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最开始知道这本书,是因为香帅在金融学课中进行了推荐。我本人很喜欢读历史,刚刚二刷了 "明朝那些事儿",意犹未尽。正好结合金融学习,通过此书又能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史,进行一个梳理。 这本书篇幅不多,基本上每天认真读两个小时,三四天即可读完,里面讲解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以及科举,税收,经济,军事几个重要方面,算是科普和原理阐述的书籍。 先读了第一篇章汉朝,太多的制度和现在极为相似,也对中央集权,皇权制度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为什么现在的科举制度,也就是高考制度是分地域的? 为什么很多利润高的产业,或者行业是国营经济? 我们常说的三公九卿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说那时候的欧洲依靠侵略外拓,中国是内部统一整合? 想想对策,对策的由来是什么? 以上所有的问题,在这本书都能找到答案。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短小精悍的史学名著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没精力、没耐心去啃大部头,这种情况下想快速纵观一次中国古代史,首推这本书。 本书作者钱穆是民国 “历史四大家” 之一,他有个远房亲戚也是大学者,叫钱钟书。他极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那种让很多现代人理解不了的热爱。这本书就透露出他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赞美,当然了,也有客观的批判,比如他总结中国政治制度有 “后不如前” 之感,因为后人为了解决过去的制度漏洞,不断打补丁,越来越繁琐,中央对地方的限制也越来越多,主观能动性下降。 本书只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总共十万字,并没有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感,快的话,一两天就能读完。书中很多观点越来越被近人赞同,比如钱先生否认秦始皇之后的古代中国是 “封建社会”。我们历史高考题也从中出过题干,有父母看完可以给孩子讲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历史的拼图,变成动画

        我们中学时代学的历史,都是静态的 “漫画”。 汉朝的制度是这样的,唐朝的是那样的,到了宋朝,又一个样。总之,谁和谁也不一样。就好像看动画片时,一帧一帧地看,中间还丢了不少页面。不免让人觉得中国的历史非常卡顿,谁和谁也不挨着,让人喜欢不起来。 钱穆先生的这本书,就是一根主线,能够把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全部串联起来。其中增加了许多细节,就像是创建了许多 “补间动画”,把每一个动作变得行云流水,让历史活了起来。  本书是钱穆先生的演讲集,主要谈到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考试制度、赋税制度、兵役制度等等侧面。讨论这些制度从开始到后来的逐步演变。从更长期的视角,动态地看待历史。 任何一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历史背景。即便是我们现在认为不合理的制度,在建立之初,也能有效解决问题。随着时间的演变,可能会慢慢不再适用,但也很难一下从根本上改变,也就成了我们看起来 “很愚蠢” 的样子。是当时的人有问题吗?或许有,但当时的策略或许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佳策略。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评价当时,这不公平。 一项好制度能不能一直好下去?钱穆先生认为,不可能。如果一直用同一种方式有效地治理社会,说明社会没有进步。当制度变得不好了,才有机会修正,才有进步的可能。历史的车轮走的也不是一条直线,也需要时不时地打一把方向盘,不可能一劳永逸。 朝代之所以更替,就是因为原来的制度不灵了,出现了解决不了的矛盾。而同一个朝代内部,又不能对现有的制度做大幅的调整。即便有人认识到了问题,想动大手术,也有很大的阻力。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 换一个朝代,制度也会随之变化。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制度虽然不同,但它们之间也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在迭代。历史也是在时而小步快跑,时而推翻重来的过程中走过来的。看到过去,才能看清现在。 把历史看成一部动画,看成一个不断更新的 APP,看成一个动态连贯的过程,让它 “活起来”、变得有温度,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颗父母心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滋养:1. 从制度演变的利弊影响、社会观念的发展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代社会,也更好地理解了自己。2. 这本书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何抓住关键点拆借复杂事物剖析演变路径。仔细体会一下,有助于我们自己找到感觉。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用简练的文字讲的我这种小白都能看懂有收获,也可见钱穆先生的功力。3. 更清楚地意识到代沟。看完这本,再看吴晓波的《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导论便有种不适感,想了一下,应该是来源于吴晓波根植心底的崇尚西方的念头。因为我也是刚翻开,不是说他内容哪里有问题,而是字里行间透出来的这种感觉让我不适。吴晓波也看过钱穆先生的书,不然也不会在导论里写:终于体会到钱穆所谓 “对古人怀有温情与敬意” 的心境。但他读过钱穆先生的作品,为什么不会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呢?大抵是因为时代不同,在吴晓波年轻的时候,中国离欧美还有较大差距,向先进看齐和学习的时代烙印是去不掉的。而我开始关注和思考这些事情的年纪刚好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还大有赶超头号强国美国的趋势,对中国更自信,自然愿意更多地发觉中国的优点,建立我们自己的话语,这也是这个时代给我的烙印。这就是代沟。4. 一颗父母心。在钱穆先生当时的年代,除非发自内心深爱着中国,不然不可能发觉出这么多东西。钱穆先生的视角是父母 + 学者,父母看孩子怎么看都是好的,这是一种能激发人的爱,因为能更深层次的发觉孩子的优点。他也有学者的理性,并不溺爱,好的说好,坏的也直接批评坏。他也拿自家孩子跟别家孩子比较,但是他很难觉得别家孩子比自家好。客观来讲,这可能是钱穆先生的局限。但作为读者,我又不觉得这是局限,甚至可能还是刚刚好,就比如我想了解一个人,肯定不会指望问一个人就了解他的全貌,不同视角的中肯评价都极有参考价值。一个理性无爱的人看东西可能比较全面,但他无法发掘出一些独特的点。所以,不要对一个真诚投入的学者求全责备,并不是他们蠢或者坏,而是他们都有自己的烙印。这种烙印下看到的各种东西加起来正好给后来者提供全面深入的视角。这本书间接帮我端正了主题阅读的心态,理解作者时代烙印下的 “父母心”,这可能也是我对这本书有爱才能明白的道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济学——《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的经典之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政治体制的演变及其带来的得失。尽管该书主要聚焦在政治层面,但其内容中也涵盖了与经济学和金融学紧密相关的方面。首先,钱穆通过对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深入分析,展示了政治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生动地描述了各朝代的治理方式如何影响了经济发展。这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政治体制对资源配置、生产力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影响,为经济学家提供了独特的历史视角。其次,书中对中国历史上的金融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货币制度到财政政策,钱穆详细勾画了各个时期的金融格局。这对于经济学家而言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揭示了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稳定的作用。钱穆的作品还通过对政治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对于理解经济体制演变的根本动因具有重要启示。他的著作为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历史框架,使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现象。此外,书中对于统治者的智慧和失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济治理经验。通过对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统治者进行案例研究,经济学家可以汲取经验教训,为当代经济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总体而言,《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其深刻的历史分析为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无论是政治体制对经济的影响,还是金融制度演变的历史轨迹,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这本书是一次难得的历史之旅,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的演进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5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朝代系统」的两个脉络#每天解读一本书

              本书虽然是以书为名出版,实则是钱穆大师的讲稿结集,全书以汉、唐、宋、明、清为例,分析了各个朝代政治制度的优劣,演化中的得失,仔细研读可以获得不少超越传统书本的历史知识,更可以看见跨越时间变化的历史脉络如何在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和他们的朝廷中沿袭,更重要的是从中还可以找到一套分析政治运作的有效模型。


              曾听过一句玩笑,钱穆为何要出来发表史学的研究?因为他读书,读着读着发现别人都不如他了。读了本书深感此言非虚。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本书的得与失
              跨越历史,用更大时间维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这是一件听起来爽快,做起来繁琐的事情,因为在时光之上所有的线索都会变得模糊,而要找到其中脉络却又需要沉入繁杂的文献之中,钱穆大师所做的就像于泰山之顶分开黄河水中的沙砾,以汉唐制度间的演化为例,直指中心的指出汉唐相权的变化源自与皇权的争夺,执政官员的官衔沿袭了一套由内廷官向政府官员的路线,体现了一套由私化公的模式,宰和相在春秋时就是封建贵族的家臣,秦汉时变成了政府的执政官,而后皇权夺取了宰相的权利,任命可信的内廷官员协助执政,慢慢的演化出了唐代的三省制,于是汉朝内廷的尚书,中书、侍中到了唐代成为了新的相权体系,这样抽丝剥茧的脉络,以及演化背后的逻辑的清晰阐释是本书的最大特点。
              而另一方面,本书也承载着钱穆先生心中的所想,之所以剖析历代的利弊,承载着他一以贯之的史学观念,自然有着希望能借古用今的期待,这也导致了本书不免稍有些离地,就像钱穆先生对汉朝的推崇,描绘出的更类似一个梦想中的汉朝,可以说大师用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一幅过去的画面,而这其中不免有他的几分期望。
              二、如何看待历代政治制度的本质
              本书中提出了一套非常有用的模型,那就是一个朝代的政治体制的根本是两个元素 — 制度和人事,制度决定了大的框架,而人事则是它落地后究竟是什么样子。以唐代的账籍制度为例,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本意是为了防止大的家族兼并土地,确保农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同时以详细的户口管理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唐初也确实逐级向下做得非常详尽,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作越来越繁琐渐渐的制度就被人事代替,于是唐朝的政治体制就开始发生了变化,向后这种人事上的变化渐渐显性,于是两税法出现了,从原来量入为出的管理转换成了量出为入,这背后是原有体系效率不足,人事的灵活代替后,慢慢被作为更简单解决方案推广后的结果。人事与制度间的相互作用有好有坏,如果拘泥于其中,自然看不清一二,因为局部的小技巧放到全局很可能就是有害的,就像两税法,在小地方管理,量出为入可以适当变化,也有其可行,而在全国推行,则只会是硬性压榨,难以长久。
              三、历代得失背后的得失
              看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历代政治制度的变化实际上是背后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不是制度,而是人事,这导致了强者的时代制度就会昌盛,而庸者的时代制度就会混乱,这些朝代的管理者普遍精于总结,而不善前瞻,总是以过去的方法去应对当下的场景,于是人口、土地的规模一旦超过了过去的经验,管理就不再改进,留下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崩溃。
              要能够不断的超越当下,对过去的复盘自然重要,了解当下的状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很多人从小到大沿袭着一套生活的观念,于是他们永远没有办法超越过去的自己,要么变成守旧的代表,要么就是过分的激进主义。

                2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分析了国家治理的问题。皇帝与宰相之间的关系。读书人如何与皇帝共享治理天下的问题。讲到宰相的没落。清朝的制度是私心的制度,其实也就是法术。面对于部族专制的清朝,只能革命而不能像之前的汉朝、唐朝、明朝靠起义来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满满干货。纵观中国两千多年,择汉唐宋明清之组织结构、考试选举、赋税经济与国防兵役历代之变迁演说其政治制度之得失,去枝择干,提纲契领,究其本末,了然清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制度变迁与社会发展:本书展示了政治制度的演变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相互关联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适应了当时的社会需求,但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产生问题和变革。2. 权力制衡与制衡机制:书中探讨了权力分配和制衡的重要性。合理的权力制衡可以防止权力滥用,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平。3. 传统文化与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文化对政治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传统观念、价值观念等在政治制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4. 历史经验与现代借鉴:通过对历代政治得失的研究,可以总结历史经验,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5. 制度创新与适应变化:历史表明,政治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建立和完善适合的政治制度。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注重制度的合理性、适应性和公正性。具体的启发还需要根据个人的阅读和思考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一读再读的大家小书

                      钱穆先生的生平相信不用做过多的介绍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的讲稿集,不到两百页的内容,就将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地方与政府的关系、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制等做了介绍和对比,分析了各代之利弊,深入浅出,行文虽带有民国时期的特色,但还是比较好读的,其治学深度可见一斑。这本书的很多内容看似没有大幅的展开,但于细微处不难感受到作者为了这些内容所做的详细准备,文风和内容都非常有大家风范。钱穆先生曾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闻。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读完《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这本书,你会发现,原来还可以从这样的视角来读历史,此外,这本书也可以帮你建立一个科学学习历史的基础架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时间线的历史串讲

                        作为一名理科生,对历史有点皮毛的爱好,读这本书也还是有诸多收获。体系性地串讲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非大家所不能为也。东方政治为士人政权,重责,开放型,学而优则仕;西方政治为贵族神族政权,重主权,后得自由,职业政治家。其中,未涉及科学技术文明文化的内容,甚为可惜。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致敬经典

                          这本书一定要推荐,小小薄薄的一本,但干货满满。经典之所以是经典,真的有原因,钱穆先生在 1952 年间的五篇讲演稿,在现在读来也毫不费力,关于汉、唐、宋、明、清的政府组织、考试制度、经济制度、兵役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分析,浅显能懂。所有制度的基础分析在于皇权与相权,明清无宰相,整个历史的演进是越来越集权,中央越强地方越弱,环环相扣的政治制度,王朝的兴衰有迹可循。全书感觉钱穆先生对中国的历史还是充满了敬意,可能他老人家唯一不喜的就是清代,满洲部落对皇权的控制,用的不是制度,而是法术,就是手段。他认为前面的王朝更迭其实是变法而非革命,但清朝非革命不可。有时间这本小册子还是要二刷整理一下各朝代之间制度的对比图。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 治制度没有绝 对的利与弊,只有得失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界不存在跳跃”。意思是指自然界的变化都是连续的,不会突然间跳到另一个状态,而是会慢慢地、平稳地变化。其实,任何事物的演进都是如此,总是通过小却连续的变化在进行。数学如此,历史亦如此。中国知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钱穆先生所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一本研究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经典之作。本书来源于钱穆先生在 1952 年的五次讲课稿,着重讨论了任何一种制度不会有绝🔏对的利弊,希望大家能从中汲取到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先进思想。当时,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各种政🎙️治思想涌入中国。前有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寄望于用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后有孙🎩中山等革🎙️命人,想通过推️翻帝制,走总统共和制的道路。如钱穆先生在书中所言:“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可哪有那么简单,如开头所说,任何事物的演进规律都不是跳跃的,想要生搬硬套,抄袭模仿西方政🎙️治制度,不惜摧毁当下的人事来迁就,结果只是一种美好的乌托邦想象。如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锋所说:“现代政🎙️治固然要吸收西方精华,却也不必也不能与自身传统一刀两断。” 比如,虽然有后面变得过度僵化的八股文,但是科举制度仍是一项中国政🎙️治制度上的伟大发明,用来选拔人才、促 进教育和社会流动都是很合理的。而在此之前的官员,都是来自贵🤠族家庭,或通过推🏅荐和关系来选拔的,可以说当时的官位是世袭制,看重的是出身和背景,对官员的能力反而没有那么关注。再对比目前西方选择政🔏府官员,靠的是选举和投🔏票,没有统一的标准,全凭候选人的口才以及资金实力。而处理日常工作的文官,还是要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任用。尽管钱穆先生受限于当时的环境,以及讲书稿的局限,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仍不失是一本精彩的历史类书籍,体现了作者深🕳️度的政🎙️治哲学思考。而今日中国也处在一个 Ji 大之变动时代,“需要新的历史知识为尤亟”,而这本《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简要介绍中国主要朝代政治制度的历史书

                              书中从组织、选举、考试、赋税四方面,分别梳理了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制度的特点、流变和得失。钱穆老师看待历史的观点独特,他不赞成中国古代都是封建专制的代名词,而是每个朝代都有优劣利弊,评价时不能片面,不能脱离当时环境,传统思想中也蕴含着先进思想,并在不断演变,了解了这个精要大义,更能明辨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以史为鉴,把握当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总体很不错的,历史著作就应该是这样的视角和立场,更容易让读者接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治该分两面讲:一是讲人事,一是讲制度。人事较变动,可以创造制度,改换制度;而制度较稳定,也可规定人事,限制人事。而这一番演讲,则只想多讲制度,少讲人事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史总是在现实中上演

                                    中国史总是在现实中上演 -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看完了这本书以后,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心情去看待现在,作为一个程序员中的架构师,我仿佛觉得我们做的所有的架构设计都和这部中国史一样,理想无限灿烂,妥协也是无比的恶心。再多的客户第一,仿佛过了一代人,总会出现偏差,往后就衰败的一塌糊涂,什么苟且,什么兼容,什么垃圾设计一点点的就腐化了架构,目标不在是目标,而一些原本的手段反而就被异化成了目的。仿佛脑子里总是回想起说「终局应该 xxx,此时应该 xxx」,「这是什么垃圾代码,这代码就是傻逼,这是什么垃圾设计」诸如此类。会看汉唐,尤其是唐朝,其数字化思想及其明确,一开始也做得很好,但是最终还是变成了两税制。越往后面到了宋朝,就算是王安石和宋神宗联手也毫无办法。这不仅让我有些感慨,难道一个国家的事情居然连宰相和皇帝联手都搞不定么?这不免让我有点难受。其实我看完这本书以后,沉默了很久,总是在想为什么?到底这本书给我带去了什么?思前想后感觉可能是几个方面:【顶层设计很重要但传承更重要】然而这不论如何都是制度使然,「顶层设计」如果不做好,何来好的局面,而如果顶层设计「慢慢腐化」,那又有什么作用,做个皇帝你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想解决土地上的问题,不吃苦是做不到的,事实上今天最终的结果就是从” 井田制 “退化成了” 租庸调制 “进而退化了” 两税制 “,再往后知道清朝,真实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积重难返,原本数字化那么伟大的构想,为老百姓好的方案,最终变成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真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一个绝对的轮回。【一号位应该要懂得放权但也要懂得用贤】东西方最大的差异在于从” 贤 “还是从” 众 “,我个人的看法是从贤,虽然少数服从多数,但是拥有「认知框架」的人毕竟事少数,放权给别人,并且建立起制衡自己的一种方式,拿到台面上来讨论,是让一件事情变得「理性」的做法。所以一人不能独大,这也是给我的一个警告【秉持初心一口真气不散】其实我以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渐渐地偏向了保守,这种不确定性非常高的情况下,切记重头开始,看着风生水起,当前的现状一定有先人的无数智慧,凡事应该一脉相承,而不要全盘否定,应当实事求是。唐朝的租佣调制变成了两税制,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是觉得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坚持不下来」,到底是否是有所松懈,此时此刻真的不得而知,但是我们管理就是一口真气不散,秉持初心,去解决难点,才是我们技术人的目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耐着性子多看几页,居然觉得还挺好看的,比定下的每日目标多看了十分钟૮ ºﻌºა     换作两天前,我是不会想到有生之年会看叫这个名字的书的。之所以才看了 14% 就评分,是因为这是香帅小姐姐推荐的。我不管我不管我不听我不听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家举重若轻,条理清晰,好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我来说,这是扫盲的书,追剧追的突然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兴趣,想先读一本能够给我一个阐述各朝代差异的总体框架式的书,这本刚好合适,让我对历朝代有了大致的了解,面对历史,都说要客观,但我觉得都是相对客观、尽量客观吧,而且人总是不能超越自身的时代局限的,比如后面说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相信,钱老若能知我们如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的如此好,当是赞许的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