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你在生产自我吗?
金句很多,切中时弊,读着读着就笑了。现在我们喜欢的东西,算法会推给我们更多,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也很多,“肯定性社会” 出现了。柏拉图认为同者的存在取决于他者的存在,黑格尔也说没有他者,人类就无法认清自己。当肯定性、积极性扑面而来的时候,这个自我还是原来的那个自我吗?还是已经被社会和肯定塑造、固化的自我,被社会、点赞牢牢黏住的人设,而非原本复杂性、还能有更多外延性的自我。在没有他者 (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 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带来更深的迷失和迷茫,以及空虚。不禁对渴求频繁的点赞、有时抓住某音不放的自己,产生了警惕,我是否在生产自我,而非成为自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们生活在一座“镜子监狱”中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朋友圈、短视频里的内容,已经很久没有让我不爽了。你可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像高血压终于稳定在正常范围。但我开始警惕:这是不是说明,我周围已经没有 “他者” 了?没错,我说的是那个不一样的、看起来让你牙痒痒的、说出的话让你头皮发麻的、做出的事让你内心不爽的 “他人”——《他者的消失》这本书,就讲了这个严峻的问题。韩炳哲说:“我们正走向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一个‘镜像地狱’。” 大家都只和自己相似的人互动,在算法精心剪裁的世界里,互相点赞、互相确认、互相虚拟拥抱,最后互相抛弃。听起来像极了恋爱软件的配对机制,你点开的是人,其实看到的是一面镜子。现在的社交网络,很像是给每个人都安排了个 “舒适牢房”,有空调、有 Wi-Fi、还有贴心推荐算法。你想看 “心理咨询”?推你八百个 “疗愈博主”。你怀疑人生?没事儿,立刻给你塞一堆 “共鸣感爆棚” 的鸡汤文学,标题都一样:“成年人崩溃的瞬间”、“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委屈”—— 字字催泪,句句软烂。你以为你在 “表达自己”,其实你只是在被自己的情绪重播机喂食。这世界变得越来越 “温柔”,但这温柔不是现实的理解,而是一种过度的 “同质化安抚”。于是我们终于达成了一种文明成果:谁都不用理解谁,大家一起自我感动。说白了,“他者” 在慢慢被我们消灭 —— 不是用屠刀,而是用 “不看见”。他者(der Andere)的时代已然逝去。那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Eros)、渴望的、地狱般的、痛苦的他者就此消失。如今,他者的否定性让位于同者(derGleiche)的肯定性。同质化的扩散形成病理变化,对社会体(Sozialkörper)造成侵害。使其害病的不是退隐和禁令,而是过度交际与过度消费,不是压迫和否定,而是迁就与赞同。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Depression)。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他者之死,是想象力之死。什么意思呢?我们越来越不愿意,也不擅长去理解和自己不同的人。不是因为懒,是因为我们有一种 “道德洁癖”—— 不理解就代表不支持,不站队就是敌人。于是,一个说 “原生家庭不是万能的借口” 的人,立刻会被骂 “PUA”。一个说 “有些人不适合结婚” 的人,会被攻击 “在贬低婚姻制度”。你不能问问题,只能选择立场。现在的公共舆论空间,很像是在玩一场全民过家家,每个人都是审判者,每个人都要表忠心,每一句 “可是” 都会被误读为 “你是不是在洗地?” 我们的语言不再用来搭桥,而是用来造墙。墙外是敌人,墙内是回音。“共情” 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它不再意味着 “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是 “你要立刻说你支持我,否则你不配做个人”。韩炳哲说这叫 “共情帝国主义”:你必须站在我这边,不然你就是坏人。想象力死了,代入感疯了。我以前一直觉得,和谐的声音越多越好,殊不知那只是自己把没有摩擦和冲突的幻想包装成了和谐他乡。现在我越来越懂得,一个社会要健康,必须有 “看不惯但也不弄死” 的能力。他者是一种健康的摩擦,不是道德上的垃圾。就像生活中那个你每次吃火锅都吵架的朋友、那个总拿你做人生案例的长辈、还有那个永远不在群里发红包的老同学 —— 他们没那么可爱,但他们的存在,让你知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就是 “他者” 的价值。韩炳哲不只是在讲哲学,他是在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失去了与他人的真实摩擦,那就连 “自我” 也将坍塌。因为 “自我” 并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点,而是一个不断被他者撞击、雕刻、打磨出来的结果。你不能光靠算法推荐出来的舒适世界来塑造自己,那样你只会变成一个看起来 “情绪稳定” 的人 —— 但其实是情绪已经被阉割的行尸走肉。你也不能光靠个人喜好构建自己的世界,当身边全是同者而没有他者的时候,你的世界也不再是有生命力世界,只是陷入疯狂前的幻觉。看完这本书,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请定期去找些让你不舒服的人聊天,而且不是闲聊,是深度的、真诚的、尊重的长谈。去看一些你觉得 “脑子不清楚” 的人的观点,去听听那些让你想骂 “这也能火?” 的视频,去尝试理解一个你原本讨厌的职业群体、生活方式或信仰系统。你不一定会被说服,但你会被拓宽。不要急着把不一样的声音 “消灭掉”,试着先留个入口。也许我们会发现,这世界其实不止一间房间,不止一种声音,也不止一个你。就像王小波说的: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这不是花里胡哨的抒情,而是你敢走出自恋的井底,看见一只不属于你的青蛙也活得有尊严。《他者的消失》这本书简短但深刻,它最关心的是:你敢不敢看完之后,回过头去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变成一个 “消失他者的人”?我们以为自己越来越自由,其实只是越来越同质。我们以为自己越来越被理解,其实只是越来越孤独。我们建造的,不是 “共鸣宇宙”,而是 “回音地狱”。别急着说 “我就是我”,先问问自己:那个和你不同的人,还能被允许在你的世界活下去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讲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 “同质化的恐惧”—— 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 “共在” 的空间。作者(韩炳哲)的观点:(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4)数字化媒体是 “去身体化” 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 “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对我们的启发:(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 “赞” 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抖音和微信弄不好的事情为什么身边自恋的人越来越多,秀优越秀优秀的技术层出不穷?为什么感觉和一些人不是一类,说什么都能杠起来,而且就算以前感情还可以也根本没有用?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社交媒体的内容是垃圾,我们还刷个不停?今天我要推荐一本揭露以上所有想象背后问题的书。《他者的消失》这几个古怪现象的背后,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我们用互联网开始不断加同类看同类,所以看见异类就生气攻击或拉黑。情绪共振,情绪共鸣比什么真理还重要。但又因为我们太类似,又要在差不多一样的群体里显示自己的不一样。这就会出现自恋秀,遇到异类就着急,刷抖音和微信弄不好的事情取悦自己的相同的点的兴奋。这就是这本书揭露的当下问题。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让人变得易怒愚蠢的社交媒体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被让用户驾驭算法机制的让步,被新公司逆袭。或者被超级内容绑架平台。就是那种能够传递不同群体生意,倾听翻译解释的超级媒体。事关发大财,不便细说,懂的人私信,欢迎关注脑洞老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他者的消失》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他者的消失》标题中的 “他者” 是由黑格尔和萨特提出的哲学概念,根据其英文 “the other” 可能更好帮助理解,本质上是主体或自我以外的一切。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这本书里,以当今数字时代为背景,就 “他者消失” 这一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及反思。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时代已经逝去。“他者” 的否定性让位于 “同者” 的肯定性。我们堆砌信息和数据,却没获得知识。我们踏遍千山、纵览万物,却没形成洞见。我们渴望冒险,却一成不变。我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却没遇见一个 “他者”。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其实是最低级别的社交。“色情片中的所有身体千篇一律,拆分成身体部位来看也是大同小异。所有语言皆被剥离,身体被削减至性爱本身,除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外,再无任何区别。色情片中的身体,不再是表演的场地,不再是 “华丽的舞台”,不再是被赋予梦和神性的 “童话般的外观”。它乏善可陈,它魅力全无。色情片所呈现的内容毫无叙事性和情节可言,身体如此,交际亦然。满屏满眼皆是荒淫。人们无法用赤裸的肉体去嬉戏( spielen)。嬉戏需要一种幻想、一种非真实性。色情片画面中赤裸裸的真实没有给嬉戏、给诱惑留下一丝余地。作为一种功能而存在的性也驱逐了所有嬉戏的形式。它完全变成机械动作。新自由主义对于效绩( Leistung)、性感和健美体魄的强制命令( Imperativ),将身体降格为需要被优化的功能客体。 同质化的滋长是一个 “充盈着空虚的膨胀体”。他者的消失营造出充盈的空虚。荒淫是超视觉、超交际( Hyperkommunikation)、超生产、超消费,它导致同质化状态的迅速达成。荒淫是 “同者与同者的结合”。与此相反,引诱则是 “从同者身上夺走同质性的能力”,是使同质性从自身偏离的能力。引诱的主体是他者。与效绩和生产的模式相反,引诱的模式是嬉戏。如今,就连嬉戏本身也变身为一种生产形式。工作被竞技游戏化了”“如今人们经常谈及真实性。它像新自由主义的所有宣传一样,披着解放的外衣粉墨登场。真实意味着自由,不被预设的、被外界事先规定好的表达和行为模式所囿。它强迫人们只像自己,只通过自己来定义自己、书写自己、创造自己。真实性的律令对自己施以强制手段,迫使自己不断地拷问、窃听、窥探、包围自己。通过此种方式,加剧自恋式的自我关涉。 在真实性的强迫下,“我” 不得不去 “生产自己”。真实性终究是新自由主义生产自己的方式。它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生产者。作为自己的经营者,“我” 生产自己、展示自己,并把自己当作货物提供给别人。真实性是营销的理据。 努力追求真实,努力只做自己,引发与他者的持续比较。比较的逻辑使异质转化为同质。如此一来,他者的真实性更加强了社会的一致性。它只允许体制框架内差异的存在,即多样性。作为新自由主义的惯用语,多样性是一种可以被充分榨取的资源,而相异性则拒绝任何形式的经济利用,因此,二者相互对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