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代农业:早期中国农业经济的形成》

    《汉代农业》强调中国发展了以精耕细作农业为基调的经济。这一体制延续两千年之久,其关键性的转换点,则是汉武帝时代。战国至汉初,中国经济发展,在城市化和商品化两项动力的配合下,出现了相当发达的工商业。汉承秦制,皇帝制度与文官体系相结合,而汉代文官权力在统治控制中的比重,远超过秦制,遂有皇权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情况。他们能与皇权共存两千年之久,也正因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入农村,而其转换点也在汉武帝时,转变的契机与经济转变相应而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通过对汉代农业的研究,对中国小农经济的早期起源进行了全景式的展现。尤其是对汉代土地和人口政策背后的社会动力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这些政策造成的社会后果进行了完整的追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代农业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897 本)#2025 年读书主题(三)历史 -《汉代农业》(74)大家好!2025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六年,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领域开始,选择的汉朝江山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一本是《汉代农业》,着眼汉代,立足学理,从 “农业文明” 角度展现中国历史的轨迹。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倬云先生强调了中国发展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实现的关键转换点是在汉武帝时期。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汉代农业的分析: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第二部分,主要是汉代农业相关文献的辑录及其学术性注释、相关地图、数据和各种表格,并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和索引等。《汉代农业》虽为研究之作,实是忧民之书。全书充盈着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敬意,而对汉代遥远之农业的学理探究则折射出作者的赤子之心和入世之意。2、精彩内容:①汉朝基本盘由于中国的统一经秦的短暂统治之后,是在汉代得到了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是在汉代确定下来的,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通过研究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历史所呈现的基本现象之一 —— 悠久的农业文明,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好像一旦踏上了农业路,就再也没有背离过。进步和变革时有发生,但是农业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始终保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不过,中国的发展定向于斯也并非是一种历史的定数。在公元前 5 世纪到 3 世纪的动乱年代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强大的可能性,即发展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生活,而不是一种以农村为基础的经济。当时,庞大繁华的市场中心四处可见,赚钱盈利和契约互惠的市井心态也盛极一时,这两种情况都是商业繁荣的沃土。甚至在汉朝最初的一百年中,帝国政权也一直是在和颇具影响力的城市首领们进行斗争,这些人具有社会实力,对政治权威形成了威胁。汉以前人们主要的谷类食物是稷、黍、麦和稻。稷和黍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作物,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它们一直是中国人的主要食物。只是到了战国时期,麦和粟才获得了基本食粮的地位。豆类也是在这一时期成为流行作物,在山区尤其重要。稻米则仅限于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那里多沼泽的地形为人们提供了水源充足的天然稻田。②防止土地兼并经过 7 年的内战,刘邦终于击败了自己的主要对手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登基称帝。紧接着汉朝建立,立即开始了全面的复员遣散,所有的人都被要求返回家园。根据诏令,回到原籍的人,将会重新得到自己原先的土地和房屋,有功人员则另被授予土地和房屋。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很大程度上由于赋税较轻和政府开支较少,农业生产逐渐得到了恢复。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在迅速增长,人口登记制度也有了改进。我们在下面将要讨论的,就是人口增长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关系。经历了整整一代人的相对和平之后,汉帝国的人口有了巨大的增长。司马迁注意到,汉朝刚建立时,原先户籍上有登记的人口现在只剩 20%30% 还在原籍。过了不到一个世纪,也就是到了司马迁自己的时代,许多地区的人口已增长了一倍、两倍,甚至更多。作为整个帝国的主人,汉朝皇帝们有权直接占有那些没有明确私人归属和登记的土地。因此,汉朝皇室直接拥有广大的地域,其中大多数都是山地、沼泽、森林和湖泊,它们有一些是专门保留下来供皇帝渔猎娱乐的林苑,而另一些则是御用的牧场。那些遍布全国的无主的土地,尽管没有被明确指定为御用,皇室对其也一样有支配权。③汉朝的商贸在汉朝初期,商业活动非常兴盛,继续保持着战国时期的商业繁荣和壮观的城市化进程。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专门记载货殖情况,其中列举了公元前 2 世纪时中国一系列重要的都市中心。司马迁对每一个地区都指出了一个关键的中心都市。这些都市要么拥有能够提供商品来源的广阔腹地,要么可以从其他国家输入物资,并且依托着公路或者水道,交通运输十分便利。到了汉代,中国已经统一,道路系统更加完善,战国时期敌对国家之间沿着边界修建的障碍物和关卡也大为减少,我们由此可以想见,汉朝时期的商业活动会更加兴盛。最好的公路系统当然是秦始皇时修造的,由汉帝国继承了下来。据说,这种五步宽、用夯实的土作路基的公路,路基两边有金属柱加固,还有一排排的松树遮阳挡光。首都与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通过这种交通网络都连结在了一起。司马迁指出,由于国家的统一,富有的商贾们在中国四处旅行,商品从一个地区流往另一个地区,对于自然资源的流动,既没有了关税,也没有任何限制。在统一的国家消除了战国时各敌对国家设立的壁垒之后,战国时期开始浮现的地区之间的依存关系,就发展成活跃的区域间贸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汉代农业》

          第一,汉武帝把重农抑商从观念变成了制度,推出了 “盐铁官营” 和财产税等政策。他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土地兼并,避免豪强坐大,威胁皇权。第二,汉武帝的重农抑商政策反而加剧了土地兼并,因为经商受到限制以后,豪强更加倾向于土地投资。土地兼并导致一些农民向边远地区移民。在新移民地区,生活条件比较差,地方官容易胡作非为,老百姓还拥有自己的领袖。一旦遇上天灾,这些地区就可能爆发起义。第三,重农抑商政策还与一个历史现象密切相关,那就是古代中国长期无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工商业得不到发展,科学技术也就无法进步,人口增长和科技进步之间就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于是古代中国无法走出马尔萨斯陷阱,不断上演王朝兴衰的周期律,最终在 1800 年被欧洲甩在身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许倬云先生的书,这本可以入手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得来说,汉代的农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体现为农作规模上的小型化和农作方法上的精细化。当时人口增长致使耕地不足的压力相当沉重,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压力尤其突出,汉代农作的进展就是对这种压力的一种回应。必须用现金支付的要求(例如人头税)和精细化农作中劳力使用的季节性分布不均,促成了非农业活动。这种活动反过来又使市场导向的经济行为变得可能。但是,在无法利用市场时,农民又可重新调整这种行为,采取较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支撑起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国家,除了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力量之外,还需要先进的、强有力的文化力量。凤凰文库的出版宗旨是:忠实记载当代国内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为推动我国先进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富的实践总结、珍贵的价值理念、有益的学术参考和创新的思想理论资源。

                  转发
                  评论