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凡是想要完全逃避伤害的人终将一无所获。任何深刻的经验、洞见皆存在于伤害的否定性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在生产自我吗?

      金句很多,切中时弊,读着读着就笑了。现在我们喜欢的东西,算法会推给我们更多,社交媒体上的点赞也很多,“肯定性社会” 出现了。柏拉图认为同者的存在取决于他者的存在,黑格尔也说没有他者,人类就无法认清自己。当肯定性、积极性扑面而来的时候,这个自我还是原来的那个自我吗?还是已经被社会和肯定塑造、固化的自我,被社会、点赞牢牢黏住的人设,而非原本复杂性、还能有更多外延性的自我。在没有他者 (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 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带来更深的迷失和迷茫,以及空虚。不禁对渴求频繁的点赞、有时抓住某音不放的自己,产生了警惕,我是否在生产自我,而非成为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讲在没有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世界里,彻底自恋的自我只会身陷沮丧,迷失方向,无意义感,最终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本书深入揭示了 “同质化的恐惧”—— 所有人、事同化到丧失了边界;作者对同质化的分析和批判,依旧是在数字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展开,并努力从传统和经典中发掘自我与他者 “共在” 的空间。作者(韩炳哲)的观点:(1)如今的病态时代标志不是压制,而是抑郁。具有毁灭性的压力并非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内心。网络和数字媒体改变了这一切,数字化的世界清除了他者的存在,同质化的恐惧席卷整个社会。(2)恐怖活动是同质化暴力的一个恶果,是以独特性的恐怖对抗全球化的恐怖。(3)做自己,求真我,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这些词汇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成为带有强制性的自恋。我沉溺在自我之中。抑郁便是源于自我性力的自恋式积滞。(4)数字化媒体是 “去身体化” 的。它遮蔽了目光的交流,夺走了声音的 “纹理”,使他者之语言、他者之思想、他者之时间纷纷销声匿迹。(5)如今众声喧哗的倦怠社会里没有倾听可言,而未来的社会或可称为倾听者的社会。人们需要一场时间革命,开启一种完全不同的时间,一种容纳他者的神圣时间。对我们的启发:(1)人之自恋自古已然,当代社会的网络平台和数字媒体、智能手机助长了这一趋势,但人们是否由此感到价值实现和人格完满?在被 “赞” 包围的小小自我里,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已被无情恼!本书对于反思技术尤其是数字信息技术在当代社会对人的感知、自我感知、交往和社会控制等问题具有极大启发意义。(2)思想面对当代社会现状,将会说些什么?思想者应该怎样思想,写作?韩炳哲作品的主题和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样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他者并未消失,消失的只是我们心中的 “他者” 和异质化。这是一个追求同质和顺从的时代,然而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交际只能称作连接,而不是关系。面对过度放大的自我,我们需要承认他者的存在,承认异质性。学会倾听,倾听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是一种承认他者存在的主动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抖音和微信弄不好的事情

            为什么身边自恋的人越来越多,秀优越秀优秀的技术层出不穷?为什么感觉和一些人不是一类,说什么都能杠起来,而且就算以前感情还可以也根本没有用?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社交媒体的内容是垃圾,我们还刷个不停?今天我要推荐一本揭露以上所有想象背后问题的书。《他者的消失》这几个古怪现象的背后,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我们用互联网开始不断加同类看同类,所以看见异类就生气攻击或拉黑。情绪共振,情绪共鸣比什么真理还重要。但又因为我们太类似,又要在差不多一样的群体里显示自己的不一样。这就会出现自恋秀,遇到异类就着急,刷抖音和微信弄不好的事情取悦自己的相同的点的兴奋。这就是这本书揭露的当下问题。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让人变得易怒愚蠢的社交媒体必然会出现两种情况。被让用户驾驭算法机制的让步,被新公司逆袭。或者被超级内容绑架平台。就是那种能够传递不同群体生意,倾听翻译解释的超级媒体。事关发大财,不便细说,懂的人私信,欢迎关注脑洞老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很好

              韩炳哲三部曲之一,《他者的消失》这是作为他的怠倦心理学的一个补充,更全面的诠释自身的自我层面,与他者的关系(他者是包括自我以外的一切事物)社会越来越功利,被动的 “我” 存在于这个功利社会而言就是生产力,生产率还有生产资料~~~想要不被这种时代洪流粉碎,就得弄明白自身与这个社会他者的各式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自由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自由是一种广告宣传。如今,全球化甚至将普遍价值(universelle Werte)也拿来为自己所用。因而,自由本身也成为被榨取的对象。人们心甘情愿地奉献自己、供人剥削,还幻想着是在自我实现。使生产率与效率达到最大化的不是对自由的压制,而是对自由的充分利用。这是新自由主义最为奸险的基本逻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3年第40本,5月第10本

                  加快进度,又读完一本书,书虽然很薄,但是内容相对深奥,费脑思考,几乎每一句话都得看两遍。写的不错,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他者的消失》有感

                    有些观点觉得醍醐灌顶,有些地方又觉得太过极端,但最大的乐趣在于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然后代入自己,代入今天的社会问题,就觉得作者的洞见确实深刻,自己也会有一些比如自恋,求点赞,同质文化下排除他者的问题。多读书,多多观察生活,才能更好认识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越来越不容下他者的社会

                      点赞文化,上瘾文化,让人越来越趋同。很有哲学意义,有一点晦涩难懂,但是在某一个片段又好像在说自己。有机会再多看几遍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他者的消失》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他者的消失》标题中的 “他者” 是由黑格尔和萨特提出的哲学概念,根据其英文 “the other” 可能更好帮助理解,本质上是主体或自我以外的一切。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这本书里,以当今数字时代为背景,就 “他者消失” 这一社会现象提出了自己的洞见及反思。他者(朋友、爱欲、甚至是地狱)的时代已经逝去。“他者” 的否定性让位于 “同者” 的肯定性。我们堆砌信息和数据,却没获得知识。我们踏遍千山、纵览万物,却没形成洞见。我们渴望冒险,却一成不变。我们积累着朋友和粉丝,却没遇见一个 “他者”。社交媒体所带来的其实是最低级别的社交。“色情片中的所有身体千篇一律,拆分成身体部位来看也是大同小异。所有语言皆被剥离,身体被削减至性爱本身,除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外,再无任何区别。色情片中的身体,不再是表演的场地,不再是 “华丽的舞台”,不再是被赋予梦和神性的 “童话般的外观”。它乏善可陈,它魅力全无。色情片所呈现的内容毫无叙事性和情节可言,身体如此,交际亦然。满屏满眼皆是荒淫。人们无法用赤裸的肉体去嬉戏( spielen)。嬉戏需要一种幻想、一种非真实性。色情片画面中赤裸裸的真实没有给嬉戏、给诱惑留下一丝余地。作为一种功能而存在的性也驱逐了所有嬉戏的形式。它完全变成机械动作。新自由主义对于效绩( Leistung)、性感和健美体魄的强制命令( Imperativ),将身体降格为需要被优化的功能客体。 同质化的滋长是一个 “充盈着空虚的膨胀体”。他者的消失营造出充盈的空虚。荒淫是超视觉、超交际( Hyperkommunikation)、超生产、超消费,它导致同质化状态的迅速达成。荒淫是 “同者与同者的结合”。与此相反,引诱则是 “从同者身上夺走同质性的能力”,是使同质性从自身偏离的能力。引诱的主体是他者。与效绩和生产的模式相反,引诱的模式是嬉戏。如今,就连嬉戏本身也变身为一种生产形式。工作被竞技游戏化了”“如今人们经常谈及真实性。它像新自由主义的所有宣传一样,披着解放的外衣粉墨登场。真实意味着自由,不被预设的、被外界事先规定好的表达和行为模式所囿。它强迫人们只像自己,只通过自己来定义自己、书写自己、创造自己。真实性的律令对自己施以强制手段,迫使自己不断地拷问、窃听、窥探、包围自己。通过此种方式,加剧自恋式的自我关涉。 在真实性的强迫下,“我” 不得不去 “生产自己”。真实性终究是新自由主义生产自己的方式。它使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生产者。作为自己的经营者,“我” 生产自己、展示自己,并把自己当作货物提供给别人。真实性是营销的理据。 努力追求真实,努力只做自己,引发与他者的持续比较。比较的逻辑使异质转化为同质。如此一来,他者的真实性更加强了社会的一致性。它只允许体制框架内差异的存在,即多样性。作为新自由主义的惯用语,多样性是一种可以被充分榨取的资源,而相异性则拒绝任何形式的经济利用,因此,二者相互对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简单的哲学角度解释了 “他者” 的重要性最初看韩炳哲仅仅因为他长得好看并带着一种末世感的忧郁这种末世感、忧郁的腔调则只属于少数有才情还有颜的男的啧啧 好残忍 又好性感啊啊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连接正在消失的他者

                            发现他们的异化和恐惧,发出合作式的语言和理解式的倾听,创造深度心理联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者的否定性与对主体的献媚

                              一切都来源于现代性,隔膜被消失了,连客观的距离都在心中被消弭。主体被一片祥和笼罩,这已不是异化,而是意识形态的洗脑,一切都在为了这个游戏自身的延续。人们能有哪些手段来对抗,回归传统吗?一人一票的话怕是直到地球毁灭都无法做到。哪些能让人类重新掌握,或者说真正掌握对他者否定性的认识?艺术吗?倾听是吗?无论怎样,通篇精彩。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