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这种操控人心的技术,有学的价值^-^
这本书在 2018 年刚引进国内时,正好赶上包丽 (牟林翰) 案引发的 PUA 大讨论。当时公司女同事们,讨论的热火朝天的。那段时间,办公室的男同事时不时就要被单拎出来鞭尸一下,所以我印象还满深刻的。回到主题 这本《煤气灯效应》读完后确实让人有点脊背发凉之感。不是因为恐怖故事,而是因为它精准地揭开了生活中那些隐秘的情感操控 —— 那些明明感觉不对劲,却总怀疑是自己 “太敏感” 的时刻。作者斯特恩是耶鲁大学情商中心的联合创始人,纽约大学心理学博士,30 多年临床经验让她见惯了聪明人如何被亲密关系绊倒。她写这本书的契机很直接:太多女性向她倾诉,明明在职场上雷厉风行,回家后却被伴侣或家人贬低得自我怀疑。这种割裂感让她想起 1944 年的老电影《煤气灯下》—— 丈夫为了侵吞财产,故意把煤气灯调暗又坚称妻子眼花,硬生生把正常人逼疯。作者一拍大腿:“这不就是那些来访者的困境吗?” 于是 “煤气灯效应” 这个心理学概念就这么被 “诞生” 了。书里的案例很多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比如一位父亲在公园里训斥摔倒的孩子:“我早说过要小心!” 孩子忍着疼,反而自责没听爸爸的话。作者冷眼点破:这就是操控的起点 —— 用 “为你好” 包装否定,让你从怀疑行为上升到怀疑人格。再比如职场里上司一边画大饼一边贬低你 “能力不足”,朋友表面安慰实则暗示 “你太矫情”...... 这些场景被作者拆解成 “煤气灯探戈”:操控者播种怀疑,被操控者拼命自证,像跳舞一样步步陷入。但作者没把操控全甩锅给 “恶人”。她犀利指出,这场探戈需要两个人跳下去。被操控者往往渴望认可,甚至替对方找借口:“他脾气差是因为压力大”“父母挑剔是爱我”。书里列了 20 条自测题,比如 “是否总在道歉”“是否为伴侣找借口”,读着读着冷汗就下来了 —— 原来那些深夜自我拷问,可能真不是你的错。作者在分析问题之余,也给出了 “停止煤气灯操纵五步法”,比如建立社交支持网、记录事实对抗洗脑、学会说 “暂停”。有个案例特别典型:当特朗普坚称某主持人多次邀请自己上节目,对方明明没做过,却在特朗普一次次的声明中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忘记这件事了。作者借由此例说明,哪怕再自信的人也可能会中招,抵御的关键要抓住 “事实锚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煤气灯效应昨晚看完的书,今天整理了一下思路才写书评。不想说太多的大道理,因为那些只是在听的时候感觉很有用,实际上很快又会回到原点。我想说的是,对于曾经太久活在黑暗里的人来说,哪怕只是煤气灯下发出来的微弱之光,都会不由自主的靠近。因为有光又有温度。可实际上它忽明忽暗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得学会接纳这样的不稳定,利用有光有温暖的时候拥抱自己,治愈自己。而不是让情绪跟随光影波动。突然发现,这样,像极了黄启团得《别人怎样对你,都是你教的》,这也恰好验证了书中所说的煤气灯探戈,一定是自己配合才跳的起来。否则多米诺效应终会被打破。还有一点是令我醍醐灌顶的,大多数时候,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煤气灯操控者,初读这句话觉得很过分,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有道理的。都在争夺对煤气灯的控制权,因为都想说服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来。于是乎,你来我往,最终要么双方势均力敌但是都疲惫不堪,要么一方胜出另一方习得性无助,最终最小化自己在小小的一方角落。写着写着,还是忍不住要做个总结,生怕自己东拉西扯最终把读这本书的疗愈效果给挥发掉了。💖总结:1. 只有一方总是需要扮演权威的角色,另一方还不断需要获得权威角色的认可,操纵才会出现并持续下去。2. 渴望趋同的心理很常见,区别只在于,我们是完全依赖他们的认可和评价,还是会在有分歧的时候,依旧愿意倾听并相信自己内心的声音。3. 要想摆脱煤气灯操纵,必须具备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被操纵者要下定决心,发自内心地想要离开和结束这段操纵关系,它是后续一切行动的基础。4. 想要摆脱操纵,其实很简单,最根本的就是要建立自我认同,坚信即便没有人认可你,你依旧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