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过了千年了,他还是那么饱受争议,而我还是那么喜欢他。
看到本书前面,我承认作者的书写很流畅,但是总觉得很多地方就像之前读过的文言文下面的译文,对这位日本学者先生,我想我不能就此一星结束,我便往后面继续看了。后来我就打脸了,作者后面越写越好,可能是全篇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看到后记 “我记得是去年接到的这个写王安石小传的工作。起初我是拒绝的。笔者是个懒怠的人,一听必须严格遵守期限完成,心里就先发怵。更要命的是我对王安石一无所知,想到要在一年之内读完王安石全集和各种参考文献,还要完成三百五十页稿纸的小传,就觉得此事不可行,我也没有自信能完成这种 “不可能的任务”。不过后来策划方又来劝我,我就接下了这个工作。因为说着说着我就开始觉得自己大概能写出这本书了,总之是被人说服了。从很久前我就对王安石有兴趣,所以在人家的劝说中萌生了 “趁此机会好好研究一下王安石” 的无知者无畏的念头。” 这个速度以及质量真的是很不错。后面作者的 “第八章贤者多谤 —— 天上的研讨会” 真的惊艳到我了,引用主持人、朱熹、梁启超… 等等的话语,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王安石,也让我看到一个深厚功底的优秀笔者。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要评论真实的王安石,应该做到的梁启超所言 “人品归人品,政见归政见”。毫无疑问王安石不趋炎附势,保持人格独立,始终坚持一位文人的风骨,学者的独立。始终求真知求真学,无论所得之学是否符合见者的标准,但作为文人学者他是一位千古楷模,坚持自我遗世独立的君子。作为政治家,是非功过已经是当时的事,我们无需过分的争论解读。更应该是从技术,执行的角度去客观的看待他领导的变法。首先要知道他是领导者,但不是唯一的领导者。变法是主力但不是唯一,功过是非不应该只有他自己承担。本书没有去讨论,变法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这确实不应该是研究王安石的问题,这是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不可一概而论。明白了这些,我们在评论王安石之时就应该知道,作为政治家的行为,与其本人有关系,但绝对不是必然联系。改革要集权,要寻找支持,要强力执行,这是历代改革必须要求的,不是一个王安石变法一家的特色,更与王安石的个人性格关系不大。至于因为政治改革引起后世的党争,也只应该限于其作为政治家而讨论,牵扯私德,则只会失去真实客观。作为政治家,他或许不能称的上成功,但这不妨碍他个人私德的高尚,至于因为政治改革引起后世的党争,也只应该限于其作为政治家而讨论,牵扯私德,则只会失去真实客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锐意改革的实干家从宋仁宗到神宗期间出现了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光时代。苏轼的才情、王安石的变法,以及他们因为政见不和互相的贬谪,让历史变得更有故事性。王安石一个锐意改革的实干家,能力排众议针对北宋种种社会问题进行变法图强。教育改革推进官学、科举;财政与赋税意图阻止富商豪绅做大,利于农耕农业;官制中增加吏的待遇同时提高官的行政能力。在新旧思想的交锋中,新政未能改变北宋的局面,反而引起了党政不断!立足于道应变与时,大的改革需要有深厚的理论支撑也需要时机和广大的共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立于浊流,钟山之云今年是王安石诞辰 1000 周年,这本内容详实、立场客观的评传适时推出,作者给予王安石很高的评价 ——“杰出人物”,并且把苏轼与之做对比 ——“希世之异人”,和司马光做对比,而不像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那样片面的把王安石称为 “怪人”、“拗相公”,全书最大的亮点在于第八章 “天上的研讨会”,用假想的主持人来采访后世的陆九渊、朱熹、梁启超等等名人来评价王安石,力求刻画出一个真实、立体的王安石,可以看出三浦国雄教授对相关史学资料有较深的研究,这是本写给普通大众,甚至以前不了解王安石的读者看的,平易近人的历史通俗读物,值得一看,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