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行车:未来社会的选择

    骑自行车毕竟比步行更加快捷而且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不可否认,在消耗相等体力的前提下,骑自行车覆盖的距离是步行的 12 倍,因此步行者选择骑车是自然而然的;自行车的飞跃与公交的进步和汽车的衰落不可分而论之,城市交通是有机的整体,谁也不能断言所有新加入的骑行者都是曾经的行人,而不是经过一番周折多次选择后的其他人群。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行车是年轻人10KM的理想出行工具

      在欧美以及日韩,跑步和单车一直是作为健身项目存在的目的较多些。尤其近些年, 在很多城市都成立了一些骑车组织,公路车的、山地车的,玩折叠车的,飙躺车的;还有喜欢专门骑游的爱好者,用自由、环保方式亲近自然山水,不少人选择参加个车队骑行一日游等活动。更刺激点的,专门参与夜骑的队伍,这些人一般白天睡觉,天黑就会出现在约定的地点。尽管欧洲各国的单车相对美国的普遍较贵,老夫出差欧美超过两周的话,一般都会租辆自行车供周末郊外短距离自由行,权当健身之用。说单车发展也好回归也罢,到现在其实挺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的,发达国家骑行者数量的增多,反映了人们生活水平处于一个较高位置,也能体现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乃至时尚观念的转变,单车骑行者往往更注重环境保护和自身健康。美国人好大,大汽车大房子大媳妇,单车骑行者其实不多,所以美国胖纸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行车的回归

        自行车,一个看似很普通的物件,却折射出人类生活与社会经济的演变。早期的自行车如何挑战了马的运输霸权。为什么荷兰人比法国人更爱骑车?汽车真的比自行车更快吗?如何评价免费租用自行车、可折叠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增加自行车专用道是否可以促进自行车的使用?…… 本书回顾了自行车发明至今的历程,探讨了同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与自行车自身的技术特点,娓娓道来了一部欧洲城市市民出行历史。城市发展至今,交通拥堵、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等问题已给大多数人造成困扰,一套新型城市出行系统呼之欲出。在未来,面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自行车将成为人类走出困境的方案之一,令城市变得更加平等、相谐,更具人文精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逐渐以俯视视角去看那些“发达国家”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逐渐以平视视角,甚至俯视视角开始看那些发达国家了这可能是我开始每天读本书以来,第一次读一位法国作家写的书。法国是我们再历史书中经常会被提到的国家。无论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还是不平等条约,甚至是美国独立战争,欧洲历史,这都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国家。然而,真的去阅读一本法国人写的书籍,频次甚至低于德国和日本。不知道因为啥。可能文学巨著里法国经典多,像我马上能想到的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儒勒凡尔赛的《环球八十天》《海底两万里》,还有我喜欢的侦探小说莫里哀勒布朗的《亚森罗平》系列,但是真的读一本经济学家写的书这还真是第一遭。我个人对一些偏门的小众历史是极其感兴趣的。无论是咖啡、茶、巧克力、黄油、香料这些和食物相关的,还是酷刑、女巫、AV 小电影、报纸、杂志、漫画这些出版物或者民宿,又或者是造船、汽车、电气、集装箱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发明的历史,甚至像《趣味生活简史》这样回顾每个房间里的小物件发明演变的历史我都趋之若鹜。所以,今天翻书架找阅读物时,在十几本备选书籍中,第一时间还是选择了这本《自行车的回归:1817-2050》,严格意义上讲,这不算是一本完整的自行车的历史,不过全书的三分之二还好叙述了自行车从创建到消亡,再到回归的全过程。只是作者因为是法国的经济学家,所以他的视野里,只能看到欧盟里的这些国家,甚至只包含西欧下辖的这些国家。对于中日韩这些曾经的自行车大国,只是概述了一句,在 “亚洲” 的一些国家还在大行其道就过去了。多年了,西方中心论还坚固的根植于他的脑海里,似乎在他的印象里,即便是美国,也是在大洋那一侧的土包子。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是从法国未来发展的角度在分析自行车这个交通工具的回归,会给未来国家发展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在这里我没有吹毛求疵的意思,毕竟整本书确实满足了我对小众历史脉络了解和掌握的需求,从自行车的诞生,普及,到加装了发动引擎后造成的一些交通隐患,以及对因为汽车的普及,对行人和自行车道的占领,作者客观公正的进行了梳理与叙述。在我小的时候,学习这些发达国家历史时都是以仰视的视角去观看的。因为经济的落后,对于那些早早进入现代化的国家,我们不自觉的就以为他们一直都是那么先进的。我们用不上的那些白色家电,在人家那里是家家都有的,我们连自行车还没普及时,人家家家都是开小汽车的。但其实每个国家都一样。家电进入到普通百姓家庭,也都是渐进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也经历了城市扩张带来的那些烦恼和阵痛。他们也有雾霾满城号称雾都的时候,他们也有下水道无法合理排污,饮用水被污染的时候,他们也有为了增加汽车道而城市重建的时候,他们也有自信车和汽车抢道路而交通事故猛增的时候。这本书详细的介绍了自行车在欧洲各国的发展,消亡,改进,回归,展望的全过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介绍法国在这个过程中的位置问题,以及自行车的回归对未来的影响。这本书读到共享单车的那个环节时,突然有一种发达国家也不过如此的感觉。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逐渐以平视视角,甚至俯视视角开始看那些发达国家了。共享单车在我国从泛滥到回归平静,变得心如止水,也就是最近几年的事。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拿他说事了,用的人没有新奇感,已经开始像喝水、呼吸一样自然的在享受它。而当年那个所谓颜色都不够用的时代,恍如隔世。然而,在我国如此司空见惯的一个事物,现在放在法国却举步维艰。谁来维护,谁来使用,用的究竟是政府资助、广告收入还是纳税人的钱,对他们来说是一道难解的题。而对我们来说似乎不值一提似的。虽然 ofo 小黄车和摩拜单车最后都不算赢了,分别被收购和停摆,但是现在美团、青柠、饿了吗的共享单车却都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各有各的市场,各赚各的钱。对于我们这样一个 “发展中国家” 不叫事的事,对于发达国家咋就那么难。也许是国家在补贴这些,也许是银行在维系这些互联网大佬的运转,但毕竟有个解决方案,也没觉得他们天天抱怨这个生意没法做,可能是我级别不够。但我觉得全民众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对政府的支持度和全国发展的高效率才是他们得以运行的关键。写到这我不由自主的又想起了前年疫情初期流行的那句话,中国把答卷都做好了,抄一下就好,为啥不来学学呢?是学不来吗?还是看不起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解决城市拥堵,可能是很多国家面临的无法解决的头疼问题。薛兆丰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在拥堵严重的路段的高峰时段收费,这是经济学的思路,这个思路有效,风险是容易被社会公众解读为政府敛财。更多的人比较偏爱柯布西耶式的解决之道:拓宽马路,修高架,修环线,很多城市也正在用这个思路解决拥堵。短期看,效果不错,长期看,制造的是新的拥堵。中国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高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让买车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选项,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汽车带来的是严重的城市拥堵和空气污染,以及我们熟悉的街区文化的消失。雅各布斯的解决方案是用我们熟悉的传统出行方式解决问题,比如:自行车。中国曾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使用国,就在改革开放初,上下班高峰期你能在马路上看到滚滚的自行车流,自行车是家庭必备用品。在全民骑车的时代,严重的交通拥堵不但没有,这种交通工具还给人们提供了主动锻炼身体的机会。自行车和汽车都是技术发明的产物,两相比较,越接近自然的交通方式可能造成的副作用更小。因为共享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共享单车发展很快,从另一个角度实现了自行车的回归,但在很多城市,自行车的通行道路早被汽车占据,自行车骑手们要么和汽车抢道,要么和行人抢道,风险很大。如果有一天,自行车的数量更多,也许会促进城市设计者改变柯布西耶式的思路。什么样的城市更美好?在赫兰的眼里,依托技术发明,同时接近自然的城市显然更宜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像直流电的回归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自行车、人、生活

                从自行车的发明、兴起、衰退、到复兴,作者以法国学者的视角,研究了现代社会,人的出行方式,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这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可惜作者行文有些跳脱,不如顾恒老师的简述逻辑清晰,不过它依然让人思考:普通人的日常通勤,也许就来自周边三五公里,怎么样做到岁月静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行车走过的路

                  作为一名有十年 “驾龄” 的骑行族,就《自行车的回归》这本书对骑自行车这件事吧,确实没什么帮助,毕竟,这是一本,历史书。作者弗雷德里克・赫兰是位经济学家、城市规划学家,法国人,所以书里的自行车多半是 “法国车”,而自行车走过的路,也大半是 “欧洲路”,那么小小的自行车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一、1817 年,自行车怎么就诞生了?自行车的诞生,和一场火山喷发有关。1815 年 4 月,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灰霾遮天蔽日,数月不见太阳,导致次年粮食歉收,到处饥荒,这一年也被称作 “无夏之年”。没有粮食怎么办?宰马。马是干什么用的?代步工具。马都被吃了,出门怎么办?于是,1817 年,德国的卡尔・德莱斯创造了一个 “Laufmaschine” 的车,这个车一前一后两个轮子,中间有个小座位,坐在上面两脚蹬地,车就往前进,这就是自行车的 “雏形”。虽然这个德莱斯自行车能跑起来,速度也 “远比驿车快得多”,但它并没有流行起来,只在很小圈子里兴起了一点点的风浪。至于为什么没有流行,书里没有讲,我猜吧,可能是这个时期的自行车还不太实用。1861 年,自行车有了踏板,在 1867 年巴黎世博会上大出风头,于是,越来越多人加入到改进自行车的行列,到 1891 年,米其林兄弟给自行车设计了外胎,自此,现代自行车诞生。二、1890 年,自行车怎么就顶流了?自行车大流行的一大原因,是竞争对手的毛病太多。马这种代步工具,贵,养马呢,更贵,事儿还挺多,要吃要喝要住还得管拉屎撒尿。自行车呢,便宜,省事,干净,还没脾气。再者,1893 年欧洲中部组织了一次自行车赛,完全沿用之前赛马的路线,结果,“自行车平均速度是马匹的 2.3 倍”,且无伤亡,这一战,自行车又是完胜。于是,越来越多人入手了更加物美价廉的自行车,连妇女为了方便骑车都改变了着装,自行车不仅掀起时装浪潮,“还把女性从深居简出的生活中解放出来”。1890 年后,自行车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骑车的人越来越多,1896 年,法国提出自行车 “应该使用车行道”。1930 年代前后,自行车就是独立、自由、大众化的象征。三、1940 年,自行车怎么就衰落了?二战后,自行车最大的对手来了 —— 交通机动化。汽车来了。20 世纪初,汽车逐渐代替自行车成为 “时代进步的新标志”。汽车跑得更远,坐着更舒适,获得了一大批位高权重的支持者,为了适应汽车,这些支持者大力倡导了城市道路网络的改建,却没有考虑自行车。1930 年代,出现 “绿灯浪潮”,干道一路绿灯,保障汽车的速度却使得自行车不得不频繁停下。原来骑自行车的人,转向了小汽车。助力自行车来了。也就是自行车的机动化,更省力更轻松,虽然危险性增大了不少,但没有遏制其发展的势头。于是,1960 年后,(普通)自行车不再是日常出行工具,归入运动休闲范畴。另外新的出行代步工具,地铁网络也铺展开来,速度快、价格低、更舒适也更安全。四、1970 年,自行车怎么就回归了?汽车越来越多,交通越来越拥堵,环境越来越嘈杂,道路越来越不安全,导致更多的人选择汽车出行,陷入恶性循环。1974 年能源危机,人们又开始寻找替代汽车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重新登场,骑行运动在北欧拉开序幕,1977 年世界自行车日,骑行者游行要求停止修建停车场,呼吁发展公共交通,修建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道路,市区内限速 20 千米 / 时。1970 年代末,欧洲各国搞起 “自行车城市”,1976 年荷兰正式鼓励修建城市庭院,试行 30 千米 / 时区并证明可行。自荷兰之后,德国也搞起了节制汽车交通,增建自行车专用道。自行车道设计进入城市规划考虑范畴。2007 年,巴黎 “自由骑” 共享单车问世。共享单车的经济便捷,逐渐成为人们的出行习惯。作者弗雷德里克・赫兰在书里提到骑自行车的良性循环:“骑行人数越多,安全性就越高;有了安全保障,人们就备受鼓舞,于是激励了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跨上自行车。” 五、2050 年,自行车怎么就上天了?在《自行车的回归》的最后,作者弗雷德里克提到一种高空自行车道,直接把车道建到天上去,这种 “天空自行车” 想想实在是很酷,当然,成本也是巨大的。未来的城市或许会是个 “慢节奏城市”,由步行、自行车、公交等形成的一套环保出行系统,自行车不仅是一种出行方式,也是平衡交通和生活的艺术,用作者的话说,“自行车是一个社会的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顾衡好书榜推荐的书,从自行车的发展史中梳理了城市交通的发展,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小书,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顾衡老师的讲读中了解了这本书,写的真好。这本书表面上是在讲自行车的出现、发展、低谷、再出发的过程,实际是实在阐述城市交通的治理问题。笔者坚定的认为,要解决如今大城市的拥堵问题,提高汽车速度这条路走不通,反而是让汽车降速,让更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或者低速方式出行才是出路。提高汽车速度的话,道路就具有了排他性,低速交通工具将被排除在道路之外,不能出行或有极高风险。而当汽车的时速降到 15 公里每小时时,汽车通过一公里的时间只增加了 30 秒,而同时出行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风险会大幅下降。自行车的未来也许就是城市交通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又一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来轻松愉悦。了解了自行车的前世今生,也看到了自行车的未来。作为一个七零后,自行车伴着我长大。刚工作的时候,主要挤公交和地铁,很少骑车。工作多个年头后,有了私家车,骑车的次数更少了。近年来,由于路况不好,再次成为地铁粉。每天骑共享单车,往返住处与地铁站,非常方便。风水轮流转,自行车的未来可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