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帆老师教你如何写书评

    《何帆的读书俱乐部》是我在得到上最早订阅的大课之一,也正是在那之后,我才渐渐对读书有了兴趣,想来何帆老师也算得上我读书之路的领路人了。以下内容我觉得是何帆老师最想在本书中告诉读者的:1、读书快慢不重要,有触动才重要。我们可能读书快,也可能读书慢,可能读得多,也可能读得少,可能读得广,也可能读得精,都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有所感动,有所触动,才不枉此行。2、要学会 “六经注我”,而不是 “我注六经”。这也是何帆老师在《何帆的读书俱乐部》的课程中反复强调的。什么是 “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什么叫 “六经注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来自己的眼光,修炼出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放弃对书籍和作者的崇拜。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和作者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本书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读书不是听讲,而是对话。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你题目里不是说何帆老师教我如何写书评吗?在哪呢?别急,这本书其实就是何帆老师在读书时写的书评和笔记,看过之后,想必你也知道该怎么写了😂

      4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随笔

      有生活感悟,有读书笔记,随便从哪里看起都不会影响阅读,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单独的存在,怎么看都不会有压力,这样的生活随笔,用平凡的语言描述了深刻的哲理,大道至简。尤其是最后对自己的调侃,人生不就是自嘲以及痛苦中成长嘛,尤其最后的一份认知框架的书单值得收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笔记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书目范围之广让我翻开之后觉得惊奇不已。就跟散文一样,可以翻一翻停一停,不用担心看了几页忘了前面。有些篇章可能还会继续翻阅几次,品一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偷窥大师的笔记本

          读书笔记类的书实在是太少,何况是「职业读书家」、经济学教授的读书笔记。
          书中涉及到对美国政治、罗马史、二战史、金融危机、技术发展史等领域的书籍笔记,加入很多作者十几年思考的沉淀,干货还是很多的。
          书的最后,作者给推荐了 200 本构建知识体系的书单,包括历史、政治、社会、经济学、博弈论、脑神经科学、遗传学、生物学、心理学、科技创新、工程学、数学、物理学、哲学等等,知识覆盖面很全,既不是入门的畅销书,也不是高深的大部头,可以作为一份待选书单。
          有件事没有结论,你需要自我定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应该选择学习一手知识,还是二手知识?
          《认知升级》里根据二八定律推荐二手知识,我的意见稍有不同,二手知识很难拿去用,但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扇窗,先张望一下,再决定要不要踏出去。
          读书始于猜测,终于偏见。想要不随波逐流胡乱猜想,就打开读;想要不钻牛角尖思维狭窄,就换着角度和领域多读。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职业读书人的私人分享#每天解读一本书

            这是作者最近的新书,感觉他的风格越来越亲民了,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就是越来越水了,不过本书中仍散落着非常多的珍珠。


            特别要提到他讲明了我一直说不明白的对读书的理解,书也只是一种经验传承的方式,每次我告诉别人不要把读书看得那么高大上就会刺激到很多人的神经,指责我是 “读书无用论”,我也懒得与他们争论,毕竟对知识获得只看得到读书一条线的人,可能永远都没法意识到面积和体积是多么宽广的概念。
            回到本书,它更像一个读书人向他的同类无言的分享,其中有挖掘到无名宝藏的兴奋,有识破文字间迷宫的快感,更多的,就像作者自己所说,是一个职业读书人如矿工般,不掘到矿就不停下的努力。
            因为本书跨越太多内容,甚至可以称为图书目录的目录,所以我将更多聚焦书中一些我觉得更有价值的观点,或许某日重读之后又会再不上些新鲜的感受。
            最后我要感叹下,何帆(本书作者)一年可以读三、四百本书?!我以前最快一年就读了 52 本,还大多都忘了。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书只是另一种经验
            作者开篇就引用了著名历史学者杜兰特夫妇的名言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部分则是偏见”,暗暗的说明了书的本质,阅读本身不过是另一种学习经验的方法,他特别例举了自己写作时的经历,书本的创作永远不是一个完美的过程,因此如果不能平视书籍,那么阅读的结果不过是从别人的猜测得到别人的偏见,更可悲的则是变成 “我注六经”,用自己的阅读为书本增加注脚,而没能让书本的知识服务于自己。
            为此他提出了读书要 “六经注我” 的观点,读书时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与对话,要听到作者所说,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帮征博引的反驳,观看他如何一步步论证,这背后时更广泛的积累与阅读。
            一个真正的 “职业读书人” 不是在和煦阳光下随意的闲看,是迎接狂风暴雨紧握船舵驶向自己的方向,是挖到地底直到看到金矿才回头的执着,不然就把好好把读书当娱乐,它既不高尚,也不特别,仅仅是读书罢了。
            二、最大的迷宫在我们眼前
            本书开篇谈及美国政治,从历史上的分分合合讲出的却是一个如何看到万事万物图景的方法,那就是永远要意识到整体从来不是铁板一块,而局部相加也并不意味着就是整体。
            当中举了古巴导弹危机的例子,从美国人的猜测开始,到苏联的角度结束,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图景,这个在将苏联当作整体时不可能的行动,因为苏联内部各个部门间的相互妥协,到执行中的种种固有模式的推波助澜演变成了一场差点引发世界大战的危机,而当我们想要嘲笑苏联的僵化时,却也看到美国一年前应该从土耳其撤出的导弹,当时仍旧躺在原来的位置。
            实际上读书也是如此,你从局部能获得启发与知识,但它们加起来可能远不及整体背后藏着的作者逻辑,那是串联起这些细碎小芝麻的巨大网络,是它构成了这本书之所以成书的意义,这些网络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有的理性秩序,有的发散凌乱,有的跳跃反复,但是如果你能抓住这个网,所有的知识都将被你从文字的迷宫中拔起,而不再是被所面对的局部所迷惑,沉迷在某一页的文字里。
            三、人是起点也是终点
            本书从后半部分开始谈经济学、谈文化、谈神经科学、谈人的城邦属性,而在这些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在书籍中所记录下的所有变与不变,我们的所有知识最终都是从人开始,到人结束,从旧人的偏见,到新人猜测,而要想认识这个有人所组成的世界,我们就必须要意识到人性中的变与不变,人的社会属性不变,整体与局部的冲突就不会消失,地方保护不会终结,而创新与善良也不会被抹平;技术的发展不停,所谓的发达与发展就不会固定,先进的经验会失效,无尽的未知会笼罩,成长的结局就是背叛,叛离过去,叛离自己,叛离曾经相信对的东西;而在变与不变之间,还有一大片混沌不清的东西,它们是人际网络自身的特性,展现在个体身上成为文化或者习俗,而当我们把个体汇总,永远还是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局部,整体在哪,或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就像河流,我们都知道什么是河流,却从来没法真正的将它讲明。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猜测和偏见,看看何帆老师如何书写历史笔记。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44 本)📚📚《猜测与偏见》 何帆📚📕 想要归纳历史的规律,想要探究历史哲学,都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做法。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他们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一个学者的视野越是开阔,他的观点就越会谦卑。📕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读书的唯一目的是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十年前,谁要是思考这样的问题,会显得非常愚蠢。我们当年经历的是经济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是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我们当然会越来越进步,成为命运的主宰。然而,十年之后再回首,我们才发现,自己当年太简单太天真了。要想理解这个时代,既要学会大胆猜测,也要学会纠正偏见。📕 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 “六经注我”,而不是 “我注六经”。什么是 “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什么叫 “六经注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来自己的眼光,修炼出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央银行存在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制止金融危机传染到整个经济体系。弗格森指出,从历史经验来看,有效的金融监管并非越琐碎越好,而是越简单越好:规则要简单,但执行必须有力。由于金融体系复杂多变,在监管的时候,灵活的权变往往胜于僵化的规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找差异

                “每个人读书的目的都不一样。对我来说,读书的唯一目的是理解我们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自己来说,只是想看看世界是啥样。“职业读书选手和业余读书选手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能否忍受枯燥。”(附 200 本书,有大半看名字就体会到枯燥😅)“你要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和作者争论,做笔记,写书评。不动笔墨不读书,空闲时间必读书,这才是职业读书选手。” 自己的读书笔记像鬼化符,自己都不想看。大神的笔记正像他所说:“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 从书中外延,融合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生物,变成了全新的模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並不多餘

                  何先生自謙此書屬於多餘人說的多餘的話,並不是。今日世界,因為渠道多樣,太多人自以為識得幾個字,都喜歡公開自己的見解。在我看來九成九都真正多餘,不值一駁,純屬廢話。很想勸言,公開評點,至少多讀幾本書。何帆在書末列出來兩百本參考書,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阳下山了,最后一抹阳光在红色的砂岩上跳跃了一下,轻巧地坠入黑暗之中。游人渐渐离去,荒原复归沉寂。河水仍然无声无息地奔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识量很丰富的一本读书笔记

                      学习了何帆老师的课程,来读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亲切。透过这本书能体会到,何帆老师所讲的六经注我的读书心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修炼手册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要读书更有收获,更是如此。做读书笔记是个一本万利的好事,不仅可以帮助理解书中的内容,还可以在以后需要的时候不必过分依赖原书,更重要的是不遗失读书过程中宝贵的互动。

                        好读书,读好书。这句话一直伴随着我的阅读之旅。虽然不具备像查理芒格、比尔盖茨和何帆老师这样巨大的阅读量,但还算翻了几百本书,除了阅读本身带来的体验,最让我喜欢的就是阅读时做读书笔记。尤其是读电子书的时候,这样的互动方式特别让人喜欢,有时候写得忘乎所以,都快赶上一篇小作文了。

                        读书笔记这件事,刚开始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少幼稚可笑的内容,但是随着习惯的养成和阅读量的提升以及自身思考的深入,总是会发现不少精彩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精彩,更为奇妙的是读之前你都不曾想到,这大概就是读书时候互动的产物。这也是读书充满魅力的地方,思想之间交流的碰撞出的火花,可遇而不可求。

                        这本书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展示了好的读书笔记可以成为的样子,更提醒在享受互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练习,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搭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当然不容错过的还有本书末尾的书单,涵盖范围之广让人赞叹,哪怕不能全部读完,挑选其中感兴趣的也收获不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帆老師的這本書,有通俗,有格局,有洞見,有反思,有隨性,推薦給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閱讀,熱愛知識的讀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政治和经济的背后,潜伏的都是人性。人是一种群居动物,而群居动物易于对内团结、对外仇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人们会压抑自己的排外天性,而到了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就会变得更加极端、暴躁和嫉恨。不同群体之间的冲突无时不有。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预言,如果收入不平等程度继续扩大,21 世纪将会重蹈 19 世纪的覆辙,而 19 世纪是一个社会动荡、不断革命的年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手的读书笔记

                              附录推荐的 200 本书,争取在有生之年能都通读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效仿狐狸

                                近期在读《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一书。书的封皮镂空是戴着眼镜系着领结的狐狸头像。这使我想起何帆在《先放一把火》中自封为 “一只跳来跳去的小狐狸”。说起 “狐狸”,与之对应的是 “刺猬”。美国心理政治学家菲利普・泰洛克把专家分为 “刺猬型” 和 “狐狸型” 两个类型。这一典故出自古希腊诗人阿基洛古的一句话 “狐狸有多知,而刺猬有一知。” 所谓刺猬型,实际是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这类人觉得,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这个规律影响着整个社会。他们更容易成为学术大师或公共知识分子,因为自身携带的 “深刻的片面性”。而狐狸型是一种多元论的价值观。他们天性多疑,不敢相信一个基本规律能左右整个世界。他们知道很多事。问他们问题,总是会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也因此常常不讨大众喜欢。在《跳来跳去的狐狸》一文中,何帆认为,促进创新的最好办法就是有很多狐狸,从一个领域跳到另外一个领域,腿上沾着各种花花草草的种子,把他们传播到各地。再假设土壤和气温适宜,这些种子就可能在新的地方生根发芽。跨界、打通之后,自会豁然开朗,颇有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之感。如何做得更好,泰洛克给出了 “升级版” 的方案。那就是要变成 “长着蜻蜓复眼的狐狸”。学会汇集各种视角,学会跳出自己的框架,学会运用多种分析方案,从多个来源挖掘信息,博采众家之长。但是人的天性很容易自满和固执,所以跳出自我,真正换个视角观察世界,势必要经历一场艰苦的斗争和反复的较量。谦虚低调,承认自己的无知,不断地变化,喜欢向别的学者和别的学科学习,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看法,是何帆的人生哲学。这一点,从他在《得到》的表现可以一览无遗。在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典籍中,闲庭信步,真不愧为 “职业读书选手”。其实,还有一种模式,那就是兼具刺猬型和狐狸型,专才和通才兼修。既要长期浸染、深耕细作,像刺猬一样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还要心胸开阔、广泛涉猎,像狐狸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在有一年的新生入学演讲上,鼓励本科生从狭隘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习计划中解放出来,多效仿狐狸,广泛地学习与思考,以批判性的态度,了解不同领域的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最后再决定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这一下让我想起自己的大学岁月,有种本科硕士倒挂之感。本该是博览思辨的前四年,却懵懂栖身于既定课程;按理应专注于选定方向的后三年,却好奇心爆棚四处游荡,论文的开题和写作又把我拉了回来。直到参加工作后还有刺猬型的孑遗。尽心干好本职工作,尽力呵护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不是之后的岗位调整、下乡历练,遇到了更多的前辈先生、同道中人,从 “得到大学” 和若干好书中开阔视野、汲取营养,现在的我又是另一种样子。这样看来,我之前对一些学科和知识的 “拒之门外”,似是 “作茧自缚”。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效仿狐狸,也许能破茧成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狐狸型学者的读书笔记

                                  这本《猜测与偏见:何帆读书笔记》并不能算一本书,而像是一本文集,更准确地说,就是书名中 “读书笔记”。何帆老师的确是 “职业读书选手”,虽然何帆老师是经济学家,但书中的内容并没有局限于经济学,社会、哲学、文学、历史都有涉猎,而且没篇读书笔记都有独到的见解,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喜欢何帆老师,他的博学,睿智,通透,都让我敬佩不已!喜欢看何帆老师的书,幽默风趣有趣,又给人启迪和思考,很多哲理之思治愈了我!谢谢何帆老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猜测和偏见》前几天就已经读完。看它的初衷是为了跟着何帆老师学写读书笔记。看完后发现,就算是何帆老师,读书笔记也一样无聊。通常来言,书都是好书,而读书笔记压缩之后就只剩下信息量。所以,信息量越大的书压缩成读书笔记越无聊。反而美式口水书信息量小,本来就非常适合压缩成一篇文章。这大概就是那些我觉得很浅显的书,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反而点赞高的原因。然而何帆老师在《猜测和偏见》中的自序却写的相当好,凭着这篇自序就值得在豆瓣打 5 星。近来与人聊天对序中的内容有所感悟。而公众号很久没有写过发散自己观点的文章,今天心情又不错。就随便写一写随笔。完全是一家之言,不一定对,甚至还可能有些偏激。也就是何帆老师嘴里的 “猜测和偏见” 吧。先摘一段我对何帆老师整篇序精华部分的总结。曾经写完 1500 万字《世界文明史》的杜兰特夫妇,出过一本小书叫做《历史的教训》。他俩对历史学的评价不高。在书中写道:“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想要归纳历史的规律,想要探究历史哲学,都是水中捞月、雾里看花。当伟大的历史学家把自己的研究称作猜测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又能从书中读出自己的哪些偏见呢?而经济学就是基于历史的研究,何帆最崇拜的女经济学家是罗宾逊夫人曾说过:“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得经济问题的一套现成的答案。学习经济学是为了避免受到经济学家的欺骗。” 读书亦然。写书是猜测,阅读是偏见。在猜测和偏见中不断循环,才能离真相走得更近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内涵书单非常适合收藏

                                        何老师给我们准备 200 部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猜测和偏见几乎涵盖了所以“历史书”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对拿破仑的评价,英国历史学家就尽可能的放大拿破仑的 “破坏性”,而法国历史学家就强调拿破仑的 “对科技经济推动作用的贡献”。只有多视角、多纬度参考和思考资料,才能小心翼翼的从中汲取更多经验和教训。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