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0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吴晓乐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格式引文】吴晓乐著。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磨铁图书.2019:24.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rqK6M3N4DsT9zDd 作者的叙事策略,不见张牙舞爪,也没有虚文矫情,淡描实说,却高潮迭起,每一则读来,都让我不禁鼻酸。这就是晓乐的文字魅力:简洁、素朴、精确、有韵味,场景调度灵活,画面感、戏剧性饱满,营造出鲜活的临场感。然而,晓乐高明的说故事能力,以及文字美学的展演功夫,都不是这本书真正动人的原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让我们感到震动,是因为她掌握了故事本身的节奏与脉动。或者说,是因为她曾深深走进这些孩子的生命之中,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吞吐这个世界的浊恶空气。正因为紧紧贴靠过这些生命文本,所以她可以听见青春生命的幽微哭泣,它演绎着苦闷、伤痛、畏怯、愤怒、欢喜、欲望和绝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母也是孩子生命中的“过客”

      确实是很久没有看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了。或者说是由于:自以为懂得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 “大道理”,所以,不再想被诸多理念 “耳提面命的教训”。但这一本书中的故事还是刺激了我略显骄傲自得的心。如开篇的那句 “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晓乐确实做到了!👍九篇故事、九个家庭、九种家庭教育模式:没有一篇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倾羡;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烦;然而,这些 “场景” 确实发生过,或轻或重、或浓或淡都可能在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你自己身上正在发生...... 心惊!心悸!但这种感受越深,越后怕,越体现作者文笔的 “真诚与生动”,就像是看影视剧中的反派角色,你越恨的牙痒痒,越表明这个演员的演技精湛卓越。所以,这是一本好书;一本没有说教的家庭教育书;一本只是把 “过犹不及” 的家庭教育模式摊开了给你看的好书;一本你看了之后一定会沉默反思的好书~~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翻开后就会忍不住一气读完,应该推荐给每一位妈妈。陈小姐(一对姐妹的母亲)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理念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欣赏并尊重孩子,这应该是每一个喜剧家庭的基本理念。当孩子失去活力,开始对生活缺少热情时,课业再优秀也属于海市蜃楼,且,任何形式的教育都会成为无用之功。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春风化雨,顺其自然,不急不躁和从容不迫。  不禁掩卷反思:我有没有控制孩子?我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是否真正自由?生命像植物一样,对光有本能的追逐。我是不是因担心孩子 “长歪” 而过度干涉?我有没有在言行中塑造他们对高分的追求而忽略生活的低分?教育的重点,绝不仅仅是检验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构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热泪盈眶,好书!必须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为父母的我看的我内心五味杂陈!

            事情的最初,我们要的只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曾经在某个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非常好的育儿书

              这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用真实的例子让人意识到家长有很多做的不合适的地方,也客观的把家长的原生家庭呈现出来,让我们更深刻的意识到我们从自己做起就可以成为一个不伤害孩子的原生家庭。愿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足够的爱,愿所有的父母都是 60 分的合格家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生家庭的问题

                年岁渐长,便很少读这种 "纯故事" 的书了。主要是因为当下信息过载,很多网上的文章都在过度消费感情 —— 特别是悲情,所以我连阅读 "故事类" 书籍,都要 "功利" 得看看作者、看看题材了。但不得不说,本书还是给我很大的触动。性格缺陷会阻碍一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来自他所经受的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广受关注的问题,本书就包含了 9 个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故事。说是教育问题,实则是父母的问题。有的父母眼里只有相互攀比,包括孩子的成绩和学校;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强加到了孩子身上,却从不问孩子的想法;有的父母,各自应付各自的生活,忽视了孩子。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小男孩儿问作者,能想到的最伤人的一句话是什么?作者回答的,是电影《乱世佳人》中白瑞德对他深爱的郝思嘉说的: "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坦白说,亲爱的,我一点也不在乎了。)——"不在乎",的确很伤人。但小男孩却认为这不够伤人,他认为从母亲那里听到的这句话最伤人:『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作为读者这一 "旁观者",能很轻易地判断出,书中每个原生家庭是存在问题的 —— 为什么这些大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当事人父母,却发现不了这些问题?很多家长的 "民主、开明",只是一厢情愿。在另外一个故事中,书中的主人公说:『母亲是给了我们发言的机会,但纳入参考的概率很低;她重视我们的情绪,但更要求我们重视她的情绪。直至今日,她仍认为她是民主、开明的母亲,她仍相信我的成就来自她的教育方式。』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是独立的个体。对待礼物,父母应该感恩;对待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不是父母理想的延伸。"为你好",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谎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只属于他自己。

                  听过一段话:“不必和孩子生气,7 岁以下,家是孩子的全部;12 岁以下,晚上是孩子的全部;20 岁以下,周末是孩子的全部,长大了,春节是孩子的全部”。我们就是那个目送孩子远行的人。陪伴孩子的岁月里虽然辛苦,但我们又何曾后悔过,而孩子也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陪伴着我们。生活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到享受其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么,你的孩子是谁的孩子?

                    中国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似一句非常普通的话,包含了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道理。在这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更加体会到这句话的妙处。作者吴晓乐是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是个典型的 “别人的家孩子”,成绩优秀,从大学时开始做家教。八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家庭。每一个家庭都不是一个学生那样简单,背后有父母、兄弟姐妹,关于教育、忽视、爱、伤害,无一不透露出巨大的社会和文化的各类问题。八年间作者 “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这里面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如何通过辅导让差生变优秀,考上重点学校的方法,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等等。每一个家庭的故事,都让旁观者忍不住惋惜、失落,更让人理解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这句话透出的哲理。其实作者并没有讲出什么空洞的道理,也没有一味地从自己的角度强加给读者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出场人物自己说话。在第 8 个家庭的故事里,作者作为一个倾听者,只是让孩子,妈妈,学校老师每个人把相同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叙述。非常立体的展示了不同的立场下每个人看待事物的问题。大部分家庭,外人看来都是幸福美满的,这些家庭非常富有,在社会中有地位有话语权。孩子会说:读书不好也没关系,考不上好的大学爸爸一个电话就可以解决。某一任雇主会直接说课时费随便开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接受。但孩子依然不快乐,小小年纪因为父母自身的问题早早的学会察言观色,学会顺从,学会成年人的各种虚伪和伪装。也并非全都是父母皆祸害,第 4 个家庭虽然并不富裕,但四位家庭成员却互相为彼此着想,姐姐担心父母负担她和弟弟高昂的私立学校学费工作辛苦,妈妈担心孩子重复自己学历不高没有文化的人生道路一定要送孩子上好的学校。第 2 个家庭里,茉莉的母亲是一个曾经有梦想有追求的女性,却因为家庭和环境不得不嫁给了茉莉的父亲,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培养出了学霸茉莉,但世俗观念根深蒂固强迫学业有成有机会可以出国念书的茉莉结婚生子。茉莉不希望女子重复她的路,努力保护女儿小小的兴趣。整本书里无一例外的,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书里的爸爸们大都面容模糊,在传统儒家文化里,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爸爸们都在外打拼,是医生、是律师、是公司高管,事业有成业绩光鲜。大部分时间不在家,每天回家很晚,只负责发钱。当孩子的教育或者成长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一味的强调他们在外面赚钱养家非常辛苦,指责母亲衣食无忧仅仅是照顾小孩这一件事都做不好。甚至有时候妻子温柔漂亮孩子成绩优异,仅仅是一种爸爸们社交场合的需要。有点像去年大热的韩剧《天空之城》,这些上流社会的家庭也在暗暗比较,孩子的成绩变成了一种炫耀的资本。在父亲们的社会地位都相似的情况下,谁家的孩子成绩好,儿子能考上台大,女儿能够考上北一女便成为了人生赢家。在作者写作的 2014 年,男女平权运动还没有如今这样火热,书中仅仅只有茉莉这一家,茉莉在生完孩子的几年后重新回到职场打了个翻身仗,其他的家庭大部分女性都是生子之后选择不工作,忍受着各种偏见艰难地与孩子一起成长。她们试图保护孩子不受伤害,走一条她们自以为正确的道路,却在路途中选择了不当的方法。即使是茉莉,甚至比哥哥成绩更优秀,却无法得到父亲的一句夸赞。即使重新回到职场,通过努力进入了公司的决策层,也依然无法得到周围人的看好,因为她没有好好把女儿培养成成绩优异的小孩。这不就是《82 年的金智英》吗?整个亚洲社会,无人幸免,全部面临这类问题。我曾经跟作者有着相似的经历,从大学起开始进入到不同的家庭做钢琴老师。艺术教育跟文化课教育有着很多相似也有很多不同。学钢琴的孩子年龄更小,每个家庭的状态也都不一,他们还没有面临孩子成绩不好勉强应对的阶段,而都是怀着憧憬,期待着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依然也会有失控的情况。有一个家庭里有两个女儿,父母都是公司高管,有钱有地位也非常忙。姐妹俩学校里的功课很差,妈妈每天给姐妹俩的时间安排非常满,一分钟都没有停下来的时刻。4:30 放学后马上由保姆接着送到画画班,5:30 回到家 30 分钟吃饭时间家教老师已经上门恭候辅导功课,家教老师前脚离开钢琴老师已经等在钢琴旁上钢琴课了。除此之外还有每周要上的英语课外班、奥数课外班、羽毛球课外班、唱歌、书法、游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任何成绩都不优异,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能拖便拖。所有的课都是老师已经等在那里了,孩子还在捧着 iPad 看动画片。好不容易开始上课,要先在地板上哭一阵子。父母应对的方法永远是:如果你怎样,我就给你什么(满足你 XX 愿望)。但其实即使孩子没有做到,只要躺在地板上尖叫和哭闹,依然无条件满足所有要求。两个作为小学生的孩子永远都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吃饭会把米粒沾满全身,甚至连擤鼻涕这种基本的事情自己都不会做。跟书里作者说的一样,家庭教师只是雇主雇佣的一份工作,跟在办公室的工作一样,只是工作地点不同而已。边界感距离感都要保持,很多时候无法纠正家长的一些看似有问题的举动。大部分时间是观察,期待下一家雇主可以更好一些。这期间的无力感深深的让人疲倦。作者在接触这些家庭的过程中也体会到:“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得到极限伸展,并且尊重他自重的成果”。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那么 TA 是谁的孩子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

                      从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转路过来。本想着看看小说是如何,但是看着看着发现总是看这样的科幻讽刺小说并不能改变什么。反乌托邦三部曲已经给我们足够的敲打。作为时代的一员,还是多学学那些能够克服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然后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案例吧。虽然悲观,但却要积极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会因为此生当了他的孩子而自豪?

                        农历年临近,白天特别忙,晚上容易懒,甚至刷剧都不想翻新的,找来老剧看看,熟悉的情节还能节约很多脑细胞。于是《琅琊榜》又成为了我夜间生活的 BGM。哈哈哈,最近适合 “利用怀旧治愈情绪疲惫”。刷多了,想法就多了。这不,在这个男人剧里,小卓子就咂吧出一点味道:在《琅琊榜》中,豫津和言侯两个人的关系是父子,从始至终都秉持着言家 “簪缨世家” 的优良品格。期初我以为人家这对父子关系那得多好才能把优良配置传承下去。可是奇怪得很,二人登场的时候,却是 “子不知其父、“父不管其子”,那他们是通过什么方式传承家风的呢?于是小卓子就带着这三个问题 “观察” 了一下《琅琊榜》:1、都说亲子关系中需要陪伴,可是剧中鲜少有陪伴的父子二人依然实现了传承,究竟什么样的爹味儿才是好的爹味儿?2、现在社会里,为什么好的爹味儿容易串味儿成 “子不知其父之苦,父不知其子所需”?3、从孩子角度来看,怎么样去营造一个好的爹儿味呢?01. 好的爹味儿是让孩子为这段亲子关系而骄傲言侯初次登场的时候父子二人的场景是这样的:豫津从外归来,看到家丁繁忙,问了一句:是侯爷回来了吗?门童说:是,侯爷回来了。豫津开心极了,跑进了内院,爹,您回来了?那我派人赶紧收拾一下上房。侯爷回了一句:不必了,观里还要做几天道场,我回来是收拾一些东西,这就要走。豫津极度失望,哦了一声。可是作为儿子又不能忤逆老子的大事业,只能小心叮嘱一句:您求仙问道怎么都好,只是那丹砂怎么都吃不得。侯爷不耐烦:你懂什么。走了几步,回头又问:豫津,你在府里,银子还够用吗? 这个场景小卓子每次看到,脑海中就蹦出一句话 “这爹是活在户口本里的吧”?即便言侯临了说了一句 “钱够不够用” 的话,表现出对豫津的些许关心,但是父子二人肯定是完全不交心的。二人再次出现的场景是又一年年关将至,梅长苏来到侯爷府邸,打算劝言侯这位富贵闲人加入推靖王上线的团战中。侯爷答应了下来,回头就和儿子这样说:豫津,今日我虽做了如此抉择,但日后成败尚不可知,若遇什么凶险之事,你我父子二人血脉相连,难免会连累到你。豫津向父亲一抬手,恭恭敬敬回答:父亲,既是血脉相连,又何必谈连累二字。父亲做任何的抉择,孩儿都会跟随,绝不后悔。看到这里我就疑惑了:言侯忙忙叨叨地常年置豫津于不顾,豫津常年缺乏父亲陪伴,怎么就能立刻达成心意相通的统一战线?如果说家训、家谱、家规就像一支穿越时间的箭,带着过去的温度,钉在今天的门楣上,一抬眼,就知道它从哪里来,我从哪里来?言家的这支 “箭” 明显是支被折断的箭,那怎么传递给豫津 “从哪来” 的明确指示呢?在这两个场景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成为了父子关系的破冰点?原来是豫津在梅长苏那里听到了一个故事。在豫津心中一直很敬佩蔺相如,当他知道自己的父亲年轻时候也有过 “手执王杖栉节,绢衣素冠穿营而过,刀斧胁身而不退,在大渝辩战群臣” 的壮举,两眼放光:原来偶像就在身边。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往前看看豫津对言侯战战兢兢,往后看看父子二人齐上阵,我就明白了,原来好的爹味儿是有本事让孩子为这段亲子关系而骄傲!02. 现代社会的爹味儿为什么容易串味儿呢?小卓子用 “好的爹味儿” 这个话题问了几个朋友,让他们回忆了一下自己在哪一个瞬间觉得 “自己的爸爸真棒”、庆幸自己做了他的孩子。朋友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 有说是爸爸为自己织毛衣的时候;有说是爸爸扎的小辫子比妈妈扎的都好看的时候;有说是自己调皮把胳膊摔断了、爸爸在医院里帮忙拆石膏的时候;有说是爸爸教他打篮球的时候。甭管答案是什么,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儿。可是奇怪的是在孩子眼中,当一个令人骄傲的爸爸需要的都是小事儿;而在一个爸爸眼中,当一个令人骄傲的孩子却需要大得不得了的事情!因为成人世界的法则冲入了孩子们的世界,好的爹味儿就串味了!正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作者吴晓乐在阐述自己创作理念的时候说:并不是说成就不重要,而是 “成就” 被强调的次数,远大于人跟人之间的情感支持与互相尊重。像这种 “成就”、“成功” 之类的词,都是成人世界的东西。当他们肆无忌惮冲入孩子的世界后,孩子就被迫要和爸妈一起面临成人世界的考验,这种考验是硬塞给孩子的。自然,爸妈为了面对考验而投入的资源和心力也就变成硬塞给孩子的东西了。可是,谁会希望总被硬塞东西给自己呢?或许这就是现在很多孩子越来越不愿意靠近一段亲子关系的原因,更不要谈以这段亲子关系为傲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的第一个故事就赤裸裸揭示了成人世界的法则冲入孩子们世界的恶果 —— 一切都围绕价值展开。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爸爸在外打工、妈妈全职带娃,孩子成绩提不上去,不得不找一位家庭教师,而这位家庭教师就是吴晓乐。吴晓乐上班第一天,妈妈就对他说:他要是不听话,你就给他打下去。可是吴晓乐和这个孩子一接触,发现他戴着眼镜、很听话、辅导功课也很配合。这样的一个孩子为什么频繁被打呢?直到爸爸的出现,吴晓乐心中的疑团才解开 —— 爸爸总在下班之后对妈妈说:你一天到晚都在家干什么了?孩子的成绩你到底有没有在管?我在外面上班那么累,你就不知道把家照顾好吗?你这个老婆有什么用呢?一条清晰的链条浮现了:妈妈需要用孩子的成绩给爸爸证明自己的价值;爸爸需要妈妈的管理能力对外证明他这个男人的价值。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模式,只要一环出现问题,焦虑就会波及。当社会上普遍弥漫着这种焦虑时,孩子们自然成为拔苗助长的对象。此时此刻,孩子哪里还是孩子呢?他们是父母投资的一只股票,而且只能涨、不能跌。03. 好的爹味儿该怎么打造呢?就小卓子而言,我觉得好的爹味儿就是 “你自存在,我便会感知”。不妨聊聊我和我爸的事儿。我记得小时候我爸很喜欢把家里的东西拆拆装装,动手能力很强,干活也细致。给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动作是:他每次把物件上的螺丝拆下来,都按照物件上的位置点对点的排好,修好之后,装的时候就知道哪个螺丝在哪个位置上了。这个画面太鲜活了,以至于我长大之后不在父母身边,不但不惧怕家里什么东西坏了,反而在这些东西坏了的时候心中十分宁静,甚至有点开心,因为我可以像爸爸一样去拆拆装装了。并不是能干,而是灯管坏了、下水道堵了,我每次处理都有一种爸爸就在身边的温馨感觉。我一边想着小时候的样子,觉得爸爸真棒;一边看着我现在的样子,庆幸自己活成了爸爸的样子。回过头想想,我爸当时修理这些东西的时候,是刻意教给我的吗?是打算训练我以后能自己独自处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的吗?好像并不是。他就是一边放着音乐、一边蹲在地上自己拆拆弄弄,可是我就愿意被吸引过去,被当时的场景浸润,最终形成今天的我。人与人之间是有场的存在的,就像《塞莱斯廷预言》这本书中说的:越是亲密的人越会感受到这个场的存在,以及是否舒服、和谐。我们感受到的好的爹味儿,是一种情感的支撑。营造一个好的爹味儿,其实就是营造一个场。这个场的核心是一个慢条斯理的爸爸。他不是着急达到什么目的,没有那么多功利性,就是干完生活的一件件小事儿,并且很享受干这些小事儿。就像《琅琊榜》中我们都喜爱的言侯父子,言侯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没有功利性,他说自己是富贵闲人,他悠闲但有底线地存在着,干着自己的事情,他并没有刻意塞给豫津什么,但是却营造出一个 “簪缨世家” 的场,在这个场中,言侯无需多说,作为儿子的豫津就感受到了什么是大是大非。尾记:这篇文严格来说算不上书评,可能更贴近对剧、对生活的观察和闲聊吧。不过生活的幸福或许就在这样的观察、回味和闲聊中,正如爸爸在小事中的自存在,却能产生浸润我们一生的情感场。它将是我未来一个人打拼之路上最温暖的影子,陪伴每一次风雨且不孤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初看书名,心想这又是怎样惊世骇俗的说法。书中由几个不同的家庭故事组成,通过作者家教的经历,看见多个典型的家庭与特殊的孩子,从中触及当代的教育观、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把对孩子的控制和捆绑当成自己对孩子的爱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很难受甚至落泪,会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孩子,想到你平时对待他的方式,以及他的感受。读完之后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那就是,不论你是爸爸还是妈妈,不要把孩子和自己紧紧捆绑在一起,父母不要把培养 “成功的孩子”“让自己放心的孩子” 当成自己这一生的主要任务,父母的第一要务是把自己培养成理想的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如果把孩子的人生当成首要任务,那势必会将孩子和自己的一生甚至再下一代的一生都搞得很痛苦。父母所谓的 “为孩子好”,为孩子铺好的路,与其说是怕孩子以后吃苦受罪后悔,不如说是父母们怕自己承受不了孩子以后可能会过得不顺利,怕自己到时候担心。妈妈们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好坏建立在丈夫对自己的态度上,丈夫关心自己,对自己好,你的心情就好,你就对孩子好,有耐心;如果丈夫对自己不关心,你的心情就很不好,情绪很不稳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很糟糕。就像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一样,我觉得她很可怜,培养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儿子考的好她在老公面前就有面子,考的不好老公就会嫌弃她,然后她就把所有的负面情绪一股脑撒在儿子身上,真刀真枪地扇耳光,拧耳朵。与其说她在打儿子,不如说她在打那个没用的自己,把自己人生都寄托在别人身上的自己。他的儿子就是他的情绪发泄桶,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每一个故事里的孩子都让人心疼,希望我们的孩子可以活得更自由,能够真正成为他们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要用为你好的方式爱孩子

                              看完这本书心情是挺沉重的,孩子最讨厌父母做的事情是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可是大多数父母都是无时无刻都在说着比较的话,小时候会说:" 你看谁谁吃饭好乖啊,一点都不挑食," "谁谁比你还小都会做这个,你还不会啊?" 长大了孩子的成绩就会经常拿出来做比较,真正做到无条件去接纳孩子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父母经常会把自己达不成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成果,可是孩子说属于她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看到书里眼睛仔的处境真是特别心疼外人看起来他幸福要什么有什么,是很多普通家庭孩子的无法得到的他可以享受,可是他遭遇的痛苦却是他自己来承受的。 看到一个母亲因为开始处理儿子的事件特别极端,导致一步错,步步错,把自己的儿子推向了深渊,看到小乖同学身处重组多元家庭的变化,以及自己父母把他当皮球踢来踢去的,他的内心是痛苦崩溃的。给孩子足够安全感,努力做到无条件接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书的故事看完,你会发现亚洲社会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根深蒂固且荒诞的圈套:每个生命都必须为自己的上一代而活,否则就是自私的。做父母难,做儿女也难,父母觉得自己尽心尽力,孩子觉得万念俱灰。也许作者是位女性,在全书的故事中,对 “父亲” 这个角色的问题很少提及。父亲呢?忙工作、忙事业,真的是 “男主外、女主内” 吗?畸形的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家庭,父亲形象的缺失或者父母两者不平等的关系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而悲剧也会继续下去。我作为父亲,这些故事也在不断提醒我不要做错事,不要踩雷,我也说不好我将来能做到怎样。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很喜欢   嗯我不但推荐,还有买书送亲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想到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和家人调侃过这首歌在价值引导上的偏颇,因为它忽略了爸爸的存在,或者说传统家庭教育中的爸爸不知道去哪了,书中的故事和这首歌某种程度上是类似的,每个故事中都有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独立自我的缺失。教育没有神话可言,正常的家庭教育首要的是父母互爱,然后爱子,基于这个前提还需要培养爱的能力,更多的是表达爱的能力。初为人父,希望自己在这条路上能够不断进步,无条件有边界的去爱孩子,用心陪着他去经历感受世间的种种美好,不求有多大成就,只希望他健康有趣,在自立自足的基础上能为社会做点点贡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家庭教师历经 8 年的家教生活中遇到的 8 个典型的家庭教育的案例,或者是太典型了,问题都显得比较突出,但仔细看下来却又是多多少少,在自己的身边会发生的。如何从 8 个故事中。还原提取出我们所遇到的那部分,或许这个才更重要。

                                        8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是你,你的孩子是你的孩子

                                        前几天读完一本书,叫做《你好,我好》 这是一本简述人际关系分析的心理咨询书。大意是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三个角色,父母、成人和儿童。每个人性格中的父母是个什么特征呢?专断、偏执、不讲理。这其实也差不多大部分的孩子,对父母的印象。跟你有多爱你的孩子无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随笔形式比理论更直击人心,看着一个个案例中的孩子引发了作为妈妈的很多思考,如何做才能对孩子更好。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