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都是自己的理性选择

    心理学思维强调人有认知偏误,人是情绪的动物;经济学思维认为人是理性的,特别对于做严肃的事情,是有算计的。历史上那些迷信和怪异的事情,看似荒唐,其实背后都有理性的成分。那你说世界上的事儿,到底多大程度上是经济学,多大程度上是心理学呢?你的头脑中得同时有这两个模型才好。把这些想法融会贯通,你的思维水平就会上升一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书围绕 “开放式警觉机制” 这一人类沟通的核心机制展开,指出人类拥有一套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评估和检验的认知机制,使我们能开放地接受有价值的资讯,又能警觉地抵制危险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在面对没有把握的信息时,人的预设是保守的,而非轻信的,所以我们犯错更可能是因为在该信任时不信任,而非在不该信任时信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除了 “开放式警觉” 没什么新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聪明的人先相信再验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千年来,人们接受了许多稀奇古怪的观点,并被说服做出了一些非理性的或看似不理性的行为。这些观点和行为让人们相信,群众是易受骗的。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故事的背后有着颇为复杂的根源,甚至正如我们在后文中将看到的那样,这一观点与实际情况完全不同。尽管如此,我还是必须先从人们易受骗的案例说起。公元前 425 年,雅典在与斯巴达的数年战争中进退维谷,双方僵持不下,损失惨重。在派娄斯之战(Battle of Pylos)中,雅典的海陆两军终于将斯巴达军团围困在斯法克特里亚岛上。眼看着大批城邦精英被俘,斯巴达的首领们提出对雅典有利的条款,以此求和,但雅典人拒绝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阅读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人是勒庞乌合之众书里讲的那样符合自己想象的样子,笔者用多个纬度来像我们介绍:群体的智慧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有着自己的目的 “假装糊涂”,通过阅读本书,给我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一切,多用第一性原理和价值观念来审视遇到的问题,有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因为相信

                人们被骗,不是因为愚蠢,而是有利可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之前听万维钢老师推荐过整好上一本书刚读完的是《从众陷阱》,感觉两本书写的内容还蛮相似的。总结起来就是不要把人想得太聪明,也不要把别人都当成笨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会演变的趋势必然是人们接受越来越多的信息,而信任与不信任也会带来更大的利益不对称性。信任虽会带来混沌,但也带来了学习机会和信息。真相就在喧嚣之中,通过更上一层的认知机制,以新的范式形成新的共识,使新的真理为群众所知,对此,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是开放式警觉机制大展身手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并非过度信任,而是信任太少。社会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要求人类练习更多的信任,让可靠的信息更稳固地传达到彼处;同时也需要人类保持敏锐,让骗局无处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警觉和开放是人的两大应对机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我们并不那么容易被骗,所谓受骗,也就是符合自己的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为 “数字化时代的成熟公民”,我们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重建可疑信息的声誉路径,仔细评估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并了解权威人士赋予信息可信度的目的”。面对信息源,我们应该像专业人士一样,要有三思的态度,当新信息出现时,要自问:“它从何而来?信息源是否可靠?哪些权威人士相信它?我听从这些权威人士的理由是什么?” 这一行动还有助于我们发现信息之间隐性的相关性:当我们追踪不同观点的来源时,如果它们来自同一个信息源,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发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4#71 怎么能写得这么无聊…… 核心观点 “人们被骗是因为出于对自己有利的选择”,但经常东拉西扯不知道在说什么,当然也可能是我全麻术后影响了大脑,不能理解这么高深的逻辑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骗人没有那么容易

                            虚假新闻、网络谣言在对于很多人来说不光不再陌生,反而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对此各方献策轮番上马,可是相关问题仍是迟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你当我好骗吗?》作者梅西耶从心理学的角度颠覆了一个学界的共识,那就是人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骗。人类在开放式警觉机制帮助下可以接触到各种信息但又可以保持足够的警觉,否则社会早就出大乱子了。1. 理性胡闹与其认为人们是被愚弄欺骗采取了错误行为,倒不如说是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选择。这可以说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很显然不是本书开头所谓的 “经济学思维” 对抗 “心理学思维”。用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这就是理性的非理性,也可以称之为理性胡闹。以往的观点会认为人们是会轻信谣言的,在《智人之上》等书中谣言确实更容易被传播。信任和不信任的回报不对称是作者给出人们对于谣言行为的一个解释。更近一步说,书中分析了这种行为背后的合理性,既尽可能规避了风险,但也不错过潜在的收益。我们通常的认识和学界可能差不过,长期以来都是相信人们是很容易轻信且被影响的,可事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作者基于自己的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从书中列举的事实和观点来说,不敢说完全靠谱,但至少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更新自己对于相关内容的认知,也可以拥有新的视角从而看见看到更多的可能性。2. 动摇民意《炒作机器》里列举了不少影响政商界的虚假错误信息事件,其中的剑桥分析更是动摇了美国大选中的民意。《操控》里的分析让读者意识到其背后的人工智能和平台对于普通人的愚弄和操控。本书作者独抒己见,认为人们并没有被其所左右。反倒可以说事实上其所产生的影响早已被抵消。我们不过是对于现象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采取了不当的做法。在作者看来,剑桥分析不过是一个知名的骗局。至于真正的骗局可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以国际上臭名昭著的尼日利亚骗局来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难。这种通过电邮大面积撒网的行为类似于外文版的 “我是秦始皇,V50 封你为王”,在很多时候被人们视为笑话,作者自然也是持赞同态度,至少是认可其中的合理性。若提到骗局,专注于此的《我们为什么受骗》则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那就是只要人们被希望迷惑,哪怕是虚假的,骗局都有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3. 旁观辩论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将其视为是一场辩论赛,正反双方的交锋未必就可以取得压倒性胜利,倒是可以让我们在观点的交流互动中看到彼此的优缺点。作者大胆开麦的行为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可学术上的研究说到底还是要看证据的。当然基于同样的证据可能不同人会给出不一样的解读,这会让读者可能有些不知所措。本书的一个观点在于想要影响人们远比预期的要难,人们很多时候不过是用其他为借口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此中的因果关系值得我们注意。那些看似可以蛊惑人心的不过是一定程度上的嘴替,或许就像《历史学家的作坊》所言是给了一个表达背后真相的机会。我们与其关注于谣言说了什么,倒不如多关注背后的事实和真相。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更倾向于作者在列举事实给出的一些观点。它更让我们对人们这种开放式警觉机制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在一个外部环境充满不确定的时代。4. 开放警觉一方面海纳百川,另一方面却可以做出判断。开放式警觉机制确实有助于人们面对世界的纷纷扰扰,但它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然而作者指出的错误却会让读者再次感到意外。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我们对于他人的信任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从个案上我们可能会认为过度信任存在的威胁,可通盘考虑的话信任这项能力却没有得到足够的训练。在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之后,我们很难再依据以往的信任能力轻松应对,反而需要在实践中多加练习从而更为成熟。我们需要学习该相信什么、该信任谁这类基本的知识,否则一味开放缺失警觉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持续。“总体而言,我们更可能犯的错是在该信任时不信任,而非在不该信任时信任。” 作者的观点看似反直觉,但在细究之下却有其合理之处。坦白而言,所谓的信任也不是偏听盲信。正如书中结尾所言,“要说服我们,需要长期建立的、精心维护的信任,并且需要清晰地展现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论证。” 我们或许会选择相信陌生人,但常常不会第一次见面就将身家性命托付给对方。5. 小书细读不少读者面对这样的一本小书可能会觉得,既然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事作者为什么要花费笔墨写一本书呢?以本书来说,这有一定的必要性,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读。作者在书中罗列的案例也好,观点也罢,不过是尽可能将自己的思想以尽可能全面详细的方式展现给读者。没有这些细致的讲述,读者可能很难对此做出正确的理解。在一些具体细节上,看似不合理的背后确实有着其合理的成分。哪怕这和我们的以往认知相冲突,在足够可靠证据的面前我们也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调整。本书的观点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对人类更有信心,可也不能盲目乐观。尤其是在信任能力不够发挥警觉的作用之时。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将这个曾经保护自身的机制进行不断更新和调整。故作惊悚之言确实可以吸引眼球,但就像谣言不管再耸人听闻依然很难获得人们的信任一样。本书中的观点和思想或许仍需要进行更多的检验,但就目前来看确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6. 写在最后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理应如此。可考虑到书中观点的颠覆性,若是较真的话自然不会满足于书中的表述,更会追根溯源。以剑桥分析为例,事实以及相应的新闻可谓不少,可是否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真相并做出正确的解读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样本书中的其他案例也需要更多专业人士的检验。一如心理学实验在可重复性方面的频频失利,对于本书中的我们仍应该保留意见。或许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全面详细的检验,但相信可以在各方观点的充分交流下避免那些常见的错误。在头脑中保持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并正确行事被称为一流智慧。或许我们暂时难以实现,但不妨向其学习,适当保留一些不确定性。可能会留下矛盾和冲突,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之时可以为自身多增加一个选项。观念上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可对此是否能消化就见仁见智。我们倒也不必急着选边站队,不妨借此机会重新审视。哪怕是学界共识也未必就是完全正确,当然作者所言也不是没有进行修改的空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们不是好骗的,他们有自己的机制能甄别出来,他们选择了沉默,让很多学者误以为人们是乌合之众,随大流 ,忽略人们有自己的判断,美国总统大选,双方都是花了巨资宣传,但在基本面都能守住。只能让彼此观点相反的人更加厌恶对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