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至味人间,至味也人间
人与人之间都是有口味差异的,所以描述味道的时候都会带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很多感受只能无奈体会,无法分享,更谈不上制定一个标准。饭,吃的是心情,又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和谁一起吃。还有特定的时期怀念特别的地点吧,毕业以后真的很怀念学校的饭堂,尤其是三饭二楼的小炒,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用料很足成本很高也没有提价,我还没毕业它就倒闭了。那是十几块就能买到的限定快乐。“吮指之欢” 里有一句 “我喜欢这样的场所,它抛除了一切和食物没有关联的环境、交谈、面子等等前戏,直奔食物等高潮而去。” 去年一个叫 NXX 的好朋友好几次到我家附近找我玩,而且她那段时间都很早起,来找我这个老广,让我带她吃早餐。我想着既然来到我家附近了,那就尝一下有点历史的店吧,果然她很喜欢。在菜市场一个转角的早餐店,坐在不大的店内可以听到很多叫卖声,来店里的多数是阿姨阿伯。早很多年还上过报纸,翻新过一次,十几年了,物价上涨,芝麻糊从当年的两元升了一点(忘了具体),一碗牛腩肠粉真的有满满当当的牛腩而不是三两块,还有我很喜欢的牛腩汁,这是在很多连锁店吃不到的。还有我不知道出不出名的宝华面店,去年前前后后带了三个朋友去吃面,云吞里真的有三个虾,还有很爽脆的 “咸酸” 我特别钟爱,汤底我能喝完。好像一几年的时候就要近三十块一碗,现在还是这个价。宝华面店转个弯有我孩童时期偶尔会去吃糖水的糖水铺,很久没去了我也不知道味道变了没有。这些店面装修绝对比不过当今的网红店,去了我就是为味道买单。虽然食物是很私人的,但也是一种文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就怕馋鬼有文化,就怕贫嘴说乡愁《至味在人间》,约 127000 字,写了陈晓卿人生 50 年的舌尖之旅。我把这本书中他提及的餐馆和美食一一整理。有的还在,有的没了,近 80 篇豆腐块文章,可爱又可亲,意、味深长。 1,陈晓卿皖北老家 “酱豆” 采用:黄豆、蚕豆,更有用西瓜酱!2,安庆:炒米配鸡汤。3,北京:九华山烤鸭店,大董餐厅的小乳鸭。4,北京:太平路东口一家小小的皖北土菜馆。推荐菜品:地锅鸡、萧县羊肉汤、SA 汤。5,北京:白颐路锦府盐帮 罗永浩必点菜品:牛栏湾豆干,并且点双份。6,北京:清华东路的一家韩国餐馆 “故乡福星” 菜包肉 脊骨土豆汤,煎饼 7,北京吃皖北萧县羊肉汤最正宗的地儿:闹市口宿州驻京办,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 8,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一定要吃上荠菜。9,萝卜干:北京天源酱园的甜辣干、萧山钱江牌萝卜干、扬州四美酱菜的萝卜头。10,北京:石景山的眉州东坡,他家的四川小吃和麻辣烫。长安街的马华拉面好吃。西贝莜面村,柴静老师爱吃莜面栲柴栳栳。五棵松西的 “林静小吃” 凉面一绝。11,北京:府右街北口的 “延吉餐厅分号” 的朝鲜冷面,陈晓卿吃了不下千次。餐厅总店在西四北大街,有三个分店。12,北京:翠微路南端的涮羊连锁店。这条路上,有很多大隐隐于市的小招待所,各地家乡风味很正宗,但是不对外。13,北京:平安大街 “无腾斋” 从外面看是三联杂志的书店,走进去才是窝藏的小饭店。14,北京:双井桥 四川仁火锅 这是北京最好的无渣火锅之一。(10 年店已倒闭,并迁走)15,北京:增光路紫玉饭店对面的京都苏氏牛肉面,甘家口柴氏牛肉面,他家酱牛肉一绝!16,北京:涮锅子,去白塔寺。口福居的香浓、能仁居的温和、百叶居的爽口,膳食斋的小料鲜美。(09 年数据,不知至今尚在否)17,北京正宗日料不多。金融街的一家拉面馆子,飞鱼子西蓝花,小土豆做的不错。(09 年数据)18,北京:吃湘菜,去紫竹桥的菜香根,他家干锅驴肉好。六里桥西南的芙蓉镇酒楼,服务员全是湖蓝妹子,炒薯藤,蚕豆汤做得地道,而且充满人情味儿。19,北京:天宁寺附近的白云路向南,观前街的金碧火锅,贾三包子,徽菜馆 —— 花亭湖的土鸡汤。一道菜主义:在成都,老妈蹄花就吃猪蹄,宋鸡片就吃凉拌鸡,双流机场的游家院子吃水煮青蛙,温江公平镇吃红烧兔,新津的江边吃黄辣丁。20,北京:海淀增光路,是北京的面食一条街。东端的海碗居,正宗北京炸酱面。21,北京:颐源居西门 —— 翠清 著名的老男人饭局,就经常在这儿。他们都是双份双份的点。(陈晓卿个人湘菜私家珍藏,认为是北京最顶尖的口味菜)22,北京:万寿路玉渊潭南路交叉口,湖北菜馆 —— 红番茄,能吃上湖北来的上好的红菜台。插播一句武汉作家方方的格言:红菜台一定要吃武昌洪山的!23,北京西单:烤肉宛,四川饭店,同春园,玉华台,天府豆花庄,砂锅居。23,北京卤煮店:北新桥卤煮老店、小肠陈、卤煮火烧吕 24,沈宏非评价重庆小面:小面的小,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更代表着重庆人轻巧的生活态度。25,江西:井冈山东兴酒楼。红米饭南瓜汤等特色菜,都是给游客吃的,本地人吃口味菜。26,广州:东兴饭店,招牌菜五邑菜 —— 五邑花肉王。福合埕牛肉丸火锅,牛丸和牛腱超级好吃。27,南京:南京里下河土菜馆,烧麻鸭,河虾煮千张,炒螺蛳。28,成都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机场就能吃到地道美食的城市。临行密密吃,意恐迟迟飞。29,北京吃鲁菜,皂君庙的 “海参王”;吃爆肚,门框胡同的爆肚冯。30,北京普惠南里公交站,一家叫基辅罗斯的乌克兰餐厅。满满的苏联式风情。可巧的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里也是王朔常来的饭店。31,北京的平民川菜,巴国布衣、麻辣诱惑、陶然居。这三家貌似全国都有分店。32,徽州臭鳜鱼,独树一帜。33,重庆,是个随便一处就能让人惊喜的城市。34,不能再去的地方。合肥的宁国路,西安的回民街,上海的吴江路,杭州的河坊街,南宁的中山路,成都人民公园南门,桂林的阳朔西街。都因为城市旅游,变得萝卜快了不洗泥。35,东京的井上拉面店。36,东北菜酱棒骨,一定要用手吃,才有快感。连高仓健吃螃蟹都用手指抠呢。37,北京的知名麻辣烫不外乎:老万记,川嫂,垂杨柳,林静(前面有提及)38,饭吃的是心情,见过蔡澜在北京小摊儿上把羊腔骨嘬得山响,一脸的满足,个人认为,这才是食神。39,在北京南新仓天下盐,梁文道老师请客,其菜单是一本连环画。40,陈晓卿觉得,他最多是个美食爱好者。真正的美食家应该是那种人 —— 有家族基因,有敏锐的味觉,有学贯中西的见识以及体系完整的美食著作,他心目中最好的美食文章是汪曾祺留下的。他只记叙美食,不讲道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解压好书推荐大隐于市的美食,散落江湖的佳肴,东奔西走,只为吃口热乎的;一个人的饭馆,每个人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南来北往,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至味在人间》是一个美食爱好者的十年饮啜笔记,陈晓卿将文字化作原料,以散文为碗钵,佐以故事人情之盐,把关于食物的独家记忆蒸炒煎炸而成此书。从千里之外的江湖至味到灵魂深处的家乡味道,从四面八方觅食的扫街嘴到饮食变迁的沧海桑田,从食客厨子店小二谈到饭菜与共那一人,拂袖笑破饭桌上的假面具,平民食物也看得人口水四溅之时,归根结底直抵人心:吃什么、在哪里吃这些问题远不如 “和谁吃” 来得重要,人间至味往往酝酿于人与人之间,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爱吃才热爱生活一直觉得能把 “吃” 这件事记录有趣的人都是极富生活情趣的高手,如汪曾祺《食事》 梁实秋《雅舍谈吃》 蔡澜《饮食男女》。《至味在人间》是《舌尖上的中国》导演,人称 “扫街嘴” 的陈晓卿老师十年关于美食的饮啜笔记,码字功力也不比拍纪录片差。吃喝有道,字字有气,诙谐幽默,充满着市井烟火气息,好几处让人捧腹大笑,这种地气接得是人味和生活本真。再去配上窦文涛的节目《圆桌派》陈晓卿谈吃那期,如有大快朵颐之感。本书沈宏非老师做序,我反复看了好几篇,形容无比到位,结尾尤有一句更点睛:“为什么他的嘴里常含口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归根到底,舌尖的至味来自乡愁跟许多人一样,认识陈晓卿是因为那部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张弛有度的拍摄手法、丰满的人物形象、充满细节的食物故事,无不触动着我们味蕾的琴弦。能把中国美食拍的如此动人,让我更加好奇 “吃货” 总导演写出来的书,会有多么诱人。
《至味在人间》是非常接地气的,没有高高在上的米其林餐厅,写的全都是寻常烟火气,因此也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即使没吃过陈晓卿皖北老家的 Sa 汤、变蛋、肥西老母鸡汤配炒米,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乡美食,“每个人的肠胃实际上都有一扇门,而钥匙正是童年时期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 就整本书而言,强调的不是标题里的 “至味”,而是落在后面的 “人间” 二字。
不管哪位美食家,哪怕吃遍世界各地的山珍海味也好,他写吃一定会带有主观色彩。人就是一个感性的存在,也存在不可逾越的口味壁垒。书中陈导写带父母和儿子去日本旅行,父母对刺身敬而远之,念念不忘是家乡的热饭菜。看得越多、走得越有,才会发现人对于 comfort food 的追求,永远是在唤醒童年的味觉想象。他有次在广西出差二十多天,实在受不了日日吃米饭,让人捎一包面粉过来,自己在脸盆里和面做面条吃,还被当地小姑娘嘲笑,“这个人竟然吃洗衣粉。”
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味差异,地与地之间的水土差异,才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食物形态,才让吃的世界变得如此有趣。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这里面浓缩着乡愁和成长的印记。
书中一半随笔是在挥洒乡愁,而另一半则写北京各种好吃馆子,毕竟那已经是陈晓卿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儿子的第一故乡。尽管跟陈导的饮食偏好不同,他自称是 “吸粉的”,而我是 “粒食族”,但也照着他写的馆子按图索骥吃了几家,甘家口柴氏斋的牛肉面,万寿路的翠清酒家的湘菜、百叶居小肠陈爆肚冯、各种驻京办食堂…… 才发现美食工作者的推荐在大方向上还是挺靠谱。
他的叙述和用词都通俗易懂,没有说教,没有自大,像是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辈在饭桌上同你娓娓道来。你说说你喜欢的,我也说我喜欢的,大家意见不一致也没关系,井水不犯河水,聊美食最重要的品德是宽容,若没有了宽容,便只有尖酸刻薄的固步自封,美食也就变了味。
其实最值得欣赏的说陈导的眼界,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做美食博主的年代,他却在后记中谦虚地说,“我最多是个美食爱好者。真正的美食家应该是那种人 —— 有家族基因,有敏锐的味觉,有学贯中西的见识以及体系完整的美食著作,比如汪曾祺。”
看完全书,除了跟陈导 “云吃饭” 了一圈,还感到深深的羞愧。恨自己看书不够、努力不够,要把美食写好,还得好好下功夫才行。美食在人间、在江湖,也在你身边。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