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我记得大约两年前罗辑思维推荐的,买回来后看了几页就搁置了。纸质的巨厚无比。今天我算是把这个给读完了。两年前翻开觉得说得非常有道理的一些观点,随着我阅读范围的扩大觉得有些质疑了。当然用 9 场史诗般的经典战争来论述西方文化的优越决定了西方的胜利算是一种论据。作者也没有狭隘的用种族和地理来定义西方,而是把诸如自由,民主,理性,纪律,个人主义等等看作是自希腊以来传承至今的西方文化。作者觉得技术并不决定胜败,认为在没有技术优势的时候,希腊就干翻了波斯大军。而就算有了技术,文化跟不上,日本在中途岛也是白扯,日本有了技术是因为学了西方文化,而输了中途岛是因为日本文化劣根性没去掉,这我觉得就有点儿那个了,虽然战争充满偶然,但就算是必然,结果我个人觉得也不是文化。当然我也不是民粹主义,并不想故意去酸,可是既然文章中都提到了海湾战争一嘴,那为啥不能详细的展开一下朝鲜战争呢?只字未提恐怕不大合适。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胜利的秘密:自由、理性

      从萨拉米斯海战到亚历山大东征再到坎尼会战,西方军队为什么胜利?因为利益,因为他们在为自己而战斗,为自己的利益战斗,为自己的公民权战斗。无论是包围战还是进攻战,士兵首先是公民,拥有自由发言乃至自由选举军事首领的权力。并在为之战斗的国家中,拥有独立的政治权力,选举领袖决定国家重大事项,比如自己要去参加的战争是不是要进行,如何进行,由谁指挥的权力,如萨拉米斯战役前的希腊军队。这样的军队是 “公民军队”,他们参与战争保卫或者获得的利益是有属于自己那一份的。一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去战斗,其战斗力远比雇佣兵为了单纯的财富,或者被强征的波斯 “奴隶士兵” 强大得多。在作战时 “公民士兵” 会以自我事务的精神来进行战斗,其自主性主动性配合力将远高于其他军队。在残酷的战场上,这样的组织力,比任何军队都高级,都会更加地拥有战斗,如罗马的军团冲锋,就在于发挥每一个士兵的自主性与配合力,将个体的力量充分融合质变为军团力量。并且,“公民军队” 持续进行战争的能力远大于雇佣兵与奴隶军。每一个有能力进行战斗的男性乃至女性都是这支军队的后备军,因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保卫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力。当国家面对战争时,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们参军参战。他们的战斗意志在此时,并不会降低甚至还会超越先前牺牲的军队。因为他们明白再一次的失败,可能意味着不仅自己将死亡,自己的家人也将失去一切。而雇佣兵与强制的奴隶军,只是为了佣金或者权力迫使去参战的。一旦失去,剩下的人进行补充的成本将急剧增加,大量人口会逃避兵役,乃至反抗兵役。这样的国家再次组织起的军队战斗力只会是逐渐下滑的,只能一次比一次的更难取得胜利。这也是为什么坎尼会战的失败不会对罗马国家统治产生动摇,而一次失败就会使得迦太基陷入危机。这些因素就解释了为何西方军队,总是能够以少胜多,能够一次次地经历失败,依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他们进行战斗的动力与其他军队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方是为了本属于自己的天然利益战斗,捍卫的是能够使自己获得进一步 “解放” 的制度,每一场战斗都是属于自己的战斗。而另一方则是为了本不属于自己,甚至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利益进行战斗,每一次战争的成败同自己关联不大。这样的军队,进行战争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理性地进行战争,才能取得胜利。这样简单的道理却只在西方军队中被实现。战争是政治与经济的延续,但当进行战争时就要尽量避免过度融入政治与经济的考量,单纯的用理性谋划战争。当西方军队用理性谋划战争时,最大限度杀伤敌人,避免自己的损失,取得最优化胜利就是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但减少伤亡,只在非强制征发军队中才会被充分考虑,对强制征发军队而言,不计代价取得胜利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对减少伤亡武器在此时的作用被凸显出来,整个社会就会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武器研发领域。而资本主义制度对个人创造力的尊重与保护,也使得武器研制成为拥有巨大获利机会的行业。全社会的聪明才智,尖端技术都会投入其中,并且毫无偏见地吸收乃至盗取外部技术来提高武器杀伤能力。西方军队的战斗力,因此比同时代的其他军队产生明显优势。如西班牙人面对美洲大陆上的墨西哥人时,武器的优势得到了极大的彰显。使得西班牙军队能够以不同数量级的人数取得胜利,消灭统治数百年的大帝国。让基督军队能够击败占据绝对优势的奥斯曼军队,阻止了其向地中海扩张的脚步。西方军队是能够不断进化的,当无法保持战争中公民士兵的优势时,还能够通过武器保持在战争中以少胜多,获得决定性战役胜利的能力。可见其生命力之强,这样的军事制度取得胜利,或许不仅仅在于哪一项优势,而在于能够不断地创造新优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我是全程捏着鼻子读完的,真有必要去读一本这样的书吗?

        受罗胖和很多老师的种草蛊惑,很早就知道了《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休假期间不能学习,但阅读还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这本大部头就排上了日程。然而,整个阅读过程极度的不舒适,不是情节有多暗黑,也不是有什么残暴虐心的描写,而是写书者那种高高在上,鼓吹西方主宰一切的傲慢嘴脸,让我觉得反胃和恶心。如果换作以前,惹不起咱躲得起,不看就是了。可现在的我时刻在反思自己,是不是我骨子里的民粹思想再影响着我的判断呀?人家也没有辱华,也没有否认中华文明,只是在鼓吹他们自己的文化先进,你怎么就不能接受了。我们自己说中华文明最伟大,是天朝上国时,人家说啥了。所以这种觉得恶心的心态,又是不是我们的傲慢和偏见呢?所以每每想到此处,我就又硬着头皮读下去了。不就是一种不一样的说法嘛,接不接受都在自己,读一下,了解一下,有什么呢。难不成真的和那些游走在键盘附近,靠着精神胜利的小镇青年一样吗?我不要。所以即使不是,我还是读完了。但我真的信服他所说的逻辑吗?也并没有。在我看来作者的论调更像是预设了一个西方至上的结论,然后在历史的长河里,根据自己的需要,刻意挑选了一些符合自己逻辑的战争案例,里面有强行解释的,有刻意忽略其他因素的,有张冠李戴的,有欲加之罪的,而且还有对反面案例只字不提的。除了每场战役的细节描写真的精彩,也确实提供了另一个视角去观察外,其他的结论我并不觉得他能站住脚。这本书的写作与成书,我不知道究竟是何时何地,但我觉得主流学界应该并不认可他的结论才对。写到这,突然想起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里提到的一个观点。再主流观点已经基本定论的今天,写新书时就得语不惊人死不休,所以,作者如此赤裸裸的鼓吹西方至上的观点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呢?我虽然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民粹思想者,也不认为自己是那种爱国贼型的人物,但这个阅读过程的不适感让我彷徨了。全当磨练自己的人生意志吧。读完全书后,我也去豆瓣和知乎上看了书评,两极分化的厉害,我不推荐大家阅读,但我也不想阻拦。这本书的评星也只是根据我个人的好恶,无关书籍本身的水准和内容,我总不能一边嫌恶还一边给出好评吧,那不得分裂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文化解释战争现象的扛鼎之作

          以震撼世界的几次大型战役为蓝本,分析了所在环境下人民生活习惯形成的种族文化解释了,少数欧洲军队总能横行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论为先导,提出论据

            本书作者由结论出发,寻找对应论据,阐明西方文明、自由的重要性,放在现在看来未免偏颇,但可以一读,尤其是与枪炮病菌与玫瑰一书合起来看,别有一番滋味,如译者所言,本书更可看作是西方人对西方价值观的总结提炼,至于是否能够继续延续辉煌,需要历史作答。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