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格局

    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必须了解未来。作为城市里的一员,更应该知道中国城市发展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球化 4.0,世界是红的,我们将很有机会见证到中国经济引领世界,成为世界的主流之一。虽然作者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但也毫不避讳地提到了中国经济当面面临的两大弊病:一是热钱过于集中在房地产,透支了民众的购买力;二是僵尸企业吸血严重,应该要实是求是,该改革的改革,该兼并的兼并,该破产的破产。确实是一本既接地气又符合中国经济现状的小栏目合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下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正在面临数十年未有之巨变。北京、上海两个超级城市开始 “减量发展”、雄安新区横空出世、海南自贸港水落石出、粤港澳大湾区翻开 “一国两制” 的新篇章…… 本书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趋势、人口结构等角度,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区域格局变化的几大趋势:一线城市实力的相对变化、南方地区的崛起、城市化路径的修订等。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各地年龄差异比较明显。整体上看有以下的大致规律:1. 越往南越年轻,计划生育过去执行好的地方有点吃亏只看南北两端的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两种划分标准下的十个最老城市榜单,涵盖了一、二线所有东北城市(4 个),但东南沿海无一城市上榜。看具体数据,这两端 14 岁以下人口占比一般相差 3%—8%,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反过来又相差 8% 上下,这一消一长之间,差距就拉开了。4 个东北城市最惨不忍睹的地方在于,14 岁以下人口占比实在太少。除了人口流失的原因之外,就是过去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好。南北之间的华北、长三角地区,其人口结构年轻化、老龄化程度也位于南北之间。不过,长三角的数据显现出明显异常,前面两张 “最老城市” 的榜单中出现了上海、嘉兴、绍兴、南通 4 个长三角城市,导致从北向南的自然过渡顿时不那么自然了。当然,这也有计划生育的功劳。2. 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年轻,流动人口制造不确定性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年轻,当然这个规律得排除掉东南沿海。以长江作为一个横轴,人口年龄结构从西向东倾斜而下,上游区域的贵阳、昆明、重庆,好于中游的武汉、南昌,好于下游的南京、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在黄河这条轴线上,西安、郑州就略好于济南、青岛。在南部沿海地区,广东、广西也好于福建。但是,“冒泡” 的城市真的不少,尤其是偏离长江这条轴,出现 “异常” 的城市就明显多了。比如成都少年儿童比例还过得去,但是老年人比例却明显高于一般的中西部城市,不知道这是不是应了 “少不入川,老不出川” 这句话。兰州老年人比例不高,少年儿童比例却远低于一般中西部城市,和天津类似;这一点似乎和东北有某种相似之处。3. 发展水平造成的人口结构常态分布正在被颠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中国特色。仅就一、二线城市而言,其医疗条件并无本质差异,所以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都不会太低,但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更愿意生育,所以,常规情况下少年儿童占比应该偏高。再加上人口流动因素,人们总是更倾向于流向机会、财富富集之地,而流出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也就是 14—65 岁年龄段人口,所以小孩、老人占比理论上应该被放大。而富裕地区,理论上是低龄一端占比不高,而高龄一端占比较高。但在现实中颠覆这一理论分布的例子也不少。最典型的就是东南沿海地区,那里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人口结构呈现出相对的小孩多、老人少的特征。可以给出的两种解释:一是外地人愿意去这些地方,而且愿意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二是计划生育当年执行得不够坚决。虽然,我们不知道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抢人大战,究竟是意识到城市未来发展的人口瓶颈,还是想着要再度激活土地财政,救急眼前,但是看到一、二线城市的整体状况,我们知道它们抢人是有充分理由的。但是从各地实际效果来看,那些经济越好或者发展潜力展现越充分的地方,在未来的抢人大战中越会占有先机。所以,类似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一旦放开限制,就会大大改变当地人口结构。不过,从人口结构来看,中国未来二十年的经济大格局已经被预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城市大洗牌,深圳的横空出世,粤海街道办可以和美国硅谷相匹敌,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只会越来越强大,雄安新区为什么叫千年大计,因为中国想要重新建立一套城市发展系统,总结过去经验,取长补短,之前大城市都是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现在的雄安是把改革放在第一位,可见它的重要性;之前国家经济是东强西弱,现在为什么出现南强北弱的局面,主要还是改革这几年民营企业的崛起,还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之前计划生育管理的好的城市,普遍呈现出老龄化比较严重的趋势,南方会表现的更加年轻化,有活力,其实未来的几十年的发展,或许早已经定局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城市的未来

              这本书很薄,但是知识量却很足。如果不做笔记,不回看目录,单凭印象来说,有几个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第一,深圳的发展。我简直吃惊了,深圳下面一个街道的上市公司数量要比一个省份还多。我知道自己所在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下属十个旗县,应该是没有一个上市公司,估计全区也没几个,有的话,估计也是诸如蒙牛、伊利等民族产业或是能源性产业或者传统产业,但应该是重资产的产业占多数。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呀。并且我感觉很丢人的是,我周边的很多内蒙人似乎有一种天生莫名的自信,让我想起闭关锁国的 “泱泱中华” 的盲目乐观,不知道他们看了,会不会如我一样感到羞愧。第二,有关雄安新区的设想。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很多方式,很多维度,而雄安新区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政策决策者的努力。也许作为后来者,我们的优势就是可以参考很多前者的经验和教训,也许会成功,也许不成功,但不尝试就不对了,很多的取得是建立在做的基础上,即使 “失败” 也是另一种的 “成功”。第三,城市的活力。是生活在大城市好还是小城市好?这似乎是个不可调节的矛盾。大城市的便利、文化底蕴、氛围均令我们向往,但高房价、高消费等等经济压力又让我们止步。小城市的安逸,慢节奏我们喜欢,但是离现实世界又太远,亦如我,生活在小县城,亦如井底之蛙,十年生活如同一年,感觉和整个时代均是隔绝的,生疏感很强,去往大一些的城市满是无措感,不知所措,像个被时代抛弃的老太太。
              唉,城市的发展也是我们的未来,你所在的城市就是你发展的平台。一条大河的宽广,水量总是要比溪流更好,而在你在溪流处怎么也不会感受到大河的波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视野:顺势而为

                感受和了解到各城市的发展趋势城市在澎湃个人有的还在沉睡有的在觉醒有的在奔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感觉还不够透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格局大

                    有大视野和大格局,但部分文章都是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