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从政治的角度告诉你一个不一样的刘备
如果让我推荐过去一年给我震撼最大的一本书,我推荐饶胜文老师的《大汉帝国在巴蜀》。虽然这本书名气不大,但它属于沧海遗珠,是被遗忘的精品。读这本书源于饶老师的《项羽评传》,学完饶老师的课之后发现他写的《大汉帝国在巴蜀》正好在得到电子书库里,于是就翻开读了起来。起初我对这本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毕竟讲三国的书汗牛充栋,要出彩确实不容易,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惊喜。读这本书建议先学完饶老师的《项羽评传》,你会发现书和课都有一条主线,那就是 “政治”。项羽为什么选择霸业,选择看似不合理的分封,而诸葛亮《隆中对》和刘备取益州其中的得失,关键都在 “政治” 二字。理解了历史人物在当时当地所处的具体环境,需要考虑的政治因素,就很容易理解他们的困境了。我在读这本书时,读完第一章,觉得有点意思,都说刘备起步很差,但是饶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刘备刚开始人缘口碑就不错,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读到第二章对诸葛亮《隆中对》的解读,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了。饶老师在本书中真的是把《隆中对》中涉及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得细致入微,让我意识到看似完美的《隆中对》在政治上有致命的缺陷,这也导致了《隆中对》最终没能实现。读完这本书,我的体会是,对一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个角度全方位立体地去理解,当然这也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我也推荐去读一下郭建龙老师的中央帝国三部曲,非常有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了解三国史提供了新的视角1、孙刘必须结盟打赤壁之战吗?以往的认知是,孙刘必须结盟对抗曹操方为上策,但看完这本书后猛然发现,并非如此。赤壁之战总指挥周瑜并不这样看,他认为这一战必须要打,跟不跟刘备结盟倒是次要,但是必须早点开战,否则后面就很难有机会削弱曹操的势力了。为什么周瑜这么笃定?一方面是曹操率军倾巢而出,虽然表面上人很多,但其实并没有做好准备,所以这次机会难得,一定要打。另一方面,曹操现在已经势不可挡,如果这次不趁机打一仗,后面他休养生息,步步为营,那东吴就被动了,很难再与之抗衡。所以,对周瑜来说,赤壁之战千载难逢,一定要打,而且经过仔细分析,赢面很大。2、关羽的军事指挥能力。受小说《三国演义》影响,觉得关二爷打仗无往不利,是难得一见的军事大师。但看了这本书,尤其是作者在分析败走麦城这一事件时,有了新的看法。败走麦城,其实这一结果魏蜀吴三家都很震惊。蜀汉肯定是没想到的,前面奏报还节节胜利,没想到这么快就丢了荆州土地,关二爷还阵亡了!曹魏也没想到,曹操的算盘是希望吴蜀大干一场,他好坐收渔利,所以在吕蒙白衣渡江攻打襄阳时,他是派手下给关羽通风报信的。可没想到关二爷不信,硬是错过了回防的绝佳机会。东吴其实也没想到,他们没想到可以这么顺利,简直就是兵不血刃,这么快就把梦寐以求的荆州四郡收入囊中,实在意想不到。关二爷在得知荆州的消息时,他的反应也令人困惑,基本上就丧失了斗志,要知道当时他手下还有两三万人,但消息一出,士兵都四散奔逃了,实在令人咂舌。由此可见,关二爷打硬仗水平不行,现实中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其实并没有小说里吹的那么神。他是个悍将,但远称不上是帅才,不如周瑜。3、东吴的内部权力斗争。这部分知识有点细思极恐,电视剧《新三国》里有所涉猎,我觉得分析的还挺有道理。比如,周瑜和孙权的关系,我们感觉是那肯定是亲如兄弟,孙权对周瑜肯定是百分百信任,其实不是的,孙权有自己的心思。东吴准备取益州,周瑜主动请缨,但孙权对他的请命是处处掣肘,远没有赤壁之战时那般信任。周瑜很聪明,他知道孙权不信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孩子送过去,类似于当人质,后来孙权才同意他派兵攻去益州。孙权当时害怕什么呢?赤壁之战后,周瑜在东吴声望太高,士兵都非常爱戴他,这时周瑜领大兵攻去益州,他害怕周瑜打下益州后,就不回来了,就直接在益州称王了,这是他很担心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政治视角,再看三国初看书目标题和目录,像是一本蜀汉帝国的编年史。读到第二章 "隆中对的得与失",我开始意识到这本书将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三国。未出茅庐而预知天下三分。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赞叹诸葛亮高瞻远瞩才智过人,隆中对也一直被誉为战略发展的顶层设计。然而,饶胜文老师却借此引出了 "政治合法性" 这个关键性的战略因素,并以蜀汉帝国的创建发展转折衰亡的整个过程为线索,逐步论证了政治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影响力。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事为政治所服务。以前完全不能理解这句话含义,单纯地认为战争要么是为了抵御外敌保家卫国,要么就是为了攻城略地抢夺资源,完全没有思考战争的前因后果。战争发动的前提需要师出有名,攻下了城池也并非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当地民心才算是正义的战争。而这一切,都需要从政治合法性上做文章。若是政权存在本身就是不受认可的,无论军事实力多么强大,将士多么的骁勇善战,也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西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小的时候总觉得刘备是最得民心的,攻取益州理所当然,现在才认识到刘备的反客为主实属非正义不合理的行为。之前总认为蜀汉发展的转折点在于关羽大意失荆州,现在才明白一切的祸根早在刘备强占益州就已经深深地埋下了。也正因为民心未附,才会有后来诸葛亮不得不面对的危急存亡之秋和蜀汉帝国不得不亡的悲惨结局。刘备称帝,虽然通过告天之文在政治合法性上做足了文章,但是草率伐吴大败而归又把这个本身就根基不稳的蜀汉政权推到了悬崖边缘。值此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下,诸葛丞相一片丹心,夙兴夜寐,竭尽全力地扶大厦于将倾。不仅如此,他坚定复兴汉室信念,高举北伐讨贼的大旗,凝聚巴蜀民心,使得蜀汉政权重新得以稳固。若非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帝国怕是早已不复存在。也正是因为在困境中依然坚定执着地逆流而上,诸葛丞相才能一直为后世歌颂赞叹。秋风五丈原,诸葛亮抱憾而终。他的继任者们既没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也没有兴复汉室的坚定信念。他们只想着偏安一隅,没有北伐讨贼大旗的指引,诸葛亮千辛万苦凝聚的民心也逐渐开始涣散。最终,蜀汉政权不得不走向灭亡。回望蜀汉从创建到衰亡整个过程,以前认为是蜀汉国力最弱,面对国力强大的曹魏,所以才会北伐无功最终不得不被灭亡。读完《大汉帝国在巴蜀》才认识到蜀汉从建国之初起就没能建立起完善稳固的政治合法性,没能彻底收聚民心,这才是蜀汉国力一直无法富强壮大的关键原因。若是巴蜀全民上下一心,向往大汉,汉室岂有不复兴之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商汤灭桀,武王伐纣,汉高祖以弱胜强击败楚霸王,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案例,一直为后世新兴政权争相效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800年时空公元 221 年刘备称帝,至今 1800 年整,2 年后托孤白帝城,亦是三国历史的转折点,诸葛亮没有辜负先主重托,六出祁山,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是一种态度,那是一种意志,那是为了仰望星空与天上的刘备对话时的不辜负,是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人、一家、一国其实都是相通的,以浩瀚宇宙为尺度,都是划过星空的刹那,都需要有信念有价值有道义有理想,因为那是存在之本,只有这样才不枉在人间走一遭!此时此刻,感觉刘备、诸葛君臣二人就在身旁,他们在谈笑风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政权从建立到败亡,对它产生决定影响的,不是军事因素,而是政治选择。《隆中对》有明确的发展思路而无清晰的手段指导,使刘备虽在军事上部分实现了 “跨有荆益”,得到短期利益,却付出了联盟破裂的政治代价。不但为此与孙权反目,还因为以不当手段占据益州和称帝,失去了人心,损失了最大的政治支持。尽管刘备死前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由诸葛亮坚持北伐进行了挽救,一度延续了政权的寿命,但这一影响已经不能消除。益州旧人对政权合法性的质疑,始终伴随着谶语的秘密流行影响着人心,并在诸葛亮死后大行其道。不但否定了北伐方略,更催生了《仇国论》这样的理论,在外敌入侵时演化为投降舆论,直接促成了蜀汉的灭亡。因此可以说,早在蜀汉政权诞生之初,对政治缺乏深刻、准确的认识,就注定了其结局。三国,乃至许多政权的历史命运,诚然是通过军事胜负的形式来显示结果,但真正决定成败的,是政治。它包含了道德考量、利益评估、社会心理借助等许多因素,比单纯的军事问题更具综合性、更复杂化,且需要以超越短浅的目光去审视、思考。所谓成王败寇,不是命,也不是运,而是经由一番严苛的政治考验后,由历史筛选出来的结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