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三次浪潮文明极度重视将问题分解成个别因素的能力

    每日一书:《第三次浪潮》。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代表作。1980 年出版之际,随即引起全球热评,堪称中国改革开放指南。第一次浪潮农业阶段,第二次浪潮工业阶段,今天正经历新兴的第三次浪潮阶段。“浪潮” 这一形象并不是我独创的。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在他的《文明的进程》(The Civilizing Process)一书中提及 “几个世纪以来进步整合的浪潮”。1837 年,曾有一位作家以一连串的浪潮来形容美国西部人的定居过程:首先是拓荒者;其次是农民;最后是商业团体,即迁移而来的 “第三次浪潮”。1893 年,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在他的经典之作《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rontier in American Histor)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比喻。第一次浪潮时代定为始于约公元前 8000 年,然后一直主宰着世界,直到 1650—1750 年。之后,第一次浪潮失势,第二次浪潮继之而起。第二次浪潮的产品 —— 工业文明继而主宰地球,直到达到顶峰。最近的历史性转折点约在 1955 年开始出现于美国 —— 此后 10 年内,白领和服务业就业人员的人数首度超过蓝领人数,同时计算机、商用喷气式飞机、避孕药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新发明风靡一时。日本从 1868 年开始明治维新,就日本而言,这一改革运动也伴随着既往农业和未来工业之间的冲突。1876 年废除封建制度,1877 年萨摩藩叛乱,1889 年采用西式宪法,这些都反映出日本第二次浪潮文明的冲突,促使日本成为新兴的工业强国。所有的社会 ——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都使用能源,生产货物,分配货物。在所有的社会里,能源系统、生产系统和分配系统都是一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大系统就是科技领域,而它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的形式。第二次浪潮横扫全球,农业的科技领域被工业的科技领域取代,不可再生能源被直接注入批量生产系统,而这一系统又把货物送入高度开发的大规模分配系统。在第二次浪潮世界里,不论是日本、瑞典、英国、波兰还是美国,大多数人都遵循着标准的生活轨道:在核心家庭长大,一起进入工厂式学校,然后进入私营或国有的大公司工作。第二次浪潮的关键制度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每个阶段。这些领域在整个大系统中执行着重要功能,缺一不可。科技领域生产和分配财富;社会领域包括无数相关的组织,分派角色给大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领域传播必要的信息,使整个系统能够运转。这些领域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结构。工业主义打破了产消合一的局面,使生产者与消费者截然分开。第一次浪潮的融合经济变成第二次浪潮的分裂经济。市场必须重新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把货物从生产者流通至消费者,这种趋势自然赋予控制市场的人一股巨大的力量,他们也自然会为这种权力辩解。生产者与消费者这两种角色的分离同时创造了双重人格。同一个人,(身为生产者)被家庭、学校和雇主教育得要节制,要接受培训、控制和约束,要服从命令,成为集体中的一分子,同时(身为消费者)要追求及时行乐,要快乐,不要算计,要放弃纪律,要追求个人的享乐 —— 总之,要做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这种差别造成了人格和精神生活的分裂。工厂和公司的集体工作特性,协调与统一的需要,强调客观分析和客观关系的重要性。男人从小就为了工作而做准备,他们要进入互相依赖的世界,因此被要求要 “客观”。女人从小就准备承担生育、抚养孩子、操持家务等工作,这些工作和社会的关系相对疏远,她们被要求要 “主观”,因此往往被认为不能做需要客观、理性及分析性思考的工作。韦尔是塑造工业社会的 “伟大的标准化专家”。另一位专家是善于革新的机械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他相信可以通过使每个工人的工作步骤标准化,迈上工作科学化之路。20 世纪初,泰勒断言每份工作都有其最好(最标准)的执行方法、最好(最标准)的工具和明确(最标准)的完成时间。他以此哲学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管理大师,与弗洛伊德、马克思、富兰克林等齐名。不仅汲汲于榨取工人最后一点儿生产力的资本家赞扬泰勒主义,效率专家、按件计酬计划、进度制定者应运而生,而且共产主义者也加入热情赞扬泰勒的行列。事实上,列宁鼓励社会主义的生产作业实施泰勒的方法。列宁是工业主义者,也是共产主义者,更是标准化的热情信仰者。第二个风靡所有第二次浪潮社会的原则是专业化。第二次浪潮消灭了多样化的语言、休闲和生活形态,因此更需要多样化的工作。第二次浪潮加速了劳动分工,以狭隘的专家和只做一份工作的工人 —— 泰勒作风,取代了多面手的农民。工业主义把社会划分成千上万个相互依赖的部分 —— 工厂、教堂、学校、工会、监狱、医院等。工业主义破坏了教堂、国家和个人之间的指挥关系,把知识变成专业化的培训,把工作细分化,把大家族分散成小家庭。就这样,它粉碎了人们原来的生活和文化。有些人不得不把事情拼凑成另一个不同的形状。在这种需求下,产生了许多以整合为己任的新型专家。他们自称执行官、行政委员、协调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官员、管理人员,他们在每家企业、每个政府,以及社会的每个阶层中不断涌现。他们证明自己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他们是整合者。1944 年,在美国领导下举行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有 44 个国家同意设立两个关键性的整合机构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个体系中很快又加入了第三个因素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这三个组织勾结在一起,世界银行不会贷款给那些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拒绝遵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国家。这三个相关组织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整合结构。从 1944 年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基本上控制着这一体系。在各国之中,美国是整合者中的整合者。第三次浪潮文明极度重视将问题分解成个别因素的能力,而对于拼凑碎片的能力并未给予应有的鼓励。大多数人所受的教养倾向于分析家而非综合家,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心中,未来的形象如此片段化、破碎而且错误。我们在本书中的工作是要按照通才而非专家的方式去思考。在第三次浪潮纵横捭阖之际,借用一位研究人员之言,我们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只不过是 “挤在计算机周围的一群人” 罢了。一旦把计算机安装在人们的家中,他们就不必再挤成一团了。第三次浪潮工薪阶层的工作和第三次浪潮的制造业一样,都不需要工作人员全集中于一处。乔治城大学在 1977 年所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进行下去,将来几乎所有的工作都会成为兼职工作。这篇以 “永久性的兼职工作:管理人员的前途” 为题的报告研究对象涵盖了 68 家公司,其中半数以上已经雇用了兼职工人。更值得注意的是,希望能拥有兼职工作的失业人员,在过去 20 年内已增加一倍。女人在家中所做的无偿工作,包括清理、擦洗、育儿、地方活动,均被视为 “非经济性” 工作,但是如果没有不可见经济的 A 部分所生产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可见经济的 B 部分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没有人在家中照顾孩子,B 部分就不会有下一代的劳工,而整个系统也会崩溃。产消合一者的崛起终将改变所有的经济观念,经济冲突的基础也会因而移转。工人与生产者、管理人员与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当然仍会继续存在,但是随着产消合一者的增加,我们离第三次浪潮社会更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也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社会冲突。第三次浪潮运用分散人口而不予集中的方式来改变我们的空间观。仍在进行工业化的地区,人口不断涌入都市,但是高科技国家已经出现了逆流的趋势。东京、伦敦、苏黎世、格拉斯哥等数十个主要城市的人口都在减少,而中小型城市的人口却在逐渐增加。第三次浪潮文明正是一个实托邦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明能容忍个别差异,拥抱(而不是压迫)各个种族、区域、宗教和支流文化。这个文明以家庭为重心。这个文明不是凝固的琥珀,而是创新的脉动,而且从中可以找到相当稳定的地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白鹭洲前浪山起,乌衣巷口夕阳斜

      AI 的迅猛发展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在有些人讨论哪些工作岗位可能由于这次变革而消失的同时,也有人在思考人类向何处去的问题。后者显然更加值得花时间和精力,答案更加不可预测,也必然会引发意见的分歧。无论怎样,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技术的革命性进步都会带来一波人类社会基本逻辑和结构的变迁,从石器时代到信息时代,莫不如此。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在浪潮中前行的推动力,这种力量无法阻挡、不可逆转,如果不想被浪潮所淹没就只能借势前行。好在,对于这种变化,当代人类并不陌生,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我们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的冲击,而以信息革命为代表带来的第三次浪潮尚未平息,这也是本书名称的来历。本书作者通过回顾过往和分析当下,全方位地讨论第三次浪潮的冲击又将为社会带来哪些变化,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本书出版大约 40 年了,当下的我们并没有完全适应和理解第三次浪潮对于社会造成的冲击,在我看来,以 AI 为代表的第四次浪潮又一次来临,每个人都需要在这样的变动中学会适应和生存。这种挑战既面向个体,又关乎庞大的商业帝国、无国界组织和国家本身。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就是在 “稳定 - 技术革命 - 社会变革 - 重新稳定” 的循环往复中前行。借用作者的话,“我们是旧文明的最后一代和新文明的第一代,而我们个人的苦闷、困惑、茫然多半可以归因于垂死的第二次浪潮文明与蓄势待发的第三次浪潮文明所造成的个人冲突和政治制度冲突。”“白鹭洲前浪山起,乌衣巷口夕阳斜”。我们都喜欢云淡风轻的日子,但是这个世界不会因此而停止改变。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未来的和已来的(《第三次浪潮》读书笔记)

        什么是浪潮,在我理解,浪潮或许就是那种眼看着就要到眼前,而且已经能够感受到涌动的巨浪,而且当巨浪到了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片新的海洋。其实无论是第一次还是第二次,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讨论中都已经讨论过很多了,所谓农业面文明的第一次浪潮、工业文明的第二次浪潮,确实是从我们现在往回头去看的时候能够理解的,或者说能够总结提炼出特征的两个阶段。第一次浪潮的农业革命,是一种依赖土地的文明,或者说是基于土地的文明。“农业一兴起,文明即生根”,在这样的浪潮下,不管不同的文明呈现什么样的形态,大多都有相似之处 “土地是其经济、生活、文化、家庭结构及政治的根本;生活围绕着村落进行;简单的分工盛行一时,少数明确的身份和阶级也于此时出现;出身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很分散,每个地区都可以自给自足。” 第二次浪潮的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是把人们的生活劈成两半,生产和消费。也就是说我们同时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这就涉及到一个工业革命极大强化的一个事情,那就是分工。工业革命追求的是效率,而效率提高的前提是专业的分工的效率提升再加上分工的紧密合作。在这样的系统下,出现了大量的食物、货物、劳务、交易,不再是人们能够自给自足的时代,而是必须要依赖别人的劳动付出才能生存。在这样的浪潮下,我们形成了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极大化的行为习惯,或者说,我们形成了一种机械逻辑,注重因果、注重时间、注重效率、注重分工、注重统一。所以从现在回看所谓的第二次浪潮,我们对近几百年社会的发展就能够有一个可参照的发展逻辑。虽然这样的逻辑未必一定对,但是总归是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三次浪潮,不管它叫什么,可以遇见的特征,大致在于,多样化。从我现在理解的来说,我以为至少有两个方面是我以为的不可逆的共识。第一,就是未来的时代是个个人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地做选择,而于此相对的则是都必须对自己的自由选择而承担责任。我们再也没有办法说自己是因为什么样的限制,所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享有的信息和选择都是前所未有的,而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能是自己的选择。第二,则是未来的时代一定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所有的价值选择可能需要共存,我们随时都可能会处在紧张和冲突当中,我们也随时都可能会处在放弃和妥协当中,毕竟选择意味着放弃,放弃也意味着承受。我很感兴趣的一件事,就是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评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或者说当一切已经确定以后,我们这个时代会被定义成什么样的时代。从我们现在去回望过去的历史的时候,一个时代总会被定义成产生了什么样的制度上亦或是思想上的影响。从我们现在对时代的理解,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尤其是当它已经成为共识的时候,就更没有办法从我们生活中剔除出去了。如果这是一个注定新时代取代旧时代的时代,那我们只好承认的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逻辑是没有办法解决新时代的问题的。如果一个新的文明要到来,那我们只能接受这样的宿命。就像书里最后一句话说:“就像革命先辈一样,我们的使命注定是创造未来。” 所以,现在的我们必须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能够和复杂的、矛盾的自己妥协共存的能力。渴望完全成为一个统一的人,可能没有那么容易了,我们随时在互相矛盾的选择中纠结和徘徊,而最终也需要在各种无可奈何中保持着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具备各行各业的知识;从来没有这么多人享受过这么富裕的生活,经济也许不稳定,但是足够的收入使他们能够将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社会问题与社会活动;从来没有这么多人能够旅行,去交换和学习其他文化;最重要的是,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只要保证进行和平的改革(必要和彻底的改革)就能大有所获。” 无论好坏,都是我们的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生产效率的变化使得社会形态变化

          市场爆炸性的扩张使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得到提高。生产效率越来越高,必然使得社会的形态变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三次浪潮

            本书是一本庞大的综合之作,书中将叙述我们许多人历经的旧文明,并详细地介绍闯入我们生活的新文明。这一新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我们此前所有的假设都将遭到挑战。旧的思维方式、旧的公式、旧的教条、旧的意识形态,不论以往多么受到推崇、多么妙用无穷,都不再是真理了。新的价值观、新科技、新的地域政治关系、新的生活形态和联络方式出现,这个世界就从这些新事物中迅速浮现出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全新的观念、推理、分类和概念。我们不能把初生的明日世界硬塞入昨日的老式鸽笼中,传统的心态和想法已经不再适用了。当这个奇异的新文明在字里行间缓缓展现时,我们会有理由向今日弥漫各地的悲观主义发起挑战。利益至上和自我放纵已影响社会文化十几年,这不禁令人感到绝望。本书认定,绝望不仅是一种错误的态度[英国科学家、作家 C. P. 斯诺(C. P. Snow)如此认为,我也认同并重申这一点],而且是毫无根据的。我们不必多费笔墨来描写眼前所存在的危险,包括核武器的杀伤力、生态遭遇的破坏、种族冲突、区域性暴力。战争、经济崩溃、大规模的科技灾害,都可能无情地改写未来。然而,我们也发现许多新态势的崛起,比如能源形态的改变促使新的家庭生活方式产生,制造方法的改良促使 DIY(自己动手制作)运动流行起来。这时,我们会突然发现,给今日世界带来大灾害的因素,也正给我们带来良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三次浪潮

              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迁,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社会变动和创造性的重组。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事实,却参与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层工作。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第三次浪潮带来了崭新的生活方式:提倡使用多样化、可再生的能源;新的生产方式淘汰了大多数工厂的流水线;新式非核心家庭,被称为 “电子住宅” 的新机构,以及未来变化很大的学校和企业都将出现。新文明为我们制定新的生活规范,带领我们超越标准化、同步化、集中化,超越能源、金钱和权力的集中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兴起

                世界并没有失常,事实上,在这些看似没有道理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耸人听闻却让人满怀希望的模式。本书所讨论的就是这一模式和这份希望。本书是献给那些认为人类的故事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才刚刚开始的人的。一阵强劲的浪潮正席卷今日大半个世界,创造出奇异的新环境,人们在其中工作、娱乐、结婚、生儿育女、退休。在这个艰难的时代,商人要逆泳于易变的经济波涛,从政者眼睁睁地看着民意调查结果上下波动,大学、医院和其他机构绞尽脑汁应对通货膨胀。价值体系瓦解崩溃,一向被视为 “救生艇” 的家庭、教堂、政府,如今备受谴责。我们可以把这些剧变视为代表不安、破裂、灾害的孤立事件,但如果我们退后一步,看得远一点儿,就会发现向来被我们忽略的一些事情变得异常清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由《未来的冲击》推荐。作者在第一本书 1970 年出版后再用 10 年时间完成的第二本著作,书中提到的比如 “居家办公”,“电视机会被新媒体替代”,“自媒体” 等等预测非常有前瞻性。 选择性阅读,选择性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是很好读,读的久了会昏昏欲睡。不过考虑到这是一本书上世纪的书,然后对今天的预测还中了个七七八八,也真的是不容易了。大体上作者的描述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接近,不过作者对核心家庭的信心可能错付了。随着信息时代个体的进一步独立,维系核心家庭的理由已经非常牵强了。也许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更好的社会基本结构?另外就是作者所有的预测都真的只是预测,感觉在听他一人滔滔不绝。相比之下,类似的《技术垄断》就好看得多。落点越具体,越能够言之有物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与前瞻

                      全书虽然用了很多国际、政治、美国本土作为案例,但依然不能否定作者独具特色和前瞻性的视角,很好地区分了未来与过去,尤其是清晰的标识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浪潮的差异化和特征定义。这给了我们理解与展望的深层思考。是一本很值得学习理念的书。是一本被遗漏却重要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三次浪潮

                        第三次浪潮已经向我们走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后感

                          作者把文明分成了三个阶段,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时代,每个阶段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的模式都不一样,而且是在不断变化更替之中,核心家庭、工厂式学校、大公司三者构成了所有第二次浪潮社会的典型社会机构,而生产和消费分离现象成为其主要特征;随着科技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新能源开始替代传统能源,整个文明提升到了全新的层面,这里面有二次浪潮下政治力量(集权主义)的挣扎,更有新兴势力的崛起,电子住宅的涌现,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产销合一制度的崛起,整齐划一的社会开始趋向多样化,人类面临一次量子跃迁,面对的是有史以来最强烈的社会变动和创造性的重组。我们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事实,却参与了建立新文明的基层工作。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意义。    虽然过程比较挣扎,但大势已不可逆向前推进:工业主义灭亡,新文明崛起。    从八十年代出版至今,里面的很多推测已在逐步显现,如工作的方式、信息通讯技术、新能源的涌现,精神文化的富足也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指标;只是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仍错综复杂,大国之间的博弈导致战争频繁,仍未有停止迹象,新文明的建立仍未见端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虽然过去二十多年,结合当前世界环境很符合书中发展的方向,看得热血沸腾,但是很迷茫,不知道作为自身该如何加入,或者说怎样迎接这场变化。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