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时间的博弈也是商业的博弈
得到上吴军和张潇雨两位老师围绕奢侈品各讲过一系列专题,我对吴军提到的斯沃琪集团创始人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Hayek)的经历感到非常的好奇,于是顺藤摸瓜翻了翻范主这本书。前面的历史没怎么看,主要看了看海耶克是怎么从一个商业顾问身份,跨界进入了制表业,并且化身巨擘力挽狂澜的部分。「追溯这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戏剧性时刻:指挥瑞士制表业打响阻击战的,是一个前半生与制表无缘的 "门外汉";为昂贵的机械表解围的,是一枚极为廉价的石英表。」这个倒叙有点意思,有一点点百年孤独开头的文学性那味儿,挺有戏剧冲突感的。1928 年出生咋黎巴嫩贝鲁特的海耶克,二十岁里昂大学毕业拿到了数学和物理学位,去了苏黎世保险公司公司,但因为妻子的缘故,接手过一段时间的企业经营,成为了火车零件制造商并通过展会拿到了订单。 不知道是不是在这段过程中,他对企业咨询产生了兴趣,先是加盟了一家咨询公司。到 35 岁时,他创立了自己的工程顾问公司,专注在炼钢和铸造领域的企业重组业务。七八十年代,瑞士制表业面对石英危机时一团乱麻,银行家们请到了海耶克为其做战略诊断。海耶克经过调查后给出的报告,其实现在看也觉得很是一剂虎狼之药:对外的战略规划:用「三层蛋糕」理论分析瑞士表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这个可以理解为品牌金字塔,低端市场份额最大,顶层市场份额最小,而瑞士表只是一头大,品牌矩阵结构很不理想。建议瑞士表需要在每个细分的市场至少有一个赢利的、有成长性的全球品牌,包括低端市场。对内的经营管理:解雇全体管理层,合并两大钟表集团 —— 控制机芯及零部件生产机出口的 ASUAG 和生产成品表的 SSIH。作为企业重组专家,他真的就操盘了两大集团的重组合并,新公司当年实现了盈利,而他也在 1985 年买下来 51% 的股份,新集团定名叫 SMH。而海耶克也在其后用塑料做的石英表 SWATCH 和一系列收购实践了他最初就定下的三层蛋糕理论。Swatch1983 年推出,通过可圈可点的营销活动,两年后就卖出了 1000 万枚。其中很多手法,现在很多品牌也还在使用。比如「在法兰克福最高的德国商业银行大楼上挂了个巨幅的 Swatch,这块 "表" 高 162 米、重 13 吨,颜色是极为显眼的黄色,从楼顶垂下整整覆盖了 22 层楼。整幅广告传递的信息只有三个:"Swatch"、"瑞士" 和零售价格 "60 马克"。」比如尝试与知名艺术家合作,推出限量款,引发收藏潮流等等。最后作者 call back 总结说:在这场 "瑞士制表保卫战" 中,海耶克打了三场仗。第一场为阻击战:通过集团合并及时止损。第二场为突击战:利用 Swatch 席卷低端市场,生生抢夺出一片领地。第三场为持久战:对整个集团的生产方式和品牌定位进行了合理有效的重组,通过 ETA 机芯工厂整合制造流程,降低成本;对旗下品牌进行互补性的重新定位,精简产品线,一步步夯实 "蛋糕理论",建起品牌金字塔;以及依靠大集团的力量,建立国际分工,推动全球品牌战略。讲起来好像不复杂,但其实还挺波澜起伏,蛮吸引想人想找海耶克的回忆录来读读看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时间《时间的战争》 2023-14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在针对时间效能深度挖掘的前提下,对于时间颗粒度的要求变得越来越细。从跨度数年的长途交易演化到毫秒级的电子结算,人类对时间效率的追求虽然还远未达到极致,但这已经不再是神经元反射所能感知和处理的尺度了。在效率的竞争中,人早已输给了机器,AIGC 时代的到来,在智能上输给机器也就是眼前的事了。未来的社会里,个人的价值如何体现?机械表的历程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思路:当作为实用品的价值走弱之时,彰显嗜好品的价值可以活得更好一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