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5.0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代漂移手册”之三国漂移

    我是呼延在后。本次想和大家分享三国时期值得思索和遐想的三起 “时代漂移事件”。-0- 「死亡」与 “漂移” 这三起事件同为「死亡」。又都是「长子之死」,并「兄终弟及」,在我看来也都不同程度影响了汉末三国两晋的时代走向,我暂且称之为 “三国漂移”。接下来我会采撷诸多历史碎片,将其肆意拼接,借助 “如果” 的勾连,试图开启另一幅并非真实存在的三国历史版图。希望在此能够抛砖引玉,激发起大家在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学习了解之余,还愿意投以一份轻松恣肆思索遐想的意趣。鉴于下文内容多为申引历史碎片,难免东拼西凑、挂一漏万,敬请各位读者理解、补充与指正。-1- 曹昂之死与 “相煎何急” 历史碎片 1:曹昂之死曹昂是曹操的长子,但因其英年早逝,在三国历史中并无多少戏份。曹昂于《三国演义》第 16 回登场。降将张绣复叛曹操,宛城之战中,曹昂把马让与父亲乘骑脱险,而自己则甘愿冒险断后阻敌,终与典韦、曹安民一同战死于宛城。曹昂战死,曹家在时代中的行进轨迹发生了漂移,时代的车轮夹杂着悲痛与机遇一同来到曹丕面前。历史碎片 2:“相煎何急” 曹昂战死,卞夫人所生的长子曹丕则成为嫡长子,期间又经历了与同母兄弟曹植激烈且凶险的储位之争,最终继承曹操的魏王位,并胁迫汉献帝禅位,取代汉朝建立曹魏。据载曹丕称帝后当众在朝臣面前常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孝廉长兄,自然应当继承这个位置。他还在的话,我也当不了皇帝)” 突如其来的时代漂移与险象环生的家族内外斗争,或许已在曹丕心中产生难以磨灭的阴影,引发曹丕对于兄弟乃至亲族的嫌隙与猜忌,致使他对于曹氏家族成员的权力限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后果,是助长了旁系世家门阀的发展壮大,为多年后司马懿家族 “高平陵之变” 的谋篡成功埋下了祸根隐患。时代遐想 1:如果没有出现这一场曹家时代版图上的 “漂移事件”,曹魏乃至三国纷争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气象?是否能够在曹氏一门豪杰的手上,终结这三国的纷争乱世?-2- 孙策之死与 “江东霸业” 历史碎片 3:孙策之死孙策是虏将军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东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 “小霸王”。在其锐意勇武之余,最令人称羡的还有孙策与周瑜两位少年豪杰之间的英雄相惜,双剑合璧一统江东。建安五年,孙策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当时曹操正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不料在一次寻常的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霸王陨落,孙家在时代中的行进轨迹发生了漂移,时代的桨舵拍打起惶恐与责任一并来到了孙权面前。历史碎片 4:“江东霸业”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托付道:“率领江东兵众,决战两阵之间,横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用以保守江东,我不如你。” 这临终一语也道出了江东孙吴即将迎来的重大战略转折:孙策周瑜两位少年英雄锐意鹰扬、争衡天下的进击态势宣告结束,东吴阵营随即转入虎踞东南、保全战果的防守姿态。赤壁一战后,是东吴重拾主动的良机,可惜时代再一次将江东豪杰争衡天下的梦想裂为碎片。周瑜之死:建安十五年,孙权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驻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岳阳),突然病卒,年仅三十六岁。时代遐想 2:如果没有出现这一场孙家时代版图上的 “漂移事件”,东吴乃至三国格局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气象呢?两位出自江东的少年英雄会继续联手在中原大地上闪耀出何其璀璨的光芒?-3- 司马师之死与 “华夷之乱” 历史碎片 5:司马师之死司马师是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懿的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兄,司马炎的伯父,司马攸的继父。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高平陵政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司马师掌权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军事上,司马师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并指挥平定 “淮南三叛” 中的毌丘俭、文钦之乱。在镇压 “文钦之乱” 时,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本来眼睛上就有瘤疾,致使眼睛震出眼眶,痛死于许昌,终年四十八岁。豪杰西去,司马家在时代中的行进轨迹发生了漂移,时代的航翼激旋起盛世与危机一同来到司马昭、司马炎一脉的面前。历史碎片 6:司马炎与司马攸这里要介绍一位几乎没有在《三国演义》中登场过的人物,司马攸:司马昭次子,司马炎同母弟。因伯父司马师无子而被过继给他。相比其兄长司马炎,过继成为司马师长子的司马攸在法统上理应更具有继承西晋王朝的资格。司马攸生性温和聪慧,颇有治国理政任贤识人的才能。从《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则故事可见一斑。《资治通鉴・卷八十》:齐王攸闻之,言于帝曰:“陛下不除刘渊,臣恐并州不得久安。” 文中提及的刘渊便是此后在中原大地掀起夷族纷乱谓之 “五胡乱华” 的祸首。在刘渊年轻时,司马攸已经对他的行为举止感到警觉,因而对司马炎说:“陛下如果不除掉刘渊,臣恐怕并州不能够长久安宁了。” 可惜司马炎却不以为意,听信另一位大臣王浑的建议,放走了刘渊这位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的潜在劲敌。与司马攸的温和聪慧、任贤识人相比,司马炎则明显稍逊一筹。再加上其晚年热衷于安逸享乐,以致荒淫无度,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而后司马炎传位于 “何不食肉糜” 的懦弱憨傻皇帝司马衷,致使皇后贾南风一度专政,引发 “八王之乱”,随即招致中原大地数百年间更加分裂动荡、灾难深重的 “五胡乱华” 以及南北朝时期。时代遐想 3:如果没有这一场司马家时代版图上的 “漂移事件”,西晋乃至中原四方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气象呢?晋朝能否在汉唐盛世之间睥睨而立、熠熠生辉?- 后记 - 倘若强求一个 “如果” 昨天赵老师在他的返场分享内容里写到:“历史没有如果,故事里也没有如果。” 事实也的确如此,所谓 “卧龙跃马终黄土”,那些早已尘埃落定隐入岁月的历史事迹,没有如果;那些曾经的激扬与豪情,错失与惋惜,没有如果。倘若我们顺沿着历史长卷的纹理附身看去,我们触摸着文字史实的起伏细细琢磨。倘若,在此偏要强求一个如果...... 此时,历史便成为了文学。早已尘封的历史将在另一个的故事里新生,早已凋零的生命将在新的世界里萌芽,早已落幕的结局将在每一个拥抱 “如果” 的明天继续扑朔迷离,充满无限可能。往昔的历史在文学的畅想世界里被赋予空前旺盛的生命力,在每一位读者的思索与遐想中持续迸发出蓬勃生机。我相信成书于明代,讲述他所在时代一千年前风云故事的这部《三国演义》,正是罗贯中强求无数个 “如果” 之后的珍贵产物。记得「得到」里有过这样一句话:“有无数个好答案正在等待一个好问题。” 我深以为然;那么又有多少尘封的历史,同样在等待着一个看似毫无意义的 “如果”?2021.08.06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在可以见到的《三国演义》的最早本子,是明弘治甲寅(公元 1494 年)序、嘉靖壬午(公元 1522 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分二百四十则,题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至于这个刻本与罗贯中原本之间,内容上有无不同,现在没有资料可供说明。在这以后,《三国演义》刊本越来越多,现在可见的明末刊本就有二十多种,说明流传很广。有的刊本除了加上总评、回评、眉批、夹批外,内容上几乎是相同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真的吗?

        看了之后,诸葛亮简直就是神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久以前读完的

          感叹数位英雄,兴起,陨落。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