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金钱博弈
简介:关于美国投资机构收购韩国第一银行的全过程,更多聚焦商业谈判细节。1. 收购后发生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成功需要判断力、困难的取舍和不懈的努力,以提高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2. 我的人生哲学重来就是时刻准备着,把握机会,所以当机会来临时,我已经做好了准备。3. 资本市场火爆时,各类证劵很容易卖,所以做卖方是件好事。但一旦市场奔溃,资本市场就变成了买方市场。此时现金为王,买方可以较低的价格收购资产。4. 在任何重大交易中,都需为对方着想,否则很难谈拢。5. 有远见、有气度的人,办大事不算小账。6. 先钓上来在调包(bait and switch):先抛出诱人的条件,待对方上钩后在慢慢调包,对方一旦进入一个程序,就不容易退出来了。7. 凡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就收不回来了。8. 沟通的有效性在于点到为止,说的越多,能够记住的就越少,能够复述的就更少了。9. 在投资行业中,“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是美德,是成功的秘诀之一,恋战之人往往错失良机。10. 没有法律约束力,谈判就永远不会停止,交易就永远没有确定性。11. 凡事没完就不能说完(It isn't over until it's over)。12. 在卖东西的时候,有人抢才能卖出好价钱。13. 只有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使彼此价值最大化。14. 机构越大就越官僚,决策过程就越缓慢。15. 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投资者都不会在投资之前先赔钱,所以指望投资者分担坏账风险是不现实的。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走出戈壁》后传这本书一定要和作者自传《走出戈壁》一起读,这样两本书都应该再加一星,你也一定会读出很多感悟,前传见我书评,本书的内容,“得到” 听书有不错的精华解读,但强烈推荐读原著,因为故事本事细节很精彩,道出资本如何运作和博弈,局内人的亲身经历,不是在学院中那些学者能够理解的(刚评论了张维迎的《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作者加入投行的时候,已经是美国诺顿商学院的教授多年,面试后老板背后给他的评价是 “这个家伙根本不知道 PE 是怎么回事”。印象深刻的故事:90 年代初东风汽车与法国雪铁龙就合资项目谈判。东风汽车的高管团队受邀访问法国。雪铁龙的董事长设家宴招待客人,董事长夫人拿出最好的银质餐具,准备了最好的法国菜。中国客人入席后,都展开餐巾,开始擦拭刀叉。女主人惊呆了:难道他们认为家里的餐具不干净吗?她感到备受羞辱,哭了起来。这些中国客人看到女主人伤心落泪,大感诧异,面面相觑,不知她为何如此。原来,十堰比较落后,卫生条件差。这些高级知识分子都很讲究卫生,每次饭前总是用手帕擦一擦筷子,也会先用开水来冲洗碗筷,这成了他们多年养成的习惯。这次在雪铁龙董事长的家里,他们只是下意识地重复了习惯性动作,不料无意之间伤害了女主人的自尊。幸亏他们没有要来开水自己消毒餐具,否则就没有东方雪铁龙了。30 年后,前几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中国的境遇,真是换了人间,作者同龄人说不幸都是历经磨难,说幸运,人生 70 年活过别人的三生三世。本书很精彩的,还有很多精彩细节,再看看书架上的《野心优雅》唏嘘不已。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7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满分必推书籍这本书原本是我女友买的(纸质版),她与本书作者单伟建先生有过当面交流并互通邮件。结果她还没读完,竟已经被我提前通读了。作为一个毫无经济学背景与金融概念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在两周之内放下了对其它在读书籍的兴趣而全情投入到本书中,可见本书真的值得五星满分推荐!我不懂投资,却在开篇就了解到 PE 的正确翻译应该是私市股权投资;我没有投资或金融领域的行业背景,却浸淫于这场 “金钱博弈” 当中;我对数字并不敏感、对钱也不太有概念,却开始对投资、金融产生了兴趣。而这一切,全部得益于本书。这段时间在弄创业的 BP,休息之余便是此书陪伴,继而再继续弄 BP,彼此交替,非常享受这个过程!感谢单伟建先生贡献如此佳作,感谢本书的陪伴和教导,获益匪浅!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能明白很多关于商业、勇气、智慧和策略的道理在商业世界中,成功的背后都是智慧、勇气和策略的结合。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例如工作晋升、创业或者解决日常问题。新桥资本的案例就告诉了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害怕,而是要用智慧和策略去解决。另一个核心,就是眼光、勇气和策略三者缺一不可。就像我们打篮球一样,如果你有很好的篮球技术,但是没有投篮的勇气,或者没有选择合适的投篮机会,那么你很难得分。同样,新桥资本如果没有看到韩国第一银行的困境中的机会,没有出手的勇气,或者没有合适的策略,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成功。在商业活动中,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要考虑到社会的利益。就像我们扔垃圾一样,如果我们都把垃圾扔在地上,那么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糟糕。这就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的后果。所以,我们要有社会责任感,不仅为自己,也要为他人和社会。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门口的白衣骑士,也挺不容易~一口气读完,阅读体验像是 "不爽" 的网络爽文。尽管做的业务没有作者的波澜壮阔,不过都负责私募基金的项目端,所以文中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也经历过不少,对书中情节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勾起早年工作回忆,随项目的进展,心情在希望与失望间摇摆起伏,遇到付出努力后因不可控因素功亏一篑…… 唉,这无力感挫败感,谁懂啊~如果没有一点点儿成就感在支撑,早就崩溃了。大佬的胸怀果然是挫折撑大的,单老爷子这一个 case 遇到的艰难险阻,超过我从业后的总和了~不得不佩服,大佬及团队的耐心与毅力,非常人所能比拟。遇到文中南理宇(化名)这样的人,再好的项目也推进不下去。(深深感受到作者对此人的怨念不浅,起名时不知多少个 "不可理喻" 飘过~)同时佩服作者的记忆力,交易中种种细节与资料,精确且详细,换做一般人,即使有纪要也束之高阁,抛到脑后了,尤其是过程中的种种不快。后来工作中,为了避免自己与团队陷入骑虎难下的境地,以及产生赌徒心理深陷其中的羁绊,如果人不靠谱,一般我都会及时叫停、止损。因为我相信始乱终弃,人不对,事情大概率也做不成。没有结果的事情,干脆都不要开始,免得越陷越深,最后还是落的大家不满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给不靠谱的人多少次机会,结果往往是一样的失望,不如把时间精力留给靠谱的人或事。书是好书,emo 是我自己的原因~ps. 作者是性情中人,如果不了解他,会感觉他是位成熟中年大叔。慎读,因为可能像我一样,拿起放不下,一口气读完。忍不住要去看前传《走出戈壁》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奇是必要的—读《金钱博弈》】现在看书养成一个习惯,看了作者一本,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有怎样为人做事的方法,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平生做了什么事情。越发好奇和敬佩后,就很想把他写过的其他书籍拿过来一起读。好奇是必要的,那里有更广阔的世界。 之前阅读单伟建写的《走出戈壁》,很受鼓舞。这样一位出生在 1953 年的中国人,经历了十年文革,小学毕业就被下放内蒙的戈壁劳动,凭借对知识,对求学的渴望,单坚持在戈壁滩里看书,学习。你无法想象,短短 20 年后他会成为美国沃顿商学院的教授,《走出戈壁》就是讲他前半生的经历。而这本《金钱博弈》,则是他辞职沃顿商学院教授,下海做投资人,真刀真枪在投资界,私募基金市场奋斗,打拼的故事,读来是荡气回肠,开卷有益。 1993 年,单离开美国,到香港工作,这年正好他 40 岁。好奇永远是最珍贵的品质,他当然可以一直做教授,写几本不痛不痒的商业案例分析书,直到退休。但他始终保持好奇,对投资私募基金 “好奇”,对中国发展 “好奇”,并且精力充沛,做事一丝不苟,有方法,有节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保持好奇心,就算当下看不到,但永远在准备着,等待机会的来临。我想,这是单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0 世纪 90 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席卷亚洲,波及全球,韩国的金融体系也深受影响,陷入风雨飘摇之中,韩国第一银行濒临倒闭。这一大型银行的生存问题,不仅关系其本身利益,更与韩国金融体制能否摆脱危机息息相关。危难之际,单伟建领导的新桥团队成功收购了韩国第一银行,并使其起死回生。一家美国投资机构收购韩国大型银行并获得完全的控制权,其中的艰难曲折可想而知。这本书中,单伟建翔实地记录了谈判全过程中的关键细节,既体现了金融家的专业知识,也展示了促成合作成功的谈判艺术,相信你会从中学到很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漫长的胜利商场如战场。人们可能没有经历真正的战场,但大概也不太清楚真实世界的商业活动。影视剧以及新闻故事里的商业或许塑造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却往往离其最真实的模样很远。《金钱博弈:重振韩国第一银行内幕》里单伟建以亲历者的视角为读者讲述了其曾经在新桥率领团队对于韩国第一银行的收购改造和出售,借此机会向读者展示了私募基金在真实世界是如何运行的。1. 私募基金作者作为专业人士,不太认可私募基金的说法,故而选择了更为精准的 “私市股权”。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很有必要,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倒不如遵循旧例,也少一点认知上的负担。有鉴于此,我还是使用私募基金的叫法。在股票市场上公开买卖的股票低买高抛是通常的挣钱之道,而对于那些不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就需要像作者这样的私募基金来出手。这一行的门槛也不算低,更为关键的是周期很长,充满着各种的不确定性。从收购到退出,每一刻都可以说如履薄冰。只有事后复盘你才会知道这笔交易到底挣没挣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或许以为新闻里的收购就是胜利,可殊不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漫长过程中每一分钟都可能充满意外。有惊喜也有惊吓,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哪怕是行业老手,没有到真正退出的那一刻也不敢打包票说一定会赚。变数肯定有,意外常出现。这大概就是从事这一行的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基于行业常态,从业者的超常待机时间相当普遍。时间长就算了还会各种上强度,从业者的情况就不必多说,那些为其提供法律和财务等服务的专业人士选择撂挑子也是比较常见的。虽然书中没有太多涉及私人生活以及家庭,但可以想象其肯定不是普通人世界的模样。一个电话,一封邮件,立刻就要进入工作状态。哪怕是在外度假休息也时刻要关注着工作。优渥的报酬和福利是诱人的,可需要为之舍弃的也是残酷的。2. 城下之盟与其说作者是一个搞投资的,我倒不如认为他是活跃在商场里的战士。如若没有像作者这样对于胜利的极度渴望和不服输的劲头,在这场一点错误就可能导致灾难的商业游戏里,大多数人可能早早就选择另寻他路。作者代表新桥收购曾经韩国第一银行,此时正值 98 年亚洲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下选择出售被收归国有的银行以实现自救。这给了作者所在的公司可乘之机,所以也才有这本书里的故事。韩国曾经创造的汉江奇迹让国民自信心爆棚,可看似辉煌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风险。在此次金融危机里多年积累下的危险顷刻之间浮出水面。韩国的银行一般来说是独立经营的,但常常受到政治的影响导致其不太看重经济效益反倒更考虑政治影响。从商业的角度上来说,作者促成的收购是双赢。可对于韩国民众这无疑是城下之盟,说是卖国求荣也一点不为过。作者书中吐槽的韩剧就是这种国民情绪的一种体现。或许正因为如此,书中的讲述的内容难免有些辩解的成分,甚至可能有些想要自证清白的意味。读完全书,从事后来看,这肯定算是商业世界里双赢的案例。很显然书中提到的个别案例不具有代表性,也可以说有很大的特殊性。尽管作者可能有直言的想法,可书中呈现的仍然是一家之言,离客观中立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作为普通读者,我们所了解的更像是基于作者讲述的一个版本,至于故事的细节以及其他版本可能要进行更多的研究和调查才能得出结论。好在我阅读本书只是想对该行业有个大致的了解,借助其达成科普的目的还是足够的。3. 意外不断作者在书中讲述收购的过程里自己受到的各种折磨,对于读者来说无疑也是一种折磨。大概没有像我一样的好奇心在冲动过后很容易被劝退。好在这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尽管让人兴趣不大,还不至于索然无味。从商业叙事的角度来说,你可以理解为两方的谈判。一方是以作者为代表的收购方,另一方则是以韩国政府为代表的出售方。简单叙事便于理解,可常常和事实相去甚远。在作者的笔下这种感觉非常明显。拉锯战的商业谈判游戏里,有些时候就像是在和看不见的敌人在战斗。基于商业利益而达成共识的作者一方凝聚力可能算比较强,大家至少可以同心协力。可要是提到韩国政府这方面,在收购银行的过程里可以说是意外不断。我们与其说是在看两方的谈判,还不如说明面上和暗地里裹挟进去的各种力量在进行较量。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结果到底是什么?以韩国第一银行来说,头顶上的监管部门、自身的员工和高管、政府的其他部门、民众以及舆论等任何一方都可能会参与起来,带来意想不到的情况。每一次感觉都离胜利更近一步,可似乎总是有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可能觉得是官僚体制和信息传递的问题。从更大范围来看是在金融领域相对落后的韩国在面对现实重创之后会国际世界接轨所带来的必然冲击。找不到线头的一团乱麻,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这种情况大概最折磨人,似乎也是以此进行筛选和测试着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在这场漫长的商业战争中开局的顺利转瞬即逝,接下来每一场仗都非常难打。4. 关关难过关关难过关关过。作者率领的团队最后不仅收获了韩国的这家银行,并且进行重组以后进行售出,获得了让人羡慕的收益,此后又转战中国市场,书写下另一个传奇故事。书中列举了不少的细节,有些需要专业知识才可以理解,有些看起来就很无趣,不过也有的引人深思。比如作者和韩国政府在打交道的过程中就像是和一个完全不了解的对手在交流,不了解其真实想法也不太能准备掌握沟通的要点。在有限的商业谈判游戏之外是更加广阔的真实世界。读者可能和作者一样聚焦到这场商业活动中,可难免会被现实中产生的影响会波及到。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更是日常功课,如何做出正确选择更是每天少不了的考验。商业爽文所略去的细节离现实更近,却也更容易让人打退堂鼓。似乎可以说每当你想往前走一步,现实世界就给你无数个退后的理由。最终胜利了固然好,论功行赏皆大欢喜。可要是没有了成功者的结局,失败者的故事又还如何评价?幸存者偏误让我们在破除刻板印象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认知错误。在作者试图正名的过程中,昏昏欲睡的感觉也会让读者失去耐心。数据资料以及其他的东西更会普通读者失去了进一步了解的兴趣。汇丰银行家大业大,在一开始就和新桥进行竞争,失之交臂后又想收购被重组的韩国第一银行。其庞大的官僚体系作风是原因之一,骨子里的傲慢也不容忽视。与之相比,作者以及渣打银行所展现的灵活性在面对现实的不确定性确实更胜一筹。说到底,躺着挣钱和拼命挣钱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5. 书写传奇从故事的角度上来说,本书讲述了一段商业传奇。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其展现出来的一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对于作者以及其所在的一方有更多的好感,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中立客观。在阅读中代入其中是好事,可阅读完进行反思就必须要进行适当抽离。说白了我们不想听唱赞歌的,也不想听吹牛逼的,只想在其中了解到一些真实世界里的有用信息。具体情况可能因人而异,但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还是很有必要的。不同寻常的论断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证据。书中所记载的内容姑且暂时相信,也依然要保留怀疑的权利。任何默认正确的都可以被挑战。作者可以讲述他的故事,我们却可以有自己的结论。对于客观的痴迷有些时候不能过头,主观视角下的未必就没有价值。在这样的商业书籍中,相比于其所讲述和真实情况,更像是一个给读者的解谜游戏,或者说是一种思维锻炼。他人的成败都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进步的基础。我们或许关心结果,但也会对其中的过程和重要细节有足够的关注。至于读者到底能从中收获到什么,那可能还是因人而异。和作者站在一起去思考,对有些人来说可能是一种挑战。在此之外尝试用更多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自然会增加难度但也更有收获。从个人成长的角度上来说,啃一啃这种大部头不失为一件好事。6. 写在最后跳出本书来看,作为普通读者,和各方没有利益关联,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去进行自由探索,无疑是最好的情况。当然要是被劝退,半途而废也不必太在意,甚至可以只挑其中感兴趣的去了解。一本书的阅读过程是比较私人化的,可此后的分享和公开表达就带有一定的公共性。尽管表达欲和分享欲可以让我尝试将收获的以自己的语言展现,可在其他人眼中看到的到底是什么谁也不知道。在阅读和思考这件事上,本书作者和你我一样是平等的。哪怕在专业领域上其更为擅长,但也不影响他人对此的表达。对也好,错也罢,摆脱成败叙事之外的行动和思考更为重要。不以成败论英雄。说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听过太多成功者的故事,错以为少数人的幸运可以覆盖到大多数人,可现实往往会用迎面而来的一巴掌让我们清醒。从这一点来说,书中所呈现的都不重要,都可能是错误的。我们或许可以在事后判断对错,可在当时很难说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不只是在培养我们怀疑的能力,也算是阅读的基本功。在选择相信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进行怀疑的开始。保持独立思考,避免人云亦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书中提到了儒家文化的唯上以及发生的巨大损失,可面对现实中的权威我们是否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哪怕是借助文字去表达我们的疑问,可能还没有开口就先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怀疑和否定自己身上。我们或许羡慕那个敢于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可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做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单老师的书没有理由不推荐虽然里面涉及了非常多的专业名词,但是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一读。第一:这是作者的实操复盘,绝对的一手资料,而且还涵盖了购前 - 经营 - 出售三个阶段,算是走完了完整的周期。单老将自己的思考判断都一一记录,这是很难得的学习材料。第二:私以为,沟通中谈判是最难的场景,没有之一,而跨文化跨国家跨语言,且沟通的对象是国家政府级别的,操盘几百上千亿元的项目,这是国内的书籍少有能写且能发出来的。这里面我看到了两种文化背景下双方博弈的历程。谈判的方法,谈判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控制情绪,说服自己人,如何影响对方,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第三:和第一本书一样,尽管走出了戈壁,但单老对事物出色的判断力,对目标的专注与执着,谨慎的控制风险能力,以及他团队聘用的高管,处理问题的方式都让我获益良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