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重新认识上帝给我们的复杂编号
西方宗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人,上帝给我们每个人一个编号那就是我们的基因。有些基因会非常好,身体健康很漂亮,有些却有缺陷,会有一些疾病导致不是很完美。基因编辑这把手术刀让上帝给我们的这个密码有可以改进的空间了,因为前两年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让这个话题重现我们眼前,因为牵涉到伦理道德问题,不得不认真对待这把手术刀这本书让我们详细了解我们自身的密码和这把手术刀,手术刀好的可以让我们完美一些,但不好就是全人类都用了都一样了,那还和机器有什么区别呢,所以真正的问题还是我们如何利用好这把手术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是所有的科学发现都能像基因编辑一样绚烂夺目在领读《常识与通识》的过程中,作为最后一篇《再见篇》延伸的阅读材料,我找到了这本书
在《再见篇》中,阿城老师畅想了基因时代,20 多年过去,我们已经见到了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这项技术也恰恰是因为一场丑闻让大众所熟知。
在这个领域,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王立铭老师,于是就去拜读了这本《上帝的手术刀》。科普书我读的不多,所以不敢妄下结论,但是仅就把问题讲清楚这一个主观维度来看,我觉得王老师非常棒。
绝大多数科普读物都是外语翻译而成,所以知识的传递一方面受制于作者本身,还增加了语言和译者能力的重重障碍,以至于知识的传递效率会大打折扣。而王立铭老师本来就是这个领域内的学者,又有极强的表达功底,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我们熟悉的表达方式,把前沿的科技转述给中国读者,这实在是不可多得的。
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它不难读,读它不需要下决心,不需要正襟危坐,不需要全神贯注。从最基本的生物遗传开始,一路讲到基因编辑技术的具体实现,没有明显的断裂感,其中掺入了大量的科学实验和轶事,王老师也针对科学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出了评论,比如科学研究的伦理和药品研发的过程。
其中很多东西都是具有预言性质的,假若我早几年读到这本书,可能就可以在和同学一起看《我不是药神》的时候侃侃而谈,在贺建奎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形成自己相对客观的判断。
基因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它的脚步,事实上,《上帝的手术刀》中所预见的事情可能很快就要真实的发生,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好在得到上有《生命科学 50 讲》《基因科学 20 讲》和许许多多相关的电子书~好好学起来吧!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2015 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发了篇论文,说用 CRISPR/cas9 技术第一次尝试修改人类的胚胎。当时实验用的是废弃胚胎,但还是引起了很大一波争议。这次的事件让王立铭有了一个想法,就是想跟大家说说这个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一开始,文章是在王立铭的公众号上连载,后来才编辑成书。本书核心内容:一、基因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二、如果理论上完全可行,那进行基因编辑还有哪些困难?三、如果人类真的挥起了上帝的手术刀,那这个技术的未来会怎样?第一,基因编辑到底是怎么回事?从理论上讲,基因编辑非常简单,三步就可以了:先定位,再剪切,最后缝合。这其中,定位是整个精确基因编辑技术的重点。第二,当人类第一次聚齐了三件工具,基因编辑技术并没有突飞猛进,这是为什么呢?基因编辑技术有什么难点?和其他技术进步不太一样的是,基因编辑技术几乎没让技术瓶颈卡住过,反而是人的因素作用比较大。比如,锌指核酸酶之所以没在历史上大放光彩,就是因为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居然默默包揽了所有跟当时核心技术有关的专利和人才,这次的垄断延缓了整个基因编辑领域的进步。第三,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未来。王立铭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要评估每件事的风险和收益,不要因为某个细节,而影响了对情况整体的判断。评价一个新技术也是一样,我们不能随意判定一个新技术是好是坏。技术和基因突变其实很像,它们都是中性的。我们知道,基因突变是推动生物进化的原动力,但是一个突变到底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我们可能不能马上判断出来。比如导致镰刀型贫血症的基因,这个基因突变会让患者非常痛苦,那它就是有害基因吗?但科学家发现,在医学还没这么发达的时候,人的祖先就是靠这个基因来抵抗疟疾的。那你说这样的突变有用没用?是好还是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手术有风险在探讨人类追求的诸多理想特质中,如健康的体魄、美丽的外貌与智慧的头脑,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浮现:若存在一种技术,能迅速赋予我们更强壮的力量、更迷人的容颜与更敏锐的智力,且无需漫长坚持,几无创伤,甚至惠及后代,这样的奇迹无疑令人心驰神往。王立铭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将这一设想中的技术比作 “上帝的手术刀”,形象地揭示了基因编辑技术的深远潜力与无限可能。在《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一书中,王教授不仅追溯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历史脉络,更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我们揭示了这一前沿科技如何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影响并改变着我们对生命本质的认知。他聚焦于公众普遍关心的议题 —— 从美化外貌、延长寿命,到治疗顽疾、保障后代健康,每一个话题都紧密相连,共同绘制出一幅基因编辑技术应用的宏伟蓝图。“上帝的手术刀” 这一比喻,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工作原理:它如同精密的手术器械,在人体内精准定位(“GPS”)、切割(“剪刀” 蛋白模块)并修复(DNA 断点修复机制)遗传信息,从而实现对生命本质的直接干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精准的基因编辑工具,同时不断探索与各类特征、疾病相关的基因序列,以期在未来,这把 “手术刀” 能够成为我们实现身体完美改造、疾病彻底治愈的强大武器。然而,技术的飞跃往往伴随着伦理与社会的深刻挑战。将基因编辑比作 “上帝的手术刀”,不仅是对其神奇力量的赞美,也隐含了对潜在风险的警示。技术的不可逆性、伦理边界的模糊、商业利益的驱动,以及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可能带来的未知后果,都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因此,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审慎思考,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而非成为引发新一轮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你是谁,你想成为谁?基因决定了你是谁,而基因编辑可以让你决定你要成为谁,这是上帝之手,这是无法抗拒的诱惑。王老师的这本书和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对比印证着看,很有趣。把万物进化的历史拉长,面对不确定的自然与未来,保持生物的多样性可能是物种跑赢时间的致胜法宝。但放眼当下,如果伦理允许,让自己或后代基因达到现世的最优,或许会是大多数人的选择。如果基因编辑真的可以突破伦理得到普遍应用,那它会成为 “上流社会” 和有钱人的狂欢,人种自此分野,人类这个种族的发展轨迹将被永久改变。有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就像一把同时刺向过去和未来的双刃剑,它的未来在于我们的选择。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揭秘上帝的手术刀前段时间加入了王立铭老师的《进化论 50 讲》品鉴团,有一天翻看王煜全老师科技特训营的资料,不小心翻到一张书单,发现居然王立铭老师几年前居然写过一本书赫然在列,考虑到两位王老师的品味,翻开一读。开始,挺难的。今天在邻居群里看他们讨论基因编辑讨论的很热闹,我也加入了讨论,有些内容我并不能完全说明白,头条上搜细胞的提取,质粒,DNA 的提取,后来想,为什么不去得到搜一下呢?搜了若干本,发现这本不挺好嘛,一口气看完了,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机缘吧,感觉关于基因编辑的知识背景进化了一个时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许多疑问解开了谜团:1. 转录因子是什么?2. 锌手指技术 3.CRISPER CAS9 的技术原理及发展故事 4. 关于 CRISPER CAS9 专利授权的故事后半部分吸引我一口气读完了,心流体验。2021 年 11 月 2 日 22:44 读完本书(略去第一章),花费 3 小时 27 分。#2021 年第 26 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类可以掌握上帝的手术刀吗?作为王立铭教授的代表科普著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
从孟德尔的 “豌豆实验” 入手,讲述人类发现基因的历史,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书名 “上帝的手术刀”,指的就是基因编辑这项技术。
这本书的好,主要体现在以下 3 个方面:
1. 这本书超越科学,写透了新科技背后刀光剑影的专利和商业战争,是很少见的能贯穿科学原理、科研史和商业争夺的 “热血” 好书。
2. 内容特别完整。不仅回顾了人类发现基因的历史,更是全面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现况,以及未来的前景。是一本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力作。要想大致了解 “基因编辑” 这个话题,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3. 话题特别实用。当前关于基因编辑,各种消息满天飞:“人类即将攻克癌症了”“人类即将长生不老了”…… 所有这些关乎每个人的设想,哪些是即将实现的?哪些在短期内不切实际?这本书,给你答案。
可能你没有时间阅读原书,我们专门从书中挑选了 9 个有价值的洞察,供你参考:
1. 所有疾病,都和我们身体里的遗传物质,和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遗传信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 基因编辑是一把 “上帝的手术刀”,可以在人类 30 亿个碱基对组成的基因组里,找到一个致病基因,把它修改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改写我们的生命密码。基因编辑当前最火热的技术方向是 CRISPR/CAS9,也可能是未来 30 年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在 2013 年研究出来后,它已经在治疗人类重大遗传疾病、优化农作物性状等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快速的进展。
3. 基因编辑技术究竟能不能治愈疾病?答案是可能的。至少在 2006 年,人类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治愈了一例艾滋病人。但直到 2012 年,第一个基因治疗药物才获得上市资格。这条路,还异常艰辛。
4. 基因编辑治病之所以难,是因为技术精度要求极高 —— 从 30 亿个碱基对里找到一个致病基因位点,人类没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只得依靠偶然找到的自然工具。但自然工具并不能保证安全,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会对人造成伤害。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还不太成熟,对于那些发生在已经停止分裂的细胞中的遗传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疾病,还没有找到很好的编辑工具。
5. 除了治疗疾病,基因编辑还可以在大规模瘟疫时,用来检测病原体;在农业上,优化物种性状。可以预想的是,基因编辑,尤其是 CRISPR/CAS9 这种易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将成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基础,广泛应用在各个具体领域中。
6. 在目前,所有的基因编辑产品中,都没有引入来自其他物种的新基因,只是破坏了原物种的问题基因。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很可能彻底终结人们对于 “转基因农业” 的争论。
7. 总有一天,基因编辑技术会从特定遗传疾病的治疗,扩展到更多疾病的预防改善。这个演进的尽头,是直接对人类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一旦走上这条路,人类就将摆脱自然历史留下的印记,开始进行自我创造。
8. 依靠基因编辑技术改善自我,是很危险的想法。即使这项技术足够成熟,长期来看,它仍有两个可预见的危害:① 破坏基因的多样性,使人类丧失应对环境变化的生物学基础;② 塑造永恒的社会不平等,率先使用基因改善自我的有钱人变得越来越好,穷人或许再也没有 “逆袭” 的可能。
9. 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无法阻挡。在未来,它和伦理的矛盾,是人类无法回避,一定要面对的问题。是找到了 “阿拉丁神灯”,还是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一切未知。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在见证未来的到来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对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
- 对基因科技感兴趣的朋友。
这本书的作者是浙江大学教授、神经生物学家王立铭老师。王老师用妙趣横生的笔触,给我们讲述了人类探索基因编辑的历史。
从孟德尔的豌豆,到双螺旋的结构,我们对于遗传、基因、DNA 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生物学家们不甘止步于此,他们更希望掌握为基因编程的技术,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消灭很多疑难杂症。
从 1990 年开始,就已经不断有科学家开始进行尝试。在这之后将近三十年的时间,虽然大众还对于这个领域有些陌生,但是其实学界已经实现了翻天覆地的突破。
更加难得的是,王立铭老师在介绍这些突破时,也不讳言伴随而生的种种乱象。有的科学家最后被证实欺世盗名,有的科学家坚持竖起来技术壁垒,也有风靡一时的技术,最后其实只是为了某家公司上市而打造的一个神话。
面对未来,基因编辑的挑战只会更多,拥有绕不过的,是科学与伦理的问题,多大程度上的基因编辑,才是尊重生命,而不是亵渎人类,这条红线应该画在哪里?科学家为这个问题依然争论不休。
虽然有那么多问题,可是我们对生命密码的认识不会停止,基因编辑的技术也会越来越成熟,我们可能已经站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间点,也许在有生之年,我们将目睹神话的诞生。
我们站在时代的车站,等着名叫未来的列车到来。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简史》,推荐。基因编辑科普著作,从中学课本的豌豆试验说起,简单介绍了孟德尔实验、埃弗里实验、赫尔希 - 蔡斯实验、DNA 双螺旋以及梅塞尔森 - 斯塔尔实验,通过这五个百年间里程碑意义实验,对基因进行解密。接着讲述基因编辑跌宕起伏的历程,锌手指,Fokl 蛋白,DNA 断点修复机制,CRISPER/cas9 等,专业深奥的 “行话”,作者用 “人话” 娓娓道来,为读者揭开基因编辑的神秘面纱,也点到医疗专利保护的同时也限制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最后对未来的展望,当人类掌握了 “上帝的手术刀”,势必会引起对伦理的挑战。作者王立铭,还会继续看他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