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将紊乱的中世纪掰扯清楚
在《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这本书中,李筠教授系统地揭开了中世纪神秘的面纱,为我们呈现了隐没在历史深处的中世纪的图像。本书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 “印象” 用七个 “条目” 为中世纪作了概括的画像。第二章到第六章则用 “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 五个专题,展现了中世纪丰富而开阔的景象。中世纪是一个宗教色彩相当浓厚的时期,基督教会在此时建立了强大的教权体系,间接的统治着欧洲各国。书中探讨了基督教会对欧洲从管理层、贵族骑士、到最底层民众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在中世纪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综观整个中世纪史,其实就可以看做是信仰与权力的沟通 (争夺) 史。而王权与教权,就是两个主要的权力体系。本书详细地讲述了中世纪各国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以及权力如何在不同阶层和地区之间流动。通过这种信仰的传播和权力的斗争流动,中世纪也因此展现出人类历史上最壮观的多样性,也令这一时期成为现代世界的孕育时期。李筠教授也在书中分析了中世纪对于现代西方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贡献,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本书逻辑通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兼具通俗性和专业性,非常值得一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复杂的中世纪,本书理清了线索 这本《中世纪:权力、信仰和现代世界的孕育》我读的很慢,但我仍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只能说与我之前对中世纪的认知相比略微增进了一些。 作者没有采用编年体来写这本书,而是采用 “博物馆体” 来讲述的,分成六个展馆(章节),分别是印象、帝国、教会、王国、大学、城市。每个展馆里再分别介绍不同的展品(主题)。因此,对于我这个西方史小白来说,才开始看的时候,有种抓不住线索,对不上年代的迷糊感。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线索、年代和主题慢慢变得明朗起来。 1. 现在我们常说的西方是在中世纪的西方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它和中世纪的西方不是完全重合的。 2. 中世纪的西方不是铁板一块,地理范围上比现在所说的西方要小,主要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荷兰等国疆域。它们之前也存在拉帮结派明争暗斗。 3. 中世纪前后长达千年,但没有绝对的年代划分,只能说为了叙述方便,人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事件来划定的。在这一千年中,前五百年没有后五百年起伏变化大,没有那么多可讲的事件。 4. 整个中世纪没有发展出一统天下的大帝国,能够勉强叫的上号的是神圣罗马帝国,但其领土也主要是德意志疆域,也只是保留了皇帝的头衔。跟中国的皇帝没法比,因为其他各王国都有自己的国王,这些国王就是这些王国最大的领主,只是他们不敢称帝或者说即使想称帝也不具备那个实力。 5. 基督教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因为奉行的教义或者说对教义的解读不同也分成了几大派别,并且罗马教皇和拜占庭教皇谁都不服谁,谁也征服不了谁。同样在罗马教皇的领导下,也有彼此目标不同的教会。 6. 教皇和皇帝、国王之间也有各自的小算盘,谁也没能力把对方完全收编到自己麾下,相对来说,教皇统治的领域实际上比皇帝和国王都要大,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领导力,但是他没有军队,他也要依靠世俗的力量。 总体上感觉,中世纪长达千年,很难用 “愚昧” 这一个词去概括它。实质上,它是很复杂的。正因为关系复杂,权利复杂,领地复杂,身份复杂…… 所以,在长达千年的发展中,都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谁都不能一言九鼎,反而这样的局面为后来现代社会的诞生资产阶级民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综上,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次对中世纪的新认识,也许对别人来说这早已是常识,但我仍要感谢作者的分享,起码这一刻于我是有收获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世纪在我们过往印象里都是黑暗的,对于普通百姓甚至各个阶层都是血腥暴力,蒙昧盲目的,又是巫术又是宗教。现代人看起来,只觉得那里一片漆黑。但真实的中世纪不是这样的,他在暴力之间有一些现代化的东西正在萌芽。像商人行会跟商业发展,正在用金钱换取和平发展的方式,把资本深入到生产、政治、宗教、教育等等的领域,你看,资本主义从这里初见雏形。边看边感慨,李筠老师找到用博物馆来写中世纪,一定花了很多精力,而找到之后他也一定非常喜悦。毕竟,这样写不仅精彩畅快,读者也更容易理解,像我一个从不了解中世纪历史的人,看完本书都觉得那些中世纪的城市、宗教在我脑海里有了形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