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青苗法是一场试图用国家资本摧毁高利贷食利阶层的悲壮实验

    青苗法,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或许只是中学历史课本中一笔带过的改革片段。但《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一书,却为我们打开了另一重认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千年前的政策试验,更是一次由国家资本出击、试图粉碎高利贷食利阶层的悲壮努力。甚至其影响跨越时空 —— 引言标题直接发问:【青苗之谜:大宋因之而亡,美国因之而兴?】更值得深思的是,青苗法并未随王安石罢相而湮灭。它断断续续推行近五十年,其间所激发的新旧党争余波未平,而它所面对的道德争议与现实困境,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惊人的现代性。若以当代 “普惠金融” 的视角回望,青苗法宛如一场超前时代的社会实验:以国家信贷取代民间高利贷,试图将农民从债务陷阱中解救出来。然而理想丰满,现实倥偬。改革成功需诸多要素协同,尤其在古代集权体制下,君主的坚定支持至关重要。可惜宋神宗态度游移,政策执行中又缺乏科学的风险精算,灾年仍强征还款,考核机制扭曲基层行为。最终,青苗法一步步异化为官府苛政、强行摊派的工具,背离惠民初心,黯然收场。青苗法所引发的党争尤其令人感慨。放眼千年之后,孟加拉的尤努斯以 27 美元小额信贷开创格莱珉银行,掀起全球普惠金融浪潮,其所获赞誉与所遭质疑,与青苗法的历史命运形成微妙映照:🔸 2010 年,丹麦纪录片《小额信贷陷阱》指责格莱珉银行利率过高、宣传存在误导; 🔸2022 年,尤努斯提出 “三零计划”(零贫困、零失业、零碳排放),被批评过于理想主义而缺乏实施路径; 🔸2023 年,他更因 “劳动法违规” 获刑,外界视其为权力体系对民间影响力的压制。历史从不重复,却常常押韵。从青苗法到格莱珉,国家与民间、理想与现实、道德与经济之间的张力从未消失。一场千年前的改革,以其曲折的命运告诉我们:即便立意崇高,若不能精准设计、坚定推行,并克服人性与制度的弱点,再伟大的实验,也难逃异化的悲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是农业贷款政策,也是新旧党争的导火索

      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用 “青苗法” 这根针,串起了北宋王朝的政治、经济与人生命运。作者没走传统变法研究的套路,而是把青苗法当成一把解剖刀:它既是一项农业贷款政策,也是新旧党争的导火索,更是理解王安石 “金融实验” 的关键切口。比如书中提到,苏轼因为写诗讽刺青苗法差点丢了脑袋,司马光临死前还在为废除青苗法拼命,连南宋开国皇帝赵构都要拿 “永不施行青苗法” 当政治宣言。这些故事被张呈忠讲得活灵活现,读起来像在看一部北宋官场连续剧。说到写作风格,作者显然在 “说人话” 上下足了功夫。他调侃王安石是 “顶级朋友圈分裂大师”,形容青苗法的利率争议是 “笔糊涂账”,甚至把王安石和现代 “普惠金融” 扯上关系 —— 比如书里提到 1940 年代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借鉴青苗法拯救大萧条中的农民,让人忍不住感叹历史总在打转。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原本枯燥的财政政策讨论变得带劲儿。不过别以为这是本通俗演义,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把控堪称 “较真”。比如青苗法号称年息 20%,实际执行中却因粮食折价、通货膨胀玩成了 “数字游戏”;表面打击高利贷,结果官僚体系硬是把惠民贷款搞成强制摊派。最讽刺的是,到宋徽宗时期,青苗钱反倒被权贵阶层套取转贷,成了官方版 “次贷危机”。这些发现不是空谈,全建立在作者对北宋 50 年青苗法档案的扒梳上。这本书还有个狠招 —— 用现代金融逻辑拷问古代政策。作者直言青苗法根本不是银行,而是披着金融外衣的 “权力游戏”:低息贷款遇上官僚体系,注定变成变相征税;王安石想用国家资本取代民间借贷,结果催生出更大的贫富差距。这种 “体制决定政策命运” 的论断,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想与现实脱节。王安石变法,本意是好的,执行起来就乱套了。如书中说:“熙宁四年,提举官王广廉称大名府通判钱昌武放贷青苗钱功劳卓著,王安石将钱昌武擢升为知州。范镇曾说:‘现在的官员只要能多散青苗钱,再急吼吼地把本息都收回来,就有从知县直接被提拔为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的。’因为散青苗不力而遭贬抑者也有之,如知祥符县李敦颐相对于前任仅贷出去三分之一,王安石大怒,让他去任广信军(今河北徐水)通判。…… 因青苗法的执行状况而升迁或贬降的事例,给当时的士大夫印象极深:‘熙宁青苗法行,计息推赏,否则废黜,官吏畏罪希进,所散唯恐不多。’” 王安石这赏罚,也太简单粗暴了。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有关王安石变法这段历史,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不愧是 “得到” 力荐的好书。作者在感言里说他的写作理念是:文字要尽量通俗,思想绝不可媚俗。他确实做到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讲的是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里的一个关键政策 —— 青苗法。听起来有点像 “国家帮你借钱”,其实它就是北宋政府为了缓解农民高利贷问题,同时增加财政收入而推行的金融改革。王安石当时想搞 “为天下理财”,也就是让国家在农业金融上出手,帮助农民减少被地主和高利贷盘剥的负担。但问题来了,这个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力。地方官员执行不力,农民也不太买账,还有保守派的反对,最后青苗法反复被废止,成了北宋变法中最敏感、最争议的政策之一。作者张呈忠在书中分析了青苗法的背景、运作方式,还对比了古今中外的农业金融实践,重新评价了王安石的 “金融宰相” 身份。他问:王安石到底是改革家,还是聚敛型的权臣?这个问题其实到现在还在讨论。书中还提到了苏轼、司马光、蔡京等历史人物,他们和青苗法的关系也挺有意思。比如苏轼虽然反对变法,但其实也支持过青苗法的某些方面。而司马光后来复辟,又把青苗法废了。这些人物的命运和政策的成败,都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复杂性。总的来说,《大宋理财》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书,它用青苗法这个主线,串起了北宋变法、南宋理学兴起,甚至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脉络。作者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王安石,也让人反思:改革真的能解决问题吗?还是有时候,改革本身就成了问题?这本书适合对历史、金融、政治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想了解王安石变法背后故事的人。它不仅讲历史,还让人思考现实中的改革与挑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司马光和王安石之争,就是双方的立场不同。司马光站在富农的基础上,王安石考虑到贫民的利益。贫民靠借粮食过活,本是宋朝的日常。司马光的轨迹就是开封,没有考察各地百姓的疾苦,宋神宗没有独断的勇气,没有把守旧派彻底打入冷宫,后来蔡京和宋徽宗的不负责任,导致宋朝的溃败,宋人贬低王安石,就是掩盖自己的失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上的青苗法之所以摆脱不了官贷困境,并不是因为科技的问题。网商银行的农村金融模式,和青苗法存在着本质的差异。青苗法中的问题绝对不是 “大山雀” 助力就可以解决的。相反,民间借贷正是王安石 “抑兼并” 政策所要大力打击的对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值得一看。史料扎实,特别最后对博文和穿越小说的见解,可见作者对这一主题的重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天下一人

                  皇帝就是最大的 “法” 先来梳理变法始末一、变法的背景 “三冗” 危机加剧:冗兵冗官冗费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的支持:宋神宗赵顼(1067 年即位)锐意进取,立志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熙宁二年(1069 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变法。二、变法的转折和调熙宁九年(1076 年)十月,王安石因退居江宁,从此不问政事。王安石罢相后,宋神宗亲自主持改革,年号由 “熙宁” 改为 “元丰”(1078 年)1085 年:宋神宗去世,年仅九岁的哲宗赵煦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改年号为 “元祐”,司马光拜相。司马光执政后在短时间内(不到一年,司马光 1086 年九月病逝),联合文彦博、吕公著等保守派大臣,尽废新法(除部分内容曾短暂保留),恢复旧制。史称 “元祐更化”。同年(1086 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病逝。元祐八年(1093 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他重新启用变法派大臣,改元 “绍圣”(绍:继承;圣:指神宗),恢复神宗时期的新法,打击元祐党人。绍圣五年(1098 年)正式改元 “元符”。元符三年(1100 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初期,向太后垂帘听政,改第二年的年号为建中靖国(向太后是神宗的皇后,哲宗的母亲)。建中靖国的年号突出的就是一个 “中” 字。所谓 “左不可用苏轼、苏辙,右不可用蔡京、蔡卞”,不左不右才是中道。不过,向太后在七月撤帘,建中靖国正月就去世了。宋徽宗亲政后,第二年改元崇宁,意为崇尚熙宁,意图恢复变法。崇宁元年七月,蔡京被任命为宰相。一切关于繁华、享乐、起义、战乱、死亡等问题的答案或许在宋徽宗为其书画作品署名中可以一窥 —— 天下一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我对宋史有了新的认识

                    改革不止需要好的想法,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减少对人的依赖,方能久远。宋朝,一个神奇的朝代,我的印象中,它是一个积弱的王朝,好多的文人志士都得不到重用,朝廷软弱无力。现在我觉得我,宋朝是一个经济繁荣,科技进度,文化兴盛的朝代,但是无奈于封建制度和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导致改革失败,延宕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青苗之眼,风云激荡

                      青苗法的历史,实际上也是北宋晚期历史的一个缩影。当时政坛上的权力斗争、士大夫之间的思想分歧均与之息息相关。我们不光要了解青苗法的实际情况,也要看看支持与反对青苗法的种种理由,无论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都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本书将详细解析宋朝历史上关于青苗法的四次大讨论,以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借青苗之眼,管窥一个风云激荡的大时代。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王安石不是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而是能够治国理政的干吏能臣。早在鄞县为县官时,王安石就以治绩闻名,被誉为 “江东四贤” 之一,堪称地方吏治之典范。后来他历任舒州通判、群牧判官、常州知州、江东提刑、知制诰、三司度支判官等,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都一样官声卓著,履历表漂亮得让人惊叹。同时他并不汲汲于权力,不追求做官的捷径,在做大官与做大事之间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大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转得太快了,快得让我来不及记住你掌心的温度。晨昏在窗外更替,而我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响起的消息。他们说时间会缝合所有缺口,可为什么每阵风过,我都听见回忆在裂缝里呜咽?我数过一千次日落,却再没遇见那双映着晚霞的眼睛。我们之间隔着的不是山海,而是旋转的昼夜。你在黎明起身时,我正溺毙于昨夜的星光里。地球多公平啊,用自转让所有相遇成为偶然,所有离别成为必然。冰箱里半盒过期的牛奶,阳台上枯萎的绿萝,手机里没删的天气预报城市。你看,连最微不足道的尘埃都在替我记住你。这世界转啊转,把想念碾成细碎的雪,落满我一个人的四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那几件新法?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免行法。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 “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识青苗法

                              青苗法作为一个伟大的具有强大争议的改革措施,第一次系统全面进行了拜读,有了全新的认知,并对青苗法的主导者王安石进距离的观察了解,希望未来继续加深学习,认知宽度增加、广度扩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政策的初衷与结果

                                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是复杂的。相信王安石的青苗法是为了帮助百姓脱贫,但是实际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青苗法运行的是权力逻辑而非金融逻辑。无法保证底层逻辑,就无法让事情向我们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历史越多越能理解姜文那句话

                                  姜文:越来越觉得汉朝就像是昨儿天的一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治经济得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围绕青苗法,介绍了与其相关的改革派与守旧派的斗争。罗列引用别人的内容比较多,作者自己的分析看法比较少,有些公众号的内容放在史学研究的书中,感觉不是很妥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石既为首相,与神宗天子相知,言听计从,立起一套新法来。那几件新法?农田法、水利法、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马法、方田法、免行法。专听一个小人,姓吕名惠卿,及伊子王雱,朝夕商议,斥逐忠良,拒绝直谏。民间怨声载道,天变迭兴。荆公自以为是,复倡为三不足之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因他性子执拗,主意一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 “拗相公”。文彦博、韩琦许多名臣,先夸佳说好的,到此也自悔失言。一个个上表争论,不听,辞官而去。自此持新法益坚。祖制纷更,万民失业。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