伦认为 18 世纪以来的自然法理论不过是一种淡化的拟人论而已。凡勃伦提及这一观点时,真是非常非常轻描淡写。可在我看来,即使不是原子弹,至少也算得上是精确制导的常规炮弹了。现在中文政治哲学领域实在太多自然法的拥趸了,真希望这枚炮弹能够炸出一片干净地来。最后,凡勃伦还单独分析了与有闲阶级密切关联的几种文化现象。第一,宗教。宗教崇奉的心理动机和体育竞赛、赌博类似,都相信事物中的超自然力量。现代工业社会本质上不利于宗教的生存,因此人们对于宗教的热忱大大消退。但有一些人例外,一个是上层有闲阶级,另一个是下层阶级的游手好闲之徒,因为这两个群体并未直接处于工业制度之中。此外,中产阶级的妇女和儿童也比较信教,这本质上是一种代理休闲行为。美国南部还存在着一些上层有闲阶级,故那里的宗教气氛也比较浓厚。第二,妇女运动。有闲阶级的动机是歧视性的,但是现代社会也有非歧视性的动机与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 “新妇女运动”,该运动的口号是 “解放” 与 “工作”。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其实这是妇女致力于摆脱代理休闲和代理消费的角色的期望。第三,高级学识。在现代教育制度中仍然有相当程度的复古成分,保留宗教因素,盛行体育运动,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古典人文科学备受推崇。各个高校保留古典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实用,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因此,它的价值就在于让有闲阶级向世人昭示,自己不用从事生产劳役,故而具备了荣誉性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闲阶级论

                  《有闲阶级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 1899 年。这本书是凡勃伦的代表作,也是制度学派的经典之作。全书共分为十四章,主要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分析来探讨 “有闲阶级” 的产生和发展。在本书中,作者将有闲阶级定义为这样一群人:他们不需要从事生产性劳动,拥有足够的财富和闲暇时间,其生活方式主要体现在非生产性的消费和休闲活动上。这个阶级的特点是通过炫耀性的消费和闲暇来展示其社会地位和财富。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的存在是基于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他们通常拥有财产所有权,并通过展示他们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敬。这种展示往往涉及到浪费性的消费,比如购买昂贵的服饰、参与奢侈的休闲活动等,这些都是为了显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与工作阶级或生产阶级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必须从事生产性劳动以维持生计,而有闲阶级则可以免除这些劳动,将时间投入到所谓的 “有闲” 活动中。凡勃伦将有闲阶级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视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高级的逻辑

                    100 年前的书读起来毫无违和感,是因为作者的预见性吗?不,是因为时间停滞了,100 年前的现象也是如今的现实。【什么职业算高级?—— 净整些没用的就对了】“有闲阶级” 里的 “阶级” 很容易理解,当然是指上层阶级。但是 “有闲” 需要额外说明一下,并不是有闲暇时间就是 “有闲”,这里是特指脱离了劳役性工作的 “有闲”。上层阶级可能看上去很忙,但他们从事的活动都是非劳役性质的,他们的工作是带有功勋和荣誉性质的,比如政治、战争、祭祀、运动竞技,以及学术等。而下层阶级的标志,就是从事直接生产社会必需品的各种劳役性工作,这些工作往往被认为是不体面的和卑贱的,比如耕种、制作、家务、服侍等。因此,要判断要高级职业的标准,核心有两点:第一,不在于你干不干活,而在于你干的是生产性职业,还是非生产性职业。第二,从事的是解决生活必需的劳动,还是解决安全或精神需求的职业。【富豪太太们如果不会花钱 —— 可能会连花瓶都没得做】“有闲阶级” 展示自己的第一种方式,当然是通过对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物品,进行浪费性、奢侈性和铺张消费,以此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有闲阶级” 展示自己的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身边人,尤其是太太们的炫耀式消费。社会也以此来评判男性有没有面子,够不够炫耀性消费。从人类发展史来看,自父系氏族社会至今,女性的角色主要体现为一种从属性。在野蛮时代,部落打仗和外出打猎都是男人的事,看起来重要且富有荣誉感;而女性长期具有某种男性财产的属性。她们可以被转让,可以被侵占。当 “有闲阶级” 逐渐形成,这些 “有闲阶级” 女性也获得了各种福利。但这些福利并非完全来自高阶权势男人们的宠爱,而是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明显有闲” 和 “明显消费” 的炫耀性需要。因此,这些女性就成为了 “代理性有闲” 阶层,她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替男人把钱花好,并展示各种花钱的结果,比如光鲜的衣着,昂贵的首饰等等。【什么运动算高级?—— 花钱多当然高级】运动的历史文化基因大约与欧洲文明起源于狩猎和暴力掠夺,从古至今尚武文化一直延续有关。在欧洲漫长的封建时代,贵族子弟要随时准备提刀上马,亲赴战场参与残酷的打斗。没有强健的体魄,他们守不住自己的领地,甚至连命都保不住。所以,对这些 “有闲阶级” 男子来说,平常强身健体,参与竞技体育,配合军事训练,就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也是他们不差钱、不差时间的标志。有闲阶级最喜欢从事并炫耀的高级活动包括:赛马和狩猎。这不仅需要有强健的体魄、精湛的技巧,更需要有优质的刀枪,上等的骏马、猎狗,以及足够大的专用狩猎场。这一切背后,都需要足够有闲和足够有钱来支撑,适合作为 “有闲阶级” 的炫耀性消费。【学什么算高级?—— 没用的至少不低级】从人类历史演进看,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语言、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发展,确实大部分是在有闲阶级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比如我们不能说没有美弟奇家族就没有 “文艺复兴”,但是如果真没有美弟奇,“文艺复兴” 至少得改个名叫 “文艺小镇” 之类的吧。有闲阶级对非实用型的历史人文学科青睐有加,还是因为这些知识和学科 “更加高级”、“更加高尚”、“更加有价值”,符合有闲阶级对审美价值和荣誉价值的独特需求。这点连作者都不得不感慨,对于有闲阶级中好学上进的年青一代,获得荣誉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研究古典学这样的专业。因为越是拟古和浪漫,越在写作和谈话时讲究修辞,就越能让有闲阶级感觉体面。【几点感悟】1. 跨阶层的途径:一是掠夺;二是在学术或运动上顶尖;三是投对胎。2. 知识分子的痛苦。作者说的,在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里,只要学者的职业没有像神职人员一样被垄断,那么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同财力在他们之上的阶级接触。这样上层阶级的高消费水准深入学者阶级时,丝毫没有减轻其严格程度。其结果是,全社会没有一个阶级会像学者阶级那样花费大部分财力在炫耀性浪费之中。(哈哈大笑的说…)3. 高级也可以学习。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年代,可以畅游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语言、历史、艺术这些 “高级学科”,无论高不高级,这些确实带来美感和精神富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闲阶级论

                      无用之用方为有闲阶级之大用。有闲阶级都干了些什么?他们通过 “掠夺性” 的方式取得财富,积累,然后用各种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来彰显自己的财力。他们设立了各种各样的高贵的礼节和优雅的生活方式,从事无实用性且浪费钱的活动,连带他们珠光宝气的妻女,乃至仆人一起,办舞会办沙龙,讨论政治、历史、哲学、艺术,从而影响甚至定义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热点话题、时尚、审美、品味,宠物、服装、花草。      有闲阶级制度是一个古老的制度,影响深远,如今我们依然深受其 “害”:我们深受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所影响,渴望财富带来的荣誉感,相互攀比,致力于追求更高阶层的生活方式、审美品味、一直处于一种动态的不满足感。当凡勃伦带我们认清这些攀比心理背后的制度原因,我们会难得清醒过来:我们所处阶层的生活方式竟都是由声誉、财富高于我们的那一阶层所决定的,我们应该试着跳出这种桎梏,自由过自己的生活。渐渐认识到对于财富的追逐如夸父追日将永无止境,于是我们的焦虑会有所缓解,会更专注于生活本身,关注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4.3.20

                        我虽然很认可有闲阶级这一说法,人的攀比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却并不怎么认可凡伯伦在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论述。从他一开始的这种二分法的论述,我就很不赞同!我觉得凡伯伦虽然提出来的有闲阶级,振聋发聩。但是,就论述上面着实一般情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凡勃伦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本书一问世,立即造成轰动,据说当时的西方知识分子人手一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出现很多丑陋与不公现象。凡勃伦认为,居于经济学正统地位的新古典学派一味为资本主义辩护,毫无反思能力。这本书实际上是对当时作为 “有闲阶级” 的大资本阶级提出的尖锐批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见识

                            作为贫困人口,阶级限制了我的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好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闲暇的时间才能做投入和产出比大的事情

                                  所以喜欢什么?你要问一下这件事情投入和产出比大?能接受它的后果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者对制度,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严谨做了详尽的阐述。他认为,社会结构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方面的一个自然的淘汰过程,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规律是完全一样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得到读完的第118本书

                                      25 年元宵节的晚上,把《有闲阶级》这本书读完了,原本计划 1 月读完的,有严重拖延症的我拖到了现在,今天把最后的 4% 读完了。这本书只有 200 多页,可我读的特别费力,可能是它的大多数理念游离在我的认知体系之外,有几点零散的收获,分享给大家:1. 人们攀比的是浪费程度的高低,即所谓的炫耀性消费。2. 有闲阶级的过度奢华使他们不思改革,最穷的民众因为贫穷而丧失了幻想美好未来的能力。3. 所有权的根本动机就是攀比。4. 休闲生活是金钱力量的最简捷、最确凿的证明。5. 工业效率提高后,消费需求也跟着提高了。6. 忙到没有时间思考的人,不管有多少钱或者多高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下层阶级。7. 靠欺诈得来的利益也只是短暂的,长期来看,这种人会成为最不受欢迎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闲阶级》如果是远古时代,应该是不会出现这个阶级的。我们推演一下,人类富足之后,有了余物,不用再去靠劳力去维持生存,那么怎样显示自己呢?这里边包含的可能就是炫耀之心吧,很多动物都有的本能。东晋的比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是形成阶级,那么有闲阶级和其他阶级有啥不同呢?比方说,炫耀性的消费,有种说法也许不是很恰当,不过也可以说明吧,那就是面条要两碗,吃一碗,扔一碗。其他的追求是不是也应该不同呢?比方说,圈养珍惜动物,越是难养,越是珍贵,也就越彰显身份和地位。还有就是文化追求,不能大众化,世俗化,要高雅,什么瘦身衣,三寸金莲,都是一种产物。有闲阶级是一种病态,可是想想他们的财富从何而来呢?第一代的努力,然后坐吃山空?我认为对于消费和创造他们也应该有着一份贡献,不然很难生存下去。就像很多的超级富豪的父母都至少是中产吧。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不然比尔盖茨怎么接触电脑,马云创业的房子也不是租来的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觉得作者就有闲这一观点应用于所有场景,而完全无视其它因素对人类和社会的作用,甚至是强行掰扯感。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