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三帝国靠抢劫维持腐败政权
第三帝国的严重腐败之所以没有导致其崩溃,反而在特定阶段成为政权运转的 “特殊助力”,核心在于纳粹体制的本质逻辑与传统治理体系存在根本差异: 一、传统效率标准对纳粹政权失效,腐败的负面影响被掠夺逻辑掩盖:纳粹政权的生存基础并非常规意义上的财政平衡或经济效率,而是以掠夺为核心的 “原始积累模式”—— 通过侵占犹太资产、剥削占领区资源、压榨集中营奴隶劳工等手段获取资源。这种模式下,腐败导致的 “高成本”(如官员中饱私囊)和 “财政亏空”(如资金通过黑色渠道流失),被掠夺带来的海量资源所稀释,显得 “不那么引人注目”。 二、腐败是 “朋党体制的润滑剂”,通过利益绑定巩固权力网络 :纳粹政权本质上是以希特勒为核心的 “朋党政治”,官员晋升、资源分配依赖对纳粹党的忠诚而非专业能力(如 “老战士” 占据领导岗位)。腐败在此成为维系这一网络的工具:通过默许官员 “中饱私囊”,政权将核心成员与体制深度绑定 —— 他们既是腐败的受益者,也是政权的维护者。 三、腐败将德国社会与纳粹统治深度捆绑,纳粹统治是德国社会 “广泛参与” 的结果:腐败不仅限于上层官员,普通德国人也通过各种方式(如侵占犹太邻居的财产、参与剥削占领区)“中饱私囊”。这种 “利益均沾” 让大量 “普通的德国人” 与纳粹的压迫、灭绝政策绑定 —— 他们既是加害者,也是受益者,从而形成对政权的隐性支持。 四、为何直到盟军攻克柏林才瓦解? 腐败带来的 “稳定” 本质是建立在外部掠夺和内部利益绑定上的脆弱平衡,一旦外部军事压力摧毁了掠夺来源(如盟军收复占领区、切断资源通道),且内部利益网络因军事失败而崩溃(官员失去获利途径、普通德国人不再支持),政权便失去了存在基础。因此,真正终结第三帝国的是盟军的军事胜利,而非腐败导致的内部瓦解 —— 腐败只是在纳粹体制的特殊逻辑下,延缓了其因治理失效而崩溃的时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略感遗憾的诚意之作挺精彩的一本书,视角很鲜明,理论逻辑自洽,值得阅读。我在读关于第三帝国的书籍的时候,其实对腐败的描写是比较少的,多数都没有。当然这不代表那些书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也不是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如本书所表达的思想那样,纳粹的腐败是整体性、系统性腐败,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在描写第三帝国境况的时候,腐败问题更适合作为背景出现。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这层背景。在通读完权属以后,我对权力导致腐败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我们常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个逻辑成立的前提是权力组织没有基于对人类发展的信仰。一旦缺乏了这种信仰,引发的是三个至上的问题:权力至上(怎么做都行,但必须我批准)、面子至上(怎么做都行,但我一定是对的)、金钱至上(怎么做都行,但我的利益做大)。我们也要从纳粹腐败中吸取教训,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然而,对于这本书,我个人感觉还是有遗憾的地方。一是对于腐败形成的动因挖掘还不够深,理论基础有,社会学层次的东西涉及很少。二是表述上的问题。这些腐败问题是渗透在整个体系中的,然而作者举的例子基本都只站在腐败的角度上进行论述,并没有和一些大事件相结合,感觉并没有很好地展现出纳粹腐败的力度。三是本书中呈现出很多案例来讲解纳粹的腐败,做了明确的分类。但是整体看下来,与其说是对贪污腐败分类,不如说是对贪污腐败的案例分类。很多案例的相似性很高,但被分散到各处,不免有重复的感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