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分析「问题」的大师视角#每天解读一本书

    关于 “问题” 谈得最为透彻和深刻的一本书,小小的篇幅却近乎囊括了问题在人们理解中各种不同的样子。一查才知道本书作者竟然就是《系统思维导论》的作者,无怪乎他能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这本书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的现象,那就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总是以为自己理解了,然后很快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行动,而当结果不如意或者看起来被解决时,我们要么会将问题的责任放到自己身上,要么会把功劳归在自己的发现,可实际上问题的解决与否与我们胡乱的行动并无太多联系。
    而这本书和以往思维类书籍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它只提供帮助找到问题所在的方法,而当你真正认识到问题的时候,解决方案往往也就放在眼前了。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问题是什么
    问题是我们的期望与我们实际感受的不同,但是问题的源头却往往不是感受,而我们却常常将感受当作问题去解决,这就会导致出现没有明白问题的根源、没有真正体验过问题、没有搞明白是谁的问题或者可能就没有真正的想解决问题几种情况。
    没有明白问题的根源或者没有体验过问题很好理解,你看到一个地方的人都很懒很穷,就认为他们是因为不勤劳才贫困,这就是主观的感受,实际上他们懒惰很可能就是因为贫穷,虽然能够吃饱,却无法摄入某些营养素,结果就没有力气,自然就懒惰;而你认识到这点之后为他们改善营养,却发现他们还是懒惰,你可能觉得这是天性,然而实际是他们虽然变精神了,但是习得性无助让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打破现状;而这时你站出来告诉他们,如今他们有能力改善现状,其实又犯了一个错误,贫穷是他们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实际上你想要的快速解决贫困,而对他们而言需要的是慢慢适应生活的变化。
    二、如何认识问题
    问题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要想找到问题的根源第一件事就是不要限制问题的边界,就像书中问道图二是什么,很多人会回答圆,当问题变成图二是一个常见的东西,它是什么,回答就会出现盘子、洞、铁圈等等答案,只要我们能够转换视角,那么显而易见的问题可能就会变得不那么明显,而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并非我们所想。
    三、你的灯亮着吗?
    书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这个故事,一个隧道修通了,虽然隧道的照明系统很完善,但是为了防止人们不开车灯就进入隧道,管理方就在入口加了个标示 “请开车灯”,然而过了隧道之后就是一个景区,过去的游客常常开着灯就停车,结果游玩结束就再无法启动,只能电话求助,反而增加了管理负担,于是他们想要设置新的标示,百般设计想出来的是 “进隧道时你的灯亮着请保持,关着请打开;出隧道时如果开着请关掉,关着请保持” 结果是司机根本来不及看。
    而最终他们想到了一个最好的标示 “你的灯开着吗?”
    解决问题不需要大包大揽,要的是抓住问题的关键,抓住人的主动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也是一本 100 多页的小册子。看目录就知道,这本书是用相应的故事例子串起来的。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完全不教你任何解决问题的流程、方法和思路,而是着重强调对问题的看法还有各种原则,这对于问题解决来说,却是最根本的。的确,方法哪里都可以学,而且问题解决已经被各种书籍总结成了可操作和复制的心法,但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重要性是在方法之上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时候,问题根本就不该由我们来解决

        《你的灯亮着吗?》有两个作者:


        1⃣️唐纳德・高斯(Donald C. Gause
        纽约州立大学托马斯・沃森工程学院的系统科学教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以及大型公司的改革。
        2⃣️杰拉尔德・温伯格(Gerald M. Weinberg
        著有 30 多本书籍和数以百计的论文,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001 人与技术的结合;
        002 人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是软件领域最著名的专家之一。因为在软件领域的杰出贡献,他被美国计算机博物馆的计算机名人堂(http://computerhalloffame.org/home/computer-hall-of-fame-honorees/)选为首批 5 位成员之一。
        要知道,这个名人堂至今也只有 38 名成员。乔布斯是其中之一。
        你可能会好奇,作者的经历这么亮眼,写的《你的灯亮着吗》到底是本啥书?
        它是一本发现问题真正所在的书。
        这书,是从 “一个问题” 开始的。
        在哥谭市金融区中心地带楼高 73 层的雷龙大厦建成不久,还有着不少的空房,可是,电梯却不够用了。
        假如你曾经为挤不上电梯赶不上公司的打卡,可能会被扣奖金焦虑过,我想你会体会在这里上班的租户 / 员工会有的抱怨。正常人的思维都会从这些抱怨入手,考虑是不是加装电梯、错时上下班、分流等等举措。
        中规中矩,听上去不错,对吧?
        可是,作者给出的解决思路却出乎意料。他们认为,这是跟着惯性思维走,直接给出了解决方案,更明智的做法,是先问几个问题:
        1⃣️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2⃣️谁碰到了问题?
        3⃣️问题是什么?
        4⃣️此时此刻,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之前的解决方案,都是从电梯 * 使用者 * 的角度来思考的,而多问几个问题后,就会发现,从大厦房东的角度看,解决思路可能完全不同。有些解决方案很雷人,比方说,“放火把大厦烧了,领火灾保险。”
        有没有大开脑洞的感觉?
        分清楚问题,还要知道问题该由谁解决。
        拿书的标题故事 “你的灯亮着吗” 来讲。
        在日内瓦湖旁边群山的一条汽车隧道东端出去后 400 米,有着全世界景色最迷人的一处休息区。人们可以从高处俯视湖区,将美景尽收眼底。
        可是,这隧道的总工程师忘了一件事:提示将驶入隧道的司机开关车灯。开还好说,可是如果忘了关,在酒足饭饱野餐后发现忘了熄灯,结果车上的电池被耗尽,只能找拖车拖走,心情想必不会十分美丽。
        借助厘定 “这个问题该由谁来解决” 的界限,隧道出口的标志牌几经修改。
        从 “注意:前方有隧道,请开启大灯。”
        到带有瑞士精准风格的提示语: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亮着,那就把车灯关上;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关着,那就把车灯打开;
        如果是白天,而且车灯关着,那就把它关着;
        如果是晚上,而且车灯亮着,那就让它亮着。”
        (这一条我不晓得你记不记得住,反正作为一个阅读速度不算慢的女司机,我坐在桌子前绕了好几遍也没整清楚。)
        好在最后,借助工程师的帮助,总工程师将这个问题界定为 “这是他们的问题”,不再折腾自己。解决思路也很简单,假设司机不是傻瓜,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意愿,但同时,他们需要一点小小的提醒。
        这小小的提醒,最后落到标志牌上,就是一个提问:
        “你的灯亮着吗?”
        这也提醒着我们,当遇到问题遍寻解决方案无果的时候,不妨换个思路,问自己一句,“你的灯亮着吗?” 把该是别人解决的问题,还给别人。
        前面提到的,都是具体的解决方案,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需要解决。至于哪些问题不需要解决,我就不说了,你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关于分析、解决问题的书

          对于分析、解决问题的初学者很有帮助,它提供了一套明确及解决问题的套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虽薄但是好

            上大学时读过,可能就是因为薄,不一会就读完了,读完那一刻你就嫌它太薄了。是啊如果很多事能用一句话表达为啥还要十句呢?而说一句话可以让站在不同角度的人都能明白是不是很牛?这本书能教你!值得看强烈推荐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师级如何吐槽甲方爸爸?

              理解这本书,我觉着要从作者入手:本书的作者是两位业界大神:唐纳德。高斯:系统科学教授,从事复杂系统设计开发和大公司改革;杰拉尔德。温伯格:计算机软件领域专家,主要研究人机结合和人的思维模式;这本书有 6 各主题,若干个故事,无数个问题组成。却没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我看来,这是两位作者(对甲方爸爸)的职业吐槽 —— 当然,这种大师级的吐槽,是用专业的问题直指人性。(你让我们用计算机软件和系统来帮你解决问题,但你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是玩儿我们呢?—— 参考玩具厂故事,哈哈😄)无论是软件编程还是系统设计,首先都要定义问题,但当选择的视角不同时,问题就会不同。所以,你到底是在帮谁解决问题?“雇主” 不同,问题就不同,解决方案自然就不同。——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部分:问题到底是什么?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出了问题,必然影响其他要素。问题也可能是由多个要素共同导致的,也必然影响到多个要素,甚至整个系统。那么,当系统出了问题,必须首先判断是哪个要素出了问题?还是哪几个要素出了问题?从而决定应该由谁来解决。—— 这是本书的第二个部分:该由谁来解决问题?当系统过于复杂,或不能直接判断哪里出了问题时,就只能从自己可以做的问题入手,解决问题了。由于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解决一个问题必然导致另一问题。在想要解决问题时,有必要评估解决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否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 —— 这是本书的第三个部分:是否真的需要解决问题?最后说下书名 —— 你的灯亮着吗?这是书中一个关于提醒司机进出隧道开关车灯的提示语,相比给出复杂的指引 “ ”,不如给出一个提示,让司机自己判断。这个隐喻很好的概况了全书 —— 当你想要帮别人解决问题的时候,最好让他自己先想明白,问题到底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的灯亮着吗?》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一家公司的电梯运行速度特别慢,就导致员工有很多不满,因为等电梯的过程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最后一个聪明人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在电梯周围放很多镜子。这样大家就可以在等电梯的过程中梳妆打扮,从而使大家等待的过程变得有趣了很多就不烦躁了。这个著名大开脑洞的故事原来就是从这本书里传播出来的。我认为本书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如何看待问题。很多人遇到了问题就开始撸起袖子准备解决他,这当然是有行动力的好事,但是从本书中的观点来看,我们在这之前也需要重新理解问题:问题是什么(what)谁遇到了问题(who)故事中那位聪明的年轻人用镜子来打发人们等电梯的无聊时间,后来又解决涂鸦问题,最后一检查电梯发现是继电器坏了,导致电梯的速度不达标。那位聪明人确实有创意的处理了等电梯的枯燥,但是他在错误的路上也越走越远。第二步解决问题:该由谁来解决?(who)问题从哪来?(where)问题是出在了电梯速度慢上才导致员工不满,但是想要把员工的不满填平也会创造出来新的问题。就像是公路的分流 —— 这边车少了另一边一定也多了。所以给了我第三种思考:重新审视问题的视角。问题真的需要解决吗?是否不解决更好?解决问题后的副作用。总之一句话概括本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用结构化思维来想清楚问题涉及的多个方面,从而决定如何解决问题。想不清楚就写下来,这可以让自己看的更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讲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为这本小书点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工程师思维」入门宝典

                    推荐指数:(建议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朋友,优先阅读这本书)
                    适合这些朋友阅读:
                    - 经常要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朋友;
                    - 希望掌握「工程师思维」的朋友。


                    这是一本专门讲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的书。160 页的小册子,但是值得每个人都去读至少三遍。
                    这本书的书名,是个小故事,瑞士是个多山的国家,公路上有无数隧道,交通部门发现司机们常常进了隧道忘了开车灯,出了隧道忘了关车灯。他们想用一种方式提醒一下司机,可是白天晚上进隧道出隧道情况都不一样,他们也不能把提醒的牌子写成小作文啊。
                    最后他们找到了一种极精简的方式,那就是在隧道入口和出口都挂上同一句标语:「你的灯亮着吗?」
                    司机看到这样的标语,自然就知道要开车灯还是关车灯了。
                    工作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一个问题去寻找一种解法。解法往往简单如一层窗户纸,可是寻找解法的过程却并不简单。
                    工程师们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往往会养成这样一种思维,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且他们似乎就像是在森林中的猎人一样,好像天然知道应该往哪里走就可以走出去。
                    如果你很羡慕这样的「工程师思维」,或者是时常被各种问题困扰,那你就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虽然不同领域的问题,要用到不同的知识和技术,可是寻找解法的过程,往往有相通之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是问题

                      什么是问题? 怎么看,这都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没人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我一直在深度参与私董会,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所有案主都无法准确定义自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当你准确定义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当然造成问题的原因很多,我说的解决也不是真的解决,问题是解决不了的,能看清问题已经很难了。我们不光缺乏提问题的能力,也缺乏总结观点的能力,这都需要刻意练习。最后,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别去费力帮缺乏幽默感的人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总是有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生活中碰到问题是很正常的,有一些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找的问题,有一些是别人扔给我们的,很多时候总是在解决问题的路上越走越远,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我们真的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水中之鱼🐠

                          这次要感谢我的同事候益林,给我们的读书会推荐了一本这么有趣的书《你的灯亮着吗?: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若不是他的推荐,我很难想象自己会主动找这本书来看,那就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了。就像这本书里所讲到的那样,每个人的视角都不同,每个人都能发现美的风景。如何看待问题?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反思问题?每一个问题又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的问题?作者每一章节都有有趣的故事来生动形象的说明问题。这里只选取一个点来做延展。作者在书中提到 “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为什么要借助这三种人呢,而不是大人、小孩、老人或者其它呢?我的看法是,这三类人看表了看问题的三个维度。外国人,特别是东西方的人在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真的是非常大的,看问题的方式自然不一样,结果自然也就不同了。很多介绍东西方文化的书讲得很透彻了。盲人呢,我们很快可以想到一个成语,盲人摸象,是的,每个盲人对大象的认识都是片面的,并且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同理,我们用双眼看到的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眼见不一定为真,眼听不一定为虚。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认知方法论》里提到一个问题:“森林里有一棵大树突然倒了,假设当时没人在场,那它还会会发出‘轰然’倒地的声音呢?” 答案是没有,因为并没有声波传到任何人的耳朵。视觉也好、触觉也罢,都代表了我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盲人摸象往往作为一个笑话来讲,但其实应该作为一个警示故事来说。因为我们何尝不是一个 “盲人”,在没有看清事物的全貌时就已经发表了很多意见。再来看小朋友吧,成人的思维往往是定势的!小孩子就不一样了,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先请幼儿园的家长们回答这是什么?家长回答很一致,“这是一个圆”,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则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太阳”、“皮球”、“镜子”…… 可谓五花八门,甚至有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何也?小孩的天马行空来自于他们没有走入思维定势的怪圈,这种叫发散思维。再看一个比较有意思的事,书中讲到很多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问题定义方式给人的感觉真不一样,我们姑且把这种叫做语言的艺术吧!在问题的定义上,语言是非常有讲究的。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讲的一个小故事,说有两个人在东华门外突然看见一件事,有匹马惊了,就跑,正好路过一条狗,马就把这狗踩死了。就这么个事,文人和沈括共写了三种表达,你觉得哪种比较好呢?有一个文人是这么写的,“马逸,有黄犬,遇蹄而毙。”。而另外一个文人说,“有犬,死奔马之下”。沈括的表达说,“有奔马,践死一犬”。这本书的每一章都很有意思,在最后,作者的表达变得很有哲学意味。这里就用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吧,“鱼总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听书遇到这本书,觉得耳目一新,我有了新的认识。找了电子书阅读,果然没让我失望。工作中收到客户邮件,我总想马上找到答案,像在考试时看到题目就抓紧做题一样。有时候题目不完整,找不到答案是正常的,不要焦虑,不妨回复能提供下 XX 资料吗?我想了解 XX。生活工作中的问题,不是我花 N 分钟审题就知道问题是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事就出书吗?

                              简洁的解决方法,灯亮着吗?一定要简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身就是个问题

                                没有方法论,是一些思考、提示和问题带来的问题:几个对个人有用的:明确问题定义的前提是问题归属,就像书名 “你的灯还亮着吗?” 司机自己忘记关灯,不是道路设计者及工程落地者的问题,他们只能好心提醒,做不到或者不应该做得更多;问题归属不同,问题的答案就完全不同,比如里面一个教室抽烟的例子,成年人的教室是学员们的,如果老师强加把抽烟问题归给自己,则可能无法妥善解决;学生时代更多的是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社会中更关键的是提出问题,定义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了权责利的关系及对自我的认知,单纯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没有这个重要;知道问题是什么,解决方法很可能不值一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灯亮着吗?看完越发觉这个书名很妙

                                  作者杰拉尔德温伯格是程序员,语言风趣幽默,用一个个故事讲述解决问题的故事。读到一些观点像是不小心被朋友用一个手指头戳了一下腰,让你忍不住发笑。虽然翻译一般,但值得一看,尤其是一些 “老实人” 要去看看,学生思维的人去看看这本,会有意外的惊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抱着“认清事实、界定责任、根治问题”的心态才能养成顶级的思维

                                    这是一本老外写的书,主要是讲怎么解决问题的;一本很薄的小书大约 180 页,阅读起来差不多两个小时就可以读完。


                                    自从第一次读这本书后我觉得作者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当人面对问题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初心,这些都写的非常好。
                                    这本书从问题的事实存在、问题的责任人、解决问题的心态、思维有表达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观点。
                                    今天我按照这个思路顺序,来解读这本书,希望对你有帮助,也许会激发你细细品读本书的兴趣。
                                    在本书的伊始,作者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写字楼,他是新建成的,比较豪华,随着入驻的公司越来越多,写字楼里边的电梯就变得不够用了。
                                    上班的高峰时就会有大量的这个白领挤在电梯门口等电梯,感觉电梯非常慢。自然白领们之间就会有抱怨声,他们不断去找物业投诉,发泄自己内心的牢骚。
                                    高峰的时候电梯门口会有人扎堆在等待。
                                    这个事实里它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们会想到这是个什么问题是呢?
                                    面对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把这个事实牵涉到的人群进行一个分类,发现它牵涉到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上班族,他们在高峰的时候需要等电梯,有牢骚。
                                    第二种是物业,因为员工有牢骚话就会找物业的麻烦。
                                    第三种是房东,因为物业有麻烦后,就会给这个大楼的老板就提一些意见。
                                    现在我们把涉事人群分成三类之后,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对上班族来说,它们是肯定不会解决的,它们只是提出问题,是问题的主要受害者。不过物业呢,就会想办法解决,物业要解决问题,一般会怎么解决呢?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物业遇到的问题是什么?
                                    在这个客观事实里面,物业遇到问题不是电梯快或慢,而是一直有人在投诉电梯慢。因此,对于物业而言,只要没有人投诉了,问题就算解决了。
                                    最简单的方式,物业会建议老板多装两部电梯、或加快电梯的运行,这些解决办法是物业最下意识的一个办法;但是呢这些办法需要房东(老板)花钱,老板不一定同意这么干。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应该由老板想办法解决会更好一些。
                                    好了,这个时候老板找到你,让你来解决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至此,这个故事就延伸到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首先你需要明白:你是谁请来的人?你是老板请来解决问题的人。你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减少员工的抱怨。
                                    经过苦思冥想,你经过一番论证之后想到一个办法:
                                    在电梯里面装上几面镜子,然后再放上画笔,这样员工进入电梯之后,他可以在里面,写写画画,消遣了他们枯燥等待的时间;因此员工的抱怨中就减少了。
                                    到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老板来说你已经很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对于员工来说,他不再抱怨电梯慢的问题了;对于物业来说,员工也不再投诉抱怨和发牢骚了。
                                    此时此刻,表面上看这个事情万事大吉了。不过很不凑巧,紧接着会出来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这本书里边的第二个观点:你永远不要指望,你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或者换句话来说,就是你不要指望一个问题可以彻底的被根除。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往往一个问题的解决,就会引发出另外一个问题的诞生,前面我们讲了你是为老板服务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电梯里面装些镜子,让员工在电梯的过程中去涂鸦去写写画画来解决的。但是它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就是写写画画会让电梯间变得乱糟糟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行为艺术。
                                    这种情况下,对于负责维护电梯的运营人员或者是负责市容市貌的人来说,你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问题,那么这个新问题应该怎么办?
                                    这,就进入到了下一个循环里,也就是说你站在你的一个立场上解决了一个问题是没问题的;但是你给别的其他人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
                                    因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做事情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个人思维往往是有非常大局限的。
                                    引申出本书的第三个观点:跳出我们的常规思维。
                                    什么是常规思维,作者举了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圆圈,然后问你这是什么?
                                    你可能会下意识地回复说这是一个圆圈。这是很自然的回答。
                                    那么如果他用第二种方式问你:这是一个最常见的物体的顶部的投影,它是什么?
                                    这个时候,我想你可能不会回答是圆圈了。
                                    此时你可能会想他可能是个铅笔的顶端或者是一个垃圾桶的俯视形状,这都是你的下意识答案。
                                    如果他用第三种问法:这是一个不常见的物体的顶部的投影,它会是什么呢?
                                    我想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去想诸如垃圾桶、铅笔之类的答案;你可能会思考不常见的是什么呢?
                                    有可能是停机坪的俯视图或者是一个核电站烟囱的俯视图,这都是你可以发散的区间。
                                    那么如果他用第四种方法去问你: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不常见的物体的顶部的俯视图,它会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我想你的思维有可能就已经超出地球飞到宇宙太阳系甚至银河系了。你可能会说这有可能是将太阳剖开后直径的缩小版。
                                    无论你怎么想,都是对的;因此此时已经没有标准答案。
                                    作者举个例子想说明什么呢?作者想说明的是,当同样一个问题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时,你去寻找答案的层面就不一样。
                                    同样,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确定的是这个问题属于哪一个层面的。一旦层面决定了,你只需要在当前层面里把这个问题解决掉就 OK 了,你不要指望能把所有层面的问题都解决掉,这是不太现实。
                                    紧接着作者抛出了他的第四个观点:当你要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在问问题表达过程中),应该有准确的表达方式。
                                    什么叫准确的表达方式?这里面我以文字来举个例子,我们听一下这句话:
                                    “明天晚上我们去吃火锅。”
                                    这么一句话,如果不知道上下文的语境,单单凭这一句话你能够知道的信息:
                                    1、是明天晚上我们去吃火锅,是明天,不是昨天或今天
                                    2、是晚上我们去吃火锅,不是明天中午
                                    3、是把我们去吃火锅,不是我自己也不是你们几个人
                                    4、是去吃火锅,不是吃西餐或肯德基
                                    很多时候就算有上下文作为预警,我们在书面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应当时刻牢记一点:你发出去的信息一定要严谨,不能产生歧义,一定要能非常准确的让别人一目了然;甚至当没有上下文语境时,你的信息也是完整的。这是我们在表达时需要注意准确、清楚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紧接着作者就提出他的第五个观点:面对已知的问题由谁来解决最好?
                                    同样,作者也举了一个例子,说是:在一个大学里有个班的课堂上经常有学生在教室里抽烟,当然我们都知道在公共场合抽烟是不对的,那么这个问题应该谁来解决呢?
                                    是学生、是老师、还是学校?这个情况,其实学校出一个禁止公共场合抽烟的规定也是 OK 的,若不遵守规定就罚款,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但是我们再深入地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一定要由学校来解决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答案是有的。
                                    让这个班里的学生们来做决定就可以解决,不需要老师、不需要学校出面解决。比如,学生这帮人之间,他们通过班会或者是一些讨论会之类的,其实就可以解决课堂上不要抽烟这个问题。
                                    说完抽烟的例子,就到了本书高潮的环节,我重点说一下作者的下一个例子:你的灯还亮着吗?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最近新修了一条隧道,隧道的尽头是个急转弯,转弯过后是个非常美丽的景区。
                                    隧道修好之后经常有人会在这隧道尽头出车祸、甚至是一些人穿过隧道后去观景了,然后忘掉把车灯关掉,等到车主回来时,车已没电等等这些问题。
                                    作为这个隧道的承建方,他们在想:应该加一个警示语来告诉大家过隧道的时候应该要开灯,那么这个警示语应该怎么写呢?
                                    可能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进入隧道请开灯。
                                    乍一看这样的标语是比较清晰简洁,但是它会有个问题:进入隧道我打开灯了,那么出去之后呢要关掉吗?有可能不会关是吧?
                                    另外,如果说是白天那需要打开灯吗?
                                    如此我们可能会把标语改成:
                                    进入隧道请开灯,白天请关灯。
                                    如果是白天,进入隧道,无需开灯;如果是晚上,请你打开灯;
                                    驶出隧道,如果是白天,请你关灯;如果是晚上,请你保持开灯。
                                    诸如此类,很长的标语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可惜作为司机,当你把这几个标语字全部读完的时候,有可能你的车就已经驶出隧道,忘记转弯而冲出悬崖了。
                                    这么头疼?那应该怎样去写这个警示语呢?经过不断的研究和论证,最后他们还真找到了最佳的警示语,那就是:你的灯亮着吗?
                                    作为一名司机,你进隧道的时候发现你的灯亮着,看到这句标语,你就会知道你当前是应该要开灯还是要关灯,同样当你快出隧道的时候,你又看到标语,你就知道出去是否需要及时把灯关掉。
                                    他们就用这么一句很经典的标语 “你的灯亮着吗?” 很好地降低了这个隧道的事故发生率。
                                    这个故事我讲的有一点糙,更详细的故事,你可以在书里面细细品味。
                                    在书的最后,作者表达了第六个观点:一个团队,一定会分这么两种人:一种是安排他人去解决问题的人、一种是解决问题的人。
                                    简单理解就是,一种人负责指挥、一种人负责干活。
                                    当问题解决之后,又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干活的人,一种是邀功的人。
                                    基本上在任何一个组织、团队里边都存在这样的 2 种人。如果你不幸是这里边负责解决问题的人,也不必失落、不要心有怨气,你需要的是一个扬眉吐气的机会。以上,是对《你的灯亮着吗》这本书做的一个比较浅显的解读,我们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点,一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这个事实有可能会存在多个问题,当这个干系人的角色不一样的时候,这个问题其实是不一样的,你要解决问题时,其实你不是解决掉这个事实(把客观事实消灭掉),而是站在某一个角色去解决这个角色的问题。
                                    第二点,你不要指望你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的问题。因为你在解决某一个人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问题,可能对于另外其他人而言是个新产生的问题,但对于你来说不是问题。
                                    第三点,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跳出你的常规思维,同样一个圆,如果说这是什么,你可能就会下意识思维,如果说是最常见、最不常见的和非常非常不常见的,你的思维就会一层层地变化了。
                                    第四点,是我们在沟通的时候,我们的表达应该具有准确、清楚的基本要求。
                                    简单说就是你的表述不能有歧义,你的文字无论是否有上下文都应该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内容。
                                    第五点,有些问题并不一定要请专家来解决,其实问题的干预者本身的这些人就有可能去把它解决掉。
                                    第六点,关于解决问题的组织,凡事存在必有它的合理性,大家应该有一个客观、坦然的一个心态去面对。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